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护理论文_李芳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护理论文_李芳

李芳(江苏省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昆山 215300)

【摘要】 目的 探讨提高产科新生儿听力筛查质量的方法,促进听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方法 采用丹麦哥本哈根的MADSEN Accuscreen自动耳声发射听力筛查仪TEOAE,对2012年7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832例行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检查。结果 初筛率99.5%,初筛通过率95.7%,与卫生部规定初筛假阳性率小于10%相符合。结论 新生儿听力筛查可以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儿童,对听力障碍者进行早期治疗,可有效降低听力语音障碍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 听力筛查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3-0291-01

先天性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国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新生儿听力损失率为1‰~2‰,远高于其他常规筛查新生儿疾病的发病率。婴幼儿早期的听力损失,即使是轻度损失也可导致其在生理和行为上明显或永久的功能障碍,直接导致小儿言语、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等能力的发育迟缓,对儿童的成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给患儿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早期干预听力损伤有助于促进儿童语言智能发育。严格进行筛查质量控制,就2012年下半年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出生的832例新生儿中可供筛查数828例,其中转院后未回院筛查4例,实际筛查数828例,均采用丹麦哥本哈根的MADSEN Accuscreen自动耳声发射听力筛查仪, 行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检查。

1.2 方法

1.2.1 筛查原理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指使用客观的生理学方法和主观测试的方法,对所有活产出生的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是耳声发射(otoacoustic mission,OAE) 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udit roy brainstem,ABR) 两种筛查方法[1]。OAE包括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TEOAE)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OAE是一种产生于耳蜗经过听鼓链及鼓膜释放穿越到外耳道的音频能量。声音进去以后首先是通过中耳被记录,然后在耳蜗被记录,所以外耳、中耳和耳蜗的几个部位都可以影响到OAE的结果。耳声发射有很多特点,快、准、无创,还有灵敏、客观、重复性好。

1.2.2 筛查程序 (1) 初筛:正常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时间生后2~5天,有研究表明,出生3 天后听力筛查通过率无明显影响,应用TEOAE进行;(2) 复筛:初筛未通过者或经过重症监护病房抢救的新生儿及新生儿期有高危因素等于生后6周到我市妇保所进行复查。

1.2.3 筛查方法 新生儿听力筛查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考核后,取得专业资格证方可上岗。专用房间,通风良好,环境噪音低于45dB,筛查前后用紫外线灯消毒30min。婴儿自然睡眠或安静状态下进行测试。将婴儿置于侧卧位,测试耳朝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观察外耳道情况,用一次性小棉棒清洁外耳道,选择合适耳塞,然后将探头轻轻放入进行测试。耳声发射显示信息双耳Pass为通过(即听力大致正常),如有一侧耳出现Refer 视为未通过,未通过者,根据当时新生儿测试状态、外耳道结构、有无分泌物、环境噪声水平、有无生理和疾病所产生的内噪声、耳塞大小、探头是否堵塞、滤声片的能量等几个方面进行检查,排除可能产生假阳性结果的因素,改进措施后再次检测,或出院前重新筛查1次作为最后的筛查结果。

1.2.4 结果评价 新生儿听力筛查只是筛查,不是详细的听力学评估。对尚未明确听力损伤诊断检测结果,使用“通过”和“未通过”两种方式来表达,避免对父母传递“正常”和“不正常”错误信息,以免使家长误会,造成不必要的焦虑和抵触情绪。

1.2.5 健康教育 根据筛查结果分别进行宣教:(1) 测试通过者应告之家长,其孩子目前的外周听力器官功能正常。但在孩子发育过程中,应继续关注孩子的听力和语言发育情况,定期到儿保门诊体检;同时尚需注意避免急性传染病、耳毒性药物、中耳炎和噪音等因素的影响。(2) 测试未通过者应通知复查的时间、地点、联系方式,并做好家长的解释工作。向家长说明由于仪器、技术、筛查时间、环境等原因,测试结果有一定的假阳性率,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复查。对于听力障碍的孩子若做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孩子的语言发育、行为能力、性格形成等不会受到影响。

2 结果

可供筛查832例新生儿中实际筛查数828例,初筛率为99.5%。初筛通过793例,初筛通过率为95.7%。

3 结论

3.1 规范操作方法,提高初筛通过率

(1) 实践表明,随着新生儿日龄的增加,测试通过率逐步提高。因此,最好在适宜的时机(即出生后2~5天)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2)每日筛查前,都要检查筛查仪性能。应将探头放在校准腔内进行快速检测,以保证听力筛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探头应放置在外耳道1/3处,其尖端小孔要正对鼓膜,探头位置及密闭程度是完成新生儿耳声发射听力筛查的重要环节。(3)根据外耳道结构正确放置合适的耳塞:新生儿外耳道的特点是由外而内向前上方弯曲,测试时应将耳廓向后轻拉使耳道变直;对于外耳道狭窄变形的婴儿必须将耳垂向下拉,打开耳道后再放置耳塞,以确保完好密封。由于新生儿外耳道为软骨结构,受到挤压易使腔隙变窄,生后1~2天中耳内可有羊水残留、胎脂堵塞等因素使中耳传音障碍及耳道阻塞,可能是造成初筛不通过的主要原因。初筛不通过既增加了家长的精神负担,又增加随访的数量及难度。因此,掌握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方法与技巧,是提高初筛通过率最有效的手段。

3.2 建立系统管理方法,加强追访工作

(1)建立新生儿听力筛查档案,内容包括母亲姓名、婴儿性别、出生日期、筛查时间、筛查结果、联系电话等。工作人员耐心解答家属的疑问,提高筛查认识和复查的依从性,减少失访。对某些出生时具有如严重的黄疸、缺氧、早产、宫内感染、颅面畸形、出生体重低于1500g、母亲孕期曾使用过耳毒性药物、细菌性脑膜炎、永久性听力障碍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患儿,即使初筛时正常,也要告知家长,需定期复查,这样可以及时发现某些迟发性听力损伤,降低假阴性率。

(2)制订详细的操作规程,完善各项登记制度,定期分析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制定改进措施,经常于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沟通,以及谦虚地向其他单位学习成功的经验,安排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专业人员担任听力筛查工作,并且明确职责、责任到人,不定期检查筛查宣传、操作、登记、上报等工作开展的情况,严格把关,随时监督,不断提高了筛查质量。

新生儿听力筛查这一系统化社会优生工程,既不能够“只管筛不管查(诊断)”,更不能够忽略“干预和康复的医学和社会效果及其价值”[2]。随着该项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提高筛查的准确性,必将使假阳性率降至最低水平,使真正具有潜在听力损伤危险因素的婴儿得到及时的跟踪随访,可以早期及时发现听力障碍患儿,抓住听觉及语言发育的关键期,早期干预、治疗,减少听力及言语残疾的发生率。将听力损伤对儿童的影响降至最低,使他们健康成长,早日回归主流社会。

参考文献

[1]王敏,刘凤英,王芳等.新生儿听力筛查2 341例结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2006.1(1): 92.

[2]韩德民,新生儿及婴幼儿听力筛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2.

论文作者:李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3

标签:;  ;  ;  ;  ;  ;  ;  ;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护理论文_李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