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研究

《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研究

王艾莎[1]2007年在《《纽约时报》网站涉华报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国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这一问题对于了解美国主流媒体和主流社会对中国的态度和看法,掌握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传播理念和运行机制,改进中国的对外传播体制,最终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梳理与评说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纽约时报》网站2006年平面版的涉华报道,和自2002年8月2日以来的涉华多媒体报道,对其数量与类别、重大事件、常规议题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得出美国媒体涉华报道受到新闻理念、文化背景、商业利益、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制约。我们应当客观认识美国媒体涉华报道,从中寻求启示。

张楠[2]2014年在《《纽约时报》涉华女性报道分析》文中指出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焦点,自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后,传播学领域对女性问题的研究也在增多,本文是将两者结合,对美国主流媒体涉华女性报道进行分析。本文选取2012年1月1日到2013年6月30日这18个月中《纽约时报》涉华女性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报纸涉华女性报道的特点,构建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首先,在报道特点上,研究表明:《纽约时报》涉华女性报道涉及的题材广泛,以政治议题为重,其中人权议题被提及最多;刊登在报纸头版上的内容大部分是针对中国出现的问题;报道中注重消息来源的确定性,隐性消息来源少,注重观点的平衡,但在针对西藏问题时,消息源呈现失衡的情况;报道倾向总体中立,负面报道多是针对政治和民族问题,经济、文化方面无负面报道。其次,在女性形象构建方面,研究表明:女性的名人明星多被涉及,其中体育明星被涉及最多,这与研究时段内举办了奥运会有关;案件是报道的重点,其中涉及政治案件的女性被提及最多;报道中多是针对中国出现的问题,如性别歧视,社会不公等。报道构建的女性形象呈以下特点:多数为青壮年女性;女性角色多样,农民群体鲜有涉及;中国女性多涉及案件或权利得不到保障,西藏女性受迫害,台湾香港女性更加进步;中产阶级及以上女性舍得投资享受生活。涉华女性报道呈现这样的报道特点,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首先,《纽约时报》的报道风格使它更倾向去关注问题和揭露问题。其次,记者是否能不受限的获得第一手消息影响报道的客观性。再次,《纽约时报》体现并加深了对中国女性以及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及倾向。另外,自冷战后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有习惯性的构建方式。最后,美国的国家利益影响了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联系越来越密切,国家形象成为重要国家资源,而一个国家的形象受到国际主流媒体报道内容的影响。对《纽约时报》的涉华报道内容进行研究,有利于认识中国在这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媒介上的形象是怎样的,从而为改善国际形象提供一定的支撑。“妇女能顶半边天”,一个国家的女性形象是重要的,而国内关于国外媒体上的中国女性形象的研究甚少,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一定程度上填补相关研究的不足,同时可发现媒体在报道女性时的问题。

方建移, 柳仁丹[3]2017年在《从涉疆报道看《纽约时报》的公正与偏见——兼谈对外传播的使命与受众意识》文中指出对外传播的使命在于沟通中国与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新疆因其独特的地域性以及复杂的民族性,一直是国外媒体对中国议程设置的关键词之一。通过对《纽约时报》2000年至2014年涉疆报道的内容分析,客观呈现国外媒体涉华报道中的公正与偏见。与此同时,通过对《纽约时报》与中国对外主要传播媒体《中国日报》的涉疆报道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强化受众意识、提升我国对外传播能力和传播效果的若干建议。

丁童[4]2017年在《西方主流媒体涉华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西方对我国产生的矛盾情绪与日俱增,既求合作又借机打压。这种复杂纠结的情绪在其主流媒体上表达得淋淋尽致。因此,对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真实看法,探究其报道理念、运行模式;另一方面可以有的放矢地改善我国对外传播工作,对中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了中美关系的转折点,重点研究了《纽约时报》2000—2005年的涉华报道,深入分析了其数量、类别、载体、信源、倾向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得出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受到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传播理念及媒体运作模式的影响。当然,这里面中国方面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当客观认识西方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并从中寻求启示。

邵静[5]2011年在《《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涉华报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中国和美国是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中的代表国家。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日益崛起,美国对其产生的矛盾情绪与日俱增,既寻求合作,又借机打压,可以说是既爱又恨,美国针对中国的这种复杂情绪在其大众媒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言而喻,目前,美国的大众传播媒介仍然是建构世界印象的最为有力的途径;美国媒体,尤其是一些历史悠久、声望较高的报纸,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它们逐渐成为了塑造中国形象、处理中美两国关系的重要阵地。本文在这一大背景下,分别从样本分析、框架总结和比较、框架过程探究、媒介框架与国家形象等几个方面对2009年《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近千篇涉华报道进行了研究。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笔者不仅详细梳理了国内外涉华报道研究的现状,分别总结了国内和国外相关研究的特点,还在这一总结的基础上引入了目前较为新颖的框架分析法,利用2009年《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近千篇的涉华报道样本,对美国主流媒体中涉及到的有关中国形象的框架进行了归纳、思考与运用。为了有理有据、有条有理地论述本文所涉及到的主体内容——《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中的涉华报道,笔者将全文分割成了包括“绪论”、“主体”以及“总结”等叁大部分在内的共七个章节。在“绪论”这一章节中,笔者首先将《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中的涉华报道现状与中美关系发展、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等问题相联系,找到了对“美国主流报纸中的中国形象”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的背景与意义。随后,笔者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纸质媒体中的涉华报道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对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现状和特点进行了总结与比较,由此找到了本文的切入点,引入了框架分析的方法,并对其四个分析取向,两个分析路径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和探讨。最后,为了使论文的主体部分显得科学、有条理,笔者又搭建出了一个紧凑、可行的论文框架,利用清晰形象的模式图展现出了全文的架构。在本文主体的第一章节中,主要研究的是2009年《纽约时报》中的涉华报道。笔者主要采用了主题分类的方法,主要对其中的政治类、经济类和民族宗教类等叁类报道进行了研究。在这叁类涉华报道中除了民族宗教类报道的负面性较强之外,在政治类和经济类报道中均未发现普遍的针对中国的负面倾向,《纽约时报》的涉华报道总体上还是较为客观的。但是,在这些涉华报道中,框架建构手段方面的倾向性还是存在的,主要建构了这样一个特殊的中国形象,即虽然有不可掩饰的进步方面,对美国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但是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也是无法避免的,《纽约时报》在报道中国时,摆出了明显的“旁观者清”的姿态。在本文主体的第二章节中,主要研究了2009年《华盛顿邮报》中的涉华报道。笔者以版面为分类标准,分别对其中的“头版新闻”和增刊中的“中国专题新闻”进行了个案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发现《华盛顿邮报》2009年的涉华报道中具有“妖魔化中国”的倾向,虽然在框架的建构手段上有一定的倾向性,且选题中的负面性特征较为明显,但是该报也注意到了对于“前进中的中国”这一框架的建构。当然,“中国专题新闻”这一体现“中国主流媒体声音”的增刊存在本来就体现了《华盛顿邮报》注重公正、平衡报道的原则。在本文主体的第叁章节中,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进行归纳和比较,将较为分散的个案分析结论进行集中性的统一分析,并对《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框架建构方法与框架建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既分别归纳出了《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2009年涉华报道的主要框架,也对两者进行了细致地比较,从而得出了如下结论:在新闻来源和报道切入角度差异性明显的表相之下,隐藏着《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涉华报道框架同质(主要表现为各主题主导框架同质)的深层内涵。在本文主体的第四章节中,我们对上文中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根源性的追溯,从框架研究的理论前提入手,以美国媒体涉华报道框架的具体建构过程为主要研究内容,找出相应结果形成的根本原因。主要论述内容包括了媒介框架研究的理论基础、媒介框架的建构过程与影响因素、媒介框架的作用与评价等叁个方面。最终,我们认为,媒介框架是普遍存在的,且并无对错之分;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媒介框架,其积极和消极作用是并存的;理性对待媒介框架是研究之根本,将媒介框架为我所用才是始终的王道。在本文主体的第五章中,主要探讨了美国主流媒体与中国形象之间的关系。笔者首先界定了国家形象的定义,并对不同时期美国媒体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文献综述,同时,还对本文中所涉及到的美国媒体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总结,一共总结出了五个美国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即迅速崛起、引发忧虑、利益独大、问题重重、专横独断。此外,为了探索研究美国媒体中中国形象的意义,本文又对美国主流媒体中中国形象的影响力进行了分析,之后,笔者还对美国主流媒体中的负面中国形象进行了分析,并对这些负面形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细致地探究。在本文的结语部分,笔者不仅纵览了全文的内容,还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内容的全面性等方面归纳出了本文的优点与不足。最终,鉴于目前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语部分还对“涉华报道框架研究”这一课题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几点建议。

蔡弯弯[6]2015年在《《纽约时报》中国女性报道研究(2012-201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美国《纽约时报》被公认为是最具权威性和最受尊重的报纸之一,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信誉。本文在国际传播视角下,对《纽约时报》上中国女性报道进行研究。从议程设置和社会性别角度,分析《纽约时报》上中国女性的形象,了解世界如何看待中国女性。笔者对《纽约时报》中国女性报道的样本从报道数量、报道体裁、地域分布及议题内容选择进行量化分析。再从报道标题、消息来源、报道形象和主张提倡方面对样本进行文本分析。通过研究,笔者认为中国女性在《纽约时报》上呈现的形象有以下几点:首先,与《纽约时报》涉华报道总量相比,对中国女性的报道虽然逐年上升但是整体比例很小。时政和社会版面的报道远远多于其他版面的报道,负面报道在时政版面也最多。从这两个版面来看,中国女性呈现出问题重重,女权运动和发展滞后的状况。在议题选择上,《纽约时报》充分发挥了议程设置的功能,将报道焦点集中在女性维权上,这与西方国家和媒体一贯对中国人权方面的攻击一致。从消息来源看,《纽约时报》基本做到了消息源引用的平衡,但是在中国民族问题和相关政策的报道上(以计划生育政策为代表)则出现了消息源引用不平衡,负面报道居多的情况。在角色关注上以普通中国城市女性为主,并对政治、体育界的名人明星个体关注较多,给予农村女性的关注甚少,专门针对这一庞大群体的报道明显不足。随后笔者从《纽约时报》的评论和读者来信来看其隐性立场和观点,发现该媒体对于中国政府及现行法治政策的抨击主要集中于女性在家庭暴力、性别歧视等妇女权益方面。最后,笔者通过分析《纽约时报》中英文网站刊载的报道,认为其在选择文章互译时,有意避开一些敏感话题,并且在英汉互译时选择的一些新闻词汇上带有明显倾向性和个人感情色彩。

单幸[7]2017年在《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使我国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全球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引擎,获得全球聚焦。国际主流媒体涉华报道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与桥梁。及时了解我国在国际主流媒体的国家形象,时刻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进行精准“把脉”,方能及时调整我国的对外传播的策略,让传播效果尽可能实现最理想化状态。本文以2015-2016年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作为研究样本,文章首先通过报道数量、报道议题和报道版面等角度从宏观上来把握当前《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总体态势,发现政治类和经济类报道是其报道主体;其次选取“中国因素”这一专题报道进行话语分析的微观研判,得出《纽约时报》的涉华报道存在覆盖领域全面、平衡报道凸显、倾向性犹存等特征,并总结出当前国际主流媒体所呈现的中国镜像,最后通过其涉华报道对于中国的负面影响分析,探讨当前我国对外传播过程中具有参考性和可行性的意见与方案,以期为中国外宣工作提供些许助力。

王建峰[8]2009年在《《纽约时报》(1997、2007)涉华报道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纽约时报》作为一份具有国际声誉和影响的百年大报,它对于在美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塑造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意义重大。研究该报的涉华报道,有助于我们更为清晰、客观地看到我国国家形象在该报上形成的过程,以及分析出其形成的原因,并为更加有效地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因此,《纽约时报》的涉华研究历来就受到学界的重视。本文主要分为1997年的涉华报道分析、2007年的涉华报道分析,以及1997和2007年涉华报道分析结果的比较叁个部分。分析主要是从领域归类、倾向性、评论、头版、涉华议程等方面进行。研究将着眼点置于十年的两个端点,即1997和2007年,就是要从一个较长的时期去作出一个历史的纵向观察与分析。十年间,逝者如斯,时光荏苒,历史一刻不停,无论中国还是世界,都在经历着迅速而多样的变迁,当然,《纽约时报》自身也在发展。研究结果发现,2007年的涉华报道较之1997年,既有新进的变化,亦有沉淀未变的东西。其中包括议题的变迁,既有变化的也有未变的议题(本文分别称之为新生议题和传统议题);倾向性较之之前更加走向中性;评论更为平衡;报道热点主题由政治开始走向经济和社会、环境等。种种变与不变,都是本研究所关注的,而变化与未变背后的深层原因,更是文章所要探究的。而这些结果的揭示,将为我国政府在对外传播和对外政策决策方面提供参考,并给学界与业界在涉华报道方面带来些许相关的启发。

王洋[9]2010年在《马英九上台前后美国主流媒体涉台报道的舆论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新闻报道入手,分析五年来《纽约时报》涉台新闻报道所呈现的涉台舆论整体特征和变化趋势,意在揭示马英九上台前后美国主流媒体涉台舆论的整体特征和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内在规律,文章最后阐述本人对舆情变化原因的理解。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诠释,对美国媒体涉台报道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意在呈现马英九上台前后美国主流媒体涉台舆论的整体特征和变化规律。为了更全面反应美国涉台舆情的变化,本文将文本考察锁定在2005年到2009年,从舆论规模、舆论内容、舆论建构者、舆论呈现形式和舆论倾向性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这种多维度的横纵走势将会揭示美国涉台舆论的现实图景。本文还对2005年到2009年美国主流媒体的台湾军售事件的新闻报道进行个案文本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美国涉台舆情变化和其国家利益及涉台政策的关系。本文认为,《纽约时报》在马英九上台前后的涉台舆论整体特征变化不大,是其国家利益的体现和延伸,但是在个别方面有一些变化。马英九上台以后,台湾政策的转变,台海关系的转变,美国对台政策的转变,使《纽约时报》对台湾空前关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美国涉台舆论规模加强,可以从涉台新闻报道的数量和美国消息源引用的增加等方面看出,可见美国对台湾的重视程度有所加强;报道更加客观公正,正面报道也明显增多,尤其在两岸关系方面,但是2009年下半年负面报道有所增加,反映出美国害怕台湾和大陆关系过热,影响到美国利益;《纽约时报》作者自己撰写的新闻报道的明显加强反映出美国更加把控涉台舆论,以期控制台海关系,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美国希望对台海关系有更深层次的把握,在事件基础上,2008年以后新闻特写和特写的数量增多,开始倾向于剖析事件背后的深层次的内涵。总之,体现美国国家利益的涉台舆论基本保持稳定,台湾的变化,台海关系的变化和美国政策的变化会使涉台报道做出相应调整,但舆论的整体基本框架并未改变。为了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中国应继续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期,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做好充分的军事斗争准备;同时不断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争取广泛的国际支持,继续赢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主动。

何霞[10]2004年在《《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研究》文中认为美国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这一问题对于了解美国主流媒体和主流社会对中国的态度和看法,掌握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传播理念和运行机制,改进中国的对外传播体制,最终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对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梳理与评说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纽约时报》新世纪以来的涉华报道,对其数量与类别、常规议题、重大事件、封面故事以及倾向明显的典型案例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进一步解读了其蕴含的意义及某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比如指出涉华报道是一面反映中国形象变化的镜子,折射出中美两国关系的多个层面;涉华报道本身存在一套运行机制,通常情况下,《纽约时报》基本能够遵循新闻的规律性来进行客观报道,但是一旦涉及与美国利益密切的新闻事件,报道就会显示出倾向性,在两国关系紧张的时候,报道的倾向性愈加明显;美国媒体涉华报道受到新闻理念、文化背景、商业利益、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制约。我们应当客观认识美国媒体涉华报道,从中寻求启示。

参考文献:

[1]. 《纽约时报》网站涉华报道研究[D]. 王艾莎. 黑龙江大学. 2007

[2]. 《纽约时报》涉华女性报道分析[D]. 张楠. 山东大学. 2014

[3]. 从涉疆报道看《纽约时报》的公正与偏见——兼谈对外传播的使命与受众意识[J]. 方建移, 柳仁丹.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4]. 西方主流媒体涉华舆论研究[D]. 丁童. 黑龙江大学. 2017

[5]. 《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涉华报道研究[D]. 邵静. 上海大学. 2011

[6]. 《纽约时报》中国女性报道研究(2012-2014)[D]. 蔡弯弯. 天津师范大学. 2015

[7]. 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研究[D]. 单幸. 南昌大学. 2017

[8]. 《纽约时报》(1997、2007)涉华报道比较研究[D]. 王建峰. 河北大学. 2009

[9]. 马英九上台前后美国主流媒体涉台报道的舆论比较研究[D]. 王洋.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10]. 《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研究[D]. 何霞. 暨南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