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教师交流轮岗,旨在教育和谐发展论文_王军强

实施教师交流轮岗,旨在教育和谐发展论文_王军强

甘肃省会宁县大沟中学 730700

一、教师轮岗交流工作的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各地都普遍实行了义务教育学校城乡、乡内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教师交流的实际效果一般。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交流工作,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这是“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预设目标。但有数据显示:只有约15%的人员认为效果较好,60%以上的人员认为交流轮岗效果一般,更有10%的交流学校的校长认为交流效果较差,认为有些城区学校“淘汰”下来的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去后,虽然能解决农村学校部分紧缺学科的师资,但他们的工作绩效难以让人满意,对接受学校所能获取的效益不大,甚至起到了负面影响,对学校管理还可能会带来诸多的麻烦。

教师交流工作是标不是本。尽管校长教师交流是以“抬高底部”、促进均衡为总体思路的,但有不少教师认为:校长教师交流是标不是本。他们认为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仅靠校长教师交流是不够的,多元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才是合理的。更有部分交流对象比较“偏激”地认为:削“尖”补“底”,貌似对“底”很公平,但对“尖”又何尝公平?我们又要削多少“尖”,才能补起“底”?即使“底”补起来了,难道这就是人们要的所谓教育公平——低位均衡?

二、制约教师轮岗交流的因素

首先,政策价值的认同问题直接影响着校长教师的交流。校长教师交流政策的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流校长教师个人主动性和专业才能的有效发挥。当前交流轮岗制度表现为交流的强制性,大多是把参与高一级职称的评审和职务提升目标作为执行手段,来推动教师交流。由于对此项政策的价值和积极意义的认识不足,教师和派出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导致选拔交流教师的标准不高。一些专业能力突出、敬业精神强、影响力大的教师,很多学校一般不会主动纳入派出交流对象之中,但这些教师师恰恰是农村学校最需要的。

其次,交通、生活等后顾之忧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交流。在交流轮岗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交通、住房、尤其是子女教育等问题成为被交流教师的后顾之忧。地域特征对于较大范围的教师交流在客观上形成了一定的制约。绝大部分教师的居住地距原学校相对较近,交流后交通不便,上下班路途时间变长,对正常生活造成影响,照顾不到家庭,费用支出增加等等,都已成为交流教师考虑最突出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目前教师交流的广度还不够,制度不能有力执行,交流轮岗主要局限在镇域内交流,跨乡镇、跨区域的交流由于体制等原因,很难有效地开展。

最后,配套保障措施不到位影响着校长教师的交流。已安排交流轮岗的教师服从安排去交流学校上班而产生了对交流轮岗的抵触情绪,重要的原因是认为交流轮岗的配套保障措施落实不到位。城区教师到农村校后,生活保障落实不到位,尤其是乘公交或自己开车上班,每个月的交通支出增加,这样冲抵了教师的收入,生活水平有所改变。也有教师认为,交流派出时原单位承诺的优惠条件落不到实处,如评优评先两头不着落,原是学校中层的,回去后别说提拔,可能原先的位置都没有了,成了其他同行的笑柄,令他们对自身的发展前途担忧。

三、推进教师轮岗交流的建议

1.增强价值引领,推进校长教师交流。推进校长教师交流应在充分调动校长教师积极性的前提下进行,否则会得不偿失。作为一名校长或教师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自己的管理或教学岗位上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有了价值感才能具备崇高的职业感,才能产生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实现专业发展的强烈愿望。价值引领首先要帮助校长教师明确交流的目的和意义。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加强城乡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次要宣传和展示校长教师交流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和典型事例,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2.增进创新体制,激励校长教师交流。第一,改革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是推进校长教师交流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各地可因地制宜,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的任期或聘期年限,设定交流的期限、交流的对象以及按照教师总数划定交流的比例。目前教师比较认同的交流期限为1~3年,交流教师恳切希望教育行政部们要明确交流期间教师的人事关系。第二,尝试学区管理改革。各地可以以乡镇或一定的行政区域设定学区,试行学区管理,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的新举措。学区的设定有利于实行区域内设施、设备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和人力资源共享;可以建构教育共同体,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推进校长教师交流工作,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第三,创新学校办学模式。为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还可以通过创新办学模式,比如创建教育联盟或教育共同体,实行集团化办学、捆绑式办学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辐射引领作用并带动校长教师的自然流动。各学校要根据地域特点,继续做好中心校和非中心校教师的交流,鼓励优秀教师前往任教或任职,帮扶非中心校的发展。第四,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在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化的同时,更要完善激励保障措施,调动校长教师的积极性,建立校长教师交流的长效机制。

3.建构信息平台,强化校长教师交流。校长教师交流最难的是城区教师派到农村难,大部分校长教师对原有学校有较强的归属感,存在不愿交流的情绪。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畅通信息交流平台,加大人文关怀,加强对交流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情感慰藉,减少对派出人员生活、工作、心理上的干扰。

论文作者:王军强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3月总第2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4

标签:;  ;  ;  ;  ;  ;  ;  ;  

实施教师交流轮岗,旨在教育和谐发展论文_王军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