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改革要先行——对传统教学管理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管理论文,要先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校教学管理落后,已严重阻碍着当前教学的深化改革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学校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教学管理改革一定要先行。
传统教学管理落后,主要指管理思想和方法落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重实践轻研究。认为教师就是上课,只要教课能使学生满意,考分高就是好教师。因此,教师只是满足于上课下课,只是在教材、教参、练习上打转转。搞研究被认为是理论工作者和教研员们的事情,更有领导视教师搞研究为不务正业,认为他们“没把精力用在教学上”、“工作时间干私活”、“精力不集中”。很多教师就是在这种缺乏研究的背景中不知不觉走向了“教书匠”这条路,从而导致教学模式单一、教法呆板。而我们的领导,往往也是只凭经验指导教学,满足于已有的教学成绩,过去怎么搞,现在怎么办,缺乏对教学问题的深入调查研究,一旦出现新情况,就手足失措,乃至于瞎指挥。这种缺乏研究的管理与缺乏研究的教学形成了教学上的怪圈,恶性循环,使教学越来越缺乏生机,逐渐走进死胡同。
二、重苦干轻巧干。我们莆田学校向来以教师勤教,学生勤学而著称。我们也一向认为,只要教师认认真真地教,学生踏踏实实地学,就一定能够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实践也证明,师生两方面认真踏实的精神确实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但是,几年来,我们莆田的教学质量却一直徘徊不前,这说明,仅仅满足于埋头苦干是不够的。教学是要讲究方法的,方法陈旧,事倍功半;方法巧妙,事半功倍。要使教学质量有个质的飞跃,非得注重巧干不可。最近我们学习了原漳州三中数学教师纪秀卿的教改事迹,深受启发。纪老师的教学就是在“巧”字上做文章,其奥妙就在于实行超前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编题能力、解题能力和总结能力。她教得灵,学生学得活。她坚持“三不”以减轻学生负担,即不留硬性课外作业,不用任何练习册,不搞任何形式的加班加点。她的学生负担不重,成绩却能长足提高,她所任教的任何班级成绩总能名列前茅。我们只要掌握教学规律,就能找到巧干的金钥匙。
三、重常规轻改革。长期以来,我们学校的教学管理只停留在常规管理,而忽视甚至完全放弃教学管理改革。我们知道,常规对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理应抓好。但是只是一味地抓常规管理,教学工作就会墨守成规,教学的路子就会越来越窄。常规教学和教学改革,二者相辅相承,构成学校教学工作的有机整体。相对来说,常规教学是基础,所以学校首先要致力于常规建设;教学改革是提高,所以学校特别是重点学校要在常规的基础上抓改革实验研究,从而不断突破旧观念束缚,使常规与改革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不断前进。
对传统教学管理的反思,有助于我们端正教学管理思想,明确管理改革方向。我们认为,当前教学管理,要树立理论意识、研究意识和改革意识,使教学管理改革真正走在前面。
一、要加强理论建设。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低效的实践。管理要树立起理论意识,提倡向教育科学要质量,向教学规律要质量。当代中国农民在考虑提高经济效益问题时,尚且不再保守,不以延长劳动时间和加大劳动强度的传统方式提高产量,而是更新观念,依靠科学,向农业科学要质量,要效益。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却恰恰是通过时间消耗和体力强度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这岂不很深刻地反映出我们在教育科学理论上的薄弱吗?
学校要大力加强理论建设,营造学习理论的氛围,创造学习理论的条件。要加强图书馆建设,为教师学习理论提供“精神食粮”;要建立理论学习制度,为教师学习理论提供时间和制度保证;要经常邀请专家前来指导,排除教师学习理论的畏难情绪,等等。我们不仅要加强理论学习,还要鼓励和帮助教师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证明,教育科学理论素养是一个学校改革发展的精神支柱。我们领导要起表率作用,再也不能天天只是“穷忙”,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要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学校教学管理首先要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二、要鼓励教师搞研究。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如何当好校长曾有一句经验之谈:“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们当领导的确实不能只是在管理检查、物质报酬、思想工作等方面做文章(这些都是必要的),也应该在教师精神创造这个领域下功夫,努力把教师引上教育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使教师真正把教书育人变成一种崇高的事业来追求。
教师搞教育研究的条件虽然不及研究人员,但教师却有着研究人员望尘莫及的实践机会,这是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事实上,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一不是实践的躬行者和研究的有心人。我们应积极鼓励教师做研究的有心人。在教学上,要提倡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使教师由被动的教书匠变为研究型的学者。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的根本途径,而教师能力上去了,素质提高了,教学就会得心应手。教师驾轻就熟,高屋建瓴,指点有方,学生学起来就会轻松愉快,生动活泼。这样的教学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境界。为此,学校要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中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各种学术研讨活动;学校要健全奖励制度,向教学研究成果倾斜,要在职称评定、优秀教师评选活动中,充分参考教师的研究成果;对教师公开发表的教学成果要给予重奖;学校要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如设置教研周、教研月,每学期或每学年举办一次全校性的教学研讨会,让在教学研究上有成果的教师登台亮相,实现自我价值;学校要注重教研组的建设,强化教研组的教研职能,教研组要举行经常性的教学观察、评课交流,要开展专题性的研究,充分发挥教研组的集体力量。
三、要积极开展教改。教学改革是对那些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的挑战与创新,它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或别人的先进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进行大胆的教学改革尝试,一般为单项单科的试点;二是依据点上的经验和成果,在全校开展积极稳妥的具有序列化、系统化和本校特色的教学改革。无论哪一个层次的教改,都对常规教学具有带动作用,并能给常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没有教改的学校,往往是死水一潭,缺乏生机,缺乏前进的动力。
但是,管理和引导学校教学改革,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它无成规可循,需要创造性,还要承担一定风险,谁也没有绝对把握。难怪不少人心有余悸,裹足不前。这就需要领导者要有战略眼光,要树立起提高民族素质,造就全面发展新人的责任感,树立超前意识和锐意改革精神,勇于开拓,摒弃因循经验和惯例。我们相信,只要重视学习,重视实践,按教学规律办事,教改是一定会成功的。当然,从管理角度来说,领导应该允许教改暂时失败,对暂时失败的教师要关心、鼓励、支持和肯定,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对策继续前进;学校对成功的有价值的教改成果,则要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学校管理的导向是教师真正的指挥棒,学校领导倡导什么,直接作用这个学校的方方面面。我们的领导应该提倡,鼓励,奖励学习、研究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