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BJ-Ⅲ型水稻钵育精播机(论文文献综述)
张洪程,胡雅杰,杨建昌,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邢志鹏,胡群[1](2021)在《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我国最重要口粮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水稻生产正面临由传统小规模生产向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现代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变,在此重要历史节点,回顾总结70年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历程与科技成就,对探索未来水稻栽培科技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70年来,我国水稻栽培科技界抓住水稻不同主产区大面积生产问题与关键技术瓶颈,深入开展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栽培措施等方面关系的研究,探索水稻生育调控、栽培优化决策和栽培管理等新途径与新方法,取得了一大批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重要栽培技术和理论,形成了一批重大栽培科技成果。笔者着重从叶龄模式栽培理论及技术、群体质量及其调控、精确定量栽培、轻简化栽培、机械化栽培、超高产栽培、优质栽培、绿色栽培、逆境栽培和区域化栽培等十个方面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稻栽培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并指出了未来中国水稻栽培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是加强水稻绿色优质丰产协调规律与广适性栽培技术研究;二是加强多元专用稻优质栽培研究;三是加强水稻超高产提质协同规律及实用栽培研究;四是加强直播稻、再生稻稳定丰产优质机械化栽培研究;五是加强水稻智能化、无人化栽培研究。
王迪[2](2020)在《油菜覆膜打孔精量穴播机设计与试验》文中提出春油菜产区分布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气候的地域差异性和过渡性明显。基于寒旱区覆膜作业方式的应用,结合国内外覆膜打孔机械主要是针对蔬菜移栽及大粒径种子作物,而小粒径种子覆膜打孔机械涉及较少的现实,开展油菜覆膜打孔精量穴播机设计与试验,该机可一次性完成旋耕、开沟、施肥播种、覆膜、膜上打孔、压膜覆土等作业工序,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系统分析了国内外本领域相关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基础上,基于油菜种植农艺及覆膜作业要求,研制了油菜覆膜打孔精量穴播机,确定了整机主要工作参数并分析了工作过程。同时对整机静态干涉状况及整机纵向稳定性开展了分析,确定了整机重心的水平距离为1209.28mm,基本位于其水平方向的中心位置,略近于旋耕部件,距离中点偏距较小,作业稳定性较好。分析了整机传统系统,确定了链传动方式及双侧地轮驱动传动结构。(2)分析并阐述了平行滚筒支撑式覆膜装置的关键技术及工作过程,设计了幅宽为2m,由覆膜架、双滚筒式载膜机构组成的平行滚筒支撑式覆膜装置,确定了该平行滚筒支撑式覆膜装置各部件的结构及参数;分析阐述了滚轮锥钉组合式打孔装置的打孔方式及打孔原理,根据构建的锥钉与地膜接触面积数学模型及高速摄像技术,分析了三角锥型和圆锥型打孔锥钉的入膜破膜能力,并依据实际破膜效果确定了打孔锥钉为圆锥型结构,设计并确定了打孔锥钉、打孔滚轮结构及参数。(3)分析阐述了穴播排种系统关键技术与工作原理,并配套选择了勺式精量穴播排种器作为整机排种装置,选用双圆盘开沟器作为配套播种开沟装置,并确定双圆盘开沟器主要参数及空间布局。依据覆膜打孔作业方式及整机空间位置,确定了滚轮锥钉组合式打孔装置整体布局结构方案。分析并阐述了压膜覆土装置的作业方式及工作过程,改进设计了压膜覆土装置总成、确定了压膜覆土装置的空间布局。油菜覆膜打孔精量穴播机两侧压膜轮中心距离1.8m、覆土圆盘中心距离2.1m。(4)基于有限元法开展了对平行滚筒支撑式覆膜装置的静态仿真分析,确定了其载膜机构变形量最大值为0.29mm、应力最大值为76.02MPa、覆膜架变形量最大值为2.48mm、应力最大值为35.64MPa,仿真结果远小于各构件的额定变形量和应力,表明设计合理;以膜边覆土厚度和膜边覆土宽度为指标,基于EDEM离散元法开展了压膜覆土装置总体设计及空间布局合理性的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膜边覆土厚度为38.33mm,膜边覆土宽度为91.67mm,EDEM仿真试验结果符合覆膜作业农艺要求,压膜覆土装置设计及布局合理。(5)分析了滚轮锥钉组合式打孔装置膜上运动过程及膜孔形成情况,确定了锥钉关键点运动轨迹为长幅旋轮线,分析得出膜孔理论长度为17.32~43.38mm,确定了影响打孔性能的主要因素为:打孔锥钉直径、打孔锥钉顶角以及打孔滚轮半径。建立滚轮锥钉组合式打孔装置ADAMS参数化仿真模型,分析滚轮锥钉组合式打孔装置运动轨迹及其形态,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开展了各主要因素对打孔性能影响的单因素仿真试验,确定了打孔锥钉直径为14~18mm、打孔锥钉顶角为47°~53°、打孔滚轮半径为60~70mm时,膜孔合格率不低于86%;膜孔间距合格率不低于89.47%,打孔性能良好;采用四因素三水平L9(34)正交试验方法,多因素寻优试验及参数优化得出最优参数组合为:打孔锥钉顶角53°、打孔锥钉直径16mm、打孔滚轮半径65mm、机组前进速度4.17km/h。在该仿真参数组合下,得到试验指标膜孔长度为21.23mm、膜孔间距偏差为0.29mm。(6)开展了压膜覆土装置与滚轮锥钉组合式打孔装置性能试验、油菜覆膜打孔精量穴播机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膜边覆土宽度在60~100mm范围内、膜边覆土厚度在35~50mm范围内,符合覆膜作业要求。两膜孔间距为40~60mm,膜孔长度为18~30mm,各行1m内平均膜孔长度为20.16mm,单行膜孔长度变异系数为3.48%~5.21%;各行1m内平均膜孔间距为51.61mm,单行膜孔间距变异系数为2.31%~5.03%;各行膜孔长度一致性变异系数为4.29%,各行膜孔间距均匀性变异系数为3.88%,满足膜上成孔及油菜穴距要求。在土壤含水率为18.38%、土壤坚实度为2240.8KPa的工况条件下,整机田间试验测得播种量、油菜平均种植密度、膜边覆土宽度合格率和膜边覆土厚度合格率分别为3.86kg/hm2、59株/m2、85%和90%,表明油菜覆膜打孔精量穴播机满足春油菜覆膜机械化作业要求。
田立权[3](2017)在《弹射式耳勺型水稻芽种播种装置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与小麦、马铃薯、玉米并列成为我国四大主粮,并长期处于第一的位置,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水稻移栽种植模式比较,水稻直播种植具有省工省力、节本增效的优点,水稻直播面积逐年增加,尤其水稻芽种穴直播种植技术更是快速发展。同时适宜水稻直播种植品种不断得到推广,对质量可靠、性价比高、适合我国国情的水稻芽种精量播种装备需求更加迫切。目前针对常规稻种植每穴5-8粒芽种的精量穴直播要求,为了实现水稻生产轻简化、专业化、规模化,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研制了一种采用取种耳勺主动舀种、复合清种、同步柔性护种和弹射投种方式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排种器,并基于此排种器设计了水稻精量播种装置,以满足常规稻大田穴直播的种植需求。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水稻直播种植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常规稻大田精量穴直播的农艺要求,以适宜直播种植的3个品种水稻芽种物料特性为依据,采用理论分析与计算机仿真试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弹射式耳勺型水稻芽种精量穴直播排种器进行了排种性能研究与探索,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水稻芽种物料特性测定选取适宜黑龙江省直播种植的水稻品种:龙庆稻2号、龙庆稻3号和龙稻6号为研究对象,采用浸种催芽处理,对其在正常生长含水率情况下的物料特性进行测定。分别得到3个品种水稻芽种的几何尺寸、千粒重、休止角、滑动摩擦系数、内摩擦系数、弹性模量等物料特性及芽种静载荷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并进行了种芽不同切断长度处理与继续成苗关系的试验研究,为排种器结构参数的设计及计算机仿真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2)弹射式耳勺型水稻芽种精量穴直播排种器结构参数设计与排种机理分析基于排种器取种耳勺主动舀种、复合清种、同步柔性护种和弹射投种的排种方式,研制了一种可满足水稻芽种精量穴直播要求的机械式排种器。首次提出了利用取种耳勺主动舀种与弹射投种相结合,提高排种性能的播种方式,解决了芽种流动性差、不易取种的难题。分析并确定了排种器关键部件的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对排种器的舀种、清种、护种、投种四个阶段,水稻芽种的受力及运动情况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水稻芽种在排种过程中的动力学与运动学模型,探究了排种器排种机理,分析、优化排种器各关键部件结构参数。(3)基于离散元法及EDEM的排种性能仿真分析以排种器为研究载体,借助CATIA与EDEM软件分别建立排种器与3个品种水稻芽种颗粒的仿真模型。通过对排种器舀种阶段模拟,得到了芽种颗粒仿真模型速度、受力、位移随时间变化曲线;进行排种器舀种性能单因素虚拟试验,分析舀种过程中造成不同尺寸等级芽种颗粒模型,产生重舀和漏舀问题的主要原因;初步筛选对排种性能影响显着的工作参数并进行试验样机的加工试制,为后续台架性能试验及田间试验进行准备。(4)基于高速摄像技术的排种器性能分析与试验借助JPS-12型排种性能检测试验台,利用高速摄像技术对排种器工作过程进行研究。采用高速摄像与图像目标跟踪技术对水稻芽种运移轨迹进行判别分析,获得了不同工作转速条件下,排种器舀种阶段水稻芽种的运动状态以及运移轨迹;同时得到了不同工作转速条件下排种器投种阶段芽种质点坐标,应用MATLAB软件绘制水稻芽种投种阶段运动轨迹,应用Excel软件建立了水稻芽种运动轨迹拟合方程,为排种器关键部件的设计奠定理论基础。(5)排种器台架性能试验与田间实验为得到排种器最佳工作参数组合,以排种器工作转速和容种高度为主要因素,以龙庆稻2号、龙庆稻3号和龙稻6号水稻芽种为试验对象,以排种合格指数、重播指数和漏播指数为性能指标,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建立了排种性能指标与试验参数间数学模型。运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处理分析,对所得优化结果进行试验验证,考察其设计科学性及合理性。台架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排种器工作转速为23.52r/min,容种高度为70 mm时,排种性能最优,合格指数为93.08%,重播指数为5.16%漏播指数为1.76%;根据水稻芽种精量播种要求,综合设计配置水稻精量播种装置,以龙庆稻3号为直播对象,在工况条件下进行田间播种实验,以穴粒数合格指数、穴粒数重播指数穴粒数漏播指数和破损率为指标。田间实验结果表明,水稻芽种穴粒数合格指数平均值为85.33%,穴粒数重播指数平均值为5.59%,穴粒数漏播指数平均值为9.08%,破损率平均值为0.30%,其穴距范围为143-156 mm,能够满足水稻芽种大田精量穴直播的农艺要求。
邢志鹏[4](2017)在《机械化种植方式对水稻综合生产力及稻麦周年生产的影响》文中指出当前,经济发展迅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剧,给农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加快水稻机械化进程,能够实现水稻稳产、增产,为农业生产带来积极的效应。机械化种植是水稻机械化生产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的难点和研究的热点。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地区,目前主流的机械化种植方式有毯苗机插、机械直播和钵苗机插。受前茬小麦生产的影响,不同种植方式有其自身生产的特点及限制。因此,研明高产栽培模式下毯苗机插、机械直播和钵苗机插水稻综合生产力差异与产量形成的生态生理特征,能够为机械化种植方式的合理推广应用及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2014-2015年,本试验于扬州大学农学院校外试验基地江苏省兴化市钓鱼镇进行,选用常规粳稻、籼粳杂交稻和杂交籼稻共6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系统比较研究高产栽培模式下毯苗机插、机械直播和钵苗机插等机械化种植方式下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特征、温光资源利用特征、光合物质生产特征、株型及抗倒伏特征、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米质性状和稻麦周年生产特征及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与机械直播相比,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分别显着增产水稻20.0%和13.1%。其中,籼粳杂交稻和杂交籼稻产量于种植方式间的变化幅度大于常规粳稻。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水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于种植方式间差异不显着,群体颖花量呈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的显着趋势。进一步分析水稻群体颖花量构成,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分别呈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和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的显着趋势。与机械直播相比,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水稻的穗数平均减少4.4%和2.6%,穗粒数平均增加22.1%和13.3%,群体颖花量平均增加16.7%和10.3%。水稻的穗长、着粒密度、单穗粒重、一次枝梗数和粒数、二次枝梗数和粒数、二次枝梗粒数对穗粒数的贡献率及二次枝梗粒数的结实率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一二次枝梗数比、一二次枝梗粒数比和一次枝梗粒数对总粒数的贡献率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因此,保足穗、争大穗、高颖花量及稳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高产的重要特征。2.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水稻播种期较机械直播早28和16 d,致水稻拔节期提前7-13和5-9 d,抽穗期提前7-15和4-10 d,成熟期提前5-15和3-11 d。与机械直播相比,毯苗机插延长水稻生育期5-14 d,钵苗机插延长13-23 d,且生育期延长主要是由于播种至拔节期持续时间延长。籼粳杂交稻和杂交籼稻的日产量呈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的显着趋势,常规粳稻呈毯苗机插高于钵苗机插和机械直播的趋势。最终,产量与生育期和日产量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水稻生长过程中,延长全生育期和提高日产量均能增加实产。相比机械直播,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增加水稻全生育期有效积温14.9%-19.6%和9.1%-11.6%,增加全生育期太阳辐射积累量16.1%-24.8%和8.3%-14.2%。水稻全生育期日均温度呈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其中营养生长期(播种至拔节期)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生殖生长期(拔节至抽穗期)和灌浆结实期(抽穗至成熟期)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受种植方式的影响,营养生长期日均温度低于25.1℃和灌浆结实期日均温度高于20.1℃可攻取高产。因此,长生育期、高温光资源利用、营养生长期较低的日均温度和灌浆结实期较高的日均温度,是钵苗机插水稻高产的重要特征。3.从水稻茎蘖动态分析,钵苗机插呈“缓升缓降”的态势,机械直播呈“急升骤降”的态势,毯苗机插居于二者之间,成穗率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的趋势。钵苗机插水稻较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水稻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大,其差异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增大。降低播种至拔节期水稻干物质积累量比例,控制拔节至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比例,增大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比例是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积累更多生物产量的重要途径。灌浆结实期水稻单茎茎鞘重和乳熟后单茎茎鞘的二次充实状况均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与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相比,钵苗机插抽穗至乳熟期单茎茎鞘干物质输出率和转运率较大,抽穗至成熟期较小。抽穗后水稻的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均呈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的显着趋势,极大地提高了钵苗机插水稻植株群体光合生产能力,为水稻高产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4.与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相比,钵苗机插使水稻上三叶叶长增长,比叶重增大,叶基角和披垂度减小;使水稻群体高效叶叶面积增加,剑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协同增加;使水稻穗型变大,粒叶比提高;并且使水稻株高增高,秆长增长,穗下节间增长。水稻基部1-3节间于钵苗机插方式下,较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长度缩短,茎秆变粗,茎壁增厚,节间干重增加,充实度变好,抗折力和弯曲力矩增大,倒伏指数显着降低。这说明,钵苗机插更能改善水稻株型,优化水稻群体结构,提升水稻抗倒性能。5.拔节期水稻含氮率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抽穗和成熟期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差异显着。主要时期水稻植株吸氮量于种植方式间的变化趋势与含氮量一致,但拔节期吸氮量于种植方式间差异不显着,抽穗和成熟期差异显着。拔节后水稻的氮素积累量、积累比例和吸收速率均呈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的显着趋势。水稻百千克籽粒氮素吸收量、偏生产力和氮收获指数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而籽粒和干物质氮素生产率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差异显着。这说明,钵苗机插水稻氮素生产效率较低。因此,在今后技术研发中应重视氮肥的高效利用,以实现兼顾高产和营养高效水稻机械化生产。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叶片、茎鞘和穗部含氮率均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抽穗后钵苗机插叶片氮素转运量、表观转运率和转运贡献率均显着大于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为籽粒高效的氮素积累提供保障。6.钵苗机插的整精米率比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分别提高1.6%和4.9%,整精米产量分别提高7.8%和25.9%,改善了稻米加工品质。与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相比,钵苗机插稻米的垩白米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显着增加,对稻米外观品质有不利影响,但钵苗机插精米蛋白质含量较高,有利于稻米营养品质的改良,其精米蛋白质产量分别比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提高8.7%和28.0%。3种种植方式相比,钵苗机插稻米蒸煮食味品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变优趋势,其中,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消减值和糊化温度呈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的趋势,胶稠度、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崩解值呈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的趋势。食味值于种植方式间无显着差异,呈籼粳交水稻和常规粳稻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杂交籼稻毯苗机插>钵苗机插>机械直播的趋势。7.试验中,水稻腾茬时间由早到晚依次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因此,小麦的播种期于钵苗机插水稻茬口早于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水稻茬口,致小麦生育期、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呈钵苗机插水稻茬口>毯苗机插水稻茬口>机械直播水稻茬口的显着趋势。水稻机械化种植方式对稻麦周年生产的影响显着。与机械直播水稻-小麦相比,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水稻-小麦分别增加周年经济产量19.3%和12.2%,增加周年生物学产量17.5%和11.2%,增加周年日产量9.1%和7.2%。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水稻-小麦全生育期较机械直播水稻-小麦长32和16 d,其中钵苗机插水稻-小麦全生育期天数超过366 d。水稻周年有效积温积累量、太阳辐射积累量和温光生产效率均呈钵苗机插-小麦>毯苗机插水稻-小麦>机械直播水稻-小麦的显着趋势。最终,与机械直播水稻-小麦相比,钵苗机插水稻-小麦分别增大周年籽粒和干物质光能利用率15.8%和14.0%,毯苗机插分别增大10.5%和9.5%。由此总结如下,钵苗机插在促进稻麦周年粮食增产增效生产的作用表现在:①攻大穗,高积累,增水稻产量;②提早播种,协调穗粒,提高小麦产量;③缓和稻麦茬口矛盾,延长稻麦生育周期,改善稻麦生长环境,促稻麦周年粮食高产高效生产。
李云飞[5](2016)在《水稻钵盘精量播种机翻转板仿真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稻耕作和收获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水稻播种机械化平均水平仅为31.67%,成为制约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的重要因素。机械式水稻钵盘精量播种机因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等特点而得以推广。翻转板传动机构作为播种机投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性能直接影响播种机投种性能。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虚拟样机技术和试验研究对翻转板传动机构进行优化设计,消除翻转板对型孔板的冲击问题,减小翻转板最大角度,提高播种机工作性能。本文对机械式水稻钵盘精量播种机水稻投种过程的稻种建立数学模型,得出稻种位移、速度与翻转板角度有关。结合翻转板传动机构中存在的特殊约束条件,运用机械原理图解法确定翻转板传动机构的特殊位置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确定翻转板最大角度和初始角度的影响因素。采用高速摄像技术分析水稻投种过程,确定翻转板有效最大角度及变化规律。其次,在Pro/E软件中建立机械式水稻钵盘精量播种机虚拟样机,并验证虚拟样机的准确性。将虚拟样机与试验设计相结合进行虚拟试验,数据在SPSS软件中分析处理,得到翻转板传动机构各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和较优尺寸组合,确定机构优化方案。虚拟样机中验证优化方案,优化后翻转板最大角度65.2687°,比未优化前75.4151°减小13.45%,翻转板对型孔板没有冲击影响。最后,根据虚拟样机中验证的优化方案改进物理样机,进行试验验证,物理样机改进后翻转板最大角度为66.23°比样机改进前74.61°减小11.23%,满足翻转板有效最大角度要求。试验结果表明,虚拟样机仿真分析结果与物理样机试验结果具有相同变化规律,验证虚拟样机技术在优化机械式水稻钵盘精量播种机翻转板传动机构的可行性,解决播种机投种过程中翻转板对型孔板冲击、翻转板最大角度过大问题。
孟元元,冯伟东,佘永卫,丁文捷[6](2014)在《水稻工厂化大棚育秧机械设备研究及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国内各种水稻育秧技术的分析比较,认为标准化水稻工厂化大棚育秧是大面积提高秧苗素质,实现培育壮秧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宁夏工厂化大棚育秧发展较快,但各地大棚建设标准不一,育秧机械设备存在工效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迫切需要尽快地制定出适合宁夏水稻的工厂化育秧大棚建设标准,研发出高效育秧机械设备。
孟元元[7](2014)在《自走式水稻育秧联合作业机的设计与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宁夏水稻直播面积上升,插秧面积下滑,旱育稀植规范化栽培减少是造成单产不高和年际产量不稳的主要因素。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面,需研发高效的水稻工厂化大棚育秧播种机,可实现规模化插秧种植和为分散的农户种植提供秧苗。这无疑对恢复和发展插秧面积,提高单产起到重要作用。为此,在现有水稻育秧播种机的基础上,研发了自走式水稻育秧联合作业机。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自走式水稻育秧联合作业机是集铺膜装置、铺土装置、洒水装置、播种装置、覆土装置为一体的新型水稻育秧成套设备。可以实现铺膜、铺土、洒水、播种、覆土等工厂化大棚育秧工序,使水稻育秧达到真正的一体化。论文综述了目前普遍使用的几种方式的育秧机和水稻工厂化大棚育秧的主要技术现状。分析了稻种的主要特性以及工厂化育秧的农艺流程和要求。研究确定了外槽轮式排种器的各个参数和整机的结构布置。首先利用solidworks进行各个零部件的设计和总机的软件装配,在确定方案可行性之后与当地企业合作试制自走式水稻育秧联合作业机样机一台。完成样机试制之后进行了行铺土覆土厚度、播种量的试验,试验表明,样机的结构合理,操作方便,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和工厂化育秧的农艺要求,能够满足大棚内一次性育秧作业的需要。目前已申请自走式水稻育秧联合作业机的实用新型专利。这样一款新的机器能够实现多种用途,能在专用育秧大棚内育秧,既缩短了育秧的时间,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育秧的工作效率。这是目前宁夏水稻生产的首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的热切盼望。
陶桂香[8](2012)在《机械式水稻植质钵盘精量播种装置机理与参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系统分析国内外水稻钵盘精量播种装置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寒地水稻钵育技术的要求,以水稻芽种物理特性为基础,通过理论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机械式水稻植质钵盘精量播种装置机理与参数进行了研究与探索。1.以黑龙江省常用水稻品种:龙粳26、垦鉴稻6、空育131、垦稻12为研究对象,对影响播种的水稻芽种物理特性进行研究,获得了稻种三轴尺寸、千粒重等物理特性,并通过对比分析确定了本论文研究机械式水稻植质钵盘精量播种装置所需的试验材料。该问题的解决确定了本论文研究机械式水稻植质钵盘精量播种装置机理与参数所需的试验材料及其基本物理特性,为播种装置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数据。2.运用微分方程,建立了充种过程稻种运动模型,并归类总结了充种过程中稻种可能的运动情况,获得了充种过程中稻种运动轨迹以及影响充种性能的主要因素,并根据生产中常用的型孔尺寸以及稻种的物理特性确定了种箱运动速度的取值范围。该问题的解决揭示了充种机理,为充种试验中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范围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3.根据充种过程理论研究结果,选取型孔直径、型孔厚度、种箱速度三个因素进行了单因素试验研究,确定了较佳尺寸。选取型孔直径、型孔厚度、种箱速度三个因素进行多因素试验,依据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试验方法,建立了各因素对性能指标的回归方程,探讨了各因素对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影响性能指标的主次因素。采用主目标函数法,运用MATLAB进行优化求解,确定了比较理想的结构参数。该问题的解决为投种过程机理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数据,为提高机械式水稻植质钵盘精量播种装置播种性能提供了充种过程最佳参数。4.运用第二拉格朗日方程构建了播种装置投种过程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获得了翻板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和稻种相对于翻板的位移、速度、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以及稻种与翻板分离过程的运动位移、速度与稻种初始位置的变化曲线。该问题的解决揭示了机械式水稻植质钵盘精量播种装置投种机理。5.基于机械式水稻植质钵盘精量播种装置投种机理,利用速度、加速度合成定理构建了播种装置投种过程稻种运动模型并进行了仿真,获得了稻种与翻板分离前、后的运动规律、稻种垂直位移取值范围以及稻种与翻板的分离条件。6.利用高速摄像技术对稻种运动过程进行了观察分析,获得了投种过程稻种运动规律以及凸轮转速对稻种运动规律的影响,确定了稻种垂直位移取值范围,并与理论模型仿真得出的不同稻种与翻板分离前后的运动轨迹、速度图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该问题的解决为播种装置试验研究中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范围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7.根据播种装置充种、投种过程的理论、试验研究结果,选取秧盘钵孔与型孔中心距、稻种垂直位移、凸轮转速三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研究,确定了较佳尺寸。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选取秧盘钵孔与型孔中心距、稻种垂直位移、凸轮转速三个因素进行多因素试验,依据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试验方法,建立了各因素对性能指标的回归方程,探讨了各因素对播种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影响播种性能指标的主次因素。采用主目标函数法,运用MATLAB进行优化求解,确定了比较理想的结构参数,进一步提高了植质水稻钵盘精量播种装置的播种性能。
张冬梅,汪春[9](2009)在《水稻钵育机械化栽培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简述了国内外水稻钵育机械化栽培和其关键技术现状,探讨了我国未来水稻钵育机械化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水稻植质钵育技术及其配套设施的应用势必成为未来水稻钵育机械化、产业化的主体。
王瑞杰[10](2009)在《外凸球形穴气吸式水稻植质钵育精量播种器性能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气吸式精量播种机是一种先进的播种机械,以其特有的优点被国内外广泛采用。但目前国内气吸式播种器的作业速度普遍较低,且各有缺点,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气吸式播种机性能,本文对气吸式精量播种机的播种器进行了试验研究。首先,对气吸式播种机理进行分析,并对种子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并对气吸式播种机的性能影响参数进行了分析,得到影响播种机播种质量的因素主要播种器的穴口直径、吸种孔直径以及吸种孔数量等。其次,结合实际经验,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2BY-A型气吸式水稻植质钵育秧盘播种机,并对其工作过程进行简要说明。最后,在播种机试验台上,改变播种器的不同参数(穴口直径、吸种孔直径以及吸种孔数量等),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方法,得出穴口直径、吸种孔直径以及吸种孔数量单独作用对三个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各性能指标与三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即研究穴口直径、吸种孔直径以及吸种孔数量对合格率、4粒以上率、3粒率等指标的影响规律。通过试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进行单因素试验研究中,得出:穴口直径、吸种孔直径以及吸种孔数量均是影响性能指标的重要因素,三个因素的数值选择范围:穴口直径12~16mm,吸种孔直径1~3mm,吸种孔数量1~5个选择合理。(2)在三因素五水平的正交旋转组合试验中,建立了各因素与各性能指标间的回归方程,分析了气吸式水稻精量播种器的穴口直径、吸种孔直径、吸种孔数量三个参数对合格率、4粒以上率、3粒率的影响规律。利用各性能指标的回归方程,采用主目标函数法,用DPS进行优化求解,最后对各指标综合评定后得到优化参数为:穴口直径16mm,吸种孔直径1mm,吸种孔数量2个,理论上可使合格率最高、4粒以上率最低,所得到的性能指标满足生产要求。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改善气吸式水稻精量播种机的工作性能,提高整机性能。
二、SBJ-Ⅲ型水稻钵育精播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BJ-Ⅲ型水稻钵育精播机(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栽培科技70年发展回顾 |
1.1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
1.2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
1.3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
1.4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 |
1.5 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
2 改革开放以来水稻栽培领域取得的若干科技成就 |
2.1 水稻叶龄模式栽培理论及技术 |
2.2 水稻群体质量及其调控 |
2.3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 |
2.4 水稻轻简化栽培 |
2.4.1 少免耕栽培与抛秧 |
2.4.2 直播栽培 |
2.4.3 再生稻栽培 |
2.5 水稻机械化栽培 |
2.6 水稻超高产栽培 |
2.7 水稻优质栽培 |
2.8 水稻绿色栽培 |
2.9 水稻逆境栽培 |
2.9.1 温度胁迫 |
2.9.2 水分胁迫 |
2.9.3 O3胁迫 |
2.9.4 盐分胁迫 |
2.1 0 水稻区域化栽培 |
2.1 0. 1 东北寒地粳稻栽培 |
2.1 0. 2 长三角地区粳稻栽培 |
2.1 0. 3 南方双季稻栽培 |
2.1 0. 4 西南高湿寡照稻区杂交稻栽培 |
3 未来水稻栽培领域的创新方向 |
3.1 绿色优质丰产协调规律与广适性栽培 |
3.2 多元专用稻优质栽培 |
3.3 超高产提质协同规律及实用栽培 |
3.4 直播稻、再生稻稳定丰产优质机械化栽培 |
3.5 智能化、无人化栽培 |
(2)油菜覆膜打孔精量穴播机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油菜与覆膜栽培 |
1.1.2 油菜覆膜穴播种植方式分析 |
1.2 国内外覆膜穴播技术及装备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覆膜穴播技术及装备研究进展 |
1.2.2 国内覆膜穴播技术及装备研究进展 |
1.3 国内外相关技术与装备研究手段与方法概况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油菜覆膜打孔精量穴播机总体设计与分析 |
2.1 引言 |
2.2 设计要求 |
2.2.1 油菜种植农艺要求 |
2.2.2 覆膜栽培农艺要求 |
2.3 总体结构设计与参数分析 |
2.3.1 结构组成与设计 |
2.3.2 主要技术参数分析 |
2.3.3 纵向稳定性分析 |
2.4 工作过程与工作原理 |
2.5 传动系统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覆膜打孔精量穴播机关键技术装置设计与分析 |
3.1 引言 |
3.2 穴播排种系统关键技术及装置设计 |
3.2.1 穴播排种装置关键技术及配套设计 |
3.2.2 播种开沟装置关键技术及改进设计 |
3.3 平行滚筒支撑式覆膜装置关键技术与装置设计 |
3.3.1 覆膜方式与原理分析 |
3.3.2 平行滚筒支撑式覆膜装置设计 |
3.4 滚轮锥钉组合式打孔装置关键技术与装置设计 |
3.4.1 膜上打孔方式与原理分析 |
3.4.2 滚轮锥钉组合式打孔装置设计 |
3.5 压膜覆土装置关键技术与装置设计 |
3.5.1 压膜覆土方式与原理分析 |
3.5.2 压膜覆土装置改进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油菜覆膜打孔精量穴播机关键装置仿真分析 |
4.1 引言 |
4.2 平行滚筒支撑式覆膜装置仿真分析 |
4.2.1 解析平行滚筒支撑式覆膜装置平衡受力的有限元方法 |
4.2.2 双滚筒式载膜机构静态分析 |
4.2.3 覆膜架静态分析 |
4.3 压膜覆土装置仿真分析 |
4.3.1 解析土壤-压膜覆土装置互作机理的离散元方法 |
4.3.2 仿真模型建立 |
4.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滚轮锥钉组合式打孔装置轨迹模拟分析与参数优化 |
5.1 引言 |
5.2 打孔轨迹与膜上成穴过程分析 |
5.2.1 膜上运动轨迹分析 |
5.2.2 膜上成孔过程分析 |
5.2.3 膜孔尺寸分析 |
5.3 打孔装置仿真轨迹分析 |
5.3.1 刚柔耦合仿真模型建立 |
5.3.2 仿真模拟轨迹分析 |
5.4 打孔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5.4.1 打孔锥钉直径对打孔性能影响 |
5.4.2 打孔锥钉顶角对打孔性能影响 |
5.4.3 打孔滚轮半径对打孔性能影响 |
5.5 打孔装置参数优化 |
5.5.1 正交试验设计 |
5.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5.3 参数优化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油菜覆膜打孔精量穴播机试验与分析 |
6.1 引言 |
6.2 压膜覆土装置性能验证试验 |
6.3 滚轮锥钉组合式打孔装置性能验证试验 |
6.4 油菜覆膜打孔精量穴播机田间试验 |
6.4.1 试验材料 |
6.4.2 设备与仪器 |
6.4.3 试验条件 |
6.4.4 试验指标 |
6.4.5 结果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符号注释说明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及申报专利 |
发表学术论文 |
申报国家专利 |
(3)弹射式耳勺型水稻芽种播种装置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水稻种植分布 |
1.2.1 世界各大洲水稻种植分布 |
1.2.2 中国水稻种植分布 |
1.2.3 黑龙江省水稻种植分布 |
1.3 水稻种植模式 |
1.3.1 直播种植模式 |
1.3.2 移栽种植模式 |
1.4 国内外水稻精量排种器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解决问题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2 水稻芽种特性及力学性能测试 |
2.1 试验材料及芽种制备 |
2.2 物料特性测试 |
2.2.1 含水率 |
2.2.2 几何特性 |
2.2.3 千粒重 |
2.2.4 滑动摩擦角 |
2.2.5 内摩擦角 |
2.2.6 休止角 |
2.2.7 外部载荷作用特性试验 |
2.3 种芽切断处理与成苗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3 弹射式耳勺型精量穴直播排种器机理分析与设计 |
3.1 排种器设计及工作原理 |
3.1.1 设计方案 |
3.1.2 结构及工作原理 |
3.2 关键部件设计与分析 |
3.2.1 取种耳勺 |
3.2.2 旋转底座 |
3.2.3 投种管 |
3.2.4 容种箱 |
3.2.5 柔性护种辊 |
3.3 工作过程机理分析 |
3.3.1 舀种阶段 |
3.3.2 清种阶段 |
3.3.3 护种阶段 |
3.3.4 投种阶段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离散元法排种器性能仿真分析 |
4.1 离散元法 |
4.1.1 原理与模型 |
4.1.2 模型接触 |
4.1.3 运动方程 |
4.1.4 模型仿真时间步长确定 |
4.2 离散元数值仿真软件EDEM |
4.2.1 软件简介 |
4.2.2 软件仿真流程 |
4.2.3 EDEM在排种器研究中应用 |
4.3 排种器舀种性能仿真 |
4.3.1 排种器仿真模型建立 |
4.3.2 芽种仿真模型建立 |
4.3.3 接触模型及参数确定 |
4.4 舀种性能仿真试验 |
4.4.1 舀种阶段芽种颗粒运动仿真 |
4.4.2 仿真结果分析 |
4.5 EDEM单因素仿真舀种性能试验 |
4.5.1 仿真试验评价指标 |
4.5.2 工作转速对舀种性能影响 |
4.5.3 容种高度对舀种性能影响 |
4.6 排种器试制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高速摄像技术的精量穴直播排种器性能分析与试验 |
5.1 高速摄像技术 |
5.2 高速摄像技术在播种机械研究中应用 |
5.3 基于高速摄像技术的排种性能试验与分析 |
5.3.1 试验装置 |
5.3.2 试验内容 |
5.3.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水稻芽种直播排种器台架性能试验 |
6.1 试验装置和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设备 |
6.1.3 试验方法 |
6.1.4 性能评价指标 |
6.2 排种性能试验 |
6.2.1 单因素试验 |
6.2.2 多因素试验 |
6.3 本章小结 |
7 水稻精量播种装置配置设计与田间实验 |
7.1 整机配置要求 |
7.2 总体结构与技术参数 |
7.3 田间实验 |
7.3.1 实验条件 |
7.3.2 材料及仪器 |
7.3.3 实验方法 |
7.3.4 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机械化种植方式对水稻综合生产力及稻麦周年生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的研究概况 |
2.2 机械化种植方式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
2.3 播期效应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
2.4 补偿效应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
2.5 稀植效应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
3 研究思路、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内容 |
3.3 技术路线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机械化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1.4 数据计算和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总体变异 |
2.2 产量 |
2.3 产量构成因素 |
2.4 穗型特征 |
3 讨论 |
3.1 关于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产量差异 |
3.2 关于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产量构成差异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机械化种植方式对水稻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1.2 试验设计与管理措施 |
1.3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
1.4 数据计算和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产量、生育期和日产量 |
2.2 产量与生育期、日产量的相关关系 |
2.3 生育进程与阶段生长时间 |
2.4 有效积温和太阳辐射积累量 |
2.5 日均温度和日辐射总量 |
3 讨论 |
3.1 关于生育期和日产量 |
3.2 关于有效积温和太阳辐射积累量 |
3.3 关于日均温度和日均太阳辐射积累量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机械化种植方式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1.2 试验设计与管理措施 |
1.3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
1.4 数据计算和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茎蘖动态特征 |
2.2 群体干物质积累量 |
2.3 单茎特征 |
2.4 叶面积指数及光合势 |
2.5 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 |
3 讨论 |
3.1 关于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单茎干物重 |
3.2 关于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群体干物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机械化种植对水稻株型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1.2 试验设计与管理措施 |
1.3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
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株型特征 |
2.2 茎杆物理特性与倒伏 |
3 讨论 |
3.1 关于水稻株型特征 |
3.2 关于水稻茎秆特征与抗倒伏能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机械化种植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1.2 试验设计与管理措施 |
1.3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关于植株含氮率和吸氮量 |
2.2 关于植株阶段氮素吸收量和吸收速率 |
2.3 关于水稻氮素利用效率 |
2.4 关于水稻氮素转移特征 |
2.5 抽穗后氮素积累量和各器官氮素转运量与产量的关系 |
3 讨论 |
3.1 关于水稻氮素积累特征 |
3.2 关于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特征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机械化种植方式对水稻米质的影响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1.2 试验设计与管理措施 |
1.3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主要米质性状的总体变异 |
2.2 加工品质 |
2.3 外观品质 |
2.4 蒸煮食味和营养品质 |
2.5 水稻淀粉RVA谱特征 |
3 讨论 |
3.1 加工品质 |
3.2 外观品质 |
3.3 营养与蒸煮食味品质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机械化种植方式对稻麦周年生产的影响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1.2 试验设计与管理措施 |
1.3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机械化水稻种植方式对后茬小麦生产的影响 |
2.2 不同机械化水稻种植方式对稻麦周年生产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1 结论 |
1.1 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特征 |
1.2 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温光资源利用特征 |
1.3 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特征 |
1.4 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株型及抗倒伏特征 |
1.5 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特征 |
1.6 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米质性状 |
1.7 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周年粮食生产特征 |
2 讨论 |
2.1 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综合生产力评价 |
2.2 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增收效益探讨 |
2.3 因种配套适宜机械化种植方式 |
2.4 因时、因地推广机械化种植方式 |
3 创新点 |
4 本研究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水稻钵盘精量播种机翻转板仿真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水稻精量播种装置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机械式水稻钵盘精量播种机播种装置投种过程分析 |
2.1 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 机械式水稻钵盘精量播种机播种装置投种原理 |
2.3 水稻投种过程数学模型 |
2.3.1 模型假设 |
2.3.2 坐标系建立 |
2.3.3 位移和速度模型建立 |
2.4 播种装置翻转板传动机构分析 |
2.4.1 翻转板传动机构级数确定 |
2.4.2 翻转板角度分析 |
2.5 高速摄像分析翻转板角度 |
2.5.1 试验设备及软件 |
2.5.2 试验条件和高速摄像参数 |
2.5.3 高速摄像观察投种过程 |
2.5.4 翻转板角度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械式水稻钵盘精量播种机虚拟样机建立及验证 |
3.1 虚拟样机技术简述 |
3.2 Pro/E软件简介 |
3.3 机械式水稻钵盘精量播种机虚拟样机建立 |
3.3.1 播种机播种装置零部件模型 |
3.3.2 零部件的三维实体建模 |
3.3.3 播种机播种装置虚拟装配 |
3.3.4 动态干涉检查 |
3.4 虚拟样机验证 |
3.4.1 物理样机翻转板角度试验 |
3.4.2 虚拟样机翻转板角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翻转板传动机构虚拟试验和优化结果 |
4.1 试验装置和方法 |
4.2 试验评定指标 |
4.3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曲柄轮有效工作长度a影响规律 |
4.3.2 连杆有效工作长度b影响规律 |
4.3.3 连接板有效工作长度c影响规律 |
4.3.4 翻转板有效工作长度d影响规律 |
4.4 正交试验 |
4.4.1 正交试验设计 |
4.4.2 试验数据处理 |
4.4.3 综合平衡分析确定因素主次顺序和较优组合 |
4.5 虚拟样机优化结果 |
4.6 播种机传动装置物理样机验证 |
4.6.1 制作传动装置改进物理样机 |
4.6.2 试验条件 |
4.6.3 试验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水稻工厂化大棚育秧机械设备研究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的发展历程 |
1. 1水稻育秧技术在国外的发展 |
1. 2我国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的发展 |
1. 3宁夏稻育秧技术的发展 |
2水稻工厂化大棚育秧技术的应用 |
3育秧机械设备研究 |
3. 1振动式播种装置 |
3. 2气力式播种装置 |
3. 3机械式播种装置 |
4结束语 |
(7)自走式水稻育秧联合作业机的设计与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水稻育秧的理论研究 |
2.1 水稻稻种的特性及技术处理要求 |
2.2 播种机排种器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走式水稻育秧联合作业机的设计 |
3.1 自走式水稻育秧联合作业机的技术指标 |
3.2 自走式水稻育秧联合作业机的结构设计 |
3.3 自走式水稻育秧联合作业机主要机构的设计 |
3.4 自走式水稻育秧联合作业机关键环节 |
3.5 行走转向系统 |
3.6 基于Solidworks的三维设计 |
3.7 样机制作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分析 |
4.1 试验目的 |
4.2 试验条件 |
4.3 机具播种量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课题的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5.2 发展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8)机械式水稻植质钵盘精量播种装置机理与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水稻钵盘精量播种装置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1.5 小结 |
第二章 稻种物理特性研究 |
2.1 试验材料及其芽种制备 |
2.2 稻种含水率测定 |
2.3 稻种物理特性研究 |
2.4 小结 |
第三章 机械式水稻植质钵盘精量播种装置充种机理与参数研究 |
3.1 机械式水稻植质钵盘精量播种装置充种原理 |
3.2 机械式水稻植质钵盘精量播种装置充种机理研究 |
3.3 机械式水稻植质钵盘精量播种装置充种性能试验研究 |
3.4 小结 |
第四章 机械式水稻植质钵盘精量播种装置投种机理研究 |
4.1 机械式水稻植质钵盘精量播种装置投种原理 |
4.2 机械式水稻植质钵盘精量播种装置投种过程动力学分析 |
4.3 机械式水稻植质钵盘精量播种装置投种过程稻种运动学分析 |
4.4 机械式水稻植质钵盘精量播种装置投种过程稻种与翻板分离条件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高速摄像技术的机械式水稻植质钵盘精量播种装置投种过程分析 |
5.1 试验设备 |
5.2 试验材料、条件与高速摄像拍摄参数 |
5.3 高速摄像观察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机械式水稻植质钵盘精量播种装置播种性能试验研究 |
6.1 试验装置和方法 |
6.2 主要评定指标 |
6.3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6.4 多因素试验研究 |
6.5 性能指标优化 |
6.6 验证试验 |
6.7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9)水稻钵育机械化栽培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外水稻钵育机械化栽培现状 |
二、水稻钵育机械化栽培关键技术现状 |
(一) 水稻钵盘育苗机械化技术 |
(二) 水稻钵苗移栽技术 |
(三) 水稻植质钵苗移植技术 |
三、水稻钵育机械化栽培技术发展趋势 |
(10)外凸球形穴气吸式水稻植质钵育精量播种器性能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本领域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播种技术的概述 |
1.2.2 国外气力式精密播种机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气吸式播种机的理论研究 |
2.1 气吸式播种机整体设计 |
2.2 气吸式播种机的理论分析 |
2.2.1 真空室流场的特性 |
2.2.2 吸种过程中的气流对种子作用力 |
2.2.3 吸种过程中流体对种子作用力 |
2.2.4 影响气吸式播种机播种质量因素的分析 |
2.2.5 气吸式播种机吸室形状及吸室真空度的确定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2BY-A 型外凸球形穴气吸式水稻钵育秧盘播种机的试验台的设计 |
3.1 实验装置的组成 |
3.2 播种机的整体结构 |
3.3 试验材料和性能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外凸球形穴气吸式播种器的单因素试验研究 |
4.1 试验方案数据 |
4.2 不同的水稻品种性状 |
4.3 吸种盘的试验研究 |
4.3.1 试验方案的安排 |
4.3.2 试验数据整理及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外凸球形穴气吸式播种器多因素试验研究 |
5.1 以合格率为指标的试验 |
5.1.1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1.2 回归系数检验 |
5.1.3 降维分析 |
5.1.4 因素贡献率分析 |
5.1.5 试验数据的优化 |
5.2 以4 粒以上率为指标的试验 |
5.2.1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2.2 回归系数检验 |
5.2.3 降维分析 |
5.2.4 因素贡献率分析 |
5.2.5 试验数据的优化 |
5.3 以3 粒率为指标的试验 |
5.3.1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2 回归系数检验 |
5.3.3 降维分析 |
5.3.4 因素贡献率分析 |
5.3.5 试验数据的优化 |
5.4 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四、SBJ-Ⅲ型水稻钵育精播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J]. 张洪程,胡雅杰,杨建昌,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邢志鹏,胡群. 中国农业科学, 2021(07)
- [2]油菜覆膜打孔精量穴播机设计与试验[D]. 王迪.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3]弹射式耳勺型水稻芽种播种装置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D]. 田立权.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1)
- [4]机械化种植方式对水稻综合生产力及稻麦周年生产的影响[D]. 邢志鹏. 扬州大学, 2017(12)
- [5]水稻钵盘精量播种机翻转板仿真与试验研究[D]. 李云飞.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6(08)
- [6]水稻工厂化大棚育秧机械设备研究及发展[J]. 孟元元,冯伟东,佘永卫,丁文捷. 农机化研究, 2014(07)
- [7]自走式水稻育秧联合作业机的设计与研制[D]. 孟元元. 宁夏大学, 2014(08)
- [8]机械式水稻植质钵盘精量播种装置机理与参数研究[D]. 陶桂香.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2(09)
- [9]水稻钵育机械化栽培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张冬梅,汪春.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07)
- [10]外凸球形穴气吸式水稻植质钵育精量播种器性能的试验研究[D]. 王瑞杰.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