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书屋”建设中应做好农业期刊_三农论文

“农民书屋”建设中应做好农业期刊_三农论文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 农业期刊要有所作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有论文,工程建设论文,农家论文,书屋论文,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家书屋”工程是由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的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图书是主体,其所占比例在85%以上。目前,有关“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许多内容,如实施方案、推荐书目、经验介绍、运作方式、保障措施等,也大都集中在图书这一块,期刊尤其是农业类期刊的作用有被“忽视”的现象[1]。然而,相对于图书,农民对报刊更加“情有独钟”,尤其欢迎实用技术类、时政新闻类和生活保健类期刊[1],说明新鲜、时效、有益的期刊更有助于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活跃和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

因此,建设“农家书屋”工程,如何充分发挥农业期刊的优势和作用?值得深入探讨。

一、“农家书屋”建设,农业期刊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2007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公布了4400多种首批“农家书屋”推荐书目,其中涉及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方面的图书(农业技术图书)占了一半左右[2];2007年11月公布了第二批“农家书屋”推荐图书5700多种、期刊200种,其中农业技术图书1332种,占入选书目总量的23.3%,农业类期刊70种,占入选期刊总量的35%[3]。说明提高农民农业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农民科技致富,是“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首要任务。但3000多种农业技术图书相比较,仅有70种农业期刊入选,显得数量偏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目前农业普及类期刊品种不足、特色不强,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多。

农业技术图书能系统全面地介绍某一品种或种养技术的具体方法,科学性、实用性好,可信度高,农民易于学习掌握,而且图书数量多、品种全,可供农民选择的余地很大。但是,我国农业生产地域性强,各地区气候、地理、人文条件千差万别,就一省而言,各市、县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任何一本农业技术图书无法也不可能在全国各地都能适用。而农业期刊的文章,能针对农业生产某一具体问题提出相应措施,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农民阅读较简便,见效也较快。其次,农业期刊的许多作者来自专家学者、科研人员、推广人员、生产第一线的农技人员甚至农民技术员,能够从不同角度探讨农业生产的各种问题,针对性强。第三,农业技术图书从撰稿到出版一般要经过数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而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新品种更新换代快,一些看似有用的技术,出版时由于时过境迁而成为“马后炮”。况且,即便是最新出版的农业图书,数年后,其时效性和应用价值也将明显降低,如果图书没有及时更新,“农家书屋”工程的长效机制就无法建立。而农业期刊一般为月刊或半月刊,定期出版发行,信息量大、内容新、出刊快,更能适应“农家书屋”建设持续发展的需要。第四,农业期刊能及时宣传报道最新农业方针政策法规、农副产品市场信息、农家日常生活常识,及时报道新农村建设中的典型事例,及时刊登面向“三农”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供求信息,而且期刊栏目丰富,图文并茂,编排方式灵活多样,为广大农民读者所喜闻乐见。

可见,农业期刊的这些优势,恰恰可以弥补农业技术图书的不足,农业图书与农业期刊有着优势互补的作用。随着“农家书屋”建设的日益发展,农业期刊的重要作用也将愈加显现。因此,“农家书屋”建设,需要进一步增加期刊包括农业期刊的种数,只有书、报、刊并重,均衡发展,才能为“三农”提供内容新颖、品种多样的科技知识、先进文化和精神食粮,更好地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服务。

二、“农家书屋”建设,农业期刊的种类结构有待优化

据统计,我国目前共有公开发行的农业类期刊约800种,学术、技术、普及三大类期刊的比例为3∶4∶1,其中面向农村基层、与“三农”关系密切的农业综合指导类、科普类期刊仅100多种[4]。多年来我国办出了一批发行量大、影响面广、深受农民欢迎的农业综合指导类、普及类优秀期刊,如《农民文摘》、《农村工作通讯》、《农村百事通》、《农业知识》、《长江蔬菜》等。但相对于9亿的农村人口,相对于地域辽阔、区域特色明显的农业现状,我国目前面向“三农”期刊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仅有为数不多的农业普及性期刊无法满足广大地区“三农”的需求。我国台湾省共有农业人口570多万人,农业普及性期刊种数达33种[5],按每百万农民拥有农业普及性期刊种数计,台湾是大陆的53倍,说明我国大陆农业技术普及工作与台湾省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近几年,新闻出版总署在报刊创办和变更审批方面,优先向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三农”报刊倾斜,鼓励、支持其他类别的期刊改办为服务“三农”的期刊[6]。因此,我国为数众多的农业学术类、技术类期刊,要抓住国家行业政策的转变和发展机遇,改变“为办刊而办刊”的传统做法,强化农业期刊的服务功能,从以服务科研、服务科技人员为主,转向既要服务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更要发挥期刊的信息、技术优势服务于广大农民,使期刊能面向“三农”、贴近“三农”、融入“三农”,这也是农业技术期刊产业化经营的潜力所在、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

三、“农家书屋”建设,农业期刊的办刊思路需要拓展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既是我国农业期刊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农业期刊发展的新机遇。有“为”才有“位”,农业期刊尤其是面向“三农”的综合指导类、技术类、科普类期刊,应当转变办刊思路,创新办刊理念,优化选题,强化特色,切切实实地把服务“三农”、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为办刊宗旨,才能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是明确定位。以“三农”为宣传报道重点的农业指导类、技术类、科普类期刊,应具有明确的办刊思路,期刊内容必须充分体现党的有关“三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服务“三农”、服务新农村建设,努力做到文章“短、精、多”,内容“实、新、巧”,项目“短、平、快”。二是强化特色。特色是期刊的灵魂,是吸引读者的磁石。尤其是地方性农业期刊,要立足当地,着力反映地方农业区域特色,及时推介适合当地生产的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及时报道在当地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致富典型,使刊物更贴近当地农村生产和生活。三是优化选题。要针对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适时推出新栏目;瞄准农业生产上的热点问题,每期推出一个专栏,约请相关专家撰稿,集中数篇有分量的文章进行深度分析,为农民致富出谋献策。四是解读政策。要及时发布最新政策信息;重大政策出台时,邀请权威人士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读,帮助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全面准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五是沟通信息。通过及时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价格信息并进行市场预报预测,使农民能及时掌握最新市场信息、流通渠道,解决“卖难”问题,抵御市场风险。有条件的杂志社还可以开展各种经营活动,为读者提供品种、技术、销售、知识培训等服务。六是走进基层。期刊编辑要深入农村、农业生产第一线,了解“三农”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与基层农技员、农民技术员、农民群众的联系沟通,从“为农着想,为农解难,为农服务”的角度去选题组稿。七是降低刊价。杂志社要精打细算,不追求大开本、豪华装帧,尽量降低杂志成本,使出版的刊物既实用又价廉,让利于广大农村读者。八是严把质量。要坚持科学性、新颖性、实用性、易读性的原则,严把稿件质量关、文字关,避免把过时的、无效的甚至虚假的技术和信息传递给农民,并引导农民提高对市场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在刊登广告方面,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严把广告内容审查关和刊户资质审查关,不登虚假违法广告,防止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

四、“农家书屋”建设,农业期刊的参与方式可以多样

“农家书屋”工程按照“政府组织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机制发展”的思路组织实施。农业期刊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积极参与,为“农家书屋”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是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财政支持。“农家书屋”作为一项公益文化事业,在其建设初期,主要由政府投入扶持。农业期刊要积极向“农家书屋”的组织协调部门自我推荐、自我展示,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取得经费的支持,争取纳入“农家书屋”规划内容,争取入选“农家书屋”推荐的期刊名录。

二是在发行上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优惠订刊或免费赠刊。农业期刊的多数办刊单位依托于农业科研、教学等公益性事业部门,无论是公益性的出版单位,还是走向市场的杂志社,都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把参与“农家书屋”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任务,并在参与“农家书屋”建设中检验自己、壮大自己。向“农家书屋”发行的期刊,不应以盈利为目的,可在增加印数的印刷成本价基础再进行折扣让利发行,虽然向“农家书屋”发行刊物属亏损经营,但总体上发行量增加了,影响面扩大了,广告业务量也能相应得到提高,发行亏损的部分可通过广告所增加的利润得到弥补。对于边远地区、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农家书屋”,应予以免费寄赠刊物,或交由当地的“农家书屋”组织协调部门统一寄赠。

三是与有实力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合赠刊。许多大企业都把支持“三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一种社会责任,捐赠的积极性很高。杂志社可与企业合作,由企业订刊赠送给“农家书屋”。对向“农家书屋”赠刊的企业,其在杂志上发布的广告费用可给予优惠,开辟企业捐助“农家书屋”的新渠道,促进“农家书屋”的健康、持续发展。

标签:;  ;  ;  ;  ;  ;  ;  

“农民书屋”建设中应做好农业期刊_三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