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通货紧缩评析及治理

目前我国通货紧缩评析及治理

张跃华[1]2000年在《目前我国通货紧缩评析及治理》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着重分析中国目前面临的通货紧缩压力的起因,不断发展的原因以及相应的治理对策。 文章主要从我国近年来国内供求关系的根本改变,以及长期以来低水平扩张导致的总量膨胀与结构扭曲,进行通货紧缩起因的分析。文章认为东亚金融危机是我国通货紧缩显性化的直接诱因,而经济中一些体制与结构性因素制约了通货紧缩的缓解。并综合多种理论,提出我国经济中通货紧缩的产生和不断加剧,不仅是总量方面的原因,也有结构方面的原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既是中国经济长期矛盾的显化,又是短期经济矛盾的激化。并据此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主张。 文章认为,目前我国摆脱通货紧缩的首要任务是启动内需,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摆脱经济的恶性循环;其次,由于我国通货紧缩的深层次原因是低水平过剩导致的总量膨胀与结构扭曲,因此,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健全进入退出机制是摆脱通货紧缩的根本策略;第三,发展高科技,大力发展和推广对传统产业起关键作用、有共性的高新技术。

唐少中[2]2002年在《我国通货紧缩问题评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在通货紧缩的困扰中行进。科学地认识和把握通货紧缩的本质,对治理通货紧缩,改善经济环境,有比较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方经济学通货紧缩理论为基础,根据我国当前经济运行状况,比较全面系统地对通货紧缩问题做出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分析了通货紧缩的形成机理、特点及其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巨大危害,并对通货紧缩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和对策。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着重分析讨论了通货紧缩的一般原理。通货紧缩问题由来已久,对于通货紧缩学者们并无统一的认识。本章首先对通货紧缩的概念做出界定,在此基础上,对西方经济学关于通货紧缩的理论进行论述,指出了不同学者对通货紧缩的形成机制的不同理解。通货紧缩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为便于理解和运用,根据不同的标准,对通货紧缩做出不同的分类。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通货紧缩的一些主要的问题和矛盾。为了对当前我国经济中通货紧缩问题有一个认识,本章首先从商品价格、出口贸易、金融环境和失业问题等方面介绍了我国经济通货紧缩的现实。我国经济之所以会出现通货紧缩并非偶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本文从五个方面具体地分析了我国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接着分析了我国通货紧缩的特点以及通货紧缩对我国宏观经济造成的巨大危害。第三部分主要提出治理通货紧缩的政策性建议和对策。通货紧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敌人,治理通货紧缩不容置疑地成为我国经济工作中首要任务。如何治理通货紧缩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本部分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改善供给结构和供给环境;增加居民收,缩小贫富差距;采取有效措施,刺激体制外投资以及加快西部开发,缩小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等。

王春雷[3]2001年在《通货紧缩时期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文中研究指明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一个国家的经济总是在不断波动中成长。客观上存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主要表现为物价水平和充分就业水平的不稳定性。因此,保持物价水平的稳定和维持适当充分就业的水平成为各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从物价水平的不稳定性来看,主要表现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二十世纪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多数国家经常面临的是通货膨胀,但在十九世纪,不少国家也有过持续的、严重的通货紧缩过程。就二者比较而言,历史表明通货紧缩的治理要比通货膨胀的治理更困难。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危害有时比通货膨胀严重的多,通货紧缩常常伴随着经济的衰退。据罗杰.布鲁特记载,通货膨胀在二十世纪频繁发生,但在十九世纪前,通货紧缩则要比通货膨胀更加普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持续下降,自1997年起,一些国家如日本、中国、新加坡、瑞典、瑞士等相继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同时全球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间的缺口已达三十年代以来之最大。《经济学家》、《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陆续刊文指出,通货紧缩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致使有人说20世纪是通货膨胀的世纪,而21世纪是通货紧缩的世纪。并预言:21世纪战争将受到各种因素的抑制,人类能够“和平共处”,通货膨胀政策将退出历史舞台。如日本学者长谷川庆太郎预言:“从现在开始到21世纪的相当年代,经济将无可避免地往全面性价格低落、通货紧缩的基本方向发展。”这样的评论似乎有点简单、武断。但不可否认,怎样对待通货紧缩将是21世纪的难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宏观经济长期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短缺状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经济增长与高通货膨胀长期并存。1994年零售物价水平达到21.7%的历史高峰值。如何在维持高经济增长的同时抑制通货膨胀,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但是,自199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经济第一次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有效需求不足”。1999年,许多中国经济学家断言:中国已进入通货紧缩时期。 2 内容捉要这是新中国经济发展历史中未曾出现过的情况。尽管在陇通货膨胀方面中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在治理通货紧缩问题上却经验甚少。 进入通货紧缩时期后,中国政府首先启动货币政策工具,先后数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自1998年起更注重应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启动投资和消费。三年多的实践表明已取得一定实效。但关于通货紧缩的理论研究却十分滞后。究竟什么是通货紧缩,西方经济理论对此尚无定论,国内学者也众说纷劫 至于通货紧缩的种类、成因、经济影响,治理通货紧缩的政策选择等问题,国际、国内的文献及著述也不多见。国内学者对通货紧缩问题的全面深入研究是从 1998年底开始。在此之前,随着中国宏观经济软着陆的成功实现,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大致经过了几个不同的阶段: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结构的断层、通货紧缩。1999年开始,国内学者对通货紧缩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通货紧缩的一般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在通货紧缩的一般理论方面,主要对通货紧缩的概念、成因和经济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重点对通货紧缩时期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其协调搭配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从通货紧缩的概念入手展开分析,通过界定通货紧缩的定义,分析通货紧缩的特征,进一步阐述通货紧缩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揭示通货紧缩的本质。介绍并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关于通货紧缩定义的各种学说,得出以下几点结论:l、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宏观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水平持续下跌,本质是货币价值升值的过程。2、通货紧缩既是一种货币现象,又是一种实体经济现象。3、通货紧缩通常发生在经济周期的经济收缩阶段。但从理论和实践来看,有伴随产出增加的通货紧缩;有伴随产。出减少的通货紧缩;也有不影响产出水平的通货紧缩。4、对于通货紧缩的度量,采用物价水平指标比较科学。5、考察了中国通货紧缩的形势并对未来通。货紧缩的趋势做出判断。 第二章着重分析通货紧缩的形成原因。分别介绍不同学派的观点,从社会总供求AD-AS曲线、ISLMBP曲线、货币供求等不同的角度分析形成通货紧缩的原因。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方法,着重剖析中国通货紧缩的形成原因 内容提要3 第三章着重分析通货紧缩的经济影响。分别阐述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即 通货紧缩对产出的影响,通货紧缩与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的关系,阐述通货 紧缩对就业水平、投资、收入和消费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第四章着重分析治理通货紧缩的一般宏观政策选择。首先介绍了国内外 学者提出的治理通货紧?

周继燕[4]2016年在《新常态下中国通货紧缩风险成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经济增长大多伴随着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发生的次数屈指可数。因此,多数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都对通货膨胀给予更大关注,研究通货紧缩者甚少。然而,相对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通常更加难以应付,因为通货紧缩一旦发生,带来的便是旷日持久的灾难。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还是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经济陷入长期低迷,如今又一次处于通货紧缩的泥沼之中,抑或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建国以来发生的首轮通货紧缩,无不对经济产生严重冲击,至今令人心有余悸。继成功预言了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保罗·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在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前夕再次预言,于《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一书中提到:"21世纪将发生严重的经济衰退,这是不可避免的,世界或将遭遇'失去的十年',萧条经济学将重返历史舞台。"这究竟危言耸听还是会一语成谶?不得不令人反思,通货紧缩是否再度来袭?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通货紧缩呼声再次高起,为防止经济衰退,我国出台了四万亿投资计划,试图力挽狂澜,助推了新一轮经济的高速增长。随后,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宏观经济运行指标持续走弱,CPI增速在2012年7月低于2%的水平,并于2014年8月开始正式跌入" 1"时代,PPI自2012年3月份开始呈现负增长,且降幅不断扩大,截至2015年末,PPI已连续46个月负增长,同时,GDP跌破7%的目标,实现6.9%的增长速度。由此,再度引发关于当前中国是否面临通货紧缩风险的争论。然而,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通货紧缩不同,此轮通货紧缩风险是在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时期发生的。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是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是经济增长方式和人口结构转变的必然结果。根据人均GDP这一指标衡量,中国已在2010年跻身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以人均GDP为衡量指标),中国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此外,在2001年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后,中国适龄劳动人口(15-64岁)比重在2010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总抚养比也于2010年开始上升。长期以来,人口红利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人口结构的根本性转变意味着传统增长动力逐渐式微,从而导致潜在增长率下降,实际经济增速放缓。如果说经济增长减速是新常态的一个重要表现,通货紧缩风险则是新常态下结构性矛盾的产物。本文认为当前通货紧缩风险的形成原因主要来自供给侧的结构冲击,如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过度负债导致的债务-通货紧缩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择新常态下中国通货紧缩风险的成因及对策作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分析和文献述评的基础上,首先对通货紧缩的甄别机制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分析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物价水平变动趋势,对中国是否发生通货紧缩进行初步判定。其次,从通货紧缩风险形成的直接原因出发,分别从结构性因素、资源环境因素、货币因素和外部冲击因素角度,对通货紧缩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定性研究,并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检验各因素对通货紧缩风险的影响程度。再次,在对国内外通货紧缩治理政策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寻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最后,从供给侧结构改革和总需求管理政策及其他配套改革措施三个维度,提出应对通货紧缩风险的政策建议。本文分为七个部分,主要结构及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罗列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指出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通货紧缩的理论探源和文献述评。对马克思的通货紧缩思想、供需失衡论、货币供给收缩论、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论等理论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和述评,主要从通货紧缩本质和成因两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在借鉴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本文将要深入探讨的研究方向和主要内容。第三部分为通货紧缩的甄别机制和初步诊断。从理论上对通货紧缩的界定范畴、判断标准、衡量指标进行分析,详细阐述由物价水平下降、货币供给不足和经济持续衰退三者分别或共同决定的单要素论、双要素论和三要素论。在此基础上,具体剖析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现状,着重分析物价水平、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三个经济层面的趋势和特点,厘清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对当前中国通货紧缩形势做出初步判定。第四部分为通货紧缩风险的成因及实证分析。从结构性因素、资源环境因素、货币因素和外部冲击因素四个角度对通货紧缩风险的成因进行定性分析。在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基础上,引入结构性因素及其他控制变量,得到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分析各因素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程度,并进一步建立三机制门槛回归模型,以通货膨胀率作为门槛变量,将样本期间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分为通货紧缩、低通货膨胀和高通货膨胀三个阶段,从而得到各因素对通货紧缩风险的影响程度。第五部分为国内外通货紧缩治理政策与经验借鉴。回顾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通货紧缩的时代背景、形成原因及经济影响,对比分析美国、日本通货紧缩的特点及治理经验,并探索其对中国的启示。第六部分为应对通货紧缩风险的政策建议。在总结实证分析结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引发中国通货紧缩风险的根本原因,尤其是人口结构变化、产能过剩、过度负债等结构性因素的冲击,提出实施结构化改革和总需求管理政策以及多种政策的科学合理搭配策略,以有效应对中国的通货紧缩风险。第七部分为结论与展望。给出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提出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陈华[5]2004年在《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是金融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制度变迁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国有银行脆弱性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国有银行脆弱性到底到了什么程度,制度根源何在,如何预防和化解,中国目前仍缺乏系统、全面的深入研究。因此,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银行脆弱性引发的银行危机越来越频繁,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处置难度越来越大,处置成本也越来越高。银行脆弱性具有马太效应的负外部性,造成金融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效率受损,难以实现帕累托优化配置。中国目前经济金融处于大幅度变革阶段,不确定因素增加,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体制性风险加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成为关系到今后中国经济能否继续稳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认识银行脆弱性,无论怎样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是金融体系的核心,银行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研究银行脆弱性,是为了预防银行危机的发生,提高银行配置资金的效率;提倡正视银行脆弱性,是为了解决中国银行面临的困难,帮助其早日走出困境,因此,研究银行脆弱性,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的“助推器”等能动作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银行脆弱性理论是新兴的解释银行危机理论,这种理论不同于从经济基本面来解释银行危机的传统观点。它强调银行体系内在的脆弱性,从银行体系自身寻找银行危机的原因,认为银行业的特点决定了银行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市场的不完善性。本文的出发点是论证银行脆弱性,首先对银行脆弱性理论进行梳理,以期从转轨时期和制度合约角度找出其原因,然后对银行脆弱性进行量化和实证分析。本文的落脚点是国有银行脆弱性预警模型及其分散化解路径选择。提出了多重制度缺损假说来解释我国银行体系异常脆弱的原因,不仅重视对影响银行脆弱性的共同的一般因素的分析,而且特别重视我国经济转轨过程影响银行脆弱性的产权制度和政府行为等特殊因素的分析。最后为提高我国银行稳健性,提出了一些建议。

张龙[6]2010年在《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配合效应分析》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以年均9.8%的速度高速增长,期间伴随着相当明显的周期波动;在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直在稳定物价和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从1992年我国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在治理严重的通货膨胀、实现经济成功“软着陆”过程中,在治理通货紧缩、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方面,以及在应对国内流动性过剩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平稳又好又快发展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功能就显得极为重要而不可替代。因此,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配合效应进行分析,既可以对宏观形势进行预测,又可为科学的决策提供参考。本文先对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配合效应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然后对有关理论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再对中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践的历史进行了回顾总结,接着有针对性的建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配合效应分析的计量经济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搜集相应的数据并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得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配合效应的比较客观的结论。最后,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配合效应进行了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在财政政策效应方面,基于相机抉择的政府财政政策的主动效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于基于内在伸缩性的自动效果的贡献率。而主动效果中,政府购买支出效果远大于税收的效果。在自动效果中,税收的效果大于政府购买支出的效果。因此,在决策过程中,一方面,由于主动政策有利于经济增长,所以政府应适时适度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实现预期目标。另一方面,在政府主动使用财政政策时,应注意使用税收的内在稳定作用来调节经济。在我国货币供应量与产出和物价的关系中,货币供应量M2对产出的增长的效力相对较大,而货币供应量M,对物价的影响力相对较大,货币供应量冲击对物价仅有短期效应,而对产出则是长期有效的。因此,若货币政策目标主要在于调控物价,则应关注M1的变动;若货币政策目标主要在于防止经济过热,则应关注M2的变化。通过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情景模拟发现,不管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还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其对宏观经济目标变量的影响的方向都是正向的,而且对GDP的冲击效果大于对价格的效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扩张要强于各自单独的扩张对宏观经济目标变量GDP的影响,而同时扩张对CPI的影响要弱于单独的扩张影响;并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投资的影响大于对消费的影响,对进口的影响大于对出口的影响。本文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对国内数据的分析方法方面是一种创新;二是通过建立联立方程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效应,这在研究思路上具有新意,研究方法是一种尝试和探索;三是利用模型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全面综合系统分析,方法具有科学性,其结果更具现实意义,提出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建议也具有针对性,这是在提高政策科学性方面的创新。

潘石[7]2000年在《西方通货紧缩理论评析》文中指出凯恩斯不仅是通货膨胀理论大师,更是通货紧缩理论的伟大奠基者和创始人。他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不仅是实行通货膨胀的重要依据,更是通货紧缩理论的基石。对他提出的“三个心理规律”,应重新进行科学审视。费雪的“债务─—通缩”理论揭示了货币供应量与通胀及通缩的内在关系,尽管有其阶级局限性,但在一定意义上阐明了通缩形成机理,也具有一定合理性。萨缨尔森、布坎南、瓦格纳等人的“滞─—胀”理论认为;二战后“滞─—胀”的发生、发展及反通胀的强力紧缩政策的过度后果造成了“滞─—缩”。克鲁格曼针对当今世界上诸多国家发生的通货紧缩.认为它不是由供给过剩造成的,而起因于社会总需求不足,提出用“有管理的通货膨胀”来对它进行治理。对上述通货紧缩理论可借鉴其合理有益成份,但绝不可照抄照搬,机械套用。

韩立达[8]2004年在《我国城市房地产预警系统研究》文中认为论文以国内外学者对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均衡、房地产经济的不确定性、房地产经济周期以及经济预警理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详细地分析了城市房地产预警的方法,预警指标体系和预:警界限,最后建立了我国城市房地产预警系统并结合成都市房地产市场时序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论文首先详细分析了房地产经济周期、不确定性与房地产预警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和结合我国房地产预警的实践及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进一步建立了房地产预警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从而以一种新的角度揭示了城市房地产预警系统的内在逻辑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对城市房地产预警系统的警情、警兆及警限等有关问题的理论分析。其次,本文以房地产经济周期并结合周期变动的特点来建立城市房地产预警系统为主线,其主要分析方法是经济学的理性分析和实证研究,同时在对相关城市房地产市场进行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应用了一些计量经济学方法,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则是前者的直接运用。事实上,现有的城市房地产预警在理论研究特别是实证分析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如果仅注重理论分析显然是不够的,尽管这些分散的多角度的论述能给有关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方法,所以,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花了很多的精力收集相关的实证资料和大量的数据。 本文的重点在于通过房地产经济预警理论的分析,应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确定相应的预警指标体系,并通过对典型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数据来检验我们建立的理论和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理论能够应用于实践。 论文的第1章是作为导论和引言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与主题、研究意义、研究动态、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等进行了提纲挈领地阐述。 论文的第2章到第3章是对城市房地产经济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关于房地四川大举偏士学位论文产经济的长期均衡、房地产经济的不确定性、房地产投资与GDP的双向因果和协整关系、房地产经济周期以及经济预替理论方法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详细分析。首先,论文借用了目前被学者接受的四象限分析模型对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均衡状态及内部依存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究,指出了房地产市场长期均衡存在大量不确定的外部干扰,这些干扰既有来自包括经济增长、长期利率、金融信贷等为主的宏观经济变t,也有包括政府资助房地产(住宅)、地方政府的开发管制、金融监管措施、房地产税收等在内的公共政策影响。由于这些外部的千扰,会使房地产经济面临大盘的不确定性。紧接着我们对房地产经济的不确定性展开了分析,它主要包括不确定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基础、不确定性研究的计级经济模型选择以及房地产经济运行中的大t不确定性问题,针对房地产经济外部干扰而引起的内部传导,有针对性的阐述了房地产经济的不确定性的类型和形态,其目的是为后面建立城市房地产预替系统和预替指标体系奠定理论分析基础.然后,我们结合葛兰杰(Granger)双变盆因果性检验模型,对我国房地产投资与GDP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计算结果显示,房地产投资与GDP具有双向因果关系,且是长期平稳系列,这从定盆分析方面验证了房地产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随着对基本理论分析的深入,我们开始在此基础上对房地产的经济周期展开讨论,它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和经济周期理论、传统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随机经济周期理论、国内外房地产周期波动的理论研究、经济预普的研究范式等。这些基础理论的分析为建立城市房地产预普系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佐证。在本章的最后,我们结合当前对房地产泡沫的讨论,分析了房地产预替与房地产泡沫的关系,详细探讨了房地产泡沫的基本含义、房地产泡沫侧度方法、关于房地产泡沫与房地产预替监测、关于房地产“泡沫”的控制策略等。 论文的第4章是本文的总体分析框架。在探讨了国内学者对房地产预普系统的一些较为有代表性的定义后,界定了城市房地产预替系统的基本内涵,较为全面地介绍和评析了城市房地产预普方法.从系统论的原理出发,提出了我国城市房地产预普系统的构建思路,尤其是构造了城市房地产预警系统与国家房地产预替系统之间的关系和连接思路,对计算机技术在房地产预替系统中的应用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个分析模块,从而为后面各章的分析提供了系统性和逻辑性的理论分析构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论文的第5章到第7章是对建立城市房地产预警系统的具体动态和详细的分析,也是本文的重点。由于建立一个理论分析透彻,又有定量分析并基于实践基础的警情指标是房地产预警系统的关键和核心。为此,我们详细分析了房地产的投资过热和投资萎缩等房地产经济的不正常表现,从理论上和实践中分析了房地产警情的基本特征和各种实际意义,进而对房地产经济警情进行了界定。然后通过对价格指数的含义及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分析,提出了房地产价格指数是反映房地产经济等情的核心指标,为了深化对房地产价格指数的认识,我们详细分析了房地产价格指数的含义及特征、房地产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以及我国

李浩然[9]2005年在《我国通货紧缩时期财政政策研究》文中提出1998年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采取增发国债、增加财政支出及加大出口退税力度等措施,为我国克服亚洲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同时也使财政赤字和国债余额的规模迅速扩大。加上大量的隐性债务日益显性化,财政风险问题随即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而且随着政府投资的力度的加大,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对民间投资及消费产生“挤出效应”也开始引起大家的讨论。 本论文首先在对通货紧缩的治理问题上,归纳了可资借鉴的主要经验:对通货紧缩形势的准确把握和判断、合理的政策工具选择搭配与正确的政策取向、注意宏观政策的效应、适时的政策转换。其次对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进行了实证分析,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起因、具体措施以及实施效果。尤其对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拉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增加了人民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加大了科教投入,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随后通过实际数据说明了积极财政政策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并对积极财政政策中实施减税政策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说明了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下,减税的观点不合时宜,因为我国还不具备实行大规模减税的基础和条件。 在分析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效应时,对政府财政风险的具体类型进行了归纳总结:直接显性债务、直接隐性债务、或有显性债务、或有隐性债务。指出我国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债务累计风险、效率损失风险、结构失衡风险、通货膨胀风险、体制回归风险、源于预算外资金的财政政策风险。并就防范财政政策风险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进行了说明。指出我国应该关注和防范的财政风险的重点是隐性和或有债务所带来的风险。 在文章最后一部分,研究了积极财政政策的适时调整与渐进转换。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初步形成、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凸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决定2005年实行稳健财政政策。在本章中首先对“稳健财政政策”的含义进行了解读,指出了“稳健”的三重内涵。最后说明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

刘贵鹏[10]2011年在《新中国60年货币思想史领域五个理论的历史演进研究》文中提出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其根源与美国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无关系。同年,我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使人民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而通货膨胀在弗里德曼看来不管在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这一切足以说明戴着神秘面纱的货币与现实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货币理论的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货币理论历来是西方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在我国,自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货币理论走过了一个漫长、曲折而又生生不息的道路。可以说,它的发展见证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体制转轨,也是我国经济理论的一个缩影。总体来说,我国当代货币理论基本来源于国外,但无论从发展过程还是从思想本身都带有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本文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若干货币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翔实地展现了经济体制变迁下中国货币理论发展的轨迹和脉络。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当代的货币理论具有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特征,并且经历一个“约束→繁荣→迷失”的过程。本文在横向上将货币理论分为五大部分,货币的基本理论、货币的流通规律、货币的供求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和货币政策。同时,在每部分以时问的先后次序为线索进行论述,尽量体现货币理论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特征。具体内如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说明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研究的现状。第二章为货币基本理论的研究,归纳分析了国内学者关于人民币的本质问题、价值基础及职能问题的争论,同时论述了有关货币本质问题的观点以及货币有无阶级性与时间价值的争论。第三章是货币流通理论部分,首先简述了有关货币流通范围和货币概念的研究,然后对货币流通规律(主要是纸币流通规律)的有关研究进行了阐述,最后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货币流通正常化标志的有关研究作了梳理,还就中国的“经验数据”的论述进行了简要说明。第四章为货币供求理论,我国的货币理论主要从20世纪80年代才逐步出现的,因此,本文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代、1990年代和2000年至今进行阐述,依次经历了兴起、发展和最新发展三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又分为货币供给理论和货币需求理论两个部分。第五章是有关通货膨胀理论的研究,首先简述了通货膨胀的涵义,然后对关于通货膨胀与经济的关系的研究作了归纳评析,随后介绍了通货膨胀预期理论特别是李拉亚的粘性预期理论,最后对三次通货膨胀的成因分作了大体的归类。第六章为货币政策理论,主要从国内金融界关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介目标、传导机制和有效性的研究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析。

参考文献:

[1]. 目前我国通货紧缩评析及治理[D]. 张跃华. 河南农业大学. 2000

[2]. 我国通货紧缩问题评析[D]. 唐少中. 厦门大学. 2002

[3]. 通货紧缩时期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D]. 王春雷. 东北财经大学. 2001

[4]. 新常态下中国通货紧缩风险成因及对策研究[D]. 周继燕. 东北财经大学. 2016

[5].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D]. 陈华. 苏州大学. 2004

[6].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配合效应分析[D]. 张龙. 西北大学. 2010

[7]. 西方通货紧缩理论评析[J]. 潘石. 当代经济研究. 2000

[8]. 我国城市房地产预警系统研究[D]. 韩立达. 四川大学. 2004

[9]. 我国通货紧缩时期财政政策研究[D]. 李浩然. 西北大学. 2005

[10]. 新中国60年货币思想史领域五个理论的历史演进研究[D]. 刘贵鹏. 西北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目前我国通货紧缩评析及治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