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论文_宋士娜

(山西省太原市太钢总医院神经内科 山西 太原 030008)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干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11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给予神经干细胞修复治疗。根据SCI评价标准,对患者术前机体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本组研究中,8例患者ASI分级提升,本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2.73%。结论:神经干细胞为脊髓损伤治疗带来了曙光,其在治疗脊髓损伤中显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并随着研究的深入,其效果也得到了一定的肯定。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神经干细胞移植将为脊髓损伤治疗带来更好的疗效,为越来越多的患者解除病痛。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脊髓损伤;修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2-0076-02

脊髓损伤可分为原发性损伤与继发性损伤,具有高致残率,一直以来都是临床治疗的难题,其治疗方法包括解除压迫、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控制瘢痕形成、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等方法[1]。近几年,采用神经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在临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研究。本组研究中,通过观察神经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观察其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11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2例,患者年龄25~45岁,平均年龄(33.9±8.7)岁;根据AIS评分发现,患者A级5例,B级3例,C级2例,D级1例。

1.2 排除病例标准

脊髓损伤部位无压迫性病变。

1.3 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神经干细胞修复治疗。患者多为损伤后1周开始进行移植治疗,移植前48h,静脉注射自体免疫T细胞。采用微管,通过股动脉直接注入损伤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脊髓损伤患者自体免疫T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根据SCI评价标准,对患者术前机体情况进行评价。

1.4 判定标准[2]

利用AIS分级评价体系,对患者手术前后运动、感觉等功能变化情况进行评估。A级:完全损伤,骸段无任何运动及感觉功能保留;B级:不完全损伤,在神经损伤平面以下,包括能段存在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C级:不完全损伤,在神经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一半以上关键肌力小于3级,存在感觉;D级:不完全损伤,在神经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至少一半关键肌肌力大于或等于3级;E级:感觉与运动功能正常。

1.5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全部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χ2检验、t检验处理数据。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本组研究中,8例患者ASI分级提升,其中,5例A级患者中,4例到B级,3例B级患者,2例到C级,2例C级患者到D级,本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2.73%。详见下表。

3.讨论

神经元干细胞在哺乳动物胚胎及成熟个体体内均有存在,也可来自于脂肪组织、脐带血、骨髓、羊膜胎盘等。目前,神经干细胞还没有准确的定义,其可分为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可自我复制与更新的细胞。神经元干细胞多存在于早期胚胎中枢神经组织,胚胎晚期及成年哺乳动物存在部位及数量均减少[3]。

外伤引起的脊髓损伤可能造成严重且长期的神经性缺乏,动物实验已证明,白质作为一种病理过程,其表现为长期且河堤性的轴突脱鞘反应,是指寡突细胞凋亡而产生。其损伤部位的病量变化与其运动功能恢复程度具有密切关系。

脊髓损伤后,血-脊髓屏障被破坏,造成局部缺血、缺氧症状发生,当炎症分子进入损伤区域后,触发细胞坏死及凋亡。损伤残存神经细胞同,还可能引起脊髓创伤区边缘脊髓组织的损伤。临床研究指出,当脊髓发生损伤后,局部微环境即因此发生改变,脊髓屏障受到破坏,其内环境发生失衡,神经细胞发生死亡,细胞内的毒性物质造成患者出现缺血性再灌注损伤,抑制因子表达,大量反应性胶质细胞明显增加,出现胶质瘢及再生抑制分子,造成轴突再生及跨越损伤区受阻止[4]。

在治疗上,采用多种手段联合应用是治疗脊髓损伤的重要方法。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如注入神经营养因子、细胞移植增加轴突再生等,以减少瘢痕形成,降低机体损伤后的炎症反应,保持有效结构,重建突触联系等。修复损伤脊髓的关键在于提供良好的轴突生长突道,从而达到修复损伤脊髓,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

神经干细胞是理想的移植材料,移植神经干细胞经分化后,可产生神经元、胶质细胞分泌为多种神经营养因素,对损伤后的局部微环境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有效启动再生基因顺序表达,使损伤轴突再生,在生成细胞外基质,以填充空腔,为再生轴突提供支持。补充缺失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促进残存脱髓鞘神经纤维及再生神经纤维重新生成髓鞘,保持其完整性。

临床研究指出,神经干细胞移植效果与宿主神经系统在结构及功能上的整合性,目前已开始应用于帕金森病、脑、脊髓损伤等的治疗。临床研究指出,神经干细胞移植于损伤部位后,替代缺失细胞,表明神经干细胞具有潜在迁移能力,这也是神经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理论依据[5]。神经干细胞的迁移能力可避免一系列因移植引起的副损伤。在动物实验中表明,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式,并由大鼠脊髓组织分离出的神经干细胞向其中移植,可以发现移植后的神经干细胞发生分化,新生神经元与宿主神经元间建立新的突触。通过运动学检测可见,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虽然与正常动物仍有一定差异,但其证实了神经干细胞可有效修复脊髓损伤。

神经干细胞不易保存是其在治疗受限的重要因素。近几年,编码致癌蛋白外源性遗传信息的发现,其可使神经干细胞得到有效分离及培养,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还避免了伦理问题的出现。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可以人工定向分化为功能细胞,对缺失细胞结构及功能达到良好的替代作用,还可促进受损神经组织再生,阻其变性。当患者出现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出现生成、分化不足等问题,造成其修复能力不足,而外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移植,改变了这一问题,还可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生成及分化,促进脊髓损伤的修复[6]。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有多种途径,如脊髓受损部位、股动脉、静脉、蛛网膜下腔等,神经干细胞或前体细胞可从其他途径获得用于细胞治疗,并对脊髓损伤患者康复起到了一定疗效,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

本组研究中,通过采用神经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观察发现,8例患者ASI分级评分得到提升。虽然如此,研究指出,神经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的诱导信号通路是什么,作用机制是什么,体外操作会对其影响作用有哪些,如何对移植后的神经干细胞分化调控等都是需要临床进一步研究并确认的。

脊髓损伤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但是,神经干细胞为脊髓损伤治疗带来了曙光,其在治疗脊髓损伤中显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并随着研究的深入,其效果也得到了一定的肯定。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神经干细胞移植将为脊髓损伤治疗带来更好的疗效,为越来越多的患者解除病痛。

【参考文献】

[1]赵强,金华,李艳华.神经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现状及移植途径[J].生命科学,2013,25(3):320-323.

[2]金华,赵强,张昆林.神经干细胞动脉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后Bcl-2与Bax的变化[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31(8):691-694.

[3]李慧丽,杜成芬,郑红梅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外伤后脊髓损伤的修复:哪些作用可促进轴突再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41):6703-6707.

[4]李脉.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问题与前景[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37):6059-6063.

[5]朱侗明.神经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现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3,30(9):2006-2008.

[6]王喜良赵岩神经干细胞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与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0):19-21.

论文作者:宋士娜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1

标签:;  ;  ;  ;  ;  ;  ;  ;  

神经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论文_宋士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