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创新及发展趋势带来的启示论文

美国教育创新及发展趋势带来的启示论文

美国教育创新及发展趋势带来的启示

\方厚彬

根据“教育媒体新学说”的统计,2018年是历年来国际学校数量增速最快的一年,中国国际学校总数达到821所,比上一年净增87所,这还不包括2018年关门歇业的学校,实际净增数目可能超过百所,而且这个数量的增长起始于2010年之前,那么如此巨大的国际学校数量和增量,他们的师资是怎么保证的?要清楚这只是国际学校的数据,还有数量巨大的非国际学校也有巨大的师资需求。另外就是这些国际学校是否都配备了相应数量的外教,如果有,那外教又是怎么解决的?我们知道目前外教市场的招聘瓶颈并没有解决。如果连外教的数量都成问题,那么这些国际学校其他办学条件又是什么?他们又是以什么为支撑而冠名“国际”?这样问下去,我们会不寒而栗。所以当我们面对表面的数量上的增长的时候,我们还不能沉湎于自娱自乐之中,不能只活在自己对自己那点认知和感觉上,我们一定要清楚自己和这个时代的外部关系。

今天我们的大部分学校还在追求换汤不换药的国际教育国内教法的时候,还在追求数量上的简单增长的时候,还在痴迷于外来的品牌、理念、或者外教的时候,美国教育界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来说美国教育界已经开始了整体转向,一方面加强连接科技发展领域,认真研究未来科技发展的人才需求变化,另一方面是积极探索培养未来人才的新模式,并且做出实际探索行动应用于教育改革。事实上,我们仔细回忆美国教育发展的轨迹会发现美国的教育改革从未停止过它的脚步,教育领域的教育方法,教育理论,和教育制度创新从来都是美国学校课堂教学创新的一种直观反映,进而也是美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直观反映。相对于美国科技界的创新热潮,美国教育界的创新更早更持久,或者可以说美国教育界的创新是美国其他领域创新的基础。

为了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文化传承的目的,扬州运河文化遗产旅游的相关部门,就需要积极丰富展示的内容、方式,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例如:扬州当地的政府部门,可以积极号召志愿者参与到活动之中,并以“保护运河”为活动主题,设计一系列的旅游活动,从而加深游客对扬州运河文化遗产旅游的认识,引导其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传播的行业之中。在这一基础上,相关人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图像图形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对扬州运河文化遗产旅游进行宣传,并以VR眼镜为媒介,使游客能够“真实”感受到古运河的繁荣场景,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并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

一、K12向K16转变的趋势(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转变)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美国教育界,大学对中小学的联系与支持越来越紧密。我们看到的在中国引起极大关注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素养教育),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综合教育),以及后来的STREAM(科学、技术、读写、工程、艺术、数学综合教育),翻转课堂,再到今天的P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和成长型思维等等,这里每次新的理念的提出与更新背后都是大学科研的支持。可以说没有大学这些研究人员的探索、发现与推广,就没有美国基础教育界的各种理念的更新与推进。而最终推动这一波波研究推广的原始动力还是来自于各个大学研究与教学人员。反过来,大学不管是学科设置,毕业要求都与基础教育学校密不可分,比如教育学院的大学教授和教育专业的学生,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都需要深入课堂调查研究,以获得毕业资格。重要的是这种调查研究往往长达一年,有实际时间要求,严格执行。这种紧密结合一方面可以给基础教育学校、教师和管理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影响一线教学人员,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研究人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这样所得出的研究结论,进而再返回到基础教育的前沿去实践,这个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自动完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也是美国基础教育界创新所赖于生存的土壤。

除了大学与基础教育的紧密结合以外,美国基础教育的分段使得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越发紧密结合。首先在小学阶段,幼儿园小班和中班独立成校,一般归于早幼教阶段。幼儿园大班才是我们所谓的K,这个幼儿园大班结合一年级和二年级,一起组成primary school(幼小学)。往上则三年级到五年级归为elementary school(小学),六年级到八年级归为middle school(初中),然后high school(高中)就变成了九年级到十二年级的四年时间。这种分段的方法越来越普及,这样的趋势一方面其实是对教育理论界把0~8统归为早期教育的一个回应,另一个方面就是给与高中阶段更多的时间来为大学学习做必要的准备。更重要的是,目前美国高中学生,尤其是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可以在高中期间根据成绩被允许选修类似的大学课程来代替高中的课程,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高中毕业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加快大学毕业时间,同时也给出色的学生更多的上升通道。当然大学与高中的合作十分重要,有一些大学直接把基础课程开到高中,以期给高中学生修大学学分更多的方便。与大学课程同时像高中延伸的还有大学教授导师,很多高中学生能在高中阶段得到大学导师的帮助,这在我们国家鲜有尝试。

二、面向新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探索新的培养模式:项目式学习的风起

最近几年面对以互联网、VR以及AI为代表的技术发展,创新成为美国很多行业的标配。美国很多机构都会在年末评比各个公司对科技原创的投入,以及产出。我们发现很多美国公司都充满创新的氛围,而且很多创新都并非是由年轻人发起的,中年人的创新热情依然不减。其实在我看来,这一切的背后其实是美国教育的功劳,美国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令人印象深刻。创新的能力需要有创新思维作为前提,而课堂教学的自由开放给美国学生从小就种下了创新的种子。自由开放的教学便是师生共同探索知识,而非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相对于知识本身,探索发现了解知识的过程更加受到重视,这也是项目式学习受到更多重视的主要原因。项目式学习的最大优势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项目式学习涵盖了inquiry based learning、active learning、flipped classroom、positive learning、self leraning、group/open discussion、learning collaboration, student centered learning, and etc. 基本上我们耳熟能详的学习方式,在项目式学习里面都能找到他的影子,因此项目式学习也是各种主动学习方法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总结和飞跃。

1.2.1 教学方法 针对《儿童护理学》中“住院儿童的护理”章节采用PBL案例教学法,教师以临床病例为引导,提出问题。课前一周将病例相关资料发给护生,护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方式查阅相关资料,寻求问题答案;课堂上护生讨论,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归纳点评。学期结束后采用CTDI-CV评价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

创新不仅仅体现在动手能力上,也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积累上,因为创新是一种思维模式,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的基础之一,就是思维模式的培养,从脑科学的角度来了解创新思维的形成,来指导课堂教学是美国教育创新的另外一个趋势。

美国全社会各个领域创新氛围浓烈,创新是一种美国文化,其背后的支持便是教育上的创新培养模式。我们国家也提出过全民创新的希望,但是社会各个领域的创新需要有教育的支持,这样的创新是才是最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

美国教育界的对新人才需求所采取的教育创新,不仅仅表现在教学层面,还包含在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课程设计、教育理念创新和教育投入上面。社会对教育创新的支持与开放十分积极,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社会的创新氛围都被带动起来。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的氛围下面,才会有以学校整体创新为目标的,对培养新型人才所做的教育创新实践,比较有名气的包括Alt School, High Tech High, Avenue Elementary, and more.这些学校里面最出名最成功的当属位于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High Tech High(美高科)学校,美高科学校建校有近20年的历史,在1999年筹划办学之际,他们的目标就瞄准为高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在美国高通公司和盖茨基金会的支持下,采取了全校项目式学习模式,取得了教育上的巨大成功,目前成为全球最著名的创新学校。当然以谷歌前副总裁Max为首的Alt School就没有那样幸运,在脸书以及国际市场大量的资金支持之下,经过头两年的迅猛发展,之后便开始在数量上的萎缩和战略上的转移。虽然Alt School这样的创新型学校最终没有像开始预计那样成功,但是他在技术上的大胆开发和应用,给后来的探索者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可以说在教育创新上只要尝试就没有失败者,因为所有的结果都会给后来的教育者以宝贵的经验。

三、伴随新培养模式的发展,引发对新教育理论的讨论与应用

中小型工业企业资产少,抵押物少,而当前我国信用体系还不够健全,抵押物对于银行来说是最好的担保物品,缺少抵押物,银行的风控就比较难把控贷款的风险;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规模小,资金的流量也较小,作为偿还银行贷款重要保障的资金流量,没有足够的流动性,银行不愿意承担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由于近些年经常曝出企业资金链断裂,无法归还贷款,因此不论法人还是自然人,在给他人做担保的时候总是思考再三,不愿作保。同时由于大多数的企业公开的信息较少,在相互不了解的情况下,更是较难取得他人的担保,没有担保,银行也不愿意提供贷款;

药品质量标准分为法定标准和企业标准,法定标准又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国家药品标准包括《中国药典》、部(局)颁标准和注册标准,地方标准包括各地方的《中药材标准》《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等。

首先项目式学习强调发现问题的重要性,这就避免了学习中问题由老师主动提出,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一方面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主动性,一方面创新能力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发现问题,有些时候我们甚至强调发现问题的能力超出解决问题本身。这些问题的发现与分析,往往需要师生之间的讨论与研究,逐渐把问题清晰化。从而为下面的设计解决方案打下基础。分析问题之后的设计解决方案是项目式学习的重点,在一般的教学层面,这一步涉及到所有要的知识点设计、方案合理性的评估,以及方案可执行性的筛选。这一步对教师的知识层面和领导层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领导力,表达能力等等都有很大的提高。执行这一步骤的同时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了一些初步知识点以及制定下一步实施方案中所需要的知识的学习计划。第三步自然是集知识学习与动手实践能力于一体的项目执行阶段,这对合作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最后一步便是分享。美国教育的开放不仅仅体现在对外,比如学校之间,学区之间,或者国际合作联系,还包括对内,即同一个学校的年级之间,同一个年级的各个班级之间的互动都很频繁,这就给学生展示提供了很多的机会。在开放展示的过程中,在小组内部的互相合作也得到很好的培养,这与我们一贯强调的开放与合作,这两个创新的基础紧密联合,以此我们看到,对学生创新的培养,项目式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近年来,项目式学习风靡美国教育界。

我们最近观察到,包括赢得第一届教育诺贝尔奖一丹奖的成长型思维理论在内的有关脑科学的理论最近发展比较积极,这是因为脑科学的理论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经验,也解释了项目式学习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原因。全脑教育的理论为大脑的分工,在学习中的工作原理,结合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做了解释。最近的美国教育理论与研究人员为这些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出版了各种书籍,同时对中小学生教师的培训,都为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像成长型思维、全脑教育、全人教育等等理论的流行与推广,为美国整体教育转型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同时学校对创新教育的大胆实践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实例,以此便形成了创新教育的生态。

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光是培养创新人才,更主要的目的是探求生命的真理。为了提高美国学生在科学等领域的发展,美国在本世纪初重新提出了STEM教育,其最初的目的是培养创新高科技人才。在这一个目标的推动下,政府与各级民间基金会拨出专项资金支持,美国的中小学校与高校发动了声势浩大的STEM培训,并且在这一氛围下推出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课程核心大纲。这一运动的最初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逐渐的STEM运动演变成STEAM,而后变成STREAM,即加入了艺术,而后又加入了阅读的成分在里面,至此原本的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理科知识的提高演变成了全科知识的提高。其背后的原因是高校科研人员的理论指导,因为只有理科知识的积累,很显然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寻求真理,引导学生成为他更好的自己,我们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个“真”就是真理,一切事情的本质就都是真理。从STEM到STREAM的发展过程就是全人教育理论的展示。教育理论的推广与普及,为美国教育的整体转型提供了导向的作用。

而反观我们国内,我们的教育拥有今天的成绩,尤其是最近几年的教育上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我们国家经济形势的良好发展,在这里教育其实不是原动力,教育本身不管是在理论积累上,还是在教学方法层面的开发上其开放程度、创新氛围都远没有质量上的飞跃。如果教育本身的改革都不能有创新的思路,那么我们天天提倡的教育创新又从何谈起?我们花了大的力气去课改,但是课改的成就也就仅仅局限于表面的尤其是技术上的革新,这仍然是经济红利使然,即使我们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普及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教育观念的理解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不过从很多的会议上我们就能看得出来,我们实质性的教育形态和方式仍然与几十年以前有很多的相似。过去的2018年,我们到处都是教育的峰会、论坛、或者年会,都是用巨大的屏幕、时尚的装扮、鸡血的音乐和及其抒情却空洞的语言在后面做支撑,甚至有些从来不读书唯知生意经的人也都会魅力四射地诉说他们的教育情怀。然而浮在表面的空洞情怀,始终不如潜心研究来的实在。中国教育的发展需要更加开放务实的心态,不仅仅要了解国外教育本身的先进之处,还要研究了解国外教育存在的基础。在众多的教育资源中其实我们最不需要的就是国外的教育品牌,美国著名教育创新学校创始人兼CEO拉里罗森斯多克曾经说过:“如果连学校的名字都不愿意自己取的话,还谈什么教育创新?”教育创新需要我们去了解国际教育界的变化,思考本国的教育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的快速变化不仅仅表现在中国,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科技的进步也给美国教育界带来了机遇、挑战、与发展的动力。了解包括美国教育在内的国际教育新趋势,了解他们所遇到的困难,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果,会对我们国家的教育起到借鉴的作用。

(作者单位:蓝脊未来教育研究院、美国哥伦布州立大学)

标签:;  ;  ;  ;  ;  ;  ;  ;  ;  ;  

美国教育创新及发展趋势带来的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