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讽的原则与生活中的幽默--“电话”课堂的记录与评论_相声论文

反讽的原则与生活中的幽默--“电话”课堂的记录与评论_相声论文

反语用原则,创生活幽默——《打电话》课堂实录及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反语论文,原则论文,幽默论文,课堂实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课前交流,蕴含语用原则

师:我是第一次给同学们上课,特别渴望了解你们班级,请班长来介绍一下。

生(班长):我们是五年级(1)班,由44名同学组成,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在各类比赛中,我们班获得了很多奖项,因为有一位漂亮的班主任李老师。

师:不愧是班长,几句话就把这样优秀的集体介绍给了老师。与人交流,我们就是要像这位班长一样做到语言——(板书:简洁清楚)

评析:醉翁之意不在酒。看似为了解班级、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交流,营造敢说的课堂文化,实则为本课的核心教学内容“通过探究知道相声包袱创作的反语用(反简洁,反清楚)原则”做好了铺垫。

二、听相声,标笑点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13课《打电话》,这是一篇根据我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和郭启儒合说的经典相声段子改编的课文。老师准备了这个段子的录音,录音和课文中的文字记录稍有差异,这一点教科书也用注释的方式做了说明。

(生齐读注释)

师:这样的注释,既是一种说明,又是对作者的一种尊重。优秀的相声作品总能让观众开心,(板画笑脸)让观众开心的地方就是——(板书:笑点)用相声的行话来说就是“包袱”。下面听录音,除听到好笑的地方你就开怀大笑外,还有一项要求——用笔在课文中的笑点处做标记。

(生听录音,做标记)

评析:引导学生看注释,标笑点,并相机渗透阅读的方法。教者“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很明晰。

三、感人物,知特点

师:(走到笑得最开心的一位同学跟前)你为什么笑得这么开心呀?

生:这人太啰唆了,比起他来,我妈还算好的了。

师:是真够啰唆的。那你有没有从这相声里听出点儿别的什么?

(生摇头)

师:现实生活中,人往往是有多面性的,就拿我们的班长来说吧,老师猜一下,她很爱学习?很爱看书?很爱帮助人?(生点头)脾气很温和?(好多男生摇头)

生:她呀,什么都好,就是对我们男生特别凶。

师:那可能是在履行班长的职责吧。看,生活中的人都是有多面性的,相声中塑造的人物却是性格鲜明、单一的,(板书:鲜明单一)我们称之为相声人物。著名相声演员侯宝林说:“相声要刻画人物。”是这样吗?想一想你熟悉的相声段子,看有没有典型的相声人物。

生:我想起了春晚郭德纲说的相声《败家子》,说的就是一个有不得钱的人,有了钱就乱花。

生:春晚郭德纲徒弟说的相声《这事不赖我》,那人更有意思,什么事都不赖他,没有一点儿责任心。

师:这两个相声作品都塑造了个性鲜明、单一的人物。

评析:结合文本,从身边熟悉的人物谈开去,再联系学生熟悉的春晚相声,引发学生的联想,印证相声塑造人物的特点——个性鲜明、单一,很是巧妙。

四、入语境,培语感

师:相声是使人笑的艺术,好的相声笑点一定少不了。

生:听这段相声,我笑了13次。

生:我笑了22次。

生:我笑了18次。

师:把你认为好笑的地方,和同学演一演。

(生自由组合表演相声)

师:我听出来有个特别的地方,怎么“学一学”要说成“xiáo yī xiáo”呢?

生:老师,您这就不知道了吧,天津人说相声好多都是这个音。

师:呵,学的是地道的天津腔。

(生合作表演相声最后部分)

评析:相声台词作为课文出现在小学教材中仅此一篇,让学生在表演中亲近文字,“入境始与亲”,可以感受相声这种特殊语言形式的魅力,引发探究笑点的创作秘密。

五、探语秘,尝语用

师:这段相声就是靠一个个笑点塑造了一个啰唆、缺乏公德的青年。相声中的笑点人人听得出,笑点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是个秘密。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究这个秘密。为了便于探究,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笑点上。

1.表演,感悟语秘

甲:喂,小王,我是啰唆呀!

乙:甭提这名儿了。

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乙:废话。

甲:讨论吗?……不讨论。

乙:人家没事。

甲:太好了,我请你听戏好不好?票都买好了。长安大戏院,楼下十排三号五号,咱俩挨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是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

乙:他在这儿报账呢!

师:咱们请两位同学来演一演这段,其他同学思考这好笑的地方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生表演)

生:我觉得这里之所以好笑,主要是因为加了很多废话,什么拿了多少钱,又找了多少钱,完全可以不说这些。

师:你看到了关键处,增加了许多没有用的信息,这就违背了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简洁。反简洁、增加无用的信息,就能创造笑点。

(板书:反增加无用信息)

2.仿造,尝试语用

师:知道了秘密后,我们也能创造笑点了。

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是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

师:如果再增加些无用的信息还可以制造出喜剧效果,试试看。

生: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是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我把这三块四装在衣兜里,感觉比刚才的五块还要多一些呢。

生: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是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我怕这些钱掉了,特地放在了衬衫的衣兜里。你猜,怎么着?还真没掉。你看我做事想得周全吧。

生: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是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找我的三块四,是三张一块的,四张一毛的,加起来正好三块四。

师:老师也创写了一个。

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是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找我的三块四,是一张两块的,一张一块的和四张一毛的,加起来正好三块四。那张两块的人民币皱皱巴巴的,我看售票员人长得漂亮,也就没和她计较,爽快地收下了。

3.延伸,拓展语用

师:既然反简洁的语用原则可以创造笑点,那反清楚的语用原则能创造笑点吗?

生:那就是有用的信息没有说清楚了。

师:对,就是漏掉了重要信息。

(板书:漏掉重要信息。出示郭德纲《败家子》片段)

郭:吃点好的。红烧牛肉。

于:这行。

郭:香菇炖鸡。

于:不错呀。

郭:葱烧排骨。

于:挺好。

郭:你说,我泡哪包?

于:方便面啊。

生:我明白了,这里之所以好笑是因为没有交代清楚这些都是方便面。

生:我想起了郭德纲的另一相声中好笑的片段——“我要了份鱼翅炒饭,用三双筷子愣没找着鱼翅。‘你能告诉我鱼翅在哪儿吗?’厨师说:‘我叫鱼翅。’”这里也是因为没有把重要的信息讲明白而创造出了笑点。

4.生活,练就语用

师: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法来点幽默,使生活更快乐。

在生活中创造幽默

朋友过生日时,送一条幽默的生日祝福语……

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用一种幽默的方式告诉妈妈……

约会迟到时,用一句幽默的话来化解尴尬……

(生准备、交流)

生:成绩考得不理想,我可以说:“妈妈,我今天考了99分多一点。”

师:考得不错呀!

生:不是很好,考了9.9分。

师:这一点是多在那儿呀!这就是漏掉了重要的信息。

(生继续交流)

师:以后我们再听相声时,不仅是笑,还要去探究语言好笑的秘密,在生活中做一个幽默的人,给身边的人带来更多的快乐。

评析:面对笑点连连的相声台词文本,学生禁不住哈哈大笑。可是,这笑点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秘密。于是,老师引导学生“演”笑点,感悟“啰唆”带来的反语用魅力;“加”无用信息,探寻到相声艺术的语言秘密;“仿”文本形式,尝试反语用带来的艺术效果;“漏”重要信息,拓展反语用的途径;“谈”感悟收获,明白反语用的规律;“用”反语用手法,丰富日常的言语表达。整个学习过程,显得扎实有效。

郭蕾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三点特色。

1.独特的解读

对《打电话》的解读,很多老师在“内容人人可见”之处着墨较多。如在“啰唆”上做文章,然后创设一种语境,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给父母打电话;或在表达不清楚处花力气,让学生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显然,这样做误读了文本。郭蕾老师抓住学生感受不到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的(说话啰唆、表达不清楚),也是一般教师没捕捉到的文本秘妙——相声的反语用(反简洁,增加无用信息;反清楚,漏掉重要信息)原则,训练学生幽默的言语能力,从而凸显“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郭老师独特的眼光决定了学生思维的路径和文字的趣味,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在改编相声段子文本时,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创造幽默时,思维不在表面上滑行,而是深入文本的精髓——用啰唆制造幽默,用模糊营造诙谐,让整堂课笑声连连。

2.明晰的取向

整堂课,郭老师的教学目标取向很明确,教学路线很明晰。先明确了带学生去哪里看,再指导学生到那里去看什么。面对相声台词的文本,郭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笑点—探究笑点创作的秘密—归纳反语用原则—在文本中找例子验证这一原则—回忆生活的实例再次验证这一原则—运用这一原则尝试创造幽默,从反简洁的语用原则到反清楚的语用原则,从课内到课外,不断揭示相声幽默创作的方法。整个过程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注重让儿童在创设的语境中提升言语能力,品尝运用语言的快乐,进而明白幽默如此简单,只要“增添无用信息,漏掉重要信息”,就可以给生活带来快乐。

3.语用的遵从

郭老师以鉴赏的眼光,引领学生“披文入情”,从文本的形式着手,寻找笑点;鉴赏相声的形式之美,品味反语用带给听众的快乐,继而进行美学意义上的再创造。加上她传情的眼神,更让学生的灵感飞扬。寻找笑点的过程,也是发现文本秘妙的过程。譬如,对笑点“票价八毛一张的……”创写,充满了创造性。学生对笑点的多角度创造,呈现出多样的情节发展,让思维的火花丰富多彩,使“啰唆”的形象栩栩如生。这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标签:;  ;  

反讽的原则与生活中的幽默--“电话”课堂的记录与评论_相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