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及物系统分析论文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及物系统分析论文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及物系统分析

黄妍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东广州510006)

[摘 要] 本文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中,从语言元功能下的概念功能出发,对海子的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做及物性系统分析,旨在揭示诗歌主题,同时也期望给文学作品研究带来一些语言学分析的启发。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系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一、引言

海子(1964-1989)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全力冲击文学的诗人。他最有名的代表作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至今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与传颂。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只看到该诗歌表层所描绘的积极美好的明天,却未能透视到其内里诗人矛盾分裂的痛苦。

在文学研究界,对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研究成果颇丰,已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对其诗歌进行分析的文献却并不多见。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中,本文从语言元功能下的概念功能出发,对海子的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做及物性系统分析,旨在揭示诗歌主题,同时也期望给文学作品研究带来一些语言学分析的启发。

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及物性系统分析

(一)理论基础

语言学家韩礼德提出,人类的语言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三大元功能(meta-functions)[1]71。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及物性系统是一种语义系统,把人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并指明与各种过程相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六个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三者构成及物系统中的有意义语法单位——小句。韩礼德提出了六种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2]

(二)诗歌分析

1.及物性系统分析

抒情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正文一共有三节。第一节有四个小句,描述了诗人向往的纯粹的人生境界;第二节也有四个小句,描绘诗人幸福愉悦的心情;第三节有六个小句,描写诗人对世间所有人的祝福。其及物性系统分析如下:

因盘山在清代是东陵的必经之地,并且《盘山志》的传播使其在当时人们心中地位极重,智朴虽静净自处,但亦不可避免会有与因公务来此或仰慕山名来此的朝臣文人接触、交流的机会。 如果说智朴与康熙来往,只能是主从之间恭敬的诗歌相和,那么他和朝臣、文人士大夫之间交游则方式多样,更加从容。 主要有以下四种: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言语过程2)

基于三黄泻心汤的黄芩-大黄-黄连不同剂量配伍对黄芩苷和汉黄芩苷溶出的影响 ……………………… 邓丽红等(3):334

从明天起(环境成分3),关心粮食和蔬菜(物质过程4)

我有一所房子(关系过程2),面朝大海(行为过程1,环境成分4),春暖(行为过程2)花开(行为过程3)

门口有两匹马,一匹有鞍,一匹没鞍。杨连长单腿弓立在没鞍的马的左侧,并把老树桩伸向田志芳,示意踩他大腿上马,田志芳踩着杨连长的左大腿,却拒绝了老树桩,她抓紧向阳花的手,爬上马背。为了安全起见,一般不熟马的人,头几次都不给鞍,怕马意外受惊撩人,马蹬能把人拖伤或拖死。向阳花绕到另匹马左侧,把左脚套进马蹬,右腿一跨,轻松上了马。士兵拉着田志芳的马缰走在前,田志芳还在哭,不过已停了声,只是抽泣,低着头,肩膀一耸一耸。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言语过程1)

从明天起(环境成分1),做一个幸福的人(关系过程1)

中药健脾方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骨桥蛋白及肾脏病理的影响………………… 邢艳阳 李中南 邢宇婷 等(2)225

[7]Kevin Michael Rudd, “A New Sinology——Australia Needs to Engage in a More Sophisticated Dialogue with China”,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pril 28, 2010.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物质过程6)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物质过程7)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言语过程3)

梅黎明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十分丰富,将‘四化’同步发展提升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为‘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现代化’提升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将‘统筹城乡’提升为‘城乡融合’。”

2.2.2 提取温度对树舌灵芝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由图2可知,在一定提取范围内,GASP提取率随着提取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提取温度在80 ℃时GASP提取率最高可达2.05%;提取温度超过80 ℃以后,随着温度的升高GASP提取率呈下降趋势。这可能因为温度上升到一定水平时,由温度过高引起部分多糖结构破坏而降解[18],从而使GASP提取率降低。因此选择80 ℃为BBD试验提取温度的中心点。

愿(心理过程2)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喂马(物质过程1)、劈柴(物质过程2),周游世界(物质过程3,环境成分2)

愿(心理过程3)你在尘世(环境成分6)获得幸福

从明天起(环境成分5),和每一个亲人通信(物质过程5)

我只愿(心理过程4)面朝大海(行为过程4,环境成分7),春暖(行为过程5)花开(行为过程6)

在各年级各维度的比较上,大四的社会取向最弱,推测其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四的学生逐步承担起家庭经济重担,对个人、家庭的思考开始高于对社会贡献的思考。大一害怕失败动机最弱的原因是,刚刚脱离了高考沉重负担的他们,面对大学的各类新鲜事物都充满激情与活力,加上其课程较少、学业压力小,故在此维度上较弱。此外,在对应为“尊敬的需要”的“个人成就动机”维度上,大一的最弱,原因是其作为学校里年资最浅的学生,在“尊敬的需要”上相比其他年级的要低。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知,全诗共有及物性过程22个,其中物质过程所占比例最高7个占32%,其次是行为过程6个占27%,心理过程4个占18%,言语过程3个占14%,关系过程2个占9%,全篇中没有存在过程。全诗共出现7处环境成分。一般来说,物质过程多用于叙述意义,而关系过程、心理过程和言语过程则用于描述意义[3]。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关系过程、心理过程和言语过程共占比41%,而物质过程占比32%,此诗的语篇特点是描述性为主,叙事性为辅。海子想要为读者描述的是自己对未来美好世界的主观臆想。

愿(心理过程1)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2.及物性过程分类及诗歌赏析

物质过程描写客观事物,反映事物的客观状况,表示做事情的过程。全诗出现最多的是物质过程,共有7处,可以按照参与者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物质过程与自然物质世界相关:喂、劈、周游、关心、取。这些物质过程的动作参与者都是世俗的自然物质:马、柴、世界、粮食和蔬菜、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是带有浓郁的世俗烟火气的物质。这些物质过程动作大都是实在的、具体的,目的是把作者想象中的美好世界立足于世俗世界人类的最基本需求。在诗人的理想世界中,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都是为了肉体,人类的幸福建立于这些物质需求的满足之上,这种幸福才会踏实可行。第二类物质过程与人物动作相关:通信、祝福。通信的参与者是每一位亲人,祝福的参与者是每一位陌生人,作者单纯地希望他们幸福,拥有和自己想象中一般的幸福,即使幸福的形式有异,但幸福的感受却是相似的。

其次,在诗篇中出现数量最多的是行为过程,共6次。行为过程表示对生理活动过程的描述,参与者一般是人。但在这首诗中,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却不全是有思想意识的动物实体。行为过程有3个:朝、暖、开,分别重复了两次。朝向大海的是房子,变暖的是春天,开放的是鲜花。“面朝大海”和“春暖花开”都是在描绘房子,面朝大海是方位,春暖花开是季节的降临,这种描述便把诗人想象中的美好生活空间化时间化了。

心理过程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表达动作发出者的感情、想法和感知等心理活动。心理过程有4个,“愿”重复了四次。前三个“愿”的动作接收者是每一个陌生人,接收到的是在尘世间获得幸福。而最后一个“愿”的动作接收者诗人自己,却固执地“只”愿接收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两个动作接收者所接收的动作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也说明了诗人逃避尘世,内心高傲,追求理想的精神世界却求而不得,隐含对明天的否定。

言语过程表示通过说话交流信息的过程[1]79。言语过程有3个,同一个“告诉”反复出现,字里行间似乎蕴含着积极向上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看似和谐的言语交流都是作者的单向输出,没有参与者之间的对话甚至没有对其他参与者的想象,所以这言语过程依然是陌生疏离的。

关系过程表示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1]75,是表示“是”或“属于”或“时空状态”关系的过程。关系过程出现2个(做、有),诗人要“做”幸福的人,“有”房子。遗憾的是这个幸福的人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精神追求,他的房子也与寻常房子不同,朝着海洋,海洋上则开满了不现实的鲜花,是与世俗生活不和谐的,此种幸福注定难以实现。

存在过程表示某事物存在的过程。全诗中没有存在过程。零存在过程正是由于该美好世界都是诗人自主臆想的结果,而没有具体发生。零存在过程也是该诗歌留给读者的一点念想,让读者有更多的自由度在诗人的基础上为那个美好世界构建更多的存在物。

环境成分在诗歌中共有7处,出现次数较多。环境成分能补足意义,提供相关过程事件的时间、地点或方式等。海子在诗歌中加入与及物过程相关的环境成分(明天、世界、大海、尘世),为读者传递充足的信息,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明天这个时间环境成分重复出现了三次,每件事都是从明天而不是今天开始。明天意味着永远无法到达的未来,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周游世界鲜花盛放的美好世界缺乏信心,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与绝望。诗歌的题目有“大海”,在诗歌的第一节最后一个小句和全诗最后一个小句也重复出现,是核心意象。可惜的是该诗篇中春暖花开的海洋却是海市蜃楼,仅仅只是作者的一种幸福感受。

三、结语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重点关注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元功能下的概念功能。通过解析该及物性系统下的6个动作过程,笔者探究了诗人海子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臆想中的美好未来,以及诗中隐含的诗人想要诗意栖居的精神追求以及对尘世物质生活的否定与绝望。本文分析的是该诗歌语篇的及物性系统,说明了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分析文学作品中同样具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黄妍(1989-),女,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科教学(英语)研究。

[中图分类号] H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5823(2019)08-0068-02

[收稿日期] 2019-05-19

[责任编辑:白彩霞]

标签:;  ;  ;  ;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及物系统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