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之我见论文

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之我见论文

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之我见

曹德斌

(淮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安徽 淮南 232038)

[摘要]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和知识高速发展,资源井喷,高校图书馆必须适应这种新形势,不断创新管理,从而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本文从信息资源管理,服务模式,队伍建设等方面对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提出了见解及设想。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这是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对高校图书馆的定位。图书馆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国家教育培养人才的重任。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提升,图书馆的规模及管理和服务尽管也有了相应的发展,但显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图书馆人必须紧抓机遇,大刀阔斧改革资源建设、队伍建设、激励机制等方面,使图书馆尽快适应高等教育和学校的发展。

1 改革资源建设模式,做好信息和知识的管理和服务,大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几十年来,传统图书馆一直以纸质书籍购买和借阅为主,读者也习惯了到图书馆借阅的方式接受服务。高校扩招以后,学生规模成倍增长,而经费增长缓慢,图书馆显得空间狭小,藏书明显不足,服务人员疲于奔命,仍然无法满足读者需要。多年来,图书馆人不断探索,到现在仍然没有解决图书藏与用,管理与服务的矛盾。当经费充足的大馆早已转向以购买数据库和电子资源,搞信息整合和智慧图书馆的时候,很多中小馆在踽踽独行,为应付评估而拼命凑图书册数,与图书馆头部方阵距离越拉越大。

我认为,在当今时代,资源建设必须摆脱以往的模式,大力购买和使用电子资源,全力建设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改变为我所藏到为我所用,开展资源共享、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相比较而言,电子资源有独特的优势,一是不需要占用大的馆藏空间;二是可以节省较多的经费,也就是说可以用较少的钱购买更多的资源;三是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工,省略了编目、上架等工作流程;四是网上阅读不受时空限制,方便迅速,同时可满足很多读者需求;五是复制打印方便快速。图书馆秉承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满足读者需求,让万千读者满意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变海量资源从为我所有到为我所用也就顺理成章了。资源联采,数据库免费试用和赠送等许多方式让大批图书馆在采购经费上受益。现在很多馆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的采购比例由以前的80%∶20%变为30%∶70%。观念转变了,很多图书馆就可以迎头赶上,更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全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建立健全全校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方便全校师生获取各类信息;不断拓展和深化服务,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参与各种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和专业服务优势,为社会服务”[1]。这是规程对高校图书馆任务的表述。怎样完成图书馆的任务,建设馆藏体系相当重要。如何建设本馆的馆藏体系,是图书馆馆长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馆藏建设要适合本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需要,做到对学科和专业建设强有力的支撑,避免无目的乱购和重复购买;要强化本馆特色,避免小而全大而全,不要追求建设相对独立、相对完善的馆藏体系。购买的资源无人使用是最大的浪费,浪费就是犯罪。把有限的经费用好就是对学校最大的贡献。对于少数高端用户需要但用量小的资源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如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的方式解决。资源建设体系定位搞好了,其他问题就比较好解决。

(3)在实际运行中,二次泵与一次泵互转的系统取得了较好的节能效果,二次泵模式适用于干管管网半径大、水力损失大的生产线布置,尤其适用于一站多线的锂电池隔膜厂房;

在对潜变量语码混杂态度(CMA)作用方面,标准化因子负荷大于0.4的观测变量有Attitude1(0.74)和Attitude2(0.55),代表使用者对自身语言能力和英汉文化的理解力提高和对英汉文化的融合促进的认可方面,总体体现使用者的积极态度倾向。而观测变量Attitude4(使用英汉混杂说明对汉语语言表达困惑)其标准化因子负荷(0.32)虽然小于0.4,但由于其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也需适当关注,说明语言使用者在表达时存在对该使用英语还是汉语纠结困扰的情形。

图书馆在很多学校定位为附属机构,学校不重视,员工自己不努力,逐渐变得地位尴尬。首先馆长不被重视。按理说图书馆长与教务处长、总务处长一样是高校管理中的三个重要岗位之一,然而当前许多高校图书馆馆长人员更替频繁,或者由名家兼任,或者视为闲职,或者作为跳板,图书馆馆长的任职条件也比较随意,严重影响其职能的发挥。第二,图书馆队伍建设缺乏中长期规划。第三人员管理缺乏竞争和激励机制。许多图书馆逐渐演变成了博士教授家属的流动站。图书馆职工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员工学历层次低,学习深造的机会相对较少,工资待遇低。从事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专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匮乏,图书馆想要的人进不了,不想要的教授博士家属使劲往里塞。很多员工服务意识差,敬业精神弱,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很普遍,许多馆员的工作就局限于借借还还这样简单机械的劳动。机制的问题严重影响图书馆职能的发挥。

2 图书馆人事管理急需改革,应尽快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全面跟踪科研,开展个性化服务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7月间收治的90例卵巢囊性病变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年龄在19~67岁之间,平均年龄(33.9±4.8)岁。检查后经手术病理证明,患者中卵巢囊肿41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7例,卵巢囊腺瘤14例,卵巢畸胎瘤12例,囊性卵巢癌6例。所有患者均出现月经失调、月经期疼痛、腹部不适等临床症状。

为此学校要保持图书馆长职位的相对稳定性,树立其权威。图书馆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和竞争制度。首先要引进一批图书信息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安排在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和网络维护、数据库维护和开发、图书采访和读者阅读辅导等岗位,给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平台。同时逐步降低图书借阅等岗位人员比例,给普通员工深造和转岗的机会,给员工打开职场上升通道和晋升空间。其次要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引进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实行岗位管理,鼓励能者上,庸者让,完善各项奖励和分配制度,激发员工的潜能。近年来,很多图书馆都在试点各种奖励和激励机制,并且取得了较好效果。但由于学校的定位和特色千变万化,必须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在原有激励机制上逐步改革创新,切忌照搬照套;同时还要注意馆员间的个体差异性,力争满足馆员的不同层次需求,从而提高馆员的满意度和归属感,充分发挥馆员的积极性,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创新服务的一种较好形式。图书馆学科馆员通常是指图书馆根据学科专业的需要而指定的信息服务人员,负责院系的学科联络,在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主动地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在信息爆炸且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处在学科前沿的高校图书馆高端读者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深感力不从心,获取自己所需的最新资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学科馆员则在读者和信息资源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学科馆员属于专门型和复合型人才,除了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信息整合能力,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他们通过定期征求院系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的意见,反馈给图书馆资源建设部门,从而增强采购的针对性,提高文献资源的使用率,减少闲置和浪费。学科馆员通过为院系提供图书情报方面的咨询和指导,担起信息知识导航的重任。目前一大批高校已在图书馆的管理中实施学科馆员制度,且反响良好,这种服务制度逐步形成一种趋势。

3 积极开展读书创作活动,参与全民阅读,开放办馆

近几年来,由于互联网飞速发展,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普及,使得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学生到图书馆借阅的数量不断下滑。很多学生的阅读变成了看新闻,看标题,碎片化严重。于是如何吸引读者,如何阅读经典,怎样开展读书创作和阅读辅导,就成了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图书馆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优美的阅读环境,便利的服务方式吸引读者,另一方面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读者培训,名家讲坛,征文比赛,中外文阅读大赛等活动提高读者阅读兴趣,活跃阅读氛围,使图书馆真正成为知识殿堂和学习圣地。第三,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参与全民阅读活动,开放办馆。开展校内和社会多重信息服务,既能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职能作用,以实现高校的社会责任,也可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形象;同时有利于获得赞助以促进图书馆更好的发展。所以高校图书馆应积极投身地方文化建设,逐步对当地市民开放,使丰富的馆藏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利用,使高校图书馆不断融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美誉度得以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 [J].大学图书馆学报 , 2016(2) :5-8.

[2] 郭俊仓.创建“两个一流”形势下地方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思考 [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8):120-123.

[3] 张爱龙.认清高等教育形势和任务,谋划高校图书馆事业未来发展 [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05):5-7.

[中图分类号] G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995(2019)25-0135-02

作者简介: 曹德斌 (1963-) ,男,淮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图书情报研究和图书馆管理。

标签:;  ;  ;  

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之我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