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国际图书馆学教育发展趋势(续)_情报学论文

面向21世纪的国际图书馆学教育发展趋势(续)_情报学论文

面向21世纪的国际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趋势(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图书馆学论文,发展趋势论文,世纪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6 办学体制:联合化、一体化、国际化

21世纪的图书情报教育的办学体制将走向联合化、一体化和国际化发展道路。

6.1 联合化

这里的“联合化”,指办学体制的多种形式的联合化,主要有学校(系)联合化和教、科、产联合化。

学校(系)联合化是指图书情报教育界同行业之间或与其他学系之间的合作、联合办学。为了克服危机,迎接挑战,求生存求发展,西方图书情报教育界的专家们正积极探索图书情报教育的办学新路子,提出了许多对策,其中“外引内联”、合作办学,就是一项重要举措。面对美国各高等院校为培养信息专业人才与图书情报学院激烈竞争的形势,1986年M.凯尼格在他的文章《情报管理教育:竞争还是合作?》中提出,要正视目前竞争形势,要采服积极合作的态度。1987年,拉特格斯大学“传播、情报和图书馆研究”博士计划的负责人B.鲁宾在ALISE年会上提出,把图书情报教育与计算机科学、商业管理、工程技术等专业的信息教育联合成一个“信息教育共同体”。目的是把有关信息专业教育的不同学术单位联合起来,建成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更大更可见的学术单位,以避免重复,增强竞争能力。夏威夷大学图书馆研究生院院长M.杰克逊还在会上介绍了他们校内4个学术单位(图书馆研究生院、决策科学系、信息和计算机科学系以及传播学系)合办跨学科博士计划的做法。其它象匹兹堡大学、普拉特学院、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和布法罗分校、多伦多大学、达尔豪西大学、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等都有类似的合作博士计划。但由于这些学术单位中存在着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种种明显差异,这类联合办学成功者有,失败者也有[(116)]。在日本,也有图书情报学系与其他相关学系联合办的大学,如丰桥科技大学,就是由情报学系和电子学系联办的[(117)]。目前,德国高校学科之间也开展横向联合办学,其中有些实行计算应用和情报学“一体化”办学的学校,目的是较好解决它们面临相同而又各有特点的任务[(118)]。中国,校内联合办学也进行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效果。如北京大学曾安排1979和1980两届学员,前两年先到计算机、物理、生物、经济、历史和中文等系学习,后两年再回本系学习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课程。这批学生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中国大陆一些专业院校纷纷设立情报学专业,与校内其他专业联合,进行情报学普及化专业化教育,都取得了成功经验。[(119)][(120)]

教科、产联合化是指教学、科研、生产联合办学,具体有“产、学合作”制和教学、科研、生产(社会服务等)联合制。目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都在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道路。情报工程专业教育系统一般实行教育与生产密切结合的“产学合作”制,如日本的一些大学的情报工程专业与企业联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21)]。普通图书情报学院实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生产)联合办学制。如前苏联1987年公布的高等教育改革文件要求以新的原则来建立教育、生产和科学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日本政府对高等教育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提出要加强“产学协作”。“产学协作”就是产业界和大学等机构在培养人才和搞科研上携手合作,主要措施有:(1)“买青苗”方式(企业向大学“定购”毕业生);(2)实施“内地留学”制度(企业派职工到大学深造);(3)加强研究协作等。[(122)]中国,一些图书情报大学(系)和情报工程专业也建立了教学科研生产(服务)联合体。最近几年,各高校图书馆专业在与国内图书馆联合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23)]

联合化,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图书情报专业人才,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且还能促进科研成果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办学实力,推动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

6.2 一体化

一体化在此是指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教育办学一体化,还指图书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教育一体化。

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受科学综合化、教育综合化、人才综合化潮流影响,都很重视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教育。多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些会议上广泛讨论了在同一机构中把图书馆员、档案工作者和情报工作者的教育和培训结合起来的好处。如1980年6月,IFLA、FID和ICA三方在意大利召开会议,三方就图书情报档案综合教育与培训问题及其设置等取得了一致意见。198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图书情报档案教育和培训协调讨论会上,美国马里大学图书馆和情报服务学院沃塞曼(P.Wasscrman)教授宣读了一篇关于图书馆员、文献专家、档案专家和情报专家的综合管理教育的论文,并成立了由沃塞曼任主席的综合教育与培训材料交换中心。与此同时,各国都在努力探索图书情报档案教育改革,创一体化办学新途径。[(124)][(125)][(126)]

——各国纷纷更改校名,将图书馆学院(系)改为图书情报学院(系),近几年,有的又改为信息管理系。美国1990年有90%的图书馆学院都改为图书情报学院,或改为情报学院。[(127)][(128)]英国17所大学的图书馆学系,有15所改为图书情报系或情报系[(129)]。日本开设图书情报课程的大学有137所,绝大多数称图书情报学校(系)。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的图书馆学专业,1968年正式更名为庆应义塾大学图书馆情报学科[(130)]。在中国,建国后大学的图书馆学系(专业)发生过两次大的更名热。第一次于1985年前后,我国绝大多数图书馆学系(专业)都改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系(专业),第二次于1992年前后,全国50多个图书馆学情报学正规教育教学点除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外均改为信息管理系或信息技术与管理系、文献信息学系、信息资源管理系等。院系的更名,是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教育的重要体制改革举措,它标志着单一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已成为过去,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综合化、一体化教育成为国际文献信息学教育的新走向。

——为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教育,世界各国都在课程设置上进行配套改革[(131)]。1974年8月前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决定在高等学校专业基础课中增设情报学、图书馆学和书目学基础课[(132)]。莫斯科历史档案学院从1969年起逐步与图书馆学和情报学教育融合,培养“科技档案和科技情报文献管理与组织”的专门化干部,1975年起该院又开设新的专业:科学技术情报专业,形成了图书馆学(382个课时)、情报学(566个课时)、档案学(370个课时)一体化办学体制。目前美国对档案人员的培养完全是在图书馆学专业及历史学专业中进行的。美国在60年代前,图书馆学教育基本上以培养图书馆人才为主。60年代以后,各图书馆学院都增加了情报学和档案学课程。如西蒙斯大学图书馆学院,原只开设图书馆学课程,后来就相继增加了“情报学导论”和“档案管理”课程。日本60年代前以图书馆学教育为主,60年代后,将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教育融合在一起,培养图书情报人才。庆应义塾大学图书情报学科和图书馆情报大学的课程都涉及图书情报档案等各个部分。英国、荷兰、法国、西德、南斯拉夫、韩国等国也都成立了一些图书情报档案学校或在大学的图书馆学系增设情报学、档案学课程,培养图书情报档案(文献信息学)人才[(133)][(134)][(135)]。中国一些图书馆学系(专)在改名的过程中,也纷纷将图书情报档案融为一体进行综合化、一体化教育。如武汉大学、上海大学文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大、华中师大等院校都在进行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综合教育改革[(136)]。总之,这种办学体制一体化发展趋势是一种将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三门学科融为一体的文献信息学人才培养新走向,它与上述办学体制联合化不同,联合化是一种单位、组织的合作、联合,共同培养社会所需文献信息专门人才,一体化则是多学科的融合教育办学体制。方式虽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

6.3 国际化

传统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是封闭的办学体制,现代的面向21世纪的图书情报教育是开放式的,呈现出国际化发展趋势。

图书情报教育办学体制的国际化,主要是指高等图书情报教育向国际开放。

图书情报教育办学体制的国际化进程产生了下述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国际化环境。70年代世界经济开始进入国际化过程,80年代被认为是以国际化为轴心的年代。现在已进入“跨国经济时代”和“跨国科学时代”。1987年,全世界的出口贸易总额达24,500亿美元,海外直接投资达1万亿美元,跨国公司3万多家。当代的一切重大科学突破和重要成就都有赖于国际的科学信息交流。现在世界上最重大的科学技术努力都是跨国性国际项目或计划(如欧洲的“尤里卡计划”、美、苏、欧、日正在实施的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计划等)。技术与高技术产品贸易已在世界贸易中占越来越大的比重(如美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已从1981年占其产品总输出额的35%提高到1987年的42%)。近年来各种科学技术会议有1万多次,科技人员与留学生交流空前活跃(如1988年,日本出国留学、研修和进行科技交流的人员达85,000人,入国人员达62,000多人[(137)]。在此国际环境下,各国情报教育走向国际化新趋势。

——各国图书情报大学(系)大量派遣与招收学生和学者。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80年代初期在45个国家学习的外国学生的总人数为860,585人,估计占外国学生总数的90%,这个数字是20年前的3倍。估计目前有一百多万出国留学生,而且还在继续增加。80年代初期接收外国学生最多的国家有:美国:326,299名;法国:110,763名;西德:71,393名;前苏联:62,942名;英国:50,684名;加拿大35,566名。这些数字中包括图书情报学外国学生。1983年在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协会(ALISE)所属的图书情报学院注册的学生人数为12,391名,其中外国学生占3.9%。也还有一些学生在非ALISE所属学校就读。1983年在加拿大七所图书馆学校学习的外国学生有35名,占上述学校学生总人数1,102的3.2%。1984/85学年度在就读图书馆学课程的学生中有158名外国学生,占新生入学(各专业)总数1,239名的7.84%。一些国家如加拿大、中国、朝鲜、印度、日本、尼日利亚、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等进入80年代以来派送大量留学生到美国图书情报大学学习[(138)]。截止1988年底,我国图书情报领域(90%以上来自图书情报学系)公派与自费出国学习或交换工作达半年以上者近两千人。[(139)][(140)]

——图书情报教育国际协调化。1974年9月在巴黎召开了有86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参加的“计划成立全国性文献、图书馆及档案馆基础结构”会议。与会者建议成立全国情报系统(NATIS)。“协调化”一词首先见于此次会议的总结报告。之后又召开了一系列国际协调化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体大会在第19次会议上通过建立情报总规划(PGI)(1976);档案资料教育计划协调化专家会议;在贝杰拉召开的国际图联(IFLA)、国际文献联合会(FID)和档案理事会(ICA)的联合会议(1980);情报学、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研究的教育和培训协调化国际研讨会(1984);中国图书馆学会与国际图联在北京举办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1986)等[(141)][(142)][(143)]。这些国际会议,由国际组织对图书情报教育一体化教育进行协调,通过研讨与决议和规划的方式,对各国图书情报教育协调化(一体化)给予指导和帮助,取得历史性新进展。

——进行广泛地学术交流与科学技术合作。国际图联(IFLA)自成立以来至今共召开了61届国际图联年会,这些会议以及其它一些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为图书情报界进行广泛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场所,促进了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理论研究,推动了各国图书情报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各国图书情报教育机构之间还进行了大量的信息交流。中国的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资料室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建立了报刊交换关系[(144)]。日本政府为促进学术信息交流,采取了补助措施,以鼓励各种学会自发地向外国邮寄学术信息资料、学术杂志及学术书籍[(145)]。除上述通过学术会议和书刊信息交流进行学术交流外,各国图书情报教育界、图书馆界还互派学者、访问团进行讲学和互访,开展学术交流。据统计,中国在1978—1988十年内邀请并接待了二十几个国家55个各类型图书馆访问团,还邀请世界各地知名学者访华与讲学约百人,130余次。我国各图书馆系统和图书情报教育系统还委派代表团组及个人访问了美、英、法、日、前苏联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146)][(147)]。

——各国图书情报学校(系)互派或招聘教师进行教学与科研活动。日本的所有大学均招聘外籍教师。据统计,外籍专职教师由1975年的988人,增加到1984年的1,661人(指日本全国各类型各专业大学,当然也包括图书情报大学)[(148)]。1983年度,在国外的研究人员中,由文部省派遣的共721人,其中,国立大学教师597人,公立大学教师41人[(149)]。据统计,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多年里,中国共向3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了1400名专家和教师(仅指官方派出的,不包括校际派出的)。1979年,共有830名外国专家在我国任教或作短期讲学,到1990年,已增加到4,000余人,他们分布在600多所高校(以上数字中包括图书情报大学(系)的教师的交流)[(150)][(151)]。其它国家如美、英、法、前苏联等国图书情报学校也都多少不等地互派教师进行教学(讲学)。

——国际性资助图书情报教育。目前为外国学生提供正规学习或短期训练的费用的渠道主要有如下五种:(1)接受国及留学生本国政府的资助;(2)派出国和接受国图书馆的资助;(3)外国大学的奖学金;(4)国际组织的资助;(5)私人基金会的资助。另外还有不少学生是自费留学的。其中接受国的资助和国际组织的资助费用不可忽视。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为发展中国家的图书情报人员组织过短训班及培训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80年代初已为图书馆界、档案和文献界提供了1000多次的研究访问资助。一项由美国国务院管理,向到美国学习和访问的图书馆界人士提供资助的教育交流计划——富布赖特计划,为学习、研究与考察访问提供旅行经费。如在1980—1981年度,该计划为到美国学习、访问的图书馆和档案界人士提供了29项资助。又如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派图书馆员到美国、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学习和考察都得到了纽约卡内基公司的资助[(152)]。

总之,21世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信息产业高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全球开通,必将加速图书情报教育的联合化、一体化和国际化进程。

7 管理体制:自主化

高等教育体制一般是指高等教育管理机构设置、权限划分及权力使用规范的制度。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主要是指对中央与地方、主管部门与高校之间重大的领导管理权限和相互关系的规定。本文是指高等图书情报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从世界各国发展情况看,具有自主化新动向。

目前,世界高等图书情报教育管理体制分为三种类型:(1)中央集权制。其基本特征是对高等图书情报教育实行国家集权,国家通过一套管理系统和机构干预高教,地方和各高校接受国家权力机关的指导和监督。前苏联、中国、法国和朝鲜等国就属于此种类型。(2)地方分权制。其特征是,图书情报教育事业实行地方自治,由地方公共团体独立自由经营和管理。中央政府处于援助、指导的地位,只是在必要的范围内才进行国家干预。美国、加拿大和德国等国就属于此种类型。(3)中央与地方共管制。其特征是,各级各类学校由中央政府、地方教育当局和民间团体共同管理。日本和英国等属于此类型[(153)][(154)][(155)][(156)][(157)]。

进入七、八十年代以来,面对新技术革命、信息革命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面对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世界各国政府为有效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对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图书情报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改革的趋势是: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特别是发挥地方办学积极性,使地方拥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从而使高等教育经常保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强大活力,总之,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主导发展趋势是:自主化。

80年代以来,传统上实行中央集权制领导的国家以及其它类型的国家,程度不同地出现了扩大高校自主权的共同趋势。但这种“扩大”有一定限度,“是在保持高校自主权力与严格尽责相平衡的原则下放权的”[(158)]。而国家领导部门的职责是:做好长期预测、制定方针政策和战略规划,加强协调、监督和评估等,日益减少直接参加具体事务性的管理活动,赋于下属部门和学校处理有关工作的更大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这种管理体制自主化趋势是在“法治”中形成的。

——1987年,前苏联为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文件。在1987年3月21日发表的《苏共中央关于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中指出,苏联的新方针是“扩大高等学校在对学生青年的教学和教育以及教学科研和财经活动,其中包括在所拨款项和总编制人数范围内调整教授和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的编制等方面的权限,提高在这些方面工作的责任感。”文件还作出了在宏观管理方面的一些规定[(159)]。

——法国同前苏联一样,也是实行中央集权领导体制的国家。法国通过制定《高等教育法》扩大大学自治权。1984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法》比196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方向法》对大学的自治权范围更加扩大。规定高校是“在教学、科研、行政及财务方面享有自主权的国立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它在“履行由法律所赋予的使命的过程中,可以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在遵守自己的义务的前提下,确定自己的教学、科研及文献资料活动的各项政策。”[(160)]

——中国目前的高教宏观管理体制也属中央集权型体制。建国以来,我国沿袭了苏联的模式,对图书情报学教育实行中央统一集中管理,图书情报学教育有了较大发展。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高教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这种国家(政府及主管部门)统得过多、管得太死、包得过宽的管理体制,使学校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活力,严重影响地方、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对这种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教体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1985年5月27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先描绘了我国高等教育在本世纪内发展的宏伟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决定》指出:“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太多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使高等学校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和能力。”为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步伐,国家教委于1992年12月8日公布了《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意见》进一步提出了高校要“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改革新思路,“要理顺政府、社会和学校三者之间关系,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明确学校的权力和义务、利益和责任,进一步促进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指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是“逐步实行中央与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管理、两级负责为主的管理体制。”[(161)]1993年2月26日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了“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162)]

——美国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为地方分权制。管理教育事业的主要责任在各州,而不在联邦政府。实行以州为主体的,州、地方、联邦共同负责制。美国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上实行“学术自治”,让高等教育根据自身发展的规律去寻求自治发展的道路。这实际就是一种办学权力自主化的具体反映。尽管本世纪下半叶以来,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逐步加强了高等教育的控制,但其管理体制仍趋于自由化、自主化、分散化。美国相继产生的《国防教育法》、《高等学校设施法》、《第一次高等教育法》、《第二次高等教育法》、《第三次高等教育法》、《应急保险学生贷款法》等为强化高等教育管理和高等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提供了法律保证。[(163)][(164)]

——日本目前是实行中央与地方共管制的国家。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趋于自主化同样是依法予以保证的。日本自明治维新至二次大战前,一直实行中央集权制管理高等教育。二次大战后,对教育进行了根本改革,通过先后公布的《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教育委员会法》、《文部省设置法》等法律使教育行政由中央集权转向地方分权。但这与日本的国情与传统有尖锐矛盾,因而在1952年以后,又加强了中央文部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日本政府进入60年代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对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旨在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改革。日本于1961年颁布《高等专门学校设置基准》后,先后于1972年、1976年、1984年多次进行修改,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临教审”在1985年和1987年先后又发表的审议报告(一)和(三)中,分别提出要“打破过去划一的封闭性事物主义的教育管理,以利实施重视个性的、生动活泼的、行之有效的教育,加强各校、各教育委员会的自主性、独立性的责任体制,确立自由、自律、尽职尽责的原则。”在1987年的审议报告中还建议“为了搞活大学,有必要在财政上扩大大学的自主权,使大学具备能在自我经营方面发挥积极性的条件。”上述两个《报告》还提出,“大学作为一个有组织的经营团体,自行决定有关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大学的组织和运筹中确立自立、自律的体制,是不可少的因素。”[(165)]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所谓“管理体制(或称办学权力)自主化”是指相对以往中央集权制国家和中央与地方共管制国家高校办学权力太小太少(或较小较少),而近十几年来高校办学自主权力逐步扩大化的发展趋势和地方分权制国家高校办学自主权逐步扩大的发展动向,是指全球性总的发展趋势。但与此趋势同时产生的是,各国政府都在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有的甚至在加强)。而且这种自主权的扩大总是在保持高校自主权力与要求高校对国家、对社会严格尽职尽责相平衡的原则上进行的。

这里还需说明,这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自主化趋势,从理论上讲,也有势在必行的理由:(1)是充分调动高校办学主动性、积极性的需要。要想高校为社会、为国家尽职尽责,发挥高等教育教学、科研、经济、政治、文化功能和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就必须有能极大激励高校办学的积极性的举措。理论和实践都已充分证明,扩大办学自主权最能极大地调动高校办学的积极性,别无他路可走。(2)是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使高校办学权力自主化成为可能,而且使之更加迫切和必须。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教资源的配置者已由政府变为全社会,教育产权的结构趋于多元化,此其一。其二,现代市场经济以市场调节为手段,要求政府职能从过去的行政干预、计划命令为主向间接的宏观调控为主转换。其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各个部门必须遵循供求、价值、竞争规律。以上三方面促使高校具有高教资源配置权,具有在接受市场机制调节中来自政府支持的办学自主权。(3)是确定高校法人地位的需要。通过法人制度的建立,使教育行政权和教育权分离,前者由国家掌握,后者由学校享有。这就要求使高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而为明确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应有的法人身份,高校办学权力的自主化势在必行。(4)是遵循高教自身办学规律的需要。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按一定社会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对人的发展施加专门影响的社会活动已趋于成熟,它已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规律,这些发展规律由于高教与经济发展密切而与经济规律有部分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它的发展也同其他事物一样,有它独属自己的内在规律并遵循自组织规律。它不再被动地接受社会对它的影响和制约,而是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并对社会产生巨大作用和影响。为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能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和自身条件办学,高校办学权力的自主化也势在必行。

需要说明的还有,各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或者说高校办学权力,自然包括各类型、各专业、各学科的高等学校的办学权力,当然高等图书情报学校也在其中了。因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从宏观上对本国的各类型、各专业高校的管理体制进行的改革。所以,世界图书情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自主化趋势与世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自主化趋势是一致的,无可置疑的。

8 综合发展趋势:产业化

21世纪高等图书情报学教育产业化趋势,是指高等图书情报学教育从福利性事业向投资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第三产业转化的趋势。

教育是生产劳动能力的产业。马克思说过,“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他和恩格斯还指出,“随着大工业发展而形成的事实的财富,愈来愈不依赖于所花的时间与数量,而是愈来愈依靠劳动者的能力的推动力”,“而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有力的杠杆就是教育。”事实确是如此,教育可以将一般的、经验型的简单劳动力转化为科学知识型的特殊的复杂的劳动力。劳动者通过教育或培训提高自身素质,极有效地促进生产率的增值和生产力的提高。因此,教育不仅仅属于形态或上层建筑,而且还是一种产业。

教育既然是一种产业,那么教育劳动的产品是什么?大家知道,社会产品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消费品)。消费品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实物消费品,如粮食、家具等,它以实物形式存在;另一种是服务消费品,如娱乐服务、医疗服务、旅游服务、商业服务、生活服务等,它以服务形式存在。教育劳动是劳动者以教师(教育工作者)为职业,向社会、家庭或社会个体提供用于提高或改善人的智力素质和政治、思想观念素养的非实物社会成果,它与演员、导游、售货员一样,提供的服务消费品,是以教师的备课、教授、辅导、测评、批改作业等一系列循环工作为内容的教育服务。因此,教师给学生教了一节课(或一学期课)就是生产了一节课(一学期课)的教育服务产品;学生接受了一节课(一学年)的教育,也就消费了一节课(一学年)的教育服务消费品。学生通过接受教育消费,改善、提高了思想素养和科技、知识能力,使自己在社会中的使用价值提高。总之,教育是以服务消费品为劳动产品的一种服务性产业。

尽管教育是一种服务性产业,但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欧洲的大学是以福利性事业的面貌出现的,为统治阶级服务,是非盈利的。从19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西方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创办了更多的高校,但高教仍是非盈利性质的,不讲究经济效益。本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会会长舒尔茨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要大于物力资本,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最主要部分。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为依据。这些理论在美国社会里对于经济要素的资源配置具有新的意义。这一教育经济学理论使得教育的产业化性质初见端倪。在我国,由于长期受苏联产品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教育被列为上层建筑,是非生产性的福利事业,割裂了学校与社会的供求关系,掩盖了教育的产业性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根据国际惯例,根据我国国情,于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教育属于第三产业,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之一。80年代,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教育明确列为服务性质的第三产业。

综上所述,现代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图书情报教育)是以服务消费品为劳动产品的第三产业,教师是这一产业的劳动主力军。

高等图书情报学教育产业化,第一,它是提高国民的“全民办教育”意识的有效途径,是改变人们投资观念的一次思想革命。它要求政府、企业、个人都应增加对图书情报教育的投入。图书情报教育的发展也将适应“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产业原则,由事业管理转轨到产业管理。遵循上述产业原则,图书情报高校学生的培养费由受益者负担,即:国家需要的指令性计划任务由国家向学校拨款,单位需要的人才由单位向学校缴纳培养费,个人上学也向学校缴费。这样,高等图书情报教育与消费者的循环系统直接畅通,为高等图书情报教育的发展带来极大生机和竞争能力。第二,高校应向市场调节转轨。在市场经济中,高等图书情报教育主要有以下五大市场:①生源市场;②科技市场;③资金市场;④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包括学术劳务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⑤信息市场。这五大市场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此外,还有商品市场、资源市场、国际市场。它们的变化直接影响高校的发展,甚至决定着它们的浮沉兴衰。图书情报高校生源市场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市场经济对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层次、类别的要求,决定着现代图书情报高等教育的数量、质量、层次、门类,制约着图书情报高等教育的生源市场,也影响着图书情报高等教育的目标、内容、学制和教学方法。但是,市场调节高等图书情报教育的发展,不同于经济领域,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原因是:(1)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图书情报教育的需要是经由专门人才“中介”的;(2)高等图书情报教育适应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主要是未来的潜在的需求;(3)高等图书情报教育不是商品,它适应市场经济是指要适应市场经济关系。还应指出的是,高等图书情报教育在市场经济中很难在总体上实施教育规划,容易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人才市场具有的局限性、短期性、波动性、滞后性的缺点,必然形成和高等图书情报教育发展的矛盾冲突。因此,国家对高等图书情报教育发展的间接调控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显得特别重要。[(166)]所以,各国对高等图书情报教育的管理,一方面向高校办学权力自主化发展,以增强高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政府也都加强对高校的间接宏观调控,以克服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种种弊端,消除制约高校发展的种种障碍。如70年代以来美国图情教育改革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市场化[(167)],英国近十年来图情教育也向市场化方向发展[(168)]。

总之,高等图书情报学教育的产业化趋势,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它要求全社会重视教育,全民办教育,同时还要求高校要用市场调节机制加强自身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各国应根据本国国情和市场需求变化,遵循高教自身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克服目前的发展缓慢、衰退的危机,使高等图书情报学教育再创辉煌!

9 结束语

上面我们叙述了面向21世纪国际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主要发展动向。这些发展动向简单说来,就是:在产业化高等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中,推行高校自主化管理体制,通过开放化(联合化、一体化、国际化)办学,优化(信息化、技术化、专业化、时代化)课程设置,采用个性化、多样化教学方式,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为各专业(学科)学生开展图书馆学情报学普及化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具有社会化、层次化、创造化、综合化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笔者坚信,信息化社会是永远需要文献信息专业人才的,只要社会需要,高等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就不会消亡。笔者还坚信,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只要社会需要,高等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就会通过改革转“危”为“安”,不断向前发展,而且必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的发展时期。

标签:;  ;  ;  ;  ;  ;  

面向21世纪的国际图书馆学教育发展趋势(续)_情报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