灾害新闻中的典型形象_灾害救援论文

灾害新闻中的典型形象_灾害救援论文

反映灾害新闻中的典型形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灾害论文,典型论文,形象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6月下旬到9月,一场空前的大灾害突降中国大地,长江、嫩江、松花江一夜之间竟化为洪水猛兽,在祖国两方最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奔腾肆虐,吞没生灵。全国人民的心都揪紧了,电视的收视率空前提高。人们每日怀着沉重而紧张的心情不断搜索和推测着荧屏的每一个栏目、每一个画面。洪水每涨一次,都给人们一次不小的惊骇;前方记者发回的每一则报道都具有扣人心弦的意义。是灾害攫住了人们的心,是关于灾害的新闻报道给了远离灾害的人们以耳目,是一群又一群无畏的新闻工作者用灾害中摄来的珍贵镜头让无数的观众震撼和鼓舞,并获得一次次精神的洗礼和升华。

中央电视台与其它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同所有抗洪将士一起在茫茫洪水中,在千里江堤上奔跑着、劳作着、思索着,每日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为全国人民不断地绘制着最新的抗洪图画。荧屏上,陌生的记者们常常是于深夜时分形容疲惫地立于洪水浊浪中与观众对话,他们的敬业精神令人感佩。同时,他们发现新闻、摄取新闻、表现新闻的努力也是十分成功的。对这样百年不遇的灾害,年轻的记者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但面对灾害,他们没有慌乱,灾害就是一则故事,他们像在紧张而有序地搜集素材,向观众讲述一则亲身经历的人与自然厮杀搏斗的壮烈故事。

壮烈在于它的典型形象。洪峰所以能一次又一次被征服,险情所以能一次又一次被排除,抗洪斗争所以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有一支英雄的抗洪大军,一座具有典型意义的英雄群像。这座群像中有几组典型形象,一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二是英勇的解放军指战员,三是灾区人民和大后方人民。新闻不能仅仅具有实录和再现的意义,所有成功的新闻都是靠记者们的“表现”而在观众心中打上印记的。中央电视台记者们对抗洪新闻中各类典型形象的成功报道就是一个例证。

一、成功地塑造了领导的形象

应当说,由于种种原因,在以往的电视新闻中,我们对领导人的形象反映是有欠缺的。程序化、刻板化、模式化的倾向明显,人们从荧屏上所能看的多半是领导同志千篇一律的握手、合影、入座和无声的会谈,所能听到的多半是播音员用标准口音略带表情地“代领导人讲话”。这几乎成了播发领导人活动的公式,这一公式固然是长期以来新闻环境的产物,其本身也具有严整、庄重、滴水不漏的优点。但公式化的播发方式严重损害了新闻效果,不利于在观众心中树立领导人个性化的形象。领导人的形象是公众形象,看领导人活动的新闻,人们不仅是在“看”新闻,更多地是在欣赏、咀嚼和评判领导人的言行举止。领导人的公开活动,在新闻中不仅应让观众观其形,更应让观众听其言、观其行。领导人也只有在新闻中神形兼备、言行生动,才能与观众由陌生变得亲切,才能以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走进亿万民众的心中。这次中央电视台对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温家宝等领导人亲赴抗洪前线指挥作战的新闻播发就十分出色,给亿万观众留下久久不能忘怀的印象。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电视台一改以往“不动声色”的报道方式,把活动现场推入观众视野,让每一个领导人不仅是站在旌旗猎猎的堤坝上,更是立于亿万人民面前。人们亲眼看到江泽民主席头顶烈日站在数千官兵中间声音沙哑地作长时间战时动员,发出“坚持、坚持、再坚持”的坚强号令,要求坚决夺取抗洪斗争的最后胜利,并向所有官兵大声发问“有没有信心?!”,场上群情激奋、口号雷动,一种战天斗地、誓与大堤共存亡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不仅感染了在场官兵,而且深深感染了荧屏前的亿万观众,悲壮和激越之情让无数的人泪眼迷离。人们亲眼看到李鹏委员长上午还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下午就在飞机上倚着窗口的微弱光线焦急万分地凝视地图,察看东北洪水所到地域,旋即又看到他立于黑浪滚滚的江边大堤上,迎着大风,紧握双拳,向东北军民发出坚决抗洪的紧急号召。人们亲眼看到朱镕基总理在湖北察看灾情回京不久,得知长江告急,又连夜飞赴长江,亲临湖北、江西最危险的地方,并用他沉痛而坚定的声音不断激励抗洪官兵。人们亲眼看到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总指挥温家宝深夜走下飞机舷梯,接着就通宵不眠地与灾区负责同志研究灾情,作出战略部署,看到他由西到东、由南到北,长时间拖着疲惫之身在洪水危堤上、在大雨泥泞中奔走不息,看到他满心忧患、由缓而急、由低沉而高亢、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发出悲壮的总动员。所有这些画面和声音都充分反映了当代中国领导人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坚忍不拔的可贵品质,留下了他们极富个人魅力的珍贵片断。

二、成功塑造了人民军队的形象

电视新闻不仅再现了领导人形象,还成功地再现和反映了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的典型形象。人民解放军是抗洪的中流砥柱,他们用血肉之躯、用年轻的生命筑起了一道洪水冲不垮的千里长堤。抗洪斗争已经生动地证明,人民解放军是最英勇的战斗者,是最无畏的英雄,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为在荧屏中再现解放军的英雄形象,展示当代军人的精神风貌,电视记者也必是疲于征战、费尽心血。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南京军区某副司令员几天几夜没合眼却仍在波浪中边指挥边奋力传递麻袋,看到当年大兴安岭的扑火英雄“大胡子”师长而今已五十多岁的东北某集团军副军长奋不顾身地奔向抗洪第一线,看到广州军区、南京军区,以及沿江各省军区的司令员、政委们身先士卒奔赴抗洪最危险的地方现场指挥。我们看到数十万大军从四面八方飞速开赴前线,看到解放军满身泥泞,扛着几十公斤的麻袋在最危险的地段昼夜奔跑不息,看到一排排战士为保住堤坝而冲入水中,硬是用血肉之躯顶住七八级狂风和巨浪一夜的袭击,看到解放军驾驶着冲锋舟劈波斩浪,四处寻找和救助灾民,看到战士们因长时间洪水浸泡而皮肤溃烂并患上各种疾病,看到战士们连续三天三夜不得合眼扛着麻袋竟倚在树上睡着了,等等。人民子弟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不仅让灾区人民深受感动,也让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感怀不已。我们还看到退伍军人中的战士、班长、父子、夫妻重返前线的动人画面,看到抛开临产妻子奔赴前线的军官,看到推迟婚期却不幸牺牲的战士,看到在洪水袭来时救了六七位灾民和战士最终却被洪水吞没的抗洪英雄高建成。在中央电视台不断推陈出新的新闻节目中,有关解放军的报道占了全部抗洪新闻最重的比例,解放军集体的典型,解放军将领的典型以及解放军个体的典型互相交织,精彩纷呈,处处体现了电视工作者的匠心,他们将人民军队坚不可摧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了出来,举国上下都被深深震动了!

三、成功塑造了中国人民的形象

电视新闻还成功反映了灾区人民和大后方人民的光辉形象。灾区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他们平静地面对灾难,并团结一心,奋起自救,重建家园。大后方人民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和牵挂着灾区,并以前所未有的浩大声势发起了救援运动。骨肉相连,血浓于水,灾难使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得到空前升华。这一段时间,电视成了联系灾区与后方的重要纽带,人们每天都急切地从电视上了解灾区人民的最新消息并通过电视进行无声的心灵交流。我们看到灾区的地方领导同志总是走在最危险、最困难的第一线,湖北省委书记贾志杰说,哪个地段最危险,他的指挥所就要设在哪里。一位叫罗典苏的市委宣传部长在医院刚刚脱离生命危险就坚持要求重返抗洪前线,王茂林、田风山、张德江、卢荣景、回良玉等省委负责同志都日夜在江堤上、在洪水中奔跑察看、慰问灾民。苍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公仆们在灾害来临时更显出心忧一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我们看到灾区人民眼含热泪自发为解放军送饭送水、偷洗解放军衣服的动人故事;看到陌生的灾民们互以为家、相扶相助的暖暖亲情;看到一趟趟专列、一队队汽车满载着各类救灾物资,满载着大后方人民的深情厚意,从四面八方昼夜兼程奔赴灾区;看到一批又一批医疗队克服重重困难深入灾区,看病送药,向灾民们讲解防疫常识;……洪水无情人有情,军民团结,灾民团结,灾区与后方团结,电视新闻中每次出现这样的画面,就令观众沉重的心情变得舒缓,让人们在灾害中体味到暖暖亲情和希望,体味到团结的伟大力量。电视新闻不仅成功反映了群众集体的形象,还成功反映了群众个体的形象,因而我们看到当代的“红嫂”为给战士治毒虫蜇伤,不顾羞涩,当即推开小儿挤下了自己的乳汁;看到大嫂为救被毒蛇咬伤的战士,竟烧断自己心爱的长辫捆在战士的腿上;看到一位年轻的妻子在丈夫牺牲后竟毅然将价值12万元的物资捐献给灾区;看到一位老人在1954年抗洪中立下大功,今天面对危险,竟又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堵住洪水汹涌的涵洞长达30余小时;看到一位村委会副主任为救其他村民,再一次把生奉献给别人,将死留给了自己……

随着电视新闻不断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可以说,中央电视台组织的抗洪报道是十分成功的。它以各类典型形象为主线,清晰生动又极富感染力地为亿万观众展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军民抗洪图。组织这样的报道必须具有高屋建瓴、能放能收的新闻思路,必须有敏锐的新闻眼光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组织严明的电视新闻采编队伍。

抗洪新闻是灾害新闻,有灾害就必然有故事。这次的抗洪报道,中央电视台经过精心选材,组成了一个又一个感人故事,全面而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各类典型形象,并用这些典型形象向世人昭示了面对灾害全国军民大无畏的不屈精神。这些典型形象的意义已远远超过了电视新闻本身,必将给人以荡气回肠、余音绕梁的思索,给人以长久的精神震撼,也必将在电视新闻的历史上留下不朽的一页。

标签:;  ;  ;  ;  

灾害新闻中的典型形象_灾害救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