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进程的回顾与思考_会计电算化论文

会计电算化进程的回顾与思考_会计电算化论文

会计电算化进程的回顾与思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辨论文,会计电算化论文,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对会计电算化进程的回顾和思辨,意义在于总结、归纳和发现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规律,研究和找寻电算化发展之路。纵观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进程,呈现出如下的特征和发展趋向:1.会计领域运用计算机的范围和程度日益扩展。2.应用计算机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3.出现首次专业化分工和人才分工。4.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向管理信息系统发展。5.会计软件的开发研制方式为“螺旋”发展。6.内部控制的内容及方式发生系列变化。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进程 回顾 思辨

一、应用计算机处理的会计数据量及范围逐渐扩大

会计领域内首次应用电子计算机,当推在美国首先运用于工薪核算及业务处理,从此开始,在会计领域的各个方面,逐渐将电子计算机引入和应用。从处理的会计数据量看,不论国内外,大多均是从手续较简便,但工作量大,计算繁杂的单项会计业务入手实现电算化的,如工资的核算;从处理的会计业务范围看,最早的应用限于单项业务,随着应用技术和水平的提高,几乎所有的会计核算业务都可以运用电子计算机来处理。

处理会计数据的量及其范围的逐渐扩大,有两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会计人员及其会计工作的需要,广而言之,是管理的需要。将繁杂和机械的简单劳动让位给电子计算机,使会计人员得以解脱,以便将精力和智慧投入到真正需要智力的管理活动之中去;另一是在会计领域内应用电子计算机水平的提高,这不仅包括会计软件的不断开发、换代升级和版本更新,而且包含着会计人员运用计算机水平的提高。

从表面现象看,处理会计数据的量及范围的扩展,似乎仅是一种对会计人员体力和时间的解放,但更深层次地观察和认识便可以看到,这种“解放”实际上是适应管理的需要,是会计人员利用先进的、现代化的技术,使会计工作更为接近其本质,即提供对决策有用的、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财务信息。作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会计人员最有可能充分了解和利用各种会计信息,对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研究和判断,提出有利于经营决策的备选方案。而管理过程本质上又要求会计人员发挥其真正的、应起的作用,因而,一旦电子计算机技术成熟到可以应用到会计领域时,会计电算化的迅猛发展,会计数据的处理量及处理范围的不断扩大,也就成为必然了。

二、应用计算机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会计领域初次运用电子计算机时,应用的技术水平较低,不论是从硬件应用还是从软件编制及使用来讲,均属初期尝试。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应用的技术水平总体呈现为发展较快的势态,其中后期的发展明显快于前期。特别是近些年来,在会计领域应用电子计算机的技术水平提高很快,进步显著。

在硬件应用方面,成功地将微型计算机应用于会计工作领域,为会计电算化的大面积推广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随着微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为会计软件的应用提供了充足的应用技术空间,也为会计工作更好地实现计算机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软件编制上,可从两方面来看发展和变化:其一是所运用的计算机语言与操作系统。会计电算化之初,采用ALGOL、COBOL等语言为多,随着编程技术及会计软件编程的需要,大多又采用BASIC、DBASE、C 语言等;近些年,不少又采用了FOXBASE、ORACLE、INFORMIX等高级语言 ,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为会计软件的编制提供了方便。这不仅使会计软件的窗口更为美观、方便,也使会计软件的功能不断增强。就操作系统来说,从各种版本的DOS到运用WINDOW, 也为会计软件的应用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其二是会计软件的功能日益完善和强大。软件功能的增强,体现为以下几点:对会计核算来说,现在的会计软件能完成会计核算的绝大多数工作,并且完成的质量和速率远远高于人工处理;对财务管理而言,现在已有不少软件具备较强的财务分析功能,能够利用会计核算软件提供的数据,采用图表等各种表现形式,进行财务状况分析,有的软件还可进行一些财务预测的工作;就会计软件的工作方式看,不少会计软件一改以往只能单机工作的状态,研制和投入实用网络会计软件,为提高工作速率,更大程度上实现数据共享提供了便利。有的会计软件在会计报表处理上具有独到的功能,如用友公司的UFO软件, 能多层次、多方式、立体地处理各种会计报表。又如万能公司的报表软件,借助电子通讯技术,实现了点对点的会计数据传输,使会计报表的远距离传输和报送,十分便利和简捷。总之,会计软件功能增强,既反映了会计工作不断地对会计电算化提出新要求的结果,也体现了会计电算化事业能不断地适应现代会计活动的需要。

三、出现首次专业化分工和人才分工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也是有关技术、知识和人才的发展。在发展的进程中,人才的发展是关键。在目前会计电算化领域中,与之较紧密相关的人员大致可分为四类,即:开发研制者、实务工作者、管理者以及教学科研者等。形成四类人员,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不断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在会计领域运用电子计算机的初期,开发者往往就是使用者和管理者。随着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专业化会计软件公司和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出现,形成了会计电算化领域的首次专业化分工,开发研制人员专门从事会计软件的研制、推广和销售,各实务部门的会计人员具体运用由开发者所提供的会计软件。同时,在部分院校和研究机构,也初步形成了一支专门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专业队伍,在各级财政部门以及各主管部门中,也基本形成了人员配备较齐的专业管理队伍。

在会计电算化领域出现的专业化分工,是这一事业发展和前进的象征。专业化分工之前,各类专业人员的职责以及工作目标混集于一体,妨碍了各自的发展。而分工之后,各类人员能各有侧重地在技术、管理、营销、教育等方面各尽其责,做到既紧跟计算机的新科技、新成果。又不断地强化管理和内部控制,且保证有关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从我国会计电算化实践可以看到,该领域的首次专业化分工,大大推动了我国会计软件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会计软件市场的形成以及迅猛发展,又加速了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进程。

从发展角度看,虽然已形成了首次专业化社会分工,但各类专业化人才均显不足,这种不足不仅体现在数量上,也不同程度地体现在素质上。从数量上讲,财会人员队伍中能了解和掌握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操作技能者为数太少,即便是已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的企业,真正懂原理、会维护、能操作的人员也较为缺乏。另外,在会计教育界,真正能讲授会计电算化知识,又懂得计算机的教学人员也严重不足。会计教育是产生会计专门人才的主要渠道,教育的关键在于师资,师资的不足以及水平不够,将会给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从现状看,不少会计软件公司在推销会计软件时,所开展的培训工作并不是按常理仅介绍会计软件,而是不得不从计算机的扫盲开始,这与当前我国会计人员计算机知识不足有关,也与会计电算化教育不力有关。从素质上看,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复合型人才仍严重缺乏。自我国会计电算化初期至今,这一问题一直在困扰我们。与之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复合型人才本身还存在着一个如何知识更新的问题。特别是在计算机领域技术和理论发展迅猛,会计改革加速进展的今天,原有的复合型人才,又会显现出某种缺陷。

四、从会计电算系统向管理信息系统迈步

从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进程可以明显看到,在初期形成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虽其功能、工作覆盖面等有所不同,但均是限于会计工作领域,即使在今天,绝大多数开发和应用单位,还是将之置于会计领域内考虑和处理。在这一发展模式下,对于会计电算化本身来说,不能说模式不合理,因为如此设计,不仅可以在实现电算化过程中避免为考虑MIS 而产生的系统很大、系统关联性强等各种影响因素,加速了会计电算化的进程,而且促使会计电算化的水准和专业化程度提高。但是,也必须看到,一个会计主体的经营和理财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其中各方面的因素是交织而共同发挥作用的,在管理过程中,不仅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财务信息,也有必要掌握供、产、销、人、财、物等各种信息。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汇集各类信息,综合分析比较,以便于决策。财务信息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信息,但仅据财务信息是很难做出全面和合理决策的。在企业管理电算化过程中,如果仅是会计电算化一枝独秀,则不仅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企业管理电算化,而且会使会计电算化失去发展的空间和余地。所幸的是基于以上原因,国内有些有识之士在推动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同时,也开始考虑并部分地付诸实践,在设计、开发会计软件,构建会计电算化系统时,能在兼顾构建MIS 需要的基础上来加以实现。这一变化从国内看,目前虽还为数不多,但这代表了一种趋势和方向,使会计电算化的出发点和涉足范围,都有了新的提高和变化。

五、会计软件的开发研制方式为“螺旋”发展

此处所言的开发研制方式,是指依据会计软件开发目的而采用的研制会计软件的工作组织方式。开发会计软件的方式,常随软件开发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从我国的发展进程来看,发展初期所采用的方式多为自行开发方式或委托开发方式。在当时,这两种方式都是定点开发,两者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实际开发设计会计软件的人员不同,前者是本单位自己的专业技术人员,而后者是委托其他单位的专业人员。定点开发,不仅是当时的一种大趋势,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必然。因为从方法本身来讲,定点开发的会计软件适用性很强,能完全满足用户的全部特殊需求,且相对而言,系统容易设计和实施。在会计电算化初期,无论是专业技术人员还是用户,会计电算化水平均不高,这就自然会采用定点开发。并且,在当时国内尚无会计软件市场也基本没有专业化的商品化会计软件,故若要实现会计电算化,只能采用自行开发或委托开发方式。随着会计软件开发研制水平和用户应用水平的提高,以及商品化会计软件的问世,使定点开发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商品化会计软件通用性强,产品包装(主要指屏幕设计等界面设计)美观,初始投资不高(相对于自行研制或委托开发的耗费),容易短期内实现会计电算化等特点,使商业性开发方式迅速替代了上述两种方式,成为会计软件开发研制的主要方式。就我国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事业单位的现状看,占相当比重的是通过购买商品会计软件来实现的。

商品化会计软件有其特有的优点,特别是对于一般性的中小型企事业单位,推广和应用均极为方便。但是人们在发展进程中也逐渐认识到,通用性的商品化会计软件,对部分企事业单位来说,不是所购入的软件不能满足具体的特殊经营管理需要,就是存在着功能使用不足,甚至闲置的现象,对于那些意欲实现企业管理电算化,构建MIS 系统的单位来说,常会感到受购入的会计软件所限;难以按企业经营具体需要来实现MIS。在这一背景下, 国内会计软件开发研制方式又“螺旋”式地向定点开发返归。当然,这种返归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重归,这不仅表现为采用这种定点开发方式的单位主要是那些大型、甚至特大型企业,而且表现在根据企业的具体需要,部分采用通用性的商品化软件的功能模块,部分根据特定需要定点专门开发。同时,此时定点开发的技术水平和应用实效,都不是当初定点开发的软件可同日而语的了。

六、内部控制的内容及方式发生系列变化

内部控制的概念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是指会计部门内部的控制和管理,而且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方面相关联。通常认为,对企业组织内部进行的控制,都属于内部控制的范畴。我们可将根据内部控制及内部牵制的需要所确定的一系列适应管理需要的组织、方法、条例、手续和制度,总称为内部控制制度。会计电算化之后,由于处理手段和方式的革命,对会计的组织方式、人员配置、核算方式等都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最终将使内部控制制度受到影响和挑战。

首先,会计人员工作任务及对所承担任务之监控发生了变化。电算化使会计人员日常核算工作的大部分交由计算机完成,手工方式下的工作程序控制、对每项业务监督、审核以及帐务处理程序的分段控制等等,有的由计算机完全替代了,有的减化了;同时,又增加了一些手工情况下所没有的监控和管理,如机制记帐凭证与手工记帐凭证的核对,这样,不仅会计人员的工作任务发生变化,而且对完成各项任务所应实施的内部控制程序、要求、方法和手段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其次,会计工作的组织方式及人员配置发生了变化。从组织方式看,影响主要表现在分权控制与授权控制的内容和方式发生变化,即:在电算方式下,按核算工作内容划分工作小组已失去本质上的意义,不相容职务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授权和控权不仅要用岗位责任制,而且要以密码管理方式加以控制;岗位轮换制度一般不允许实施。另外,部门控制和责任控制也发生了变化,建立电算系统后,系统的管理和使用可能涉及到几个部门,责任划分难度增大,因而,不同的企业内部,如何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责以及如何加以控制,也就需要根据实施会计电算化的程度和方式加以重新规范。从人员配置看,影响主要表现在于:原来会计部门的人员全部均是财会专业人员,而电算后,还需要增加系统操作员、输入员、数据管理员、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员等。不同的工作性质要求不同专业的专门人员,而这些又必然要求有不同的内部控制和内部牵制方法,建立不同于手工方式的内部控制制度。

再次,数据处理方式和存储方式所引起的变化。从数据处理方式看,原手工方式下,从凭证到帐簿、报表,是按一定的组织方式分别由不同的人完成数据处理的,同时,各明细帐记录和总帐记录也是由不同人员分别处理的。而在电算会计方式下,上述分工不复存在,全部数据处理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并且数据修改方便,修改后很难留有痕迹。对这些变化,若不实行特定的控制,很难防止发生问题。从数据存储方式看,在手工方式下,数据和信息存储在各种证、帐、表中,存储在各种纸介质上,可见性高。电算方式下,大量数据从一开始就存储在各种磁介质中,以机器可读方式保存起来。这一变化,降低了数据检查的直观性和可见性,会使原来有判断错误能力的人丧失判断能力,从而降低了整体的可控性。同时,由于存储介质的变化,对数据和各种数据处理结果的保管、存档、管理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也应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最后,硬件和软件上的变化。在手工方式下,全部硬件仅为一把算盘一支笔,也不存在软件管理问题。而一旦建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不仅要购置计算机等硬件设备,还要有相应的软件系统,在日常工作中,如何管理计算机硬件设备,操作、维护、使用和管理各方面由哪些人来完成,如何控制,都要制定出一整套的控制制度。对软件来说,如何使用和维护应用软件,怎样保持和提高软件质量,采用什么方式保护和更新软件版本,也同硬件管理一样,需要专门的内部控制制度。

标签:;  ;  ;  ;  ;  ;  ;  ;  

会计电算化进程的回顾与思考_会计电算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