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被雇佣他们在想什么?_大学论文

大学生就业,他们在想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生就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6年有765万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加入就业大军,这个数字比去年整整增加了16万。如果再加上职业学校毕业生、初高中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以及往届毕业但未顺利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这个数字可能还会再涨几倍。

      冰冷的数字指向青年群体巨大的就业压力,而他们在今年校招的过程中已经对这种压力有所察觉。

      一定程度上,形势的严峻能够从就业者期待薪资的层面看出端倪。腾讯教育和麦可思数据公司不久前发布的报告《2016大学生择业观研究》显示,应届大学生的期待薪资普遍较低。

      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的期待薪资集中在2000至5000元,比例高达3/4。其中,最多人选择的是3000至4000元这一区间,选择的比例达到了32%。对于高职高专毕业生来说,他们的期待薪资更低,约4成的毕业生对薪资的要求不足3000元,期待薪资在5000元以下的比例更是高达近9成。

      面对不那么好的就业环境时,年轻人的就业选择也日趋谨慎和现实,由此出现了一些与传统认知不那么相符的情况。当被问及“择业最看重的要素是什么”时,“个人兴趣”的影响仅位列第四,选择这一项的大学生比例不超过4成。

      “未来发展空间”和“薪资与福利”成为年轻人选择工作时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分别有67%和66%的本科生赞同这两个选项,高职高专生选择的比例也分别达到了64%和58%。一定程度上,它们分别代表着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务实心态可能超出很多人的预期。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对“工作稳定性”似乎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年轻人对一些稳定的工作并不那么向往,他们更多希望从事的是那些流动率高、工作节奏快的职业。但调查的数据恰恰相反,“工作稳定性”甚至比“个人兴趣”更加重要。

      城市对就业的束缚作用也在逐步减弱,仅有37%的受访本科生和28%的高职高专生会将城市的因素纳入考虑。一个来自中国教育部的数据则显示,出国留学人员中高达79.87%选择回国工作,北上广深对他们的吸引力已经下降,愿意回到自己家乡工作的人越来越多。

      然而就在几年前,人们还在纠结于类似“逃离北上广”和“重回北上广”的争论。求职心态变化的背后实际反映着社会环境的变动:一方面,不同城市间的资源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成都、武汉等新一线城市甚至展现出了比一线城市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对年轻的人才颇具吸引力;另一方面,一线城市高企的生活成本,也让新一线城市在相较之下有了更高的性价比。这些因素共同推动着人才的均衡流动,城市对求职者的影响也就随之下滑。

      一个可喜的数据是,在年轻人求职的过程中,“工作强度、工作压力与加班状况”并没有成为主要影响因素,选择这一选项的比例不足3成。这说明在独生子女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这一批人,仍然有着相对成熟的工作理念,有着更强的承压能力和吃苦能力。

      在所有的可选因素中,“社会价值”成为在校生择业最不关注的因素,分别仅有21%的本科生与20%的高职高专生选择。相对父辈,伴随着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显然有着更强的个人意识,这成为调查中为数不多的带着明显年轻人烙印的结果。

      当被问及“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找到理想工作”时,绝大多数的在校生都认为“个人知识和能力”在求职过程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这一因素相对其他所有因素都遥遥领先,分别有80%的本科生和75%的高职高专生赞同这样的观点。相对而言,家庭背景和人脉仅位列第四,不足5成的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认为它会影响自己找到理想的工作。

      

      

      这是一个好现象,当市场机制超越人情关系在社会运行中开始发挥更多作用时,那些能创造更多价值的求职者就能脱颖而出,在市场中受到更多青睐。这让整个社会越来越公平,也将促使年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位列“个人知识和能力”之后的,是“所在学校和所学专业”以及“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这两个因素分别代表着求职者在学习和工作方面的经历,这意味着在校生在学习的同时,也需要拥有更多的社会经历。毕竟对于企业而言,能找到一个对工作环境有着更强适应能力的求职者是一个节省成本的好办法。

      性格、应聘技巧及运气等非工作核心能力位列末尾,认为它们会影响就业的受访者比例仅占1/4左右。另一个更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虽然在就业季时“应聘整容”的新闻常常出现,但实际上认为“外貌和气质”等外在形象会影响就业的大学生比例并不高。对于求职者而言,干净整洁的形象可能比精致的五官更重要。

      调查数据显示,“父母和亲戚”以及“有经验的职场人士”在择业过程中往往对在校生有着更深的影响,分别有64%和53%的受访者选择这两个选项。另外,也有42%的受访者表示“朋友和同学”等较为亲密的同龄人会影响自己的选择。

      相较之下,来自学校老师和就业指导人员的影响较低。这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警醒,学校需要思考到底需要从哪些方面改进提升,学校的就业指导人员所具备的素质及能力能否满足学生需求。

      总的来说,年轻人在择业的过程中并非随心所欲,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这些想法比大多数人预想的更成熟和理智得多。这种心态能帮助他们在一个不算好的就业环境中,找到相对理想的栖身之所。

标签:;  ;  ;  ;  

大学生被雇佣他们在想什么?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