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国际和国内背景_农产品加工论文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国际和国内背景_农产品加工论文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国际与国内背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工业论文,背景论文,我国农产品论文,国内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宽松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国内环境,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腾飞,提供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难得发展机遇。

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国际背景

(一)经济背景——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的突破与快速产业化,为传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改变了经济发展的模式,知识经济已经初见端倪。同样地,网络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同时,跨国企业集团的发展,已经成为新的企业发展现象和模式。

经济全球化可以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拓展市场空间,提供新的动力,但同时也必然造成经济与技术发展中心——外围结构的存在,如果应对不当,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有可能处于劣势地位,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拉大。跨国资本的流动、技术的转移、世界大型跨国集团的不断兼并与重组,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民族产业发展与现代化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威胁。加入WTO 后,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将成为激烈竞争与挑战的重要产业之一。

(二)产业背景——农业现代化。随着二战之后世界范围内第一次绿色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也大幅度降低,农业人口大幅度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生产出现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等趋势和格局,农村经济实现由二元化向一元化的顺利过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知识与技术的创新正在迅速推动农业产业革命在全球范围的发展,世界农业已经开始呈现出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信息、生物、设施、加工、节水、生态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全面渗透、广泛应用、快速产业化,加速了农业技术的高新化。

农业从传统的露天种、养业,向工厂化的室内种植业、养殖业、微生物系列产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产业、生物制剂等“白色农业”产业拓展,从陆地“绿色农业”向海洋“蓝色农业”拓展,从产中走向产前和产后,农业领域扩大化。

农场和农业经营企业数量减少、资源集中、实力增强、规模扩大,农业生产进一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

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管理、决策中广泛应用,农业日益信息化。

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进一步联合成利益的共同体,产业链延长,农工商贸、产官学研一体化,农业生产出现各种形式的经营产业化。

随着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跨国农业企业的企业集团不断壮大,农产品市场日益全球化,农产品竞争国际化。

农业领域的扩大和新型产业的兴起,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成为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新的标志。其中,以农产品加工为基础的食品工业的发展成为新兴产业的亮点之一。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的2~3倍,从业劳动力人数也远远高于农业劳动力(见表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膳食结构的改善,消费市场的扩大,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实现了向食品加工业密集转移的阶段,成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美国《财富》杂志每年评选出的世界经济500强中,约有20 个食品加工大集团公司进入。

表1 世界主要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较

国家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以农业产值为1)

美国2.7:1

日本2.4:1

法国1.7:1

英国3.7:1

中国

0.43:1

(三)产业自身发展的新特征。世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从整体产业能力、科技发展,到投资选项、经营管理也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呈现出以下特征与趋势:

1、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比例越来越高、加工能力越来越强。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已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和自动化,其深加工的程度和副产物利用水平较高。如美国的玉米深加工技术,日本的稻谷加工技术与装备,欧美的油脂精炼及副产物精细化工产品制取技术等均著称于世。在发达国家,以初级农产品上市的比例越来越低,农产品的产后加工能力达到70%以上,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的90%;在欧美、日本等国家,90%以上的蔬菜都是经过商品化加工处理后进入流通领域的;德国的苹果加工量占总产量的75.2%,美国、巴西的柑桔加工量占柑桔总产量70%以上。

2、产业化经营的水平越来越高。发达国家已实现了食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具有生产基地化、加工品种专用化、质量体系标准化、生产管理科学化、加工技术先进化及大公司规模化、网络化、信息化经营等特点,产生了像瑞士雀巢、美国菲利浦——莫里斯和英国荷兰联合利华等跨国公司。

3、加工技术与设备越来越高新化。近年来,瞬间高温杀菌技术、 真空浓缩技术、微胶囊技术、高效浓缩发酵技术、膜分离技术、微波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无菌贮存与包装技术、超高压技术、超微粉碎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膨化与挤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及相关设备等已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得到普遍应用。如法国已建立了较大规模的高效浓缩发酵剂生产车间,发酵剂的接种量从2~3%降为0.02~0.03%。发酵肉制品具有独特的发酵香味,同时又具有良好的贮藏性能,在今天的欧洲具有广泛的消费市场。美国FMC公司利用膜分离技术,把橙汁浓缩到60°Bx以上,既降低了能耗又保证了产品的色香味, 而一般分离只能把橙汁浓缩到25~30°Bx。日本利用超高压技术,生产出与食品原料相同色、香、味的产品。美国的压力气调保鲜技术,在5℃下,可使莴苣保鲜期长达12个月。

4、投入比例越来越大。由于产业发展的需要和产业布局的优化,特别是巨大市场和经济回报的吸引,各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公益基础投资,特别是企业纷纷投身于农产品加工领域,并不断加大投资,成为投资的主体。在发达国家与产值相对应,对产后加工环节的投入比例要大于对农业的投入。如美国在农业总投入中,用于产前和产中的费用仅占30%,70%的资金都用于产后加工环节,从而提高了农产品高附加值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5、资源的利用越来越综合。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都是从环保和经济效益两个角度对加工原料进行综合利用,把农产品转化成高附价值的产品。如利用食品厂(淀粉厂)和造纸厂废水,经酵母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已建成万吨级菌体蛋白加工厂。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利用棉子饼粕(日韩、欧洲等国原料靠进口)提取棉子蛋白,用做饲料添加剂和生产抗生素药品的氮源。美国利用废弃的柑桔果籽榨取32%的食用油和44%的蛋白质,利用葡萄皮渣提取葡萄红色素,从桔子皮、苹果渣中提取和纯化果胶质、柠檬酸,并已形成规模化生产。美国ADM公司在农产品加工利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利用能力, 已实现完全清洁生产(无费生产),使原料得到完全综合有效利用。

6、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越来完善。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大都有科学的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多采用GMP (良好生产操作规程)进行厂房、车间设计、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HACCP (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上岗培训,并在加工生产中实施HACCP规范及ISO(国际标准组织)9000族系规范。国际上对食品的卫生与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各国都为食品的营养、卫生等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如美国在2000年度财政预算中将食品安全的开支增加1.05亿美元(比往年提高12%),旨在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科学食品安全体系,以加强食品的监督、监测和公众教育等。企业有完善的生产与加工标准,如麦当劳就有1000多项企业标准。

二、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国内背景

(一)经济背景——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随着“九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经济生活出现了商品市场供求关系、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三个历史性的重大变化。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国民经济开始向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新世纪开始的五年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建议》提出了“十五”的主要奋斗目标和任务,强调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建议》指出我国已经到了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以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

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成为目前乃至今后一定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则成为产业结构特别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朱镕基总理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说明》中强调指出,“十五”期间,一定要坚持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努力拓宽农民增收领域,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由此可以看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事关农民的增收、农业的增效和国民经济的结构优化与素质提高。

(二)工业化背景——城市化进程加快、就业压力加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与工业化程度严重脱节的局面正在扭转。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战略,转移劳动力,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城镇的发展将是今后推进我国城市化或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伴而生的,人口的密集和产业的密集是城市化的突出表现。从根本上说,城市化水平是由经济水平决定的,人口密集必须靠强大的产业密集来支撑,否则城市化是难以持续的,会导致新的二元结构的出现。我国城市化水平低,主要是小城镇没有发展起来,中小城市结构布局不合理。改革开放,孕育了我国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撑起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也极大地带动了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还成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目前1.5亿劳动力就业于乡镇企业。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日趋完善,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受技术、管理水平的制约程度逐渐增大,效益出现大幅下滑,致使农业劳动力转移受阻,就业压力急剧增加。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加速培育发展新的产业,尤其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产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乡镇企业的再次创业与辉煌,已经成为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任务。可以预见,农产品加工产业将成为乡镇企业发展新的支撑点和农村城镇化的骨干产业。

(三)市场消费背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调整。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已整体进入小康阶段,“十五”期间将继续得到改善,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迈进。据统计,1999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5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10元,分别较上年实际增长9.3%、3.8%。经济收入的增加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膳食结构得到明显改善。1999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1.9%,比1998年下降2.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2.6%,较1998年下降0.8 个百分点。

分析农产品加工产品的需求市场,既有现实的客观需求,也有巨大的潜力。

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民膳食结构的改善,突出特征就是表现为直接粮食消费减少的同时,对加工产品提出了数量和质量上的巨大需求。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对加工品消费的比例还很低。据统计,发达国家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的90%,而我国仅为25%左右,潜力很大,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空间。

(四)产业背景——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同时农业发生了相应的阶段性变化,呈现出显著的新特征:在供求关系上,农产品供给由全面短缺转向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相对过剩;在生产目标上,农业发展由追求产量最大化转向效益最大化;在生产方式上,农业生产由自给性转向商品化、专业化和区域化;在发展动力上,农业发展由以土地、劳动力传统要素投入为主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在体制上,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特征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的新阶段。农业发展将受到资源、市场、资金、技术与环境的多重制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新阶段的主要任务。

农业进入新的阶段,以粮食为主的主要农产品供求实现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日前,我国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左右。 粮食供给从总量和结构上出现的阶段性剩余局面还没有得到明显扭转,库存压力依然很大,价格回升迟缓。不仅为农产品加工业奠定了物质基础,还为农产品加工业担负起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历史重任提供了现实需要。

(五)区域发展背景——中央发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总动员令。西部大开发战略下的农业大发展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提供了良机。西部大开发的核心是实现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经济优势的转化,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平衡发展。而农业的发展,特别是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为主的特色产业的发展,将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内容。

标签:;  ;  ;  ;  ;  ;  ;  ;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国际和国内背景_农产品加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