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中物理教材习题特点赏析_物理论文

美国高中物理教材习题特点赏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习题论文,高中物理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习题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既可以作为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提升科学素养,发展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又可以作为物理与社会链接的文化桥梁。习题的编制是教材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匠心的习题设计能体现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美国Prentice-Hall公司于2006年出版的《CONCEPTUAL PHYSICS》(《概念物理》)中的习题设计富有特色,对于我国物理教材的习题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概念物理》教材中习题组成结构

《概念物理》共有四十章[1],每一章的习题都以Chapter Assessment形式在该章末尾集中呈现,每节后面没有设置习题。《概念物理》真正意义上的习题包括五个部分:问题回顾(Review Question)、公式运用(Plug and Chug)、思考与解释(Think and Explain)、思考与问题解决(Think and Solve Develop)、活动(Activities)。问题回顾、思考与解释相当于我国的课后思考题,公式运用、思考与问题解决相当于我国课后的计算题,活动表现评价则相当于我国课后的实验与活动。这五个部分习题所承担的功能各不相同,“问题回顾”主要目的在于检查概念,它所提出的问题都是针对该章一些重要基本概念和定理,并且每道习题都注明章节出处,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基础概念和原理。如第三章“抛体运动”针对第一节“标量和向量”的问题回顾有二题:

【例1】标量与向量有什么不同?

【例2】为什么速率是标量而速度是向量?

“公式运用”部分主要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基本公式最基本的理解和运用,习题情景简单,大多经过人为抽象、简化、分解等加工处理,可直接套用公式,只需要一二步运算即可。如第十二章“万有引力”中“公式运用”的一题:

【例3】计算地球表面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地球的质量为,半径为

思考与解释、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这三部分习题约占习题总量的一半,与问题回顾及公式运用部分相比,这三部分习题更重视概念的应用与批判思维的培养,重视对活动的表现性评价。其中思考与解释主要是运用概念和原理解释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思考与问题解决主要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而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这三部分习题是《概念物理》习题的精华所在,也最能体现其习题编制的特色。

二、《概念物理》教材中习题特点

《概念物理》习题数量较大,第二章“直线运动”习题数量最多为53道,第十五章“狭义相对论——时间与空间”习题数量最少为29题。习题形式主要为问答题、计算题、动手活动题。这些习题在内容的选取、背景设置等方面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文化背景浓厚,耐人寻味

教育实质上是文化的传递与创造,习题背景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可以为学生呈现广阔而浓厚的文化。《概念物理》习题注重文化背景的营造,它涉及人类学、民俗学、科幻等人文文化领域,作为物理与社会链接的文化桥梁,它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4】如果人类起源于非洲并由非洲迁移到世界各地,若迁移速度为1km/y,则多少年后人类从非洲迁移到中国?(假设非洲与中国相距10000km)

解析:物理文化与人文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尽管两者形成的背景、关注的对象以及涵盖的内容不同,但在深层的价值取向上,则是相通、互补的。人类起源于非洲并由非洲迁移到世界各地是目前人类学的一个假设,还有待证实。本题作为思考与解决的一道习题,难度其实很小,但是该题以人类起源作为文化背景,无疑加强了学生对人类学的了解,通过该题,促使学生关注物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了解物理学的文化价值,学会尝试运用物理学知识探究一些人文假说,增强物理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联系。

【例5】科幻片中,超人在外空遇到小行星,超人以100m/s速度将它用力投掷,而超人岿然不动。从物理学的角度,超人后退的速度为每小时多少米?

解析:本题只需要简单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即可,知识要求不高。科幻中英雄一直是孩子们模仿的对象,本题以超人投掷小行星为文化背景,一方面是对在孩子中流行的科幻文化的响应,能激起学生的文化共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重新评判科幻文化,认识到知识科学与科幻的区别。

物理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物理教育应将物理文化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物理教育切不可采取“去文化”的简约方式。习题设计中应注意将它置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通过多种多样呈现方式(文字呈现、图片呈现、图表呈现)来向学生展示文化。

2.物理思想与方法并重,发人深省

物理思想与方法是物理文化的灵魂,也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学习目标。《概念物理》在进行习题设计时非常注重对物理思想与方法的挖掘,学生通过解题加深对物理思想与方法的理解与领悟。

【例6】当物体越来越靠近地球时,我们认为它下落。地球表面曲率同卫星的轨道相似,沿圆形轨道运行的卫星没有越来越靠近地球,我们能否说卫星下落?(提示:将卫星的位置与没有引力时假想的直线的位置进行对比,卫星是否处在该直线之下)

解析:如图1,假设卫星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为8km/s,不考虑引力的情况下,卫星1s做直线运动8km,考虑地球引力的作用,1s内卫星将下落5m(低于图1所示的直线),而在地球表面每8km弯曲5m,所以当卫星以线速度8km/s做圆周运动时,它落在地球曲面的同一位置上,没有靠近地球,也不会下落。几何学的性质既不是先验的,也不是独立的,它取决于物质和场的分布状况。引力几何化的思想是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的关键之一,也是人类思想的瑰宝。本题运用几何方法来解释引力问题,可以认为是引力几何化思想的萌芽。

图1

3.强调科学判断与决策,突出证据思想

探索科学是一项人类的事业,未来社会需要善于推理、能决善断的人。证据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它也是辨别科学与伪科学最重要的依据。《概念物理》有许多习题涉及科学判断与决策,要求学生寻找证据肯定或否定一些观点。

【例7】某厨房用品附有警告:本产品所带有带电粒子运动速度为每小时10000000km。这个警告合理吗?

解析:现代很多产品的广告或说明书上有意或无意出现科学错误,对人们产生误导。对生活中有违科学的广告、标识进行判别是具有科学素养的表现。本题中产品中带电粒子的漂移速度仅为0.01cm/s,电流的可怕之处不是带电粒子的移动速度大,而是它可能使人体内的电荷发生剧烈振动,破坏人的神经系统,使人体组织过热。《概念物理》共选用了5道类似的习题,通过这些习题的练习,可以促使学生能运用物理知识对实验方案、政策主张、社会的现象进行科学判断,对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及将来个人决策产生较好的影响。

【例8】哪些证据能支持在太阳中存在铁元素?

解析:无论美国课程标准、还是教材都非常重视证据。本题非常简单,即太阳光谱就是支持太阳中存在铁元素的重要证据,但本题从证据的角度设问,表明教材对证据的重视,与课程标准及教材的正文一脉相承。《概念物理》类似的习题共有5道,通过这些习题,让证据的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

4.开放性与原始性共存,催人创新

习题的开放性一般体现在条件开放、情景开放、结论开放,它往往能够激发人的创新思维。所谓原始问题,是指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生产中未被抽象加工的典型现象。原始问题有助于拓展人们的视野,进一步增进人们对于物理本质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有助于真正实现物理教育的目的。《概念物理》既注意习题的开放性,又注意物理问题的原始性,能从不同侧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例9】地磁南北极转变过程中,若地磁场刚好为零,则地球表面宇宙射线的强度将会有哪些变化?对地球的物种有哪些影响?(根据化石证据,普遍的理论认为没有地磁场时宇宙射线对生命产生的影响就如同X射线对果蝇的影响)

解析:由于地磁场的存在,宇宙线在射向地面过程中发生偏转,从而使生灵免受宇宙线的辐射。有关地磁场的理论认为地球的磁场并不是稳定不变的,地球的磁极不断发生变化,甚至出现磁极反转的情况。虽然本题题干寥寥数言,但背景深远,涉及地磁理论、生命科学、证据思想、磁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力等,但本题最大的亮点还是它的情景开放性,结论的开放性,因为宇宙射线对地球物种的影响没有唯一的结论,这本来也是较为前沿的科学问题。

【例10】若你站在空间站内,你的脚的线速度和向心加速度比头大,可以认为你的头和脚的重力加速度不同,这个差异使人很难受。研究表明,的差别对人体不会产生不适的影响。相对你的身高,空间站的半径应为多大,使你的头和脚的重力加速度的差异仅仅为?

解析:本题只是对相关现象进行描述,没有对现象作任何程度的抽象,基本上是文字描述,隐含的变量、常量等需要学生自己去设置,对学生来说不是常规的,不能靠简单的模仿来解决。它的情境真实,具有趣味和魅力,完全符合上述有关原始问题的界定。学生解决本题时需要抽象出空间站的模型、空间站的运行原理,根据自身的身高,进行估算,它还蕴含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等效原理的思想(在空间站的局域参考系内,引力场与惯性力等效)。

5.活动器材简单,生动有趣

《概念物理》习题中共有40个活动,活动的器材有玻璃杯、木条、砖、米尺、停表、绳子、球、金属丝、皮带、铁锤、食品罐头、鸡蛋、水、盐、塑料瓶、汤匙、布、纸(或硬纸板)、金属棒、锅、橡胶管、绳子、弹簧、冰箱或烤箱的铁格子、线、白炽灯、牛奶、金属薄片、平面镜、珠宝或透明彩石、蜡烛、未曝光的胶片、放大镜、双筒望远镜、玻璃纸、幻灯机、水果、铜片、锌片。这些器材简单,成本低,学生取之容易。有些器材甚至在多个活动中被采用,如以杯子作为活动器材的活动有6个,以绳子、尺、纸为基本活动器材的活动也有多个,这些活动虽然器材简单,但却生动有趣。

【例11】站在平面镜前,让同伴在平面镜上标出你的头和脚的像所在处,比较你的身高与两标记的距离。如果只有小镜子,在小镜上标出你的头顶及下颌像所在处,比较两标记的距离与你的脸长。前后上下移动平面镜,思考要看到你的全身像至少需要多高的平面镜。

【例12】将褶皱的玻璃纸带放在极化材料上作为幻灯片,也可以将玻璃纸折成不同的角度,将幻灯片投影到大屏幕上或白墙上,使极化材料在幻灯机镜头转动,则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颜色,若配上你喜爱的音乐,你就能实现声光放映了,详细描述你的活动。

解析:例11在我国习题中常作为作图题出现,难度很大,因为要找出最小高度的平面镜,平面镜放置的上下位置也很重要。美国教材将它作为一个活动题,让学生慢慢探究,通过比较、演绎最后探究出要看到人的全身像所需平面镜的最小高度。“从做中学”,学科学是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能动的过程,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化解了这一难题。

例12中,白光照射到褶皱的玻璃纸上,由于光的干涉,将出现五彩缤纷的颜色,使极化材料在幻灯机镜头转动,又使五彩缤纷的颜色强弱出现变化,配上音乐,确实能给人美的享受。该活动难度不大,所用原理也不复杂,通过该活动,学生一方面能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能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对我国物理教材习题建设的启示

1.将习题设计真正地纳入课程编制之中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要“优化练习和习题的选择”,认为“一道好的习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3],这无疑显示出国家教育部门对习题设计的关注。我国高中物理新教材的习题较过去教材有较大的改进,安排了不少探究性习题,题型新、形式多样,注意以自行车、脚踩式垃圾桶、电子秤、遥控玩具车、“温室效应”“热岛效应”“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城市建设”等为背景。但是,这样的习题占教材习题的分量还是过小,还存在大量多年前的偏题、旧题,可以说物理课程的“繁、难、偏、旧”现象在习题中仍有体现。现行教材中以某物作为背景习题虽然减少,但习题背景将某物改换为汽车、飞机、钢球,背景重复单调,与先前相比换汤不换药。大多数习题缺乏背景图,即使有,背景图也非常简单。习题则是把现象进行抽象、简化、分解,经人为加工的习题以复习、再现为主,主要目的是为了加深对概念与规律的理解,缺乏拓展性。标准对习题建设的重视并没有真正落实到教材的编制之中,习题设计的滞后势必对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造成消极影响。

2.习题设计需要实现巩固双基与学生发展之平衡

“巩固双基”是我国习题设计的重要特色,我国现行教材的许多习题是针对同一概念或规律的同一侧面展开,这其实就是变相的“题海战术”。针对“巩固双基”的习题往往情景简单且被纯化,缺乏拓展性。过分地强调“双基”,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的练习设计,过于强调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公式的简单运用,导致习题的背景知识和科学方法不足,练习设计缺少文化思考,使学生缺乏对物理文化内涵的体味,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情感、创造、顿悟和审美情趣。因此,教材编制者要认真考虑如何保持我国“巩固双基”的特色的同时,又能实现学生物理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3.习题应成为学生对物理文化认识的升华之源

物理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它包括物理学思想、物理方法、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物理语言符号、价值标准、科学精神、物理仪器设备以及约定俗成的工作方法等。物理教材作为范例,不可能将所有物理文化的精髓呈现出来,作为教材重要版块,习题可以通过设置文化背景,融入物理学史、重要的物理思想方法、技术设备先进理念,展现先进的物理文化。物理文化萌发于更宽广的社会文化之中,设计者需注意将习题置身于广泛社会文化之中,实现物理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习题设计应努力克服教材原文概念规律的简单重复,要让学生在其中有物理美的享受,形象性、情感性和愉悦性的情景感受。正如台湾逢甲大学张慧贞教授所言,习题需要“包装”,更需要文化的包装。

标签:;  ;  ;  

美国高中物理教材习题特点赏析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