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贡献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贡献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集体论文,贡献论文,中央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他在最近发表的《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一文中又指出:“学习邓小平理论,既要坚持它的基本观点,又要通过实践使它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坚持这样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胜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刻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以来的新鲜经验,在确立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作用和创造性地运用、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当代中国,能否确立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能否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关系能否高举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的大问题,是关系能否沿着邓小平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首要问题。正是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表现了政治上和理论上的清醒、坚定、自觉。高度评价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地位,科学概括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正确确立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不动摇和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这是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政治上、理论上作出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最大贡献。

贡献之一,是高度评价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地位。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在他所致的悼词中作出两次伟大革命、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造就了毛泽东、邓小平这两个伟大历史人物的论断;在十五大报告中总结中国百年史,指出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这就肯定邓小平同志是领导我们党进行第二次伟大革命的领袖人物,是站在时代前列的世纪伟人,从而对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地位作出高度评价。

历史经验证明,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来说,党的形象,党所领导的事业的形象,是与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特别是它的领袖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1980年在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指出: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的个人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要看到这个大局。前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他的长诗《列宁》中写道:“我们说党,我们指的是列宁;我们说列宁,我们指的是党。”这是有道理的。因此,对邓小平同志历史地位的高度评价,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对我们党的高度评价,就是对我们党所领导的第二次伟大革命的高度评价。

贡献之二,是科学概括、深刻阐发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时代精神和革命风格。在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高度概括和深刻阐发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精神实质。邓小平理论围绕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统一的科学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它的精髓,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这一理论,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对邓小平理论的定义和产生的历史背景作出进一步的概括,并指出这一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并把邓小平理论概括为四个“新”: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从而高度概括了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根本问题、时代精神和理论的系统性,精辟地阐明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科学论断。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高度概括和深刻阐发,不仅使邓小平理论以更加完备的形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有利于全党全国人民完整准确地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立场、观点、方法,而且为运用、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一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首要的前提条件,为确立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提供了根本依据。

贡献之三,是确立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确定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不动摇和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江泽民指出: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邓小平理论旗帜是我们统领全局、贯穿各项工作的灵魂。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并写入党章之中。十五大报告还深刻论述了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指出它们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不动摇,并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确立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确定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不动摇,这使全党进一步坚定了对邓小平理论的信念,进一步明确了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为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发展确立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为继续胜利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提供了根本的思想保证。

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一样,作为我们这样的大党大国的领导核心和指挥中心,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所关注的根本问题,首先是如何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怎样解决事关全局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因此,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运用、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同时,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实施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全面把握、重点突破。

全面把握之一,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理论、全部实践的现实根据和国情根据。因此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全面把握就成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把握的基础和前提。十五大总结十三大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的理论成果和新鲜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的概括,比十三大报告增写了人民生活、科技教育文化、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差距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条目,认识更加全面了。

二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采取了动态式论述,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看作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程。这就站在历史发展整体的高度,把全国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自觉能动性考虑在内,把握更为科学了。

三是论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特别是指出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这是对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实践经验的新概括。

四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阐述中,在理论上提出一些新论断。比如,在经济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对分配制度的新阐发,对对外开放内涵的新揭示;在政治方面,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从而把我国政治生活中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这三个要素和环节统一起来,这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重要发展;在文化方面,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并把从延安时期讲起的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目标与“三个面向”结合起来,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色。这些理论上的新概括和以它为基础的基本目标、基本方针的确定,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文化,从而大大地拓展和深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五是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重大意义的认识。江泽民指出:“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的认识和把握。”他针对那种超越阶段的模糊认识和对我们的现行政策和实践存有疑虑的情况,明确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政策和实践“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建设社会主义”。

总之,这就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对前进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的认识更清醒、更明确了。

全面把握之二,是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刻论述。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结改革开放十多年的经验,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本要求的角度,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规定性、基本内容和在这些方面的建设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方针作了深刻的分析和论述。

他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必须坚持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和鼓励其他经济成分的适当发展,既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搞单一的公有制,又不能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能搞私有化;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既要克服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国家法律法规和计划的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既要克服过去那种过分集中、管得过多过死的弊端,又不能过于分散和削弱宏观调控。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这些基本要求,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措施,逐步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必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削弱和放弃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搞西方那种议会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削弱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不能搞西方那种多党制。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这些基本要求,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些基本要求,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这些分析和论述与十五大的精神是基本一致的。这篇重要讲话,是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作出的全面分析。在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在概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时,又从基本目标、基本政策的角度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从江泽民对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中,以及对基本目标、基本政策的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强调必须从经济文化不发达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的同时,十分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方向,必须“讲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经济和文化建设中如果不善于从政治上去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那是十分危险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揭露和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所谓“西化”,就是企图在政治上用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在经济上用资本主义私有制取代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思想上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取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谓“分化”,就是利用一切手段和多种机会,企图分裂我们的党、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国家,使我们重新陷入旧中国那种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状态。总之,他们的目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要把社会主义的中国变成“完全西方附庸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江泽民强调指出,面对敌对势力的这种图谋,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注意防止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表现了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无产阶级政治家的清醒头脑和坚定立场。

全面把握之三,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全局的精辟分析。清醒地观察和科学地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全局,是从战略上全面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作了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这篇讲话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为指导,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高瞻远瞩地提出和剖析了涉及全局的十二个重大关系。这些重大关系的提出,与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密切相关,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密切相关,与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密切相关,与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态势密切相关,更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顺应时代潮流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得的丰富经验密切相关。在所有这些重大关系中,江泽民认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关键。他说,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要在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这篇重要讲话充满了科学的求实精神和辩证的思维色彩,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理论、原则与思路、方针的统一。讲话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辩证法进行了系统深刻的概括和阐述。它体现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强调要辩证地对待矛盾的各个方面,把握好各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好矛盾着的诸方面之间的平衡点和相互转化的度,着力促使它们内在功能、特点的有机结合。比如在分析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时,所提出的解决地区差距的基本思路不是削弱和抑制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而是把着力点放在增强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上。为使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出要优先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以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以吸引包括东部沿海地区在内的各方面的投资和支持。这样做,不仅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分析和回答其他各个关系时,都是这样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都是这样地运用了邓小平关于正确处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一系列重大关系的基本原则、基本思路、基本方法。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证明,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之间及其各自内部的重大关系,使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不仅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防止大起大落的关键,也是保证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的关键。与此相适应,“协调发展、全面进步”是江泽民关于十二大关系讲话关注的重点和论述的核心,也是贯穿全篇的一条红线。这篇重要讲话对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问题如此高度重视、如此贯彻始终,表明我们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问题上更加成熟、更加自觉了。如果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分析中国社会矛盾全局的开山之作,那么江泽民这篇重要讲话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全面分析中国社会矛盾全局的开山之作。十五大报告深刻论述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指出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才能有效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论十二大关系和十五大报告对当代中国与社会矛盾全局关系的重要论述,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社会主义辩证法的新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全面把握之四,是对党的基本路线的深刻阐发、全面把握、全面贯彻,并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鉴于前两任领导的深刻教训和党内在理解和贯彻基本路线上表现出的“左”右两种错误倾向,在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刚刚就任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就鲜明地指出:“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我要十分明确地讲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他在十四大报告中深刻地论述了党的基本路线,指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而如果不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实行改革开放,没有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有巩固的团结和稳定。江泽民还深刻阐发了基本路线关于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总目标的内涵,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针对某些地方和部门“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情况,江泽民强调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一定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他强调指出,任何时候也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召开了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专门的决议。决议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作出全面概括,对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行了深刻分析。决议指出: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如何做到两手抓,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如何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是我们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是对全党同志的重要考验。决议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以及一系列方针政策。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仅深刻阐发、全面把握基本路线,而且在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上坚定不移、一以贯之。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排除一切来自“左”的和右的干扰,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又上了一个大台阶;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因此,全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一个鲜明特色。

全面把握之五,是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指导下,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方针和基本纲领,从而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规律日臻完善。十四届五中全会把“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一党的基本方针的确定,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总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指明了方向。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马克思指出:制定一个原则性的纲领,这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能不能提出一个符合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正确纲领,是衡量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因此,制定正确的纲领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及其所领导的事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提出,体现了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推进的远见卓识和坚定信心,表明我们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更加成熟。

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纲领都是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把握。党的基本理论作为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纲领的理论基础,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精神实质体现到、渗透到它们的整体及其每一个部分和环节之中。基本路线所回答的是关系战略全局的总目标和达到这个目标的根本途径,基本方针所回答的是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即如何总揽全局的问题,而基本纲领则是对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展开。因此,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全局而言,党的基本理论犹如阳光普照,基本路线、基本方针表现了全局的纵向关系,基本纲领则表现了它的横向关系。它们纵横交织,相互结合,有机统一,构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全局的整体。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正确地区分了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战争规律是指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环境特别是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内在联系,战争指导规律是指依据这种内在联系而确定的战略、战术和作战原则等等。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来说,其客观规律是指我国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内在联系,指导规律是指依据这种内在联系所制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纲领。我们党的这一套指导规律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反映。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出发,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作为理论和实践突破的重点,提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的战略的总体思路;并把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干部队伍建设放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地位。

重点突破之一,是强调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江泽民在论十二大关系中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上长期以来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增长速度,忽视经济质量,经济效益和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指出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亦即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

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坚持实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同时,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观是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的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是时代提出的课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必然选择。江泽民在十二大关系中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1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方针,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得以实施。

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说,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科学昌明、教育发达、文化繁荣,才能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才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切入点和关键所在。

重点突破之二,是拓展和深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十四大报告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主要是南方谈话的有关论述进行了理论上的阐发,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实行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关系,以及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对此,江泽民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二者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要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必须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不如此便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同时也必须看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一面,这种弱点和不足必须靠国家对市场活动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来加以弥补和克服。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作了进一步的阐发。至此党在理论上和方针政策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值得注意的是,1991年江泽民在建党七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思想。他指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应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那些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通用作法”,“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发展所客观需要的,因此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这些手段,不是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标志。”十五大报告总结十四大以来的实践经验,汲取了思想理论界的有关研究成果,对长期讨论和探索的某些重要理论问题作出了明确的结论。特别是基本纲领中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涵义和特征的历史性概括,是迄今为止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最全面的总结。

重点突破之三,是进一步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并对实现第二个根本转变作出战略部署。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为了适应改革攻坚阶段的需要,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十五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比如:“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这些理论上的新突破为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也为解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以及澄清人们思想上的某些困惑和疑虑,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十五大还对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等。这些理论上新的突破和工作上的新部署,必将大大解放人们的思想,大大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大大加速第二个根本转变的实现。

重点突破之四,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特别是干部队伍建设理论的深化和拓展,提出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和从严治党的方针,提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把反腐败提到严重政治斗争的高度,并进一步加大了惩治腐败的力度。江泽民同志指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邓小平新时期党建理论的指导下,明确提出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即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第三代领导集体强调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要从严治党,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使党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自身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任务更加具体。

在党的建设中,干部队伍建设是核心。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时代的要求、形势的发展和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出发,鲜明地提出要建设一支适应跨世纪战略任务需要的,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指出建设这样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领导全国人民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需要。能不能建设这样的一支干部队伍,能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权由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来掌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问题,直接关系到党的兴衰存亡。江泽民要求党的高级干部不仅要努力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而且首先要努力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政治家。强调我们要建设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就是由具有社会主义政治家素质的领导骨干带领的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这应当是一支包括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干部、科学技术干部和其他战线干部组成的宏大的队伍。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使我们的干部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经受住执政、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以及和平演变的考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少数干部经受不住这种考验、产生腐败问题。腐败是对人民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的严重侵犯,是人民群众最为深恶痛绝的。江泽民指出,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决定了党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了党的各级干部决不能搞腐败。能不能切实有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关系到能不能保持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能不能继续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因而成为党的建设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反腐败提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的高度,确定了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的原则,并进一步加大了反腐败斗争的力度。

此外,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还在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对外开放、政治体制改革、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外交关系和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表现了对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上的全面性。

结束语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理论上的这些新突破、新贡献,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面对两个根本性转变、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情况下实现的。这些新突破、新贡献,表现了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关键时期的一系列关键性问题上,善于总结实践经验,集中群众智慧,进行理论创新的科学态度和敢于面对新情况、解决新矛盾、开创新局面的非凡理论勇气、政治勇气和实践勇气。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深刻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风。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理论上的这些新突破、新贡献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现阶段中国实际和国际形势新特点相结合的产物,是这种马克思主义革命学风的伟大实践和光辉体现。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邓小平理论,运用、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上已经作出重大贡献。我们坚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胜利推进跨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一定会在创造性地运用、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贡献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