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的经验与建构--许滨“翻译与旋转”教学片段的记录_旋转图形论文

在过程中体验,在探究中建构——特级教师徐斌《平移与旋转》教学片断实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片断论文,实录论文,过程中论文,教师论文,徐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平移和旋转》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以下是徐斌老师执教该课的教学片断实录与自己的感悟,与各位同仁分享。

片断一

师:(出示“苏州乐园”的图片)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好多好玩的游乐项目,想看吗?

生:想。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注意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变化的。你们能用手势来比划比划吗?

(分别出示“苏州乐园”中的一些游乐项目的动态画面,如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小火车、缆车、青蛙跳等等,学生跟着画面用手势进行比划,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师:(将刚才分别出示的6个画面缩小后同时出示)这几种游乐项目运动变化的方式相同吗?

生:我发现它们运动变化的方式不同。有的是这样的……(学生用手势“画圈”来表示),有的是这样的……(学生用手势“画直线”来表示)。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你们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分类吗?先在小组里商量商量。

(小组讨论如何分类。)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生:我们小组是这样分的:旋转木马、豪华波浪、观缆车可以分为一类,它们是这样转的(学生用手势表示,教师提醒:“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说?”学生想到了“转动”);小火车、缆车是一类,它们是前后滑动的(学生同时用手势来表达,教师提醒:除了用“滑动”,还可以用什么词语?学生想到了“移动”);青蛙跳是一类,它是上下动的。

生:我们小组分的和他们有点不一样。旋转木马、豪华波浪、观缆车可以分为一类;小火车、缆车、青蛙跳可以分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沿着直线移动的。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像上面画面中的缆车、小火车、青蛙跳那样,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板书:平移);而像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那样,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板书: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移和旋转”。

[感悟] 《平移和旋转》是《数学课程标准》新增的学习内容。图形平移是图形上所有点集合向着一定的方向等距离移动;旋转是图形中的一个中心点固定不变,然后把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当然,对于这些定义性描述的学习并不是课程标准指定的要求,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这些结论性的语句,《平移和旋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知,并能用平移、旋转的概念说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徐老师以“苏州乐园”中的六种运动项目为原型,创设了“亲和力”“挑战性”极强的教学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先用手势来表示运动变化的情况,再给这些运动项目分分类,看似简单朴实,却是十分有效的,不仅调动了学生多感官的参与,使学生对概念有了充分的感知性理解,同时也为“平移和旋转”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学生在感知过程中的言语表达不准确、不到位时,徐老师不是把一些新的名词强加给他们,而是用“你能换个词语吗”“能不能换个说法”来进行诱导或引导,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因为一个准确的、科学的数学概念的“建构”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片断二

师:下面跟着老师一起去草地上看看吧。看,来了三只小兔子。原来它们正忙着搬家呢。(出示简化的格子图。)

师:瞧,小房子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生:它是平移的。

师:它是向哪边平移的呢?

生:它是向右边平移的。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小房子是怎样平移的。(再动态演示一次平移的过程。)

附图

师:小兔子们觉得有些累,就停下来休息。

(课件分别出示3段录音。)

第一只小兔子说:“你们看,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3格。”

第二只小兔子说:“不对,应该是向右平移了5格。”

第三只小兔子说:“你们说得都不对,我们的房子是向右平移了7格。”)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哪种说法呢?在小组里相互说说。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汇报各自的想法。但是没有统一答案,大家争论不休。)

师:既然我们都不能确定到底向右平移了几格,那么就一起动手来操作,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证明到底哪一种说法是对的。好吗?

生:好。

师: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小房子平移图已经画好),在左边的小房子图上找一个你最喜欢的点,再到右边的小房子图上指出它平移后的位置,并数一数,然后说一说你喜欢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

师:(几分钟后)你选的是哪个点?它平移后的位置在哪里?平移了几格?

生:我最喜欢的点就是屋顶了,我数了一下,屋顶从左向右平移了7格。(教师同时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师:大家看懂了吗?你们同意吗?

(一些学生点头表示同意。)

师:还有谁和他选的不一样?

(教师指名三到四名学生汇报,并注意抓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加以鼓励,然后同桌交流。)

师:你们找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都是7格吗?

师:我们再来看看,小房子到底向右平移了几格。

(小房子整体动态平移演示:一格一格地动,动一格停一下,让学生数一次。)

师:结合刚才的操作,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找了两个点,一个点是屋顶,一个点是屋檐,发现它们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不管哪个点,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正好和小房子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感悟] 如何理解平移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由于本学段的学生正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他们观察图形的平移常常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例如,在本片断中,在方格纸上画一幅简单的小房子图形,然后沿着水平方向移动7格,请学生观察这两幅图,并说说移动的距离。学生常常会把两幅图之间的距离看作是平移的距离(格数)。对此,徐老师似乎早有心理准备,他精心预设了一个“小兔子搬家”的情境,并特意出示三只小兔子对小房子平移几格的争论话语,让学生也加入到这场争论中。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探究欲望再一次被激发了。之后,教者引导学生分两个阶段进行探究性学习:一是观察画面,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一点,看看移到哪儿了,再数一数移动的距离(几格),如小房屋的屋顶移动了几格;二是选择其他点进行尝试,接着是讨论与归纳,得出多个点情况是一致的结论。

在这里,操作实践是学生“自己”进行的,合作交流的是学生“自己”的“研究成果”,结论也是学生“自己”归纳出来的,这样的探究才是“真实的探究”!正因为这样,之后让学生数出一些图形“向×方向平移了x格”错误率才比较低。

片断三

师:同学们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说出一个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真不简单!现在如果要你们画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你们想尝试一下吗?

生:想。

师:(出示下图)请画出线段向右平移4格后的图形。

附图

(学生先尝试画,然后汇报画法和想法。同时,请几位学生展示作品并说出画法。)

师:你们能画出更复杂的平移图形吗?(出示下图)请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学生先画后汇报是怎么画的。)

附图

师:刚才画三角形平移时,与前面画线段的平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画平移后的线段时,只要抓住平移后线段的两端就行了,而要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要找出三个顶点平移了6格后的位置,把它连接起来才行。

师:下面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出示下图)请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3格后的图形。

附图

(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学生作品。)

师: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玩一个猫抓老鼠的游戏,有兴趣吗?(出示下图)我们来看,图上有猫和老鼠,老鼠很狡猾,在途中设置了不少的障碍物,猫只能横着走或竖着走。你们能帮猫设计一条合理的路线吗?先试着画画看。

附图

(学生活动。)

师:你们认为哪条路线能使猫最终抓到老鼠?为什么?

(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汇报。)

师:同学们在介绍路线的时候,要说清楚猫先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再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

[感悟]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立方向平移后的图形,这是本课的又一个难点。学生在方格纸上要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立方向的平移图形,首先他们要知道图形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因此,正确认识平移是关键。虽然在前一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判断图形平移几格还比较顺利,但是细心的听课者会发现,徐老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在教材的两个练习之前,精心设计了一个“画出线段向右平移4格后的图形”的练习,体现了“点——线——面”的自然过渡,十分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一部分知识。最后的游戏活动也别出心裁,把“说一说平移的情况”与“画一画平移的情况”很好地结合起来,使所学知识得到举一反三并融会贯通。

标签:;  

探索中的经验与建构--许滨“翻译与旋转”教学片段的记录_旋转图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