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科学基金国际合作战略的需求分析与对策_科学论文

科学基金国际合作战略提升的需求分析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合作论文,对策论文,需求论文,战略论文,科学基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基础研究不断向微观和宇观世界的深入和扩展,研究的规模、复杂程度、投资强度日益扩大,需要整合和发挥各国的知识、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国际合作为稳定、培养和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整个90年代,SCI收录科学论文的总量增长了12%,各国国内不同机构间的合作论文增长了46%,而国际合作论文增长了近115%;基础研究的国际化指标(国际合作论文占科学论文总量的比例)由70年代的5%左右和80年代的10%左右上升到90年代的20%左右。[1]充分显示当今基础研究国际合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国际合作依存度正在迅速提高,基础研究的国际化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并成为推动科学创新的重要动力。

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不断加强对国际科技合作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力求通过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有效利用国外科学资源,最大限度地获取本国利益。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共担经费、共享成果”的原则下,许多全球性的科学问题和大科学工程从预研、立项、实施到滚动发展的全过程置身于国际合作的环境中,并得到持续、高强度的经费支持。现在,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的集中性和显示度成为国际合作战略管理的新导向,正如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向布什新政府提交的一份关于《推动NSF在科学与工程领域国际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报告建议: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国际合作应成为NSF的优先领域,应具有更强的集中性和更高水平的显示度,同时应发挥NSF在联邦政府科学与工程领域国际合作中更强的协调与领导作用。[2]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加紧争夺人才和其他科技资源,力争维护和扩大自己的优势。新形势下,政府部门代表国家利益在高层次和大范围组织协调国际合作与致力于推动科学前沿的创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科学研究国际化程度迅速提高,国际科技合作为参与各方提供了一个新的利益平衡机制。谁抓住了机会,争取了主动,谁就能在合作与竞争中赢得更大的利益。对于科技发达国家来说,国际合作带来多种利益,包括分担成本,加速科研进展,推动成果的多方面应用以及获取国外的科学数据和信息等;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合作是提高科技基础能力,全面融入世界科学前沿,分享国际科学界的研究经验和成果,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促进科技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大降低了合作成本,缓解了时空障碍,为全球范围的科技合作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手段、有力的支撑和新的模式。近年来,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区域范围或不同国家实验室之间的合作研究得到科学界和科学组织的广泛重视,国际学术网络、国际科学数据库、国际虚拟研究中心(实验室)以及网上合作交流成为国际合作的新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合作的手段和机制,加速了各国科学家参与国际合作以及分享国际前沿科学成果和科学资源的进程。

近年来,我国科技合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同时,加强战略谋划、实现国际合作战略提升的需求十分迫切。随着我国对外科技合作交流的不断深入,合作形式有了深刻的变化。政府间科技合作已不是主流,大量的合作发生在民间层面,科学基金的国际合作由于具有非官方合作的属性,易于突破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障碍,因而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基础研究自身发展的规律要求总体上深化合作层次,国际合作的伙伴对平等合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经费需要的压力将越来越大。进入WTO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出更为紧迫的需求,基础研究国际合作面临更大的发展空间。

1 各国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的重要举措

1.1 美国

美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有明确的国家目标:(1)加强国家的科学技术事业;(2)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经济实力;(3)促进对外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改善国际关系;(4)有利于增强商业关系和建立新的贸易伙伴关系;(5)为保护和增强国家安全服务。

根据上述目标,联邦政府采取一整套措施以保障美方在国际合作中获得实际利益,内容涉及国家之间的互利互惠、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对战略性技术转移的控制等,用于指导联邦机构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并建立了严格慎重的国际合作项目审查制度、程序和评审方法。具体准则包括:(1)比美国先进领域中的项目;(2)耗资巨大的大科学项目;(3)在美国得不到数据的某些领域项目;(4)全球性研究项目;(5)有利于美国商业和经济发展的项目;(6)能获得历史悠久国家数据资料方面的项目;(7)有利于国家安全领域的项目;(8)有利于提高美国科学家研究水平的项目;(9)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进步进行研究的项目。

90年代末,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巩固国家科技事业、促进国家经济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支持美国的外交政策为目的,专门制定了《国际科学、工程和技术战略计划》。面对21世纪科学发展新的机遇和挑战,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将科学与工程国际合作列入优先发展领域,重点支持国际大科学计划、合作研究、国际研究基地运作、国际研究网络与虚拟组织以及青年人才培养,并加强与其他联邦机构的协同。

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投入研究与发展国际合作专项经费44亿美元,占该年度政府对R&D总投入的6%。国际合作专项经费重点资助政府间多边和双边科技合作协定项目、大科学合作研究项目以及国际性研究中心的运行费用,对于需要高强度支持的多边大科学合作项目,诸如全球气候变化、核聚变等高能物理研究、极地研究、海洋深钻,以及有关人类健康的人类基因组、传染病控制等。资助的经费占总合作经费的60%以上。

1.2 加拿大

为加强基础研究的国际合作,进一步推进加拿大科学家与国际科学前沿的融合,2001年,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NSERC)建立了两项新的资助机制:国际合作预研基金(IOF)和合作研究专项计划(CRO),重点支持组织国际合作研究计划(项目)的预研活动以及加拿大科学家参加国际重大研究计划或交叉学科研究项目。

1.3 欧盟

欧盟历次科技发展框架计划均将国际科技合作列为主题之一,并制定国际合作专项计划(INCO),对于非欧盟成员国以及国际组织的科技合作予以支持,国际合作专项预算占科技框架计划总预算的4%左右。近年来,欧盟为增强欧盟成员国的科技实力和经济竞争力,顺应科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逐步扩大科技框架计划的开放领域,鼓励欧盟成员国对外开展多边和双边科技合作,并不断加大对国际合作的支持力度。

1.4 日本

90年代末,日本科学技术会议在主题为《21世纪日本科技政策的国际展望》报告中首次将国际合作研究列为一项基本方针,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日本科学研究国际化的行动计划。

1.5 韩国

2000年,韩国科技部制定了“科学技术国际化事业”专项计划,资助范围包括:国际合作基地建设(研究中心)、国际合作研究、双边科技合作交流、韩美、韩英、韩德等双边专项合作基金,其中与发达国家共建国际性研究基地并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研究是其资助重点。现已建立的国际性研究基地有:韩国-欧洲研究院、韩-德技术研究中心、韩-英航天技术研究中心、韩-中新材料研究中心、韩-中光学技术研究中心、韩-美制造与材料研究中心、亚太理论物理中心、韩-俄能源研究中心、韩-俄粉末材料研究中心、亚太经济组织科技网络等。这些国际性基地在推进本国科研活动的国际化进程,增强韩国尖端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能力,以及分享国际科技前沿成果等方面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1.6 印度

印度科技部本着加强本国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本国科研水平,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宗旨,制定有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计划,重点资助印度与独联体国家的合作、印—法先进科技研究促进中心、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以及与国际性组织和机构的多边合作。长期以来,印度科学界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十分频繁,在国际科学组织中的地位也超过我国,印度科学家已有5人获得诺贝尔奖,在印度建立有7个大型的国际性研究机构。这些均与印度政府对国际科技合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加强对国际合作的计划与管理密切相关。

2 科学基金国际合作战略提升需求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基础研究的国际合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国际合作格局,已经从开拓渠道阶段、扩展实质性国际合作阶段进入到突出重点、提高合作层次的新阶段。现在,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围绕科学基金的中心任务,以推动源头创新为主题,按照完善与发展“项目”和“人才”资助板块以及实施“四个计划”、“一个加强”的战略部署,不断调整战略定位,开展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资助工作。具体体现在:(1)不断开拓合作渠道,丰富合作内容。目前为止,已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57个科学基金组织及学术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初步形成5种项目类型和人才专项基金为基本框架的资助格局,与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共同在北京建立的“中德科学中心”启动两年来,为推动两国以及两国与其他各国的科技合作发挥了良好作用。(2)逐年加大对国际合作的投入力度。除规定各类基金项目中有一定比例的经费可以由科学家自主决定用于国际合作外,还设立了国际合作专项经费,并保证国际合作经费稳定持续的增长,从科学基金成立之初的300万元增加到了2002年的8600万元,多年来共支持各类国际合作项目近2万个。[3](3)突出重点、提高合作层次。重点支持实质性、高水平的国际合作,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设立成为一个重要标志。以2001年为例,共资助各类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721项,批准经费7000万元,其中合作研究(含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521项,经费3548万元。从资助项目的经费结构来看,合作研究经费占总经费的51%,其中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经费占合作研究经费的47%。(见图1)

图1 2001年科学基金各类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经费分布结构

但是,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国际合作资助格局相比,我国科学基金国际合作战略提升的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1)国际合作项目经费占科学基金总额的比重较小。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每年用于支持国际合作项目经费约占NSF科学基金总额的10%,2001年国际合作经费规模达到4.5亿美元。近年来,我国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经费占科学基金总额的比重在3.0-4.6%之间,至2001年,科学基金国际合作总经费规模达到7400万元。

(2)重大国际合作研究经费所占的比重不高。美国NSF每年投资全球问题的大科学研究以及维护重要国际研究设施的运行费用占其国际合作总经费的80%左右。2001年,我国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研究经费占国际合作总经费的51%,其中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经费仅占国际合作总经费的23.8%,对国际性研究设施的支持存在空白。

(3)战略定位和重点资助方向不够明确。多年来,美国NSF国际合作已形成一套清晰的战略发展思路:国际合作是NSF使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服从于NSF战略目标和关键战略的指导。NSF在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国际性活动服从于人才、思想和工具三个层面关键战略目标:投资多样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开拓能力的科学家、工程师及高素质的国民;投资科学与工程前沿的新发现,连接学术界与创新界并服务于社会;广泛支持研究与教育领域最先进的工具。NSF国际合作重点支持方向是:美国参加的全球范围大科学项目及合作研究网络;美国国内和海外的重要国际性研究设施;美国与其他国家共同发起的合作研究项目及共建设施;增加美国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国际经验;获取其他国家的研究数据与信息。最近,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推动NSF在科学与工程领域国际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强调,面对未来的挑战,科学与工程国际合作应成为NSF的优先发展领域,具有更强的集中性和更高水平的显示度。2001年,我国NSFC首次制定了“十五期间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工作思路”,[4]为不断提升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的战略定位和进一步确定国际合作重点资助方向奠定了基础。

(4)项目资助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美国NSF基于国际合作整体战略部署,建立了一套功能完善、目标集中、运作高效的项目资助体系和相应的管理机制。除重点资助国际合作研究计划(项目)、国际研究网络和国际性研究设施运作外,还资助各类小规模、启动性的国际合作活动,包括:合作前期预研、一般合作研究、国际专题研讨会、NSF项目国际合作补助、大学生海外研习、博士论文海外研究、学术访问、国际研究奖学金、国际学术讲座等。目前,我国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经费主要集中在合作研究和国际会议两类项目,一些科学家迫切需要的国际合作项目还未得到广泛支持,如外国科学家长期来华开展研究工作、国际数据网络、国际大科学研究设施运作及部分重要项目的合作前期预研等。项目资助体系和管理机制随着战略提升的需要,有待进一步完善。

(5)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缺乏部门间的协作与联动机制。目前,我国科技部、基金委、中科院都设立了重大(重点)国际合作研究专项,但尚缺乏实质性、高效的部门间联动机制,项目的层次也有待提高。可以借鉴的是,美国联邦机构在各自侧重的领域都以不同的方式资助基础研究。[5](见表1)在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组织协调下,各有关联邦机构建立了高效的战略协同机制共同支持不同领域的国际合作,以保障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如NSF与其他联邦机构共同发起的重大国际合作研究计划有:植物基因研究计划(USDA/DOE/NIH/NSF)、生物多样性研究计划(NSF/NIH/USDA)、人类脑研究计划(NIH/NSF/DOD/DOE/NASA)等。

表1 美国各有关联邦机构资助基础研究的重点领域

部门

重点领域

国家科学基金会(NSF)

生命科学、计算机、信息科学与工程、工程

科学、地球科学、数学和物质科学、社会、

行为与经济科学

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生物学、基因学、生物医学、化学、行为科

 学

能源部(DOE)

高能和核物理、材料学、高端计算机、基因

国防部(DOD)

工程、计算机、信息科学与工程、数学

商务部(DOC)

海洋和大气科学、全球气候变化、气象学、

原子和分子物理

国家宇航局(NASA)天文学、全球气候变化

农业部(USDA)

生物学、基因学

教育部(ED)

 教育研究

环保局(EPA)

 环境研究

通过对30个国家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全社会研究与发展总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GERD/GDP)与政府投入国际科技合作经费占政府投入研究与发展(R&D)总经费的比例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即,GERD/GDP在2%以上、2%-1%之间、1%以下三个不同的数值范围,对应的三组聚类国家政府投入国际科技合作的相对强度平均值分别为8.7%、5.5%、3.4%,发展中国家以印度最为突出,其政府投入国际科技合作经费的相对强度达到6.0%。[6]据2000年的统计与调查,我国政府投入国际科技合作经费的相对强度仅为0.5%,这一比例远低于比较中的所有国家(包括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这与我国作为一个具有较强科技经济实力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加大政府财政对国际科技合作的投入,强化政府职能部门对国际合作的宏观规划、管理与协调,仍是加强国际合作战略管理的当务之急。

从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外部需求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自身能力来看,推动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实现战略性提升的时机已经成熟。若仍停留在低层次、分散化、小型化和被动受援的阶段,将丧失众多进入科学前沿的机会;不能以平等身份参与发达国家间的合作;难以组织以我为主的重大国际合作研究计划;不能有效地利用外部资源以及合理地分享国际科学前沿的成果和核心高技术。这将导致国内大量模仿型、低水平的跟踪研究,最终将影响到我国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力的有效提高。我们应当发挥国际合作的特有优势和先导作用,不失时机地加强国际合作的战略管理和谋划,提高合作的层次,有效保证我国科学在国际上的地位并加快提高我国科学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

3 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的战略目标、战略定位与资助重点

面对未来的变化,我国基础研究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不仅需要形成高水平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团队,而且需要积极吸引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优秀科学家的参与。通过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资源用于大型科研设施(不仅包括大科学工程设施而且包括大型的分布式的网络数据库),更多地开展全球或区域范围的科研项目并进入国际科学前沿。科学基金应在更高的层次上加强对国际合作的战略谋划与管理,更广泛、更深入地组织和参与国际合作。

3.1 战略目标

抓住科学研究全球化的机会,大力推进实质性、高水平的国际合作,更有效地发挥科学基金在我国基础研究国际合作方面的优势和先导作用,加速我国基础研究的国际化进程,为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科学主流的合作与竞争营造良好环境,培养一批具有科学前沿开拓能力和全球竞争能力的科学家队伍,大力提升我国基础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促使我国有更多的科学领域和更多的研究机构进入国际科学前沿。

3.2 战略定位

围绕科学基金的中心任务,将推动基础研究的国际化作为科学基金的发展主题之一,有效提升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的战略层次和水平。科学基金国际合作服从于科学基金总体战略目标的指导,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1)在资助经费、管理机制、合作渠道等方面营造有利于广大科学家参与国际合作的良好环境;(2)重点支持科学前沿创新性的合作研究项目以及全球或区域性合作研究项目;(3)大力资助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学家(尤其是青年科学家)以及优秀研究群体、创新团队开展的国际合作。

3.3 资助重点

中国科学家牵头或参与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大科学研究计划;双边和多边协议项目;高水平研究群体之间的双边、多边合作项目;在华举办的重要国际科学会议;吸引海外(包括外国)优秀科学家长期来华工作;支持国内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参与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交流活动。

4 科学基金国际合作战略提升的发展对策

4.1 实施高层次项目、人才国际化战略

进一步强化科学基金项目的国际合作意识,在科学基金国际合作总体部署的基础上,实施高层次项目、人才国际化战略,推动科学基金项目的国际化。

支持我国科学家参加的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重点支持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牵头组织的重大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和项目,支持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实验室、优秀群体和团队之间的实质性合作。

加强对年轻科学家参与国际合作的支持;推动基于双边和多边机制的人才资助计划;充分利用留学人员回国专项、两个基地、海外、港澳优秀青年合作研究基金等模式,吸引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在试点支持吸引外国优秀科学家来华长期从事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适当扩大资助面和资助规模,包括吸收外国优秀的博士后和留学人员来我国参与合作研究,加速我国基础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4.2 推进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国际化战略

评审是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核心。实现评审工作与国际接轨是科学基金管理工作战略提升的显著标志之一。今后将加大邀请海外华人学者参与各类项目同行评议的力度,逐步建立海外评审专家库(首期将吸纳1500人左右),逐步扩大到邀请外国科学家参加评审,博采众家之长,提高项目质量,确保科学基金项目在国际竞争中的高起点。

4.3 实施虚拟研究中心、网上合作战略

虚拟研究中心和网上合作是当今国际合作发展的新趋势,其基本特征是开放的、跨越时空的、动态的,是以网络联系起来的知识资源中心与智力合作的联盟,参与的科学家不受地理位置和时间的局限,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快捷地、自由地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实施虚拟研究中心和网上合作战略可以为科学基金营造创新环境、凝聚优秀人才、培育创新文化、推动基础研究的国际化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新的机制。

推进中国高速互联研究试验网络NSFCnet建设,为中国科学家开展网上实施的国际合作创造优越条件。支持在若干前沿领域和分支学科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国际性的虚拟研究中心或虚拟实验室,为国内外优秀创新群体之间构建长期、稳定、高效的合作平台,凝聚海内外的优秀科研群体和智力资源。积极参与全球或区域范围分布式的大型科学数据库的国际网络建设,重点支持在华建立国际科学数据网络中心或分中心。

4.4 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调与联动

着眼于国家基础研究的总体布局和国际合作中的国家利益,加强部门间的联合,共同加强对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的顶层设计与战略协调,制定跨部门的国际合作战略协同框架和行动计划,联合组织与资助重大国际合作研究计划。

4.5 充分发挥战略咨询专家的作用

国际合作的战略谋划需要熟悉国际合作规则、把握国际科学前沿的发展方向、洞察国际合作的需求与机会的海内外高层专家群体的积极参与,要针对国际合作战略,组建国际合作战略咨询委员会,加强对重大国际合作计划和项目的谋划与评估。同时,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吸纳专家建议,以提升国际合作战略层次、推进基础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标签:;  ;  ;  ;  ;  ;  ;  ;  

促进科学基金国际合作战略的需求分析与对策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