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_王 平

如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_王 平

王 平 山东省平度市开发区高级中学 26670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代表着新的教育理念,突出了一个“新”字,“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所以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么去学习,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去学。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思想,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转变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在学生的兴趣中求创新。兴趣是什么?它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当学生对某事发生兴趣后,会产生求知的愿望。教师要带着饱满的激情上课,用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共同享受音乐带给人们的愉悦。如中学生的表演欲比较强,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文艺小会演、音乐知识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正所谓: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2.在学生质疑中求创新。所谓质疑,就是让学生带着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训练学生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结合起来思考问题。“小疑则小得,大疑则大得,不疑则不得。”对于不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一主题音乐的多种答案,不能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或轻易评判,而是敏捷地捕捉其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加以科学的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乐于学,敢于学,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逐步形成探求、创新的自信和能力。

3.在培养学生想象中求创新。创新想象以联想为基础,但远高于联想,因为它需要通过想象创造新的形象,这对学生今后的创造活动至关重要。在音乐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设计好导语,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讲课用启发式,以启动学生的想象;设疑问难,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布置作业,以开拓学生的想象;开展富有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以发展学生的想象等。特别是鉴赏音乐时,如果教师引导得当,可以更有效地启迪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如在欣赏古琴曲《流水》时,我让学生边欣赏边画一幅想象画,结果有学生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画了一幅类似旋律线的画面,有的学生画了一幅天上的云的画面,还有学生画了一幅一群小孩嬉戏的画面……可谓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我们尚且不去分析作品的好坏,单从众多的想象画中,可以看出学生都很积极主动地在思考、在想象。人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世上最美的东西,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途径。

二、音乐课堂教育中渗透创新教育

1.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创新教学的关键所在是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突破,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超越自我,勇于创新,把现代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融为一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影响。只有实施创造性的音乐教学,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和学生共同发展、共同创新,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能会因为对方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而产生新的思维、新的创造。

2.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是推进课堂教学主体化,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日新月异地发展,音乐课不再是一架钢琴、一台录音机就能对付得了的,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成了音乐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如在《黄河大合唱》赏析一课中,我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便、直观性强等特点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黄河奔流的生动画面、立体感强烈的音响效果、清晰直观的赏析流程图等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始终沉浸在作品震撼人心的特定意境中,在情感的带动下去聆听、分析,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欣赏、感悟。

3.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常用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态发展、富有实效的良好环境。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共同参与任务,畅所欲言,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能相互依靠,协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完成某一设定的目标任务。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进行资料收集讨论汇总,并在一周后的音乐课上进行汇报交流、赏析表演等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现和对作品的理解分析给了我许多惊喜,而这首以前总让学生感觉艰涩的作品,也在这样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全新深刻的感受和理解。通过这种小组合作互助的学习形式,不仅使学生克服了个人胆怯畏难的情绪,增加了信息交流量,培养了学生团队互助的协作精神,而且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创新能力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4.改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科整合。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必须对音乐教育的各种影响因素给以高度的重视。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非常注重与相关学科的整合,把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音乐与文学、音乐与历史、音乐与运动等相关学科很好地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如在学习《阳关三叠》这首歌曲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对歌曲进行自编、自导、自演的自由创作实践活动,教师退隐为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

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学方法,让我们的音乐课堂充满活力,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活跃思维的空间,积极自主地接触音乐、参与音乐、创作音乐,张开想象创新的翅膀,遨游于充满创造快乐的音乐殿堂。

合理利用教材 提高语文能力

祝钦英 河北省南和县闫里乡福和希望小学 054400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呈现出两个明显特点:1.每篇课文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都与课标学段目标要求一致。如,字词学习虽然是小学各年级的共同任务,但是学习要随学段的提升而逐步提高,从第一学段的“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到第二学段的“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意义”。到第三学段,要求提升为“能借助字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2.从第五册开始,教材的课文分为精读、略读和选读三种,随着年级的升高,略读课文的比重日益增加,到了五年级,精度和略读达到平分秋色。这种编排特点,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但是如果教师对教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也会成为阻碍学生发展的一大障碍。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合理利用教材,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首先,结合学情发展性使用教材。

教材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依据,却不能将其看作唯一的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孩子教育看成头等大事,他们在孩子上小学前已经为孩子购买了大量的课外书籍,孩子的阅读深度已经远远超过小学一年级的课文。孩子的阅读虽然是凌乱的、不系统的,甚至是不得法的,但是学生的字词积累、对语言的理解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此时,如果教师仍然按照教师辅导用书、课后作业、课标要求来指导学生学习,就会出现滞后于学生基础和能力的状况,导致学生无法快速接近和进入最近发展区,影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具体学情,适当挖掘课文阅读的深度,增加语文学习的难度,设计一些能引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理解能力的问题,推动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比如,在学习《在家里》这课时,在字词积累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两个拓展性问题:1.除了课本上说的八种物品,我们常用的物品还有哪些?请你用汉字或者拼音写出来。2.爸爸妈妈为什么笑了呢?我又为什么笑了呢?第一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养成自觉积累的习惯,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

其次,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教学方向。

从第五册开始,课文开始分为精读、略读、选读三种。精读课也称为导读课,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全面向学生渗透文体知识、指导学生阅读实践、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在精读课的教学预设上,要围绕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设计课堂学习目标,既强化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又要明确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还要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具体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引领下,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其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包括字词积累运用、朗读、理解文章结构、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其作用、文章包含的情感、文章主旨、语言特点、修辞手法等多方面,教学的侧重点要结合文章内容和学生的学段来确定。通过导读课,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解读文章的方法,能够通过自主阅读文章思考相关的问题,让语文综合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对于略读课,学习标准要低于精读课,要求学生粗知课文大意,抓住重难点即可,不做全面的要求。这类课文,教师要敢于放手,根据课文前的导读抓住课文的一点,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章最有特点的“点”进行理解,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技能来理解课文,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实现阅读的延展。

对于选读类文章,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教课任务情况,决定采用课内自读还是课外自读。这类文章只要求学生了解其内容,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即可,不必附加任何积累性和理解性的学习任务,以保持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再次,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

语文是一门“功夫在课外”的学科,仅仅学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小学高年级的很多课文都有其时代背景和文学背景,如果不介绍相关知识和情节,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会出现一定的障碍。比如《一面》、《圆明园的毁灭》、《半截蜡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狼牙山五壮士》等,这些文章的时代背景是辅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必要补充;《少年闰土》、《猴王出世》、《景阳冈》、《草船借箭》等课文,是文学作品节选,与作品的其它情节有密切的关联,教师只有对其前后情节进行补充,才能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物、理解主题;课文还选编了朱自清、毕淑敏等知名作家的散文佳作,介绍作家的其他作品及写作风格,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学习是小学语文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进行拓展积累的很好的切入点,结合课本内容补充诗人的其它诗作,或者内容与课文内容接近的古诗词,都是学习的有益延伸。

结合课内教学,补充课外阅读,将课内学习的阅读技巧运用到阅读过程中,实现阅读能力的迁移和巩固,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但是,教师一定要做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连接,或者是内容的接近,或者是写作手法的类似,或是主体的相仿,这样有利于保持学生课内外阅读的一致性,顺利实现阅读能力的迁移,促使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当然,关于合理利用教材、科学整合教材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是,我们对教材的利用要紧紧围绕课标的要求展开,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论文作者:王 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3月总第16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3

标签:;  ;  ;  ;  ;  ;  ;  ;  

如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_王 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