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民主: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_课程改革论文

教育民主: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_课程改革论文

教育民主: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民主论文,新课程改革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想今天的演讲用这个题目——“教育民主: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想说说我们国家新世纪以来教育部部署的新的课程改革。那么从全国范围来说,这是建国以来第八次的中小学课程改革,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是第二次,第一次就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当时学习凯洛夫教育学,然后发展我们的教育科学、发展我们的国民教育。现在可以说是第二次,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多年来,实践经验总结的一个必然举措。这个改革当然是服从于整个国家的战略部署——怎么从“人口大国”转型为“人力资源强国”,是服从于这样一个目标来部署的。

我们需要有一种国际的视野,同时,需要好好传承我国优良的教育传统。记得周济部长在2007年的一次报告里用八个字来概括这几年新课程改革的成就——波澜壮阔、波澜不惊。这种改革已经不可逆转了。义务教育已经覆盖整个中国,高中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北京、天津还有东部地区的部分省份都进去了。我们上海的二期课改实际上也是属于整个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环节、一个部分。我想二期课改和教育部的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攻坚的阶段,在这样的一个时间点来回顾几年来改革的历程,或者说做一个反思,通过这个机会能够给各位老师传递一点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文字背后的一些思考和思路,或许有助于各位老师进一步理解改革的价值和意义。

新课改在理念上的进步

下面我分两个层面来讲。一个层面就是我们新课程改革在理念上的进步,其改革的亮点和难点,这是我们首先需要理解的。如果说八次课改中前七次是局限于教科书的改朝换代的话,那么这一次不是了,这一次是从根本的理念上有一个飞跃。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两个“为了”:“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那么,在这个理念的背后实际上有这么一个基本思路: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来教育的发展状况,发现我们一会儿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一会儿强调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有人说我们教育一下子“嫁”给政治,一下子“嫁”给经济,但是教育的自身功能和价值首先是要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性,就不会有一个健全的经济体制和一个健全的社会制度,这是整体主义教育思潮所秉持的一个基本观点。在这个观点的背后实际上还隐藏着一个诉求,就是怎么保障“学习权”这么一个基本诉求。这是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发布的一个宣言里提出的。所谓“学习权”——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些基本的权利,是基本人权。学习权就是阅读写作的权利、提问深思的权利、想象创作的权利、分享学习自由的权利、发展个人及其力量的权利等等。这个“学习权”的概念在发达国家的教育工作者中是一个基本理念,没有人不知道,是非常核心的一个东西。实际上,它是构建了一个国家的国民教育和它的学校教育课程的一个基本架构。就是说它决定了需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例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需要设置怎样的课程等等,可以说是为各国的课程开发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那么,把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提高到保障每个人的基本人权中的学习权,以此来进行策划,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仅仅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且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权者”。这个思想起点很高,是过去所没有的,但是这个起点恰恰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教育制度建设的基本底线,是发展教育民主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从《义务教育法》的制定就可以看出,学习权是很不容易落实的。应试教育转型为素质教育,经历了二十多年,但是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解决。到今天为止,应试教育依然十分严重,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次课程改革实践从教育的核心环节——课程——开刀,希望能够逐步地、真正地使得我们的素质教育的理想成为现实。

整个新课程改革,我觉得贯穿了一条非常清晰的改革逻辑脉络。那就是三句话: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三句话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课程改革纲要》文字不多,没有几页纸,但很精要。它从宏观、中观、微观的各个层面规定了这一次课程改革的一些基本要求。从宏观的层面来讲,就是从教育部文本中明确地规定下来的三级课程管理。中观层面就是课程结构有一个大的变化,特别强调课程的人文性。微观层面就是强调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怎么从“传递中心”的课堂教学真正转变为“对话中心”的课堂教学。这样的一个文本,如果超越了学科的层面来看,究竟有哪些亮点、重点、难点或者是特点呢?

我认为起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

第一个方面就是不要以为课程仅仅是“知识的系统组织”,它有一个培育学生人格,为学生人格发展奠基的功能。世界的万事万物是一个整体,学科教学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我觉得这是课程改革方案的一个亮点。

第二个方面就是强调品德教育,换句话说,我们不再一味地强调所谓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那种提法。因为我们在专题调查中,很多中小学老师反映多少年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成效,都是架空的。这次做了通盘安排,幼儿园小学阶段是强调品德教育,到了高中阶段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而且高中的思想教育课程也作了通盘的安排,必修选修加起来五门课程——政治、经济、法律、哲学、文化,强调教科书要根据生活的逻辑来编写,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实际。

第三个方面就是人文素养,特别是强调母语教学。这也是有针对性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好多中小学特别重视外语教学,对于母语教学却不是很重视。但是你看,欧洲国家非常强调这个东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组织专家调查当今世界上有多少母语存在,结果吓一跳,现在只存在6000-7000种,估计今后三五年里面还要消亡一半以上,忧心忡忡呀!母语是多元文化的一个基础。

第四个方面就是跨学科,打破学科界限的一个新的课程领域,那就是综合实践活动。

新课改实践要面对的问题:

下面我想讲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更多地讲一点我们在新课程改革实践当中所要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多,我今天就选择主要的来讲。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多少年来其实并没有摆脱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思想的影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双基”,我们没有“学力”的概念,但是“学力”这个词实际上是我们中国古代早就有的,但后来反而在日本成为一个教育科学的关键词。实际上我们这次的课程改革呢,就是需要打破那种静态地传递现成知识的旧课程概念,从发展学生的“学力”的高度,去看待课程发展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应当好好落实的“学力”?实在是值得我们一起去求解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方案里面有一个关键概念叫做“三维目标”。如果你翻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课程标准也罢,教学大纲也罢,其实都隐藏了这么一个“三维目标”的要求。从课程这个角度来说,任何学科都是三个要素的统一体,第一就是构成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第二是这样的基本概念背后的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第三就是思考方式、行为方式背后的价值观、态度等等。因此,所谓“学科”绝不是单纯知识点的堆积或是单纯技能的训练。

新课程的实施有赖于一线教师的创造,不能“等、靠、要”。我们在新课程实验学校里面,许多教师对于“课程”有一个非常感性的理解和生动的表述,这种理解可能超过了我们许多搞研究的人。实验区很多教师总结了对于课程理解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认为任何学科都是预设好的文本、教材;第二阶段就是单纯强调生成;第三阶段就是不光要有预设还要有生成;第四阶段最终明白了预设是为了生成,更好的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懂得了预设和生成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的教师越来越理解新的课程论中的一个很好的比喻,即课程就是沿着跑道奔跑,是动态的,而不是单纯静态的跑道。

第二个问题是教师角色。在教科书政策的讨论中,我们发现“一纲多本”不仅是儿童基础教育的本性所决定的,其实也是有助于促使教师转变角色的一个策略。“一纲一本”只能助长应试教育。在这里我想讲的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教师角色应该怎么样转变。因为过去我们所谓的教师,就是抱着怎样控制课堂、禁锢学生的照本宣科的“教书匠”的角色来出现的。所谓课堂教学,无非就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然后教师给出标准答案。一切均在教师的操控之中。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转变这样的角色,按照美国一位有名的哲学家所倡导的一个主张——学习是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开始的。教师的角色不是帮助学生释疑,而是怎么激发学生来提出疑问。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学会质疑,让他们不要满足于已有的答案,要不断地质疑、不断地超越现有的答案。衡量一节课、一个单元的课上得好不好,有两个最基本的标尺,一个就是看能不能激发学生无穷无尽的疑问,另一个是能不能引起学生无穷无尽的兴趣。

第三个问题是考试评价的问题。这是一个大问题。大家都知道,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取决于高考的改革。高考不改,高中改革那是一纸空文。尽管高考改革艰难,但教育部改革的三条原则是有助于改革最终成功的,而且这些年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这三条原则,第一是下放到各个省市,现在除了上海之外好多的省市都有筹划高考的权利;第二是多元化,即考试多样化;第三就是不断地扩大大学自主招生的权利。

我今天不讲高考的问题,高考肯定要朝着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改。我今天想讲的是作为一线的老师应该要首先转变观念,考试搞排行榜是很糟糕的事情。在这里,考试成为目的,教学则为考试服务了,这是颠倒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其实应该颠倒过来,考试是手段,为了教学这个目的而服务的手段,这是素质教育所需要的。但是应试教育恰恰把目的和手段的关系颠倒了。

第四个需要关注的就是思考方式、思维方式的问题。我们多少年来“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阻碍了教育的进步。我们缺的不是信息,不是技术,而是缺乏辩证的思考方式。

从国际教育研究的发展来看,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了天翻地覆的新变化。新课程背景之下的课程、课堂、教师、教材、学校等的概念都变化了。实际上课程改革不是单纯的教科书的改朝换代,也不是某几门学科的改革,讲到底是一场文化实践的变革,是学校文化的再造。这样的一个挑战,我们教师应该怎么来认识呢?我想借用美国非常有名的一位教育家波依尔的话来说:“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的学校要办成怎么样的机构呢?它应当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第一支柱是“共同的理想”——学校应该是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发展的天地,这样的共同体里面没有绝对的优等生和差等生,只有适合这样的教育目标或那样的教育目标的学生。

教育改革是对民主的诉求

归根结底,今天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向每一个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是重建学校文化的课题。这种文化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静悄悄的漫长奋争的过程。作为一线的教师,面对学校文化的变革,我觉得起码有几条是可以一步一步去做的。第一条是从封闭走向开放。越是封闭的学校越被动,越是开放的学校越主动。我们设计新课程改革之时考虑到学生面对的不仅是“一纲多本”的教科书的世界,而且还要面对社会、网络这些开放的世界。第二条是从竞争走向合作,特别是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是强调竞争而是强调合作,所以在教育部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里强调的概念就是,衡量一个教师专业的标准是从其个体的专业素养和有无团队的合作能力两方面来考量的。第三条就是从反对话走向对话,讲穿了,无非就是从专制走向民主。

其实,教育改革讲到底就是一种对于民主的诉求,一步一步地走向教育民主的新境界。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最好的专业成长的天地。我相信,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应当、也一定能够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而不断地成长起来、成熟起来。

标签:;  ;  ;  

教育民主: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_课程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