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伦理研究的新进展_伦理委员会论文

中国经济伦理研究的新进展_伦理委员会论文

中国经济伦理研究的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伦理论文,新进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伦理问题日益引起我们的关注。为了推进我国学术界对当代中国经济伦理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当前我国经济领域出现的伦理问题,由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教委、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上海市伦理学会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联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经济伦理学术研讨会”于5月24至5月26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代表8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围绕当今中国经济伦理领域的热点、经济伦理的研究方法、经济伦理学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并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经济伦理研究专业委员会的报告。现将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关于当前经济伦理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

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首先引起了与会者的注意。华东师范大学赵修义教授指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经济伦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突出的问题。例如,全球化经济的普遍规则与不同民族的文化、伦理传统的关系;政府行为以及政府工作人员行为的经济伦理问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爱国主义的新内涵;经济正义问题,等等。上海师范大学周中之教授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遵守共同规则的同时应注意维护民族利益。复旦大学苏勇教授指出,加入WTO更大的影响是包括伦理规范在内的文化的变化,伦理规范的变化应引起重视。

“公正”、“公平”、“信用”是保障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所需的理念,与会者对此各抒己见。上海财经大学骆祖望教授论述了以“公开”作为实现公正和公平的基本手段的道德保障,以及政府如何保证各社会阶层利益的社会公正问题。政府的经济政策首先应关注弱势群体。应当从伦理学的角度对政府的某些政策进行道德评价,影响政府的某些政策,以调整和改革政府的某些制度。这是经济伦理学所要承担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尚的社会责任。复旦大学高国希副教授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的特点决定了其根本原则是利益驱动,而在我国,探讨公正问题的操作层面时必须引入社会主义的因素,社会主义社会应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加关注弱势群体,这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苏州大学李兰芬教授认为,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合理性的论证必须找到一个普适原理,“信誉”即是这个普适原理的体现。华东师范大学崔宜明副教授认为,“公正”是市场经济必然要求的原则,应区分“公正”和“公平”这两个概念,为此,他提出“以公正求效率,以效率求公平”的主张。东南大学哲学系王珏教授提出应区分伦理学与经济学的“公正”,要探讨在社会中具体落实公正的问题。

企业伦理是经济伦理的重要研究对象。宝钢教委党委书记樊纯诗以宝钢为例,指出企业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努力塑造企业精神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罗长海教授认为企业伦理研究若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培育适应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观念,尤其是“企业本位道德”、“能动集体主义”、“差别公正为善”、“人道发展主义”这四大企业伦理观念。复旦大学吴新文副教授认为,落实企业伦理需要尽快建立产权制度,明确企业应承担的相应的道德责任。深圳大学社科系刘国红认为,理论界应与企业界结合,今后伦理学界在研究中如何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结合将是经济伦理学发展具体化、深入的契机。

与会者认为,考察当今中国经济伦理问题必须关注来自文化传统的影响。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亲缘关系、注重特殊的人情关系的分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矛盾将更为突出。上海社科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陆晓禾研究员指出,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企业伦理的发展,仅追求利润的取向已削弱,企业走出丛林法则,进入了承担、重视社会责任的阶段,研究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考虑这一观念上变化的趋势。同济大学朱义禄教授认为“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取财”的儒商精神应得到继承和创新。同济大学邵龙宝教授探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与当下人们的一些消极经济行为的相关性。上海社科院经济伦理中心任重道认为,应关注电子商务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冲击。

此外,与会者还就西部大开发、财产权利制度、电子商务、国防企业中的具体经济伦理问题进行了讨论,有学者呼吁,经济伦理的研究应更多关注农村农民经济伦理行为。

二、关于经济伦理的研究方法

经济伦理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学术界就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它对经济活动的作用方式等学科基本问题尚有许多争议。华东师范大学朱贻庭教授指出,考察当今中国经济伦理问题,还应从制度伦理学的角度,以体制改革、社会转型及其呈现的“路径依赖”势态为背景进行,必须跳出经济伦理学的学科范围去关注体制改革,只有改革体制才能建设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经济伦理。东南大学樊浩教授认为,经济学与伦理学的一体化是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大趋势,他提出以伦理为主体的“伦理——经济生态”概念,设定“人文力”作为伦理与经济的最主要的生态整合点。通过人文力的运作,经济获得合理性价值,伦理获得现实性,以实现“伦理——经济生态复归”。陆晓禾研究员认为应通过“比较研究”,参照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伦理来辩明中国经济伦理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段江波认为生态伦理应是经济伦理研究的底线伦理,需要关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开阔研究视野;研究方法上“西方化”的倾向需引起注意;应当真正关注中国现实的经济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三、关于经济伦理学学科建设

与会者认为伦理学界应加强与经济学界、企业界的沟通,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设想以发展经济伦理学。宝钢副总经理兼益昌公司董事长赵昆指出,研究经济伦理需要企业与理论界合作,建立好的机制,包括组织、制度、运作方式。关于学科建设,上海师范大学周中之教授认为应从中国国情出发,在与国际经济伦理学界交流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学科框架。骆祖望教授指出,伦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皆关注经济问题,由于学科不同而表述不同,没有必要求得一个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应产生学派争鸣。罗长海教授从理论层面、现实层面、实践层面探讨该学科的内容,分别提出了“经济伦理理论学”、“经济伦理调查学”、“经济伦理实践学”三个概念。吴新文副教授提出经济伦理的多元模式:实证型、解释型、辩护型、批判型。李兰芬教授认为经济伦理研究有两大难题,即伦理与经济效率何者优先,目的理性与工具理性何为统率;经济伦理研究兼有学术意义与社会意义,后者为决策者提供一种思考维度、价值标准,因而更重要。湖北大学强以华副教授提出现代经济伦理研究的两大基础:经济伦理学对经济活动的规范及调节作用和经济对伦理的趋向作用。在学科内容上,赵修义教授提出应把爱国主义纳入经济伦理学范围,研究其精神动力的作用。中南财经大学王福霖教授认为,“以德治国”重在“以德治经济”,主张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既要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又要服务于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朱义禄教授则认为,深入研究经济伦理必然涉及政治伦理研究,“以德治国”主要是约束政府官员,从经济伦理角度谈“以德治国”值得商榷。关于学科功能问题,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发展中心夏伟东教授强调经济伦理学的三方面的作用:1.为社会经济发展设定价值目标;2.为经济行为寻找精神上的动力和约束机制;3.为经济行为制定行为规范。

标签:;  ;  ;  ;  ;  ;  

中国经济伦理研究的新进展_伦理委员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