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总体评价

经过对各类工业品国际竞争力的计算,迄今为止,中国贸易竞争指数大于零的产品,即出口竞争力比较强的产品,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的附加值比较低的产品;而附加值比较高的技术或资金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还比较弱。

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指数)进行的计算结果表明,在美国市场上,相对于国际平均水平来说,中国的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等具有很大的出口优势,即出口竞争力很强。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等的出口竞争力只处于国际平均水平。而机电产品和运输设备等则明显处于相对的劣势地位。

运用市场占有率进行计算的结果表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三资”企业在中国工业品出口额中的比重逐年增加。“三资”企业对中国工业的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它们对提高中国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外商控股的“三资”企业又对中国民族工业形成很强的竞争压力。中国的某些机电产品,如摩托车和收音机,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已位居前列,具有比较强的出口竞争力。中国大部分工业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态势,大大优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态势。这表明,由于国内市场特点、消费特点、销售渠道及方式等方面的优势,这些产业尚能够与外商竞争。但是也要看到,这种竞争态势,在不同程度上,是在政府的保护下形成的。90年代以来,由于外商的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上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1995年以来,中国大部分工业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比1992年有所下降,而同时,企业的产品库存却在逐年增加,说明中国的企业迫切需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运用出口产品质量指数进行计算,我们发现,尽管我国出口商品总体上还属低档产品,但我国工业品质量(附加价值)的结构特征,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积极的变化。随着产业或产品结构的变化,我国一些出口产品的质量已经有了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定基础,而且,可以与进口产品相对抗。在技术含量高的机械电子类产品的比较上,我国产品明显处于劣势。特别是高科技产品与发达国家产品的差别更大。一些类别产品的进出口价格比趋于接近,反映了我国产品与外国产品的质量差距有所缩小,也可能反映出在这些产品类中,我国出口产品和进口产品的质量档次较为接近。

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贸易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代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机械电子及运输设备类产品出口占工业品出口的比例大幅度上升,由1980年的9%,上升到90年代的1/4以上。在机电产品出口大幅度增加的同时,机电产品内部的出口结构也不断改善,到90年代中后期,技术相对密集的机电产品及成套设备占机电产品出口额的比重已达88%左右,劳动相对密集的金属制品在机电产品出口中的比重下降为12%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制造业出口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趋势。

从总的趋势看,我国初级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每年下降约0.04,机械设备贸易竞争指数每年上升约0.06,其他制成品贸易竞争指数每年上升约0.05。如果这三大类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继续以大致相同的速度变化,到本世纪初,中国机械设备类的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将超过初级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而实现一次大转折,即可能由新兴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新兴工业化成熟阶段。

从各个工业行业的情况看,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总体态势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是:

1.我国的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例如纺织业,仍然会具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能够保持较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纺织业有可能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但是,我国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的成本—价格优势正在减弱,经济效益下降。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民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进行体制改革、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以适应新的国际竞争形势。

2.我国的一些技术含量不够高、比较优势因素不强的产业,例如饮料工业,正在受到外国品牌产品(包括进口的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的强大攻击和围困,不仅难以大规模进入国外市场,而且如何稳固国内市场也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这类产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国际竞争压力。

3.技术成熟,我国已形成了大规模市场能力的产业,例如洗衣机、电冰箱、电风扇、空调器等,在获得十几年的长足发展的基础上,目前也面临新的国际竞争的挑战,品牌竞争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外国资本也有夺回中国市场的明显战略意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这类产业将在国内和国外的两个市场上同竞争对手进行更大规模的争夺市场的竞争。由于经过多年的国内市场竞争,我国民族产业已经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所以,这类民族产业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

4.技术含量高,我国产品质量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例如彩色电视机产业,面临着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国基础元器件工业薄弱、核心技术仍被控制在外国公司手中以及我国企业的研究开发实力不强等深层次的弱点正在显现出来。要克服这些弱点,使我国的民族产业保持和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付出比过去更大的努力,经历更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恶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类产业的技术竞争将更为激烈。

5.技术含量较高,我国具有一定的要素比较优势的产业,例如造船业,技术竞争正变得越来越激烈,而且,技术竞争在产业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如果我们不能在技术竞争中争得更有利的地位,就会使大量的附加价值流向国外,我国所能获得的实际利益逐渐减少。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国民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终将无法保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加快技术进步的迫切性更强了,如果民族产业能够在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这类产业仍有可能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

6.技术含量高,我国尚未形成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例如汽车工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计算机工业,要形成我们自己的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民族产业,则还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类产业必须在不很长的过渡期内,利用有限的保护政策,尽快培育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民族工业国际竞争力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体上看还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仅从价格竞争力看,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商品的50%以上高于国际市场水平。这意味着,一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些产业将受到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尽管中国工业品的产出量很大,价格较低,不少产品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能够占有不小的市场份额,有的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在国际市场上开始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从国际比较看,中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价格—性能比都居于劣势。

在我国各类企业中,大中型国有企业的竞争力相对较高。尽管国有企业超常负重,困难重重,但是,至少到现在为止,在各类企业中,大中型国有企业仍然具有相对较强的竞争力。这主要表现为:几乎每一次技术检查和市场调查都表明,国有企业的产品的平均质量高于其他类型企业。从技术检测的结果看,目前,中国工业品质量较高的仍然是大型国有企业,其次为三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1999年国家技术监督局抽查了7485家企业的218类8905种产品,合格6973种,全年平均抽样合格率为78.6%。其中:大、中、小型企业产品的合格率分别为91.9%、84.2%、70.6%;国有、三资、股份、集体、私营(含个体)企业抽样合格率分别为86.2%、86.0%、79.0%、73.0%、63.0%。(注:国家技术监督局1999年全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通报(见2000年2月11日《经济日报》)。)第二,大中型国有企业的产品市场信誉度较高,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名牌仍然由国有企业所创造和拥有。第三,我国大多数产业中,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仍然是国有企业。主要产业的排头兵企业大都仍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些国有企业会因竞争失利而退出,也有一些国有企业不断增强竞争力而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这是一个积极的过程。

目前,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产品的平均质量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并不表明我国的国有企业已经是强大的具有较高的竞争力的企业群体,而是表明:我国工业企业的总体竞争力和工业产品的总体质量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大中型国有企业只不过是在国内市场上的相对实力较强。只有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更快提高,中国才能真正走上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发展的道路。

在各类企业中,长期实行行政性垄断的产业中的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最差。导致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的最主要原因不是技术落后或规模不大,而是长期缺乏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目前,中国竞争力最差的产业大都是长期处于行政性垄断地位的产业,例如,电信、航空、金融等。这些行业中的国有企业长期处于行政性保护之下,至今仍然享有各种特权,严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尽管同国内其他产业相比,这些产业在国家支持(包括大量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扶持)下,其设备的技术水平可能相对较高,企业规模也相对较大;但同国外同类企业相比,这类产业中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差距是最大的。

进入世界大公司行列的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跨国公司仍有明显的差距。近年来,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总体素质有所提高,开始具有了可以同世界大公司进行比较的资格,但是,面对跨国公司的强大实力,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处于劣势。主要表现不在于企业规模较小,而在于企业效率不高,盈利性低。《财富》1999年全球500家大企业排名,中国共有11家企业入选,其中香港、台湾各1家,内地9家,比1998年增加了4家。这9家企业平均税后利润仅3.7亿美元,全球500家公司平均税后利润11亿美元;我国这9家企业平均雇佣人数近50万人,是全球500家大企业平均水平的近6倍。由于雇员多,我国这9家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和利润仅有42万美元和740美元,仅为全球500家大企业的1/7和1/17。全球500家大企业平均营业收入收益率为4.36%,我国这9家企业仅为1.76%。其中,中粮公司:1997年利润110亿元,1998年93亿元,1999年91亿元,排名:1997年309位,1998年362位,1999年413位。(注:《中国经营报》2000年8月22日,第9版。)我国进入世界500家大企业的9家企业几乎全部是行政性公司或国有独资公司,在企业体制和管理水平上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这些企业要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还得做长期的努力。

二、关于提高中国工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1.产业组织政策。工业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一个产业组织问题,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是培育和增强工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决定性条件。没有竞争就没有竞争力。竞争力必须在竞争过程中形成,这是一个基本的客观经济规律。目前,我国竞争力最差的产业大都是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产业。所以,我国产业组织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是打破垄断,鼓励竞争。首先是要鼓励国内企业间的竞争,然后,开放市场,进行国际竞争,这是增强我国工业竞争力的根本方向。

当然,竞争应该是有序进行的,形成规范运行的竞争机制和公平的竞争环境,是实现有效竞争的必要条件。因此,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快保证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制建设,消除各种妨碍公平竞争的现象。

大、中、小型企业对于工业竞争力都有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一方面缺乏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另一方面对中、小型企业又缺乏有效的扶持政策,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竞争力都有待于提高。因此,我国应实行鼓励大、中、小型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组织政策,形成大、中、小型企业互补互利的企业规模结构,从“实力”和“活力”两方面增进我国工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水平。

2.开放政策。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提高工业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也是一个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通过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是增强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也必须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国家安全、幼稚产业的生存、民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等现实条件。为了保护幼稚产业生存和维护国家安全,我国仍然有必要实行一定的产业保护政策。特别需要关注的产业主要包括:国防工业及与国防工业直接相关的产业、与人民最基本生活需要密切相关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波及效果大、产业关连度大的产业、对环境和生态有较大影响的产业等。对于与国家经济安全关系密切的产业以及目前的国际竞争力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必须由国家予以保护和扶植。

当然,也要认识到:实行保护政策常常是要付出代价的,有助于增强现期产业竞争力的保护政策,也许必须以降低产业长期的国际竞争力为代价,因为,历史的经验表明,保护政策减弱甚至完全避免了国际竞争,往往使受保护的产业成为“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国际竞争的风浪。所以,即使需要对某些产业实行保护政策,也应注意到:第一,保护必须有限度;第二,在实行保护政策以避免国际竞争冲击的同时,应尽可能增强这些产业的国内竞争,避免垄断和封闭导致产业竞争力的衰弱。

3.融资政策,融资体制缺陷和融资环境恶化是损害我国工业竞争力的一个严重问题。从影响工业竞争力的方面看,融资体制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工业筹资渠道狭窄、融资效率低下;资金配置和利用效率不高;一些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虽然对缓解基础设施的供应瓶颈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导致定价过高(电信收费、公路收费、电费等),增加了工业成本。融资环境的恶化主要表现为:债权、债务人之间的信用关系非常不正常,欠账、赖账现象普遍,且难以追讨;司法机关的地方保护主义和腐败严重妨碍了商务纠纷的公正处理。

为了增强我国工业的竞争力,改善和优化融资体制和融资环境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一方面,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使工业企业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资金供应;研究解决基础设施投融资及收费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使基础设施收费价格更为合理,改善工业企业的经营环境。另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改变融资环境恶化的趋势,重建诚信的商务信用基础,对于破坏信用关系的行为必须进行严厉惩治。特别是要坚持消除司法机关的地方保护主义和腐败现象,使融资活动有一个公正的法治环境。

4.技术创新政策。技术创新能力低和创新环境不理想是影响我国工业竞争力的一个很大的不利因素,因此,应该制定和实施切实有效的政策,改善技术创新的环境,鼓励和支持工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这是增强我国工业竞争力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所以,技术创新政策的核心是激励和保护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政府要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保证技术创新企业及技术发明者能够从技术创新成果中获得切实的利益。

技术创新的预期收益高,但风险往往也较高,政府应该从金融、税收、土地管理、劳动人事制度等各方面为企业创造技术创新环境,使企业或技术发明者能够在承受较大风险的情况下,有条件、有能力完成技术创新过程,并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概率。

技术创新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及其创新动力,而且,许多技术创新活动往往取决于技术发明者个人的努力。当然,也有许多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集体合作的特点,但是,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的技术创新,人才及其创新动力都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创新人才的积极性,是技术创新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5.增强战略性竞争产业中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重要产业中,排头兵企业和竞争力最强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高、质量较好、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都是国有企业,尽管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减少一般竞争性产业中的国有企业数量,但是,对于战略性竞争性产业,国有企业仍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否增强战略性竞争产业中居特殊重要地位的大型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对于提高我国工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增强战略性竞争产业中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是必须明确国有企业的产业定位,明确国有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实行“少而精”的政策,国家集中力量搞好少数最具竞争力的国有企业,使之真正成为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代表。

6.探索新形势下的有效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是增强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之一。对于中国的企业界来讲,市场经济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一步扩大开放,整个经济运行体系逐步要和国际经济接轨。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管理上的新问题、新矛盾都会出现在我们面前,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越来越走向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情况下,能不能有效地解决管理问题,是很多企业都会面临的难题。怎样保证企业常胜不衰,能够成为长寿的企业,这是经济界理论研究和管理研究特别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可以说,能否形成适应中国国情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正成为决定中国企业能否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标签:;  ;  ;  ;  

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