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课堂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_地理论文

翻转课堂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地理论文,区域论文,高中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翻转课堂在地理教学应用中的几个误区

      1.翻转课堂一定是“先学后教”

      翻转课堂将部分教学环节前置,不代表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放任学生“先学”。教师在自主学习任务单上明确了课前学习的目标、利用的媒介和需要完成的任务,学生沿着教师规划的“路线”快速有效地进行简单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先学”中也包含了教师的“教”。学和教不是先后关系,而是同时并行存在的,只是学生的学在“明”,教师的教(或者称为导)在“暗”,这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同时,受学生学习观念、学情、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完全吸收课前、课堂上的内容。下课后,教师还应该根据学困生的个别情况定制个性化方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后继续“学”,巩固课前和课堂上的学习成果。

      2.课前一定要用“微课”视频教学

      部分教师对翻转课堂存在“抵触”情绪,认为翻转课堂必须要制作微课视频。微课制作费时费力,需要借助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即使好不容易制作出微课视频,品质也容易良莠不齐,在实际层面上不好操作。

      实际上,教学媒介的选取是基于实际教学需要。在学习自然地理原理时,部分难以弄懂的地理原理需要教师利用动画、实验,加上制作讲解视频辅助学生课前学习,学生可以反复观看直到弄懂为止。但是区域地理、人文地理的学习,并不一定需要微课视频作为学生课前学习的素材,教师利用地图册、网络上查找的案例、数据等资料,配合自主学习任务单辅助学生课前学习,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二、翻转课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区域地理作为《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最核心、最重要的主干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部分地区地理学科不是中考考试科目,初中毕业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区域作为考查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的考试范围之一,因此几乎所有高中地理教师都把区域地理教学纳入到教学体系中。

      但是也有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对高中阶段的区域地理教学存在困惑。区域地理是初中课标要求的内容,高中必修三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中也涉及了相关区域。区域地理高中教师究竟如何教?学生到底如何学?有部分教师在教授区域地理时习惯将某一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包括气候、地形、河湖、植被、土壤、资源、灾害等)与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整理成一套“八股”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简单机械记忆由众多特征“搭建”的若干区域,当所学习的区域越来越多时,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八股”框架便更容易轰然倒塌(知识点的错乱和移位)。陈澄教授在《地理教育测量与评价》一书中提到:“国家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可以归纳为:在初中阶段对区域地理内容的了解、认识的前提下要求学生们密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善于观察、分析和总结身边的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相关的区域地理基本理念和原理知识去探索地理规律、解决地理问题。”

      从陈澄教授的观点我们不难看出,高中阶段的区域地理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将初中阶段内容进行重复,也不仅仅是“八股”,而应该是对初中内容的继承和进一步的升华。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必修一和必修二,区域地理教学应该指导学生以区域为载体,利用地图中的有效信息,描述区域特征、分析区域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最终建立可持续的区域发展观。

      高中区域地理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能避免“八股”教学法带来的问题?翻转课堂可能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笔者发现,利用翻转课堂模式既能够让学生在课前有效地掌握区域地理中较为简单的内容,又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分析和解决区域地理中的难题。

      三、教学设计过程

      教师制作“中亚”自主学习任务单,并于课前发放给学生。学生课前利用地图册、文字资料(选用),自主学习任务单中中亚地区的基本地理特征,并初步建立该区域中各要素间的联系。表1为笔者制作的“中亚”一课“自主学习任务单”。

      【设计意图】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主要是通过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学生初步掌握中亚的基本特征。整个设计中的“读图查阅”部分并未像以往那样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完成,而是在地图中查找并标注。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熟悉不同地理事物的绝对和相对位置关系,建立“心理地图”。

      同时,任务单中还有一部分描述类、绘制思维导图的任务。这种设计主要是防止任务单中的设问过于简单和单调而让学生产生疲倦感、成就感不高等消极影响。在任务单中设计一小部分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设计意图】区域地理的学习应该以区域作为载体,利用自然和人文地理原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在区域地理的课堂上并不需要“面面俱到”(学生在课前学习时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重点内容),而应该分析典型问题,让学生能够掌握分析方法。中亚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是典型的干旱气候区。在“干旱条件下如何发展农业”的问题探究十分具有代表性,学生掌握了分析中亚地区的农业发展的方法,便能举一反三地分析西亚、我国新疆、非洲干旱地区、美国内陆地区等多地的农业发展问题。

      课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参看学生上交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就基础知识和疑难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检查落实(此部分也可以灵活地安排在课前完成)。同时,精选一到两道(一定要少而精)涉及中亚地区的高考试题,让学生真切感受高考试题考查的分析思路和能力要求(此部分也可以根据课时,利用课堂时间安排在第二课时完成)。

      “中亚”一课的教学设计,并没有对该地区的地理特征进行“八股”讲授,而是针对学生的难点答疑解惑,并突出某一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某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其实其他区域的教学也可以遵循此法,例如学习日本时着重强调“资源匮乏的岛屿如何发展经济?”学习俄罗斯时着重强调“寒冷环境下应该如何发展农业?”学习中国东北地区时强调“矿产资源丰富地区应该如何发展工业?”“区域农业生产应该如何走向可持续?”等。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应该拒绝“八股”,倡导理性分析重点问题,学生才能摆脱模式,真正掌握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标签:;  ;  ;  

逆向课堂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