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思想政治课“大视角下的思维教学”改革实验_思想政治课论文

中学思想政治课“大视角思维教学”改革实验简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视角论文,思维论文,思想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视角思维教学研究》课题组 执笔:贾德斌 康绍韩)

收稿日期:1997—01—02

一、“大视角思维教学研究”的提出及其目的

90年代的思想政治课改革无论是在教材、教法还是在考试方面,均取得了毋容置疑的进展。但在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教学视角窄、短、浅,我们把它称为“小视角思维教学”。其表征是: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注重近期目标、局部目标,忽视长远、整体目标;在教学重心上,着眼点在少数有望升学的学生,忽视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在传授知识重知识点内涵讲授,忽视知识体系的建构;在能力培养上,重机械记忆,忽视理解应用。在处理小课堂与大课堂的关系时,重45分钟小课堂教学,忽视社会大课堂;在教学手段上重传统手段的利用,轻现代化手段的引进,在教学评价上评学不评教,评分不评人等。在这种教学运行机制下的课堂教育,学生认知偏颇,理论脱离实际,言行不一。这与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悖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要求教育工作者摆脱小视角思维教学的旧式轨道,实行小课堂、大视角思维教学,用现代思维理论和大教育观指导课堂教育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一种与新教材相适应,与现行考试改革相吻合,与大社会、大经济、大科学、大教育合拍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大视角思维教学”的特征

所谓大视角思维教学,从宏观角度说,就是从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和中学教学实际出发,依据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思想开展群众性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从微观角度说,它是相对于小视角思维教学而言,指的是在大教育观的指导下,以现代思维理论为基础,以大社会为教学背景,以“五求”为教学的基本形式,以互引互探为动力,以促进知、信、行协调发展,培养健康人格,发展理想人格为目标,致力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整体效应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运行机制。它具有以下特征:

1.拓宽视野:小课堂,大目标

小课堂,大目标。指的是思想政治课面向教育对象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健康、理想人格的发展。它包括三层含义:①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②教学的直接作用应是提高教育对象的知识、能力、觉悟等方面的整体素质,而不是某一方面的素质;③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员健康人格的发展,不让中学生的人格扭曲。

它追求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在确定课程方向目标时,把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德育目标、教育目标视为横向系统目标整体。在确定思想政治课的阶段目标时,它把课时目标、单元目标、学科目标视为纵向系列目标整体,将课程阶段目标分解为单元目标、课时目标,通过课时教学、单元教学逐步实现阶段目标;在实施教学中,将知识、能力、觉悟三目标视为目标要素整体,在传授知识中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在提高觉悟,发展能力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它追求教学的整体效应。①教学过程的整体效应。大视角思维教学以“五求”(“事中求理”、“点中求体”、“析中求真”、“贯中求和”、“活中求深”)为依托,“五求”虽各有侧重,但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体。②教学目标到位效应。思想政治课有其总目标、总任务,但落实到每一节具体教学又有具体目标、具体任务、具体目标、具体任务服从、服务于总目标、总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能力、觉悟三方面都得到发展。③学生在知识、能力、觉悟提高的基础上,才具有科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只有既具有一般能力,又具有特殊能力的青年学生,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形势发展和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④教与学的主导与主体互相促进的效应。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才能取得思想政治课的最佳效应。

它实施教与学的立体评价。这一要求与教学目标整体性、教学整体效应伴随而生的。①评价内容立体化。既评价教又评价学;既评知识又评能力、觉悟;既评智力因素的开发又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既评教学设计又评教学实施及效果。②评价手段立体化。实行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分数评价与评语评价相结合。

2.拓宽内容:小课堂,大知识

小课堂,大知识。即把小课堂传授的书本知识自觉纳入人类知识的系统之中。一是将零散、孤立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深化。二是将静态的书本知识与动态的新知识相融合,使之活化。三是政治学科能力层次化、过程化。“事中求理”,侧重培养学生识记、理解能力,“点中求体”,侧重培养归纳和演绎能力,“析中求真”,侧重训练判断分析能力;“贯中求用”,侧重训练综合应用能力;“活中求深”,侧重培养创新设计能力。

3.拓宽空间:小课堂,大社会

小课堂,大社会。即把有限时空条件下的小课堂教学活动置于无限发展的大社会背景之中,面对社会现实教学。一是教者根据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有针对性地选择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社会事实材料(历史的、现实的)、新的理论观点引进课堂,以丰富教材的理论知识,让大课堂与小课堂相映照。二是调整教学结构,适度拓宽教学空间。思想政治课教学系统由政治理性认知课和政治实践活动课两部分组成,这样小课堂教学向大社会延伸。

4.拓宽途径:小课堂,大结合

小课堂,大结合。即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开辟多种渠道,使用多种方法,协调各种关系,让小课堂教学处于最佳状态。①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育手段相结合。②政治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渗透与融合。③政治课程教育与现代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

简言之,大视角思维教学的主体思维是在大视野中施教求知,在施教求知中拓宽视野,逐步发展个性,健全人格。它是大教育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是现代思维理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是立体教学。

三、“大视角思维教学”的原则与实施

1.大视角思维教育应确立的几个主要原则

①“两全性”原则。“两全性”原则,即面向全体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的和谐全面发展。这是大视角思维教学所要实现的根本目的,是党和国家对青少年施以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大视角思维教学把“两全性”作为自己的一条主导原则。

②主体性原则。大视角思维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其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唤发主体意识,健全人格。实现主体发展,健全主体人格是大视角思维教学的终极目标,同时也是所有课堂改革的主旨。

③整体性原则。大视角思维教学是政治学科的整体性改革实验,要取得最佳效应,需要把它纳入整体协同优化运行轨道。其中既指政治课教学的四大因素(学生、政治教材、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协同优化,也指思想政治课教学系统与各科教学、现代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同优化。就教学系统内部而言,不仅需要教师对实现大视角思维教学有良好的愿望,而且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和相应手段的改革,对教材进行科学处理,同时需要学生的整体配合。

④情知交融原则。大视角思维教学坚持在知情因素的交融中教与学,用该原则连结教学系统的要素关系,情知互促,情知并茂,坚持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2.“大视角思维教学模式”的构成及其操作流程

大角思维教学模式由理性认知课与实践活动课两子系统构成。

理性认知课:

理性认知课是通过政治课教材中的有关理论观点的学习与教学,去促进和培养中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五求”则是理性认知课的基本形式。

(1)事中求理

事中求理,是指教者引导学者沟通客观现实与教材理论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其探求理论的欲望,并从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材料中获得合于逻辑规律的基本结论的教与学的过程。事中求理具有两方面的现实意义:其一,能让学生在参与中的感受上升为理性认识,以克服学生对理论观点的抽象,并可改变教师在教学中重知识结论的讲授知识形成过程的分析的偏向;其二,可沟通教材中理论观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不仅能促进中学生对教材理论观点的理解,同时还可以为尔后理论观点的应用奠定思想基础。

(2)点中求体

任何一门科学知识都是一个一个知识点构成的网络体系。点是体的细胞,体是点的网络化、系统化的结果。离开知识点无所谓知识体,点与点的纵向联系构成线,点点的横向联系构成面,点、线、面结合成体。教者必须以知识点为教与学的逻辑起点去研究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并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事中求理”、“点中求体”旨在引导学生将教材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转换为中学生自己的知识,这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第一个转换。一个中学生如果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就不会运用其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更不可能变成自己的行动。可见,知是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无知便无能。

(3)析中求真

思想政治课包括懂、信、用三个依次递进的主要环节。首行要求学生懂得所学的内容,包括必要的识记、理解和融会贯通,到这一步均属知的范畴。在懂的基础上,思想政治课还要求进一步信和用。在这两个环节,思想政治课和其他文化课具有不同之处,其他文化课,一般说来懂和信是相通的,懂了就信了。而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学生的懂和信并不是自然相通的,还有一个转化飞跃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外部输入的真知达不到一定的程度,教材中的科学性理论观点被主体内化的障碍就不可能排除”。“析中求真”就是懂转化为信、知转化为能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功能是教者引导学生经过辩证分析,自我进行对科学理论价值的选择,从而获得真知、真情、真法,实现学生知识向学生能力的转换。

(4)贯中求用

贯,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之意。“贯中求用”是指教者采用一定的形式实现理论与方法、理论与现实、观念应用与现实应用三者的融通,以提高中学生理论应用的自觉性,获得理论应用的技巧和方法的教与学的过程。“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毛泽东语)贯中求用的功能在于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第三个飞跃,即由学生的知识、能力转化为学生的觉悟。

“事中求理”、“点中求体”、“析中求真”、“贯中求用”并非机械的分阶段的单向演进,而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对象的知识水平与知识、能力、觉悟目标相连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立体教学网络。

实践活动课:

45分钟课堂教学的完结并不是教与学的终结,而是整体教学活动的发展和延续。因此大视角思维教学把政治实践活动当作整体教学模式的子系统。政治实践活动目前尚无确切定义,我们认定它是相对于理性认知课而言,以综合学习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主体活动及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促进知、情、意、信、行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及教学组织形式。它与理性认知课程既相区别又相统一。其主要区别是:①目标内容不同。理性认知课侧重专题性知识,实践活动课侧重综合性知识;②学习过程不同。理性认知课侧重知识的识记、理解,实践活动课侧重在所学知识的指导下的实际操作;③评价过程不同。理性认知课可以是单一性,实践活动课应是全面性。同时两者又是统一的:①从内容上看理性认知课和实践活动课是并列关系,认知课是基本形式、主体形式,实践活动课是补充、延伸形式,政治实践活动课是思想政治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不是派生的。②从时空上看,它是整体教学时间的统一分配,一般为9:1,不是处于无序状态。③从价值功能上看,二者具有促进知行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健康人格,升华理想人格的共同功能,不是绝对独立而是相对独立的。④从管理上看,二者均由政治科任教师主教,全体学生参与。

(5)活中求深

实践活动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它深化认知,升华情感,拓宽能力,提高觉悟。

“五求”虽各有侧重,但是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

四、实验效果

在学校和国家、省、地、县(区)各级教育教学科研部门关心和指导下,“大视角思维教学模式研究”实验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1.教学的主体由被动变主动

由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师教得主动”,实验班的学生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①学习政治理论的消极逆反心理得到了控制,求知欲望呈上升趋势,由“不愿学”向“愿学、乐学”发展。根据实验班检测数据统计,在第一轮实验中学习政治课兴趣浓厚的人数比例由实验前占总人数的18%上升到实验后占总人数的50%;在第二轮实验中由实验前占总人数的22.2%上升到实验后占总人数的60.1%。②懒学者减少,勤学者增多。大多数学生会用脑、用口、用笔,他们根据预习提纲认真思读教材;根据知识内在联系理顺教材;带着认识疑惑辨析教材;面对社会现实应用题材;根据实践方案拓展、升华教材。③依赖性减弱,独立自学增强。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是自我成长的需要,他们不仅追求知识的结论,更追求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追求是什么,更追求为什么;不仅追求知与信,更追求应用;不满足教材中的理性结论,不轻信教师的解答,而是独立思辨,互相切磋,追求理论的真理性;不仅追求知识,要渴求掌握吸取知识的方法,初步实现了“学会”向“会学”的转化。

2.教学过程因素由内耗变协同

几年来的教改实践证明,大视角思维教学模式对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各因素由内耗向协同发展起着催化作用。具体体现在: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激活了主体意识,克服了单向灌输,实现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的智力结构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引进新理论、新信息解决课程时代性与教材滞后性的矛盾,促进教材静态知识与课外动态知识的互相渗透;强化实践环节,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面对社会现实施教,让大小课堂融为一体;实行立体评价,克服评估上的片面性、单一性,促进知识、能力、觉悟协同发展。

3、教学效应由单一变立体

由于教学过程中各因素内耗减少,协同性增强,因而教学效应呈现立体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更浓。(见表一、表二)

表一:第一阶段实验点实验班学生学习兴趣比较

年度班级 人数 实验阶段 兴趣程度

浓厚 一般 应付 淡漠

实验前 7 211311

92 三 52

实验后 211317 1

实验前 9 231413

93 三 59

实验后 2625 8 1

实验前 1420 813

94 一 55

实验后 3619 0 0

表二:第二阶段实验点实验班学习兴趣比较

(实验班15个实验总人数899人)

年级数据

初二 初三高二高三

实 浓厚39

22 56 90

验 一般29

79 176 174

前 淡漠 7

12 115 118

实 浓厚40

84 197 220

验 一般14

29 122 125

后 淡漠 30 23 37

比 浓厚

+10 +62+141+130

一般-6 -50 -54 -49

较 淡漠-4 -12 -87 -81

②政治学科能力不断增强。(见表三、表四)

表三:第一阶段的实验点实验班学生学科能力比较

表四:第二阶段实验点实验班学生学科能力比较(按人均标准分比较)

(实验班:15个 参加实验人数899人)

③培养了中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良好习惯。

两轮实验反馈表明,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关心时事政治的良好习惯:经常阅读报刊杂志的习惯;摘抄时事政治笔记的习惯;听广播新闻节目,关心社会热点的习惯;议论国家大事,进行口头论辩的习惯;借助有关新闻材料理解、论证教材理论观点的习惯;开展问题质疑,小组讨论的习惯;尝试用笔对具体问题作文字分析的习惯等。据已升入高中、大学的原实验班学生反映,这些良好习惯为他们后继学习与深造奠定了扎实基础,以至感到“终生受益无穷”。

④政治思想道德水平有明显提高。

实验教学坚持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使学生多方受益。实验班学生普遍反映,实验教学中渗透的政治方向教育、科学人生观教育、理想前途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审美情感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对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据教学实验总结反馈表明,实验班学生是非观念普遍增强,没有发现一例因违纪违法而受处罚的。

⑤全国统考中实验班学生政治成绩上台阶。

有人担心在高三搞课堂教学改革会影响高考成绩,我们的结论是否定的。教改实践证明:高校选拔人才与提高中学生整体素质并不矛盾,学生能力提高了,获得的知识更多,前进动力更足,在高考中会表现出极大优势。我市96届高三学生在全国统考中政治平均成绩居全省前列,而参加实验班的7个班有的人平均成绩为98.96分,比全市平均成绩高出5.13分。其中芦溪中学实验点校平均成绩为全市第一名,萍矿一中实验点优秀率为全市第一名。

4.实验教学模式与成绩得到多方肯定

“大视角思维教学模式”自1991创立以来,先后在初、高中实验6年。1991-1994年为个体实验,由贾德斌同志首次提出该模式思路,并在萍乡三中实验,侧重模式的建立与尝试。1995-1996年为群体实验,由萍乡一中、湘东中学、芦溪中学、安源中学、上栗中学、萍矿一中、芦溪镇中、萍乡二中等8所学校的部分政治教师进行局部实验,侧重教法与学法的改进和模式的进一步完善。经过5年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并得到多方肯定。“论大视角思维教学”(执笔:贾德斌)阶段性论文成果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95年第一期上,收入《当代优秀论文选》内;在95年5月华东片政治课协作会议上得到全国德育研究会副会长贺允清教授的肯定,并指明了完善方向;该模式得到了萍乡地区12所学校部分教师的认同与实验。“论大视角思维教学”第一阶段研究成果获江西省第七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西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五、“大视角思维教学”的现实意义

1.大教育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客观要求

大教育观念正在渗透到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加速渗透到具有强烈时代性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大教育的全面性,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面向全体中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的全面和谐发展;大教育的终身性,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大教育的开放性,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打破小视野的封闭式教学,拓宽教育教学空间,把小课堂教学活动置于无限发展的大社会现实之中;大教育的多样性,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传授知识大容量、教学手段多样性、灵活性;大教育的民主性,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确立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本位”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人”。大视角思维教学正是大教育观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2.素质教育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基础教育阶段是人的发育成长阶段,是初步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培养健全的人格。“大视角思维教学”以培养健康、理想人格为目标,致力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体效应,正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

素质教育“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它客观上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要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研究问题,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大视角思维教学”正是这种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它将整个教学过程与学生相关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这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当代教学模式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人们对学生这一学习活动的主体的科学认识,特别是心理学不断渗透到教学理论研究中,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学生的心理活动、学习活动的规律对教学质量的巨大影响,于是纷纷从学生角度来研究教学模式。从学生学习角度研究和建立的教学模式,称为“学的模式”。当代教学模式的研究既非单一的“教的模式”,也非单一的“学的模式”,而是辩证统一的“教与学的模式”。大视角思维教学模式融“教的模式”与“学的模式”于一体,既为教师的教提供可操作的教学行动步骤,又为学生的学提供清晰的图式,实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在功能上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在教学目标上由单一目标向多种目标发展;在教学领域上,由单纯“课堂”向课内、课外延伸发展;在操作程序上由刻板向灵活发展。

4.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的产物

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应是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较高的思想觉悟,否则无法承担历史和社会赋予的重任。客观现实呼唤政治教师促进高校选拔人才与提高人才素质的沟通,把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面对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困惑,广大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了长期的探索,诸如“目标教学”、“情境教学”、“主动教育”、“愉快教学”、“创造教育”等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正是这种探索的优秀成果。大视角思维教学吸收当今教改成果的精华,予以适度创新与发展,以至形成自己的基本框架。正如课题组有的成员所说:“我们的实验根植于广大政治教师课堂改革的活土之中。”

5.培养中学生健康、理想人格的有效途径

教育教学应致力于人格价值的优化组合,帮助中学生完善健康人格,达到理想人格的彼岸。“大视角思维教学”把培养“四有”理想人格作为一条红线贯串于教学过程的始终:①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以促进中学生知识行统一、表里如一,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②坚持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发展科学理性思维方式,以促进中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最终实现“内部和谐,导致与环境高度一致”。③坚持情知交融原则,以培养中学生愉快的情绪,使其积极进取,对生活充满信心,具备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形成健全的意志,使其主动迎接挑战,具有独立、果断、坚定、勇敢的品质。④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减少内耗,以促进中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  

浅谈中学思想政治课“大视角下的思维教学”改革实验_思想政治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