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南产业结构及其关系--兼论海南产业的选择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论海南产业结构及其关系--兼论海南产业的选择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论产业结构及其关系——关于海南产业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南论文,产业结构论文,关系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1.产业有狭义与广义之分;2.产业结构同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市场和各产业所占的比重有关;3.我国正在进行有突破性的产业结构调整;4.海南的产业选择应注重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关键词]产业结构 产业关系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海南产业选择

现在谈论和研究产业结构的人多起来了。但是,产业结构到底包涵哪些内容?时下所论产业结构与过去所论产业结构有什么区别?研究产业结构的意义何在?有什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等,似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一、狭义产业与广义产业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对产业的说法可区分为两个阶段,包涵两种内容。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前,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论产业,专指物质生产部门,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均是劳动创造价值的部门。我把它称之为狭义产业。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经济理论逐渐传播到中国,统计学也发生了变化,于是,广义上的产业说法流传开来,并为社会普遍接受。所谓广义上的产业,是指除物质生产部门外,还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凡劳动所及均包涵在产业之内。这就是说,除了向自然索取的农业、渔业、牧业、林业和矿业等第一产业和加工制造的第二产业外,还包括非物质生产性的第三产业,如商贸、金融、教育等。人们在第三产业上付出的劳动表现为服务,故人们把第三产业,简单地说成服务性行业。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学家谈产业专指前者,即物质生产的行业,而今,人们所谈产业是指后者,即三产业整体。此外,随着信息业的蓬勃兴起,信息量成倍增长,储存、传播信息迅速,人们普遍感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故又有第四产业之说,即把信息业列为第四产业。产业和产业结构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四产业之说也不无道理。

产业涵义的变化与扩大,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结果。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还将继续推动产业的变化与革新。

二、产业结构及其内在关系

产业结构是研究产业的重心问题之一。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各分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依其经济发展水平而定,同时也受资源和市场的影响。如一国或地区经济为100,则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为××:××:××。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资料,世界各类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如下:

世界各类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①]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低收入国家

333632

中等收入国家 124050

发达国家 33561

个别国家和地区:

印度 322740

印度尼西亚

194046

菲律宾

223345

泰国 123949

韩国 84547

香港 02970

新加坡03862

法国 22968

德国 23960

日本 24256

美国 23167

中国属于低收入国家,其产业结构也属于低水平的。同期为27、34、38

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说明产业结构包含着如下的内在关系。

(一)各国和地区的产业结构是由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发达国家第一产业占的比重小,第三产业占的比重大,第二产业占的比重居中,为1/3左右。不发达国家相反,第一产业占的比重大,第三产业占的比重小,第二产业居中,为1/3左右。就普遍的规律而言,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与经济发达水平成反比,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与经济发达水平成正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各类国家和地区的差别不大。故从产业结构来区分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看第一和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

(二)各国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还与第一产业资源的拥有量和对市场的拥有量有直接的关系。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香港、新加坡属于城市型的地区和国家,故无第一产业的自然资源,该产业在各自的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接近于零。但是,他们的市场发达、服务业需求量大,故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为世界之最。然而,他们的第二产业不甚发达,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在三产业中,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业,其基础作用和作用的大小体现得十分明显。一个国家和地区,第一产业在整个产业中占的比重越是小,它的基础作用和承受能力越大。百分之二、三的第一产业,为全社会提供食品和工业原料。发达国家一个农业劳动力,能养活30—40人(就食品而言),反之,不发达国家则1个农业劳动力只能养活3—4人,甚至更少。不仅如此,第一产业越是发达,本身占用的劳动力越是少,因而,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口和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游离出来,到第二、第三产业中就业。也就是说,有发达的第一产业,才有发达的第二、三产业。可是,发达的第一产业是靠高投入和高科技来实现的。当前发达国家的农业不仅实现了机械化,而且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农业的有机构成比工业还高,说明农业同样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只有这样的产业作为三产业的基础,其实力才是雄厚的,其基础作用才能真正显示出来。反之,一个靠比重很大、农业人口众多组成的第一产业来支撑第二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其基础是脆弱的。

(四)第二产业在三产业中起支柱作用,是支柱产业。一方面为第一产业的发展提供生产资料,如机械、农药、化肥、运输工具等,为第一产业的现代化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为第三产业提供设备,提供全社会的消费资料;同时,还要为自身的扩大再生产创造条件。就创造价值而言,第二产业是主要的价值源泉。再就技术进步和技术革新而言,第二产业起着主导作用。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工业现代化。自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都是由工业带动的。所以,第二产业即加工制造业的支柱作用和主导作用是毫无疑义的。

(五)第三产业是服务性行业。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时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在三产业中所占比重呈高位的趋势。从不发达国家的1/3左右提高到发达国家的2/3左右。但是,必须看到,第三产业在三产业中所占比重的提高,总是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三产业中所占比重的下降为条件的。特别是以第一产业比重的明显下降为基础的。因为第三产业不是物质生产行业,不生产食品、工业品和生产资料。它的发展依赖第一和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也就是说,仰赖第一、二产业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多大能力游离出多少劳动力,提供多少物质生活资料。可见,第三产业的发展,既是第一、二产业的需要,又必须以第一、二产业为基础,受第一、二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

总之,产业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比例关系。三个产业各占的比重,何者为大,何者为小,是在经济发展中形成的。人为的干预,不顾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市场条件而片面强调某产业趋前发展,那是不正确的,不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必会造成失误和遭到惩罚。针对上述情况,政府的宏观调控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总体上,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机制和服务机制,把不协调的产业结构协调过来,积极引导各类产业健康发展,从而奠定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

三、三产业的内部结构

在讨论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中的相互关系以及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后,还应当进一步讨论各产业内部的构成问题。具体地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各自由哪些行业组成,由哪些主要行业起支柱作用,支撑着整个产业大厦。我们把这种起支柱作用的分个产业称之为支柱产业。支柱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对一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相关产业亦发挥劳动和辐射作用。

支柱产业的形成,亦受多种条件的影响。

条件之一,自然禀赋。这对第一产业影响十分明显。拿农业来说,农业中的支柱产业首推粮食。粮食的种植受气候,水利等因素的制约,北方以种麦类为主,南方以种稻类为主。再就经济作物而言,要求的自然条件(因素)更多,有寒带植物、温带植物、热带植物。人力可以胜天,那是指通过人们努力(科学技术)改变植物生长的外部环节,如北方通过温室(塑料棚之类),冬季栽种夏季瓜菜。但目前还未能解决植物生长的自身要求这一难题,故这种改变还是有限的。因此还必须注重因地制宜。所以,一个地区的农业,进而说一个地区的第一产业,由哪些支柱产业组成,在很大的程度上,受自然禀赋的影响。这里所说的自然禀赋与亚当斯密所说的“自然禀赋论”或“地区分工论”或“绝对利益论”不同,但从经济效益或生产率或比较利益考虑,自然条件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无水不能鱼(渔),无草不能牧,无山不能林,无矿不能采,这是基本的道理。

条件之二,历史和现实已形成的基础。一国或地区的支柱产业,不同发展时期,不同发展阶层上不会一成不变。但对已形成的支柱产业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它会形成人才、技术和设备的积累,还会形成一定的经济网落和辐射性作用。对这类支柱产业,有的需要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有的需要技术改造,增加科技含量;有的需要转向,以适应新的产业发展潮流,等等。这种历史上和现实中已形成的支柱产业,对新的产业结构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方面的条件,为发展新的支柱产业服务。

条件之三,市场容量的大小。市场容量即市场需求量,对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性。市场有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和国外市场三类。一般说,本地市场是小市场,不足以形成支柱产业的规模,特别是不能形成现代化支柱产业规模;地区市场是中市场,容量仍然有限,也难以形成现代化的大规模的支柱产业;国外市场即国际市场才是大市场,如果国内地区市场和国外市场结合起来,加在一起,就可能形成现代化的、大规模的支柱产业。市场是各类企业尤其是支柱产业的生命线,市场容量越是大,支柱产业的生命力越是强,失去市场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总之,市场容量是制约支柱产业的重要因素,有了市场,资金技术和原材料等资源因素都不难解决。二战后的日本、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都是在努力开拓市场的条件下迅速发展起来的。

条件之四,科技力量。这里所指科技力量包括人和物两个方面,既包括科技人才,也包括技术设备。就支柱产业而言,应是科技含量大,技术比较先进的产业,否则不足以成为支柱。我们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既表现为支柱产业的先导性,处在发展的前沿地位,指导着行业的发展,又是支柱产业自身的内在的物质推动力,整个产业和产品均是技术的物化,即技术产业和技术产品。如果说市场是企业的生命线,那么,科学技术便是企业产品的生命线,只有达到技术要求的高质量产品才能进入市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所以,强大的科技力量是支柱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必要的、甚至是首要条件。纵横观察国内和国外的历史和现状,各国支柱产业的发展概无例外。

条件之五,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初看起来,这似乎是题外话。其实不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那些最早发展市场经济的国家,也是最早关注国际分工和对外贸易的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就是如此。于是,就有绝对优势分工说、比较优势分工说和保护劣势分工说。诸种理论的产生和流传,都说明本国本民族,在何种条件下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反过来说,在已有的国际分工条件下,如何发扬本国本民族的优势,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参与国际分工,通过交换(贸易)获取比较利益。所以,我们在选择和发展支柱产业时,应充分考虑国际产业的发展状况,从本国实际条件出发,能优则优,能高则高,发挥优势,克服劣势,从比较中获取最大利益。

四、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与新设计

47年来,中国经济,其产业结构经历了曲折反复的过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在农业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在工业中,有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以重工业为主,甚至还提出过“以钢为纲,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后来不得不调整工业的内部结构,改为重轻工业并重,或向某一产业倾斜。总之,频繁调整,但始终未能解决比例失调问题,造成投资浪费巨大,经济效益低下。原因不外两点:一是指令性计划,从主观愿望出发,否定了市场需求这一基本立足点,从而也就否定了价值规律的主导作用;二是在产业结构上只考虑工农业生产,而轻视了甚至根本不提第三产业。缺了这一块就等于缺了一条腿,国民经济便无法正常运转。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开始重视商品经济和市场的作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作用逐渐加强,价值规律的巨大影响日益显现出来,与此同时,计划经济的作用逐渐削弱,产业结构开始按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党的十四大四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之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到了重要地位,并形成了新的思路和加大了调整的步伐。1996—2000年的“九五”计划和2000年至2010年的远景规划,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思路和目标设计是:

(一)把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今后15年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战略布局措施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和国务院把产业结构问题摆到如此重要地位,这是数十年经济建设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经八届四次全国人大会议批准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在论及关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时指出:“通过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重点加强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讯。同时,振兴支柱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调整提高轻纺工业,积极开拓第三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发展。”这是到目前为止,对我国未来5—15年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最明确、最全面的概括。

(二)关于三产业结构和产业支柱

1.关于第一产业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三产业的基础,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已经形成的重要经济思想。不论过去的实践中曾有过怎样的偏差,但这一思想是正确的。不论今天的12亿人口,还是2010年可能达到的14亿人口,在中国和在全世界的经济发展中,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14亿人口的食品和食品资源不能自己解决,而依赖国际市场,那将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将给世界80%的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多么大的影响。因此,重视农业既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也从世界多数人口出发的。在今后15年发展中,中央始终把加强农业作为首要的重点任务来抓,包括农业的资金和科技投入,农业基本建设、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服务以及与此相关的农林体制改革等。第一产业的农、林、牧、副、渔必须全面发展,各业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因地制宜,相得益彰。但是,就其产业支柱来说,从全国看,还是粮、棉、油。这是12亿或14亿人口的衣食问题,也是第二产业的重要原料问题,解决了粮、棉、油,衣食有着,基础也就牢固了。

2.关于第二产业

我国的第二产业,在总结过去八个五年计划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未来5年和15年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设计。从整体结构来说,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包括能源工业(电力、煤炭、油气等)、交通(铁路、公路、港口航运、航空)、邮电通讯、原材料工业(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另一块是支柱产业,包括机械工业、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工业、建筑业和建材工业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轻纺、食品工业。

3.关于第三产业

在今后5年和15年中,我国产业结构是以第一、第二产业为基础,继续发展商业和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信息、咨询、技术、法律和会计服务等新兴产业,健全中介服务等。

从以上三产业的安排来看,我国未来5—15年的产业结构思路是比较清晰的,在三产业中,继续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并进一步强化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中,粮、棉、油将长期成为支柱产业。第二产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主导产业。在第二产业中,既确定了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又确定了一系列规模巨大、科技含量高、能带动、引导和稳定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工业,体现国民经济的雄厚实力。发展第三产业有重要意义,它以第一、第二产业为基础,又积极服务于第一、第二产业,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在第三产业中,把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中介服务业统筹安排,从未来发展着眼,新兴产业更具有战略意义。

由此可见,我国未来5—15年的产业结构发展,从指导思想到具体实施上,都比过去有重大突破,又是可行的,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保证作用。

五、海南产业结构的选择

海南的产业结构在全国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如一盘棋中的一个棋子一样,虽不一定有车、马、炮一般的作用,但由于共同组成一盘棋,各具特点和功能。值得指出的是,海南是经济大特区,不仅在改革开放上,应发挥特区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在产业结构上也应有某种示范性作用。

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在产业结构的设计与选择上,曾经历过曲折和反复的过程。实际上,这过程也是对海南大特区客观实际的认识和再认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践中的矛盾不断暴露出来,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历时七、八年之久,今天才取得了明确的共识。这就是:“发挥海南的特殊优势,依托国内大市场的需求,以农业为基础,加强和提高第一产业;以工业为主导,加强和发展第二产业;以旅游为龙头,积极发展第三产业”③]。对海南产业结构发展的概括是符合海南实际的,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了三个协调。其一,与全国产业发展相协调。海南三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各产业的重点倾斜与全国产业发展基本一致。其二,与周边国家和国际分工以及国际市场相协调。海南的市场经济发育较早,又是经济特区,还具有岛屿型经济特点,在与周边国家地区协调和与国际市场衔接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海南在设计未来产业结构上充分地注意了这一特点。其三,与省内各方面协调。省内东南西北中,资源与开发、生产与市场、传统与现状……等,都应尽可能协调好。海南未来5—15年的产业发展已充分地注意了这一点,注重并作好三个协调十分重要。协调好产生合力,协调不好则产生分力。合力则事成,分力则事崩。所以,与各方协调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这是海南产业结构的第一个特点。

(二)发挥海南自身的优势。从产业结构来说,发扬地区优势是至关重要的。尽管这种优势不是绝对的,但相对优势同样可以产生比较利益,这也是经济学的基本常识。

海南是一块“热土”,又是一个海洋大省。就热带和亚热带土地面积来说,海南占全国同类土地面积的42.5%,这一优势是全国其他各省不可比拟的,也是不可取代的;就海洋面积来说,也是全国最大的,仅热带海洋面积就占全国的50%。基于热土和热海两方面的自然优势,海南的第一产业必有不同于其他省份的特点和优点,所以,海南农业发展的侧重点是热作和海洋开发两个方面。农业依然是海南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三产业的基础。但发展农业的重点或农业中的支柱产业,不是一般的粮、棉、油,而是热带商品农业,即除了粮食(稻米)外,重点发展胶、菱、热带水果和冬季瓜菜。面对全国工业和广大消费品市场,海南热作商品的市场容量和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另一块是海洋产业,包括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海洋矿物资源开发等。海南省陆地面积为3.4万平方公里,包括海域面积则为203.4万平方公里。如此辽阔的海域,蕴藏着多少资源是目前还难以估计的,其开发前景无量。下个世纪,人们称之为海洋世纪,全世界将越来越关注海洋的开发,海南身处其中,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海南的第二产业也向人们展示出美好前景。目前,海南工业基础薄弱,无优势。但从未来看,一系列令人鼓舞的项目正上马,这就是油气化工工业。南海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是国家的重点工程。开发和利用南海的油气,在海南建设全国南方最大的化肥基地,这是海南经济发展的真正龙头。除了油气自身的开发和利用外,还将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外,海南的第二产业依序为汽车制造、饮料食品、化纤纺织、医药、浆纸和建材。以此七大工业作为海南今后发展的支柱产业(今后还可能继续产生其他支柱产业),组成一个海南的现代工业体系。这七个支柱产业的共同点是:都利用了本地的资源优势,都有较大的生产规模,都有较高的科技含量,都属国内外市场需要的有强大生命力的产业。在今后5—15年中,工业在海南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将日益显现出来。因此,海南选择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无疑是正确的,切实可行的。海南成为新兴工业省也是指日可待的。

在第三产业中,海南的旅游业占有特别的地位。在未来5—15年中,海南确定以旅游为龙头,大力发展热带海岛旅游业,建设中国旅游大省。所以,在海南,旅游业既是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又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之所以如此重要,也是在热和海(岛)两字上作文章,发挥海南的特殊的自然优势。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还要采取措施,积极促进交通邮电、金融商贸、信息、咨询、技术服务和法律、会计服务等各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海南的产业结构,具有发挥地区优势的明显特点。

(三)轻装上阵,快马加鞭。这不是经济学术语,但可以用来形容海南产业结构的一个特点。所谓轻装,是指没有包袱拖累。海南未来5—15年的重点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诸如热作高效农业、海洋业、油气化工等支柱工业以及旅游业等,都有一个重要特点,既没有深厚的基础(或长久的历史),也没有沉重的包袱,大多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橡胶业除外),而且起点高、规模大,在海南可称得上新兴产业。如油气化工,海南过去不曾有过,而今天一上马就建设几十万吨、上百万吨甚至几百万吨的大型化肥基地,既具规模,又有高科技含量。又如汽车制造业,过去虽有过一些设备,但不具备生产能力,现在一上就是国家定点生产MPV汽车厂家,真可谓平地起步,跳跃式发展。汽车工业虽不是新兴产业,但MPV汽车在技术上是当前世界上领先的,是新技术产业。其它支柱产业均有起点高、技术新的特点。所以,由7个支柱工业组成的海南现代工业体系,就可树立海南新兴工业省的形象。这将使海南工业由劣势变为优势。由于无包袱,轻装上阵,就具有快速发展的潜力。我国的传统大工业和大中型企业,规模不可谓不大,底子不可谓不厚,实力不可谓不强,技术设备也是相当不错的,但是,转制困难,效益不高,呈老牛拉车之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包袱太多,如牛负重,牵挂太多,如作茧自缚,动弹不得。海南今后发展的支柱产业,大多是白手起家。在这种情况下,难在起家,优在发家。只要能冲破起家的艰难险阻,必会出现快马加鞭之势。可见,海南未来5—15年的产业结构是一个优化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如此,第一、第三产业也是如此。

(四)开放促开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更是海南经济大特区的基本方针。建省之初,中央就明确指出:海南应实行“开放促开发的方针”。对外开放或扩大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有着直接的联系。我们在研究海南产业结构时,不能不把对外开放置于特别重要地位,这也是海南产业结构的特点和优点。理由是:(1)海南今后5—15年确定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光靠海南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是不够的,必须在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的条件下,开拓新的引资渠道、引资方式和对外经济合作领域,积极吸引国内和国外的有实力的投资者,参与海南支柱产业的开发;(2)外来投资者参与大项目的开发建设,不仅能带来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等要素,而且能解决今后的内外大市场问题,为本岛产业一开始就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创造了条件;(3)争取时间,少走弯路,通过开放引进,把国内外成功的、先进的技术设备,直接应用到产业开发上,可以节省费用、缩短时间,这是许多落后国家赶上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4)发展新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将在引进和开发过程中培养出来。可见,海南扩大对外开放,将是海南产业发展的成功之路,胜利之路。

本文到此可以结束了,但产业结构的研究还只是开始,这是篇大文章,还须继续作下去。

注释:

①世界银行发展报告,1987、1992、1993、1994年世界经济统计,1995年。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见《人民日报》,1996年3月20日。

③阮崇武:《关于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见《海南日报》,1996年2月21日。

标签:;  ;  ;  ;  ;  ;  ;  ;  ;  

论海南产业结构及其关系--兼论海南产业的选择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