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西方哲学的范式_哲学论文

论当代西方哲学的范式_哲学论文

论当代西方哲学范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当代论文,西方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0)05-0097-06

任何理论都有一个支点,这个支点不仅是一个理论体系赖以确立的基础,而且也是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理论体系就是以这个支点为基础,以这个支点为核心展开的。当代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了“范式”概念,系统地阐述了关于这个理论支点的见解,概括了科学发展的历史交替过程。而当代西方哲学作为继近代西方哲学而兴起的新的理论体系,必然有与古代西方哲学及近代西方哲学全然不同的理论支点,亦即有不同于它们的“范式”。但是,当代西方哲学派别林立,学说繁多,概念体系与理论表述有时大相径庭,它们是否有着一个共同的范式?如果有的话,我们应怎样认识和评价这个范式?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些尝试性的回答。

一、从西方哲学发展史看当代西方哲学范式的提出

不同的哲学家在构筑自己的理论体系的时候,会提出不同的范式,而作为一个共同的哲学发展阶段上的理论,必然有着共同的范式。例如,在所谓“二元对立”的哲学发展阶段上,唯物论哲学与唯心论哲学分别以存在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存在为范式,但这两者也有着共同的范式,即以思维与存在的二元对立观为范式。我们透过培根与贝克莱那大相径庭的理论,总会发现他们的理论范式的这一共同性。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说,哲学范式的不同归根结底是由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回答,不同决定的。由于人类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回答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因而在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哲学范式也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通常,哲学界把古希腊哲学看作是思维与存在浑然为一不可分离的哲学。且不说在古希腊神话时代,人和宇宙万物浑然为一,从而思维与存在浑然为一,即使在稍后的自然哲学家那里,也还深蕴着这种思维与存在浑然为一的观念的影响。

古希腊神话时代是一个不知思维与存在相区分、相对立的前哲学时代。埃琉西斯宗教中人与自然合一的诸神、奥菲斯宗教中那个孕育天地万物之卵,都是这样一种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的浑然为一观的表达,这种表达使它连一句明确地标帜自己关于思维与存在浑然为一的箴言都没有。稍后,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哲学家们才从哲学上指出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巴门尼德是较早自觉意识到这一点的哲学家。他提出的思维与存在同一的思想就成为标帜这一哲学的较早的箴言——可以说,是巴门尼德开启了西方哲学史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古老命题。自巴门尼德之后,古代希腊哲学家开始了对思维与存在浑然为一的思想的觉醒和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回答并因而出现了不同的哲学派别与学说。

但是,辩证法的奥秘在这里也显现出来:当哲学家们在提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时候,这个思想本身就昭示了哲学家对思维与存在的区分的思考。在明确地以思维与存在的区分为前提讨论哲学问题的哲学家中,柏拉图算是始作俑者。他的理念论把理念看成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纷繁多样的物质世界只不过是理念的“影子”,而人的思维则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知识就是这种回忆的产物,因而人能够思维那种客观(理念)的本质;伊壁鸠鲁则认为原子构成宇宙万物,而人的心灵和感官的认识活动得到的影象“都是具体对象的形式和性质”(注:《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53页。), 因而人的思维能够认识客观对象(物质)的本质。柏拉图、伊壁鸠鲁等哲学家以思维与存在的区分为前提所讨论的这些哲学问题、所提出的这些哲学观点,以至到中世纪的宗教哲学,也还是在试图探求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显然,这还不是思维与存在二元对立的学说。

真正把思维与存在作为一个二元对立的难题提出来的,应当是17世纪法国唯理论哲学家笛卡尔。笛卡尔提出了思维与存在、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各具独立本性的问题,从而使哲学史上关于世界本原的二元对立哲学的理论进一步明确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启迪了其后英国与大陆哲学家们对世界本原的认识论探讨。于是,英国经验论和大陆理性论成为二元对立哲学的典型形态。经验论者重视和强调感觉经验的认识论意义,认为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唯理论者则重视和强调理性与逻辑的认识论意义,认为可以超越人的感觉经验而直接通过理性与逻辑的思考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经验论者与唯理论者的理论主张虽然不同,但在思维与存在二元对立这一基本问题上,他们的立场是一致的。

直到18世纪下半叶,德国哲学家康德才对思维与存在的二元对立思想从哲学上给以自觉的批判。康德哲学的核心部分是三大“批判”。通过三大“批判”,他论证了人类知性思维认识现象界何以可能,对“物自体”的形而上学的追求何以不可能,从而提出了人的先验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现象界的哲学观点。这就使得康德哲学成为当代西方哲学的先声。康德哲学关于客观的、自然的存在物即物自体是不可认识的,人所能认识的只能是现象界,而对现象界的认识又离不开人的先验的知识形式的思想,为他之后的许多哲学家所吸收、发展,并进而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哲学范式——当代西方哲学范式。我们可以说,康德关于人类只能认识现象界即人的感觉经验世界,而不能认识超经验的客观自然界即“物自体”本身的思想,是孕育当代西方哲学的种子。

19世纪上半叶,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开始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显露出来。早期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向往,启蒙时代思想家们对理性的信念,在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弊端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种新的社会现实引起了哲学家们的深沉思考,尤其在德国,一方面有资产阶级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影响,另一方面有对封建主不满并进行着试探性抗争的软弱的资产阶级的浓厚的鄙俗气。这样的现实,一方面使那些站在时代前头的英勇斗士从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那里吸取了辩证法,冷静而深刻地分析了德国严酷的政治斗争和纷乱的社会现实,以革命的批判精神对待德国与世界的事变,另一方面也使那些目光短浅、情感脆软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无奈地摒弃了古典哲学大师的理性信念,以随波逐流的态度看待强权与强力的为所欲为。

于是,经过康德之后一个阶段的酝酿,到19世纪中叶,思维与存在二元对立的哲学范式逐渐被代之以二元统一的哲学范式,德国古典哲学衰微,当代西方哲兴起。

二、当代西方哲学范式的基本内涵

德国古典哲学衰微之初的当代西方哲学还以某种改头换面的形式保存了康德哲学、黑格尔哲学的某些内容,稍后就以对它们彻底否定的理论体系和概念表达取而代之。

当代西方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同近代西方哲学的区别是多方面的——有研究内容侧重点的区别,有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区别,有处世态度与情调的区别,如此等等,但是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理论形态,其范式的区别是根本的区别。

同近代西方哲学之思维与存在二元对立的范式不同,当代西方哲学范式是思维与存在二元统一观。这种统一观不同于古代那种纯朴的思维与存在浑然为一的同一观。在古代那种思维与存在浑然为一的同一观中,主体与客体都是有精神的如同生命一样的存在物,都能相互沟通、交流、感应。这种统一观也不同于近代西方哲学那种要么统一于客观、要么统一于主观的二元对立观。在近代那种思维与存在的二元对立观中,主体与客体各有其独立的本质,思维可以思维那个脱离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客体的本质。这种统一观是经过对从古代的纯朴的天人合一的同一观,到近代的自觉的天人相分的二元对立观的辩证否定过程而形成的新的统一观,是现实的、具体的统一观。

这种统一观在不同的哲学派别、不同的概念体系和不同的理论表达中有不尽相同的内容,但是透过这些不尽相同的内容可以看出,它们在核心的理论问题即哲学范式的基本内涵上还是一致的。例如,在新康德主义哲学中,朗格就非常重视人的器官与理智的组织对经验的决定作用;马堡学派则把哲学看作是科学认识的逻辑和方法而否定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哲学研究;弗莱堡学派的文德尔班关于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的两重世界理论,也否定纯然客观与纯然主观的观念。在新黑格尔主义哲学中,布拉德雷的“绝对经验”也建立于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相统一、相融合的观念上。此外,科学主义哲学中的“实证”、“原则同格”、“感觉的复合”等概念,人本主义哲学中的“现象”、“存在”等概念,都是这样一种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相统一的统一观。

如果我们把西方当代哲学诸派别和理论体系各自的理论范式作一概括,就会发现,它们的理论支点都是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人的感觉经验世界。在这些哲学派别和理论体系那里,离开人的感觉经验的所谓世界的本质、本原、本体,无论是追溯到那个客观自在的物质,还是主观能动的精神,都是荒谬的。只有感觉经验世界才是现实的、真实的存在。经验主义哲学家马赫的所谓“感觉的复合”,否定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二元对立,以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要素的结合,解释“一元论”的感觉经验世界,并把它作为物理学和哲学研究的基础;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否定康德关于“物自体”和现象界的划分,用现象的一元论取代主客体分离的二元论,通过反思前的我思把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从而使现象界具有了一元论的性质——他那句“存在先于本质”的哲学名言的根据也就在这里。其他如语言分析哲学、哲学解释学等等重视语言和语言分析,其根据在于语言是联系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感觉经验世界的方式,即现实的世界的存在方式。

就像任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都有科学的巨大进步作为前导一样,当代西方哲学作为一种全新的哲学也有相应的科学的巨大进步为其前导。在当代西方哲学萌芽之初,有以感觉经验为核心的心理学研究,这种研究导引了哲学家对追求世界本体、事物本质的怀疑,而在当代西方哲学发展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出现则为这一全新的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与相对论中时间与空间随参照系变化而有所不同的理论,启发了当代西方哲学家对感觉经验世界作为哲学研究核心的信念。此后,大多数当代西方哲学家注意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原理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例如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逻辑经验主义哲学家石里克、卡尔纳普,操作主义的创立者布里奇曼,否证论者波普尔,历史主义者库恩等等一大批哲学家都是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理论依据来研究人的感觉经验世界的。因此,如果我们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看待西方哲学的历史形态,那么我们可以把当代西方哲学称作感觉经验世界本体论哲学。

三、当代西方哲学本体论再批判

我国哲学界对当代西方哲学作过许多批判,这些批判主要是围绕它的哲学范式即感觉经验世界本体论展开的,对它所指斥的主要错误是唯心主义。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冷静下来检点一下我们以往对当代西方哲学感觉经验本体论所作的批判,并且同样冷静地思考当代西方哲学在西方社会所发生的影响,我们所得到的结论也许不完全是那个样子。

我国哲学界既往对当代西方哲学的感觉经验世界本体论所作的某些批判的理论出发点,是把感觉经验看作一种主观的精神心理活动,其内容是客观对象的那些本质、属性、规律等等,并进而把感觉经验的对象世界当成了客观自在的世界本身。这种批判十分武断地把当代西方哲学的感觉经验世界本体论的那些范畴,如现象、存在等等,说成是以主观感觉经验决定客观存在,而不顾及感觉经验作为一种生理心理功能同客观的物质世界构成的感觉经验世界也是一种真实的、现实的世界。比如说,某些当代西方哲学家借以立论的洛克的“第二性的质”所构成的世界,就是一种不能脱离人的主观感觉经验的世界。人所生活于其中的色彩缤纷、音调高低的世界,是那自在之物与人的感觉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没有人的感受色彩的眼睛和分辨音调的耳朵,就没有这样一种属人的视听世界。某些动物能够看见红外线、听到超声波,因而它们的视听世界并不同于人的视听世界。当代西方哲学所关注、所研究的就是这样一种与感觉经验相联系的世界。

但是,人们常常把这种批判的理论出发点冠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头衔,其实它并非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世界观,当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当代西方哲学,但从西方哲学发展史的绝对分期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属于当代西方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同当代西方哲学一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必然也具有思维与存在二元统一的性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4页。),无疑包含了这样的范式, 而他在《资本论》中所说的“一物在视神经中留下的光的印象,不是表现为视神经本身的主观兴奋,而是表现为眼睛外面的物的客观形式。但是在视觉活动中,光确实从一物射到另一物,即从外界对象射入眼睛。这是物理的物之间的物理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9页。),则以实例说明他对这样的范式的见解。但是,一方面由于“当代西方哲学”已作为指称当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专门术语,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已在影响范围上远远超越了西方世界并且在诸如中国等一些东方国家取得了统治地位,所以我们一般不把它划归为当代西方哲学的范畴。

显然,人们习惯于坚持的、被冠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并没有达到一个半世纪以前的马克思的高度,而仍然停留在马克思所批评的直观的唯物主义的水平上。实际上,正是由于这种直观的唯物主义的影响,才导致我们在当代西方哲学与科学面前束手无策,甚至做出了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

当代西方哲学摆脱了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的二元对立的直观的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指导当代西方科学在一个新开拓的领域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建树。毋庸讳言,早期实证主义思潮的一些哲学家、科学家,诸如孔德、穆勒、斯宾塞、马赫等,曾经以其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的思想为指导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建树,例如,马赫对牛顿时空观的挑战功不可灭;即使到后来,以经验主义的哲学方法论为指导原则、以感觉经验世界为研究领域的成果也令人瞩目,例如,爱因斯坦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如此——爱因斯坦曾经满怀热情地谈及马赫的经验主义哲学对他的影响:“马赫曾经以其历史的、批判的著作,对我们这一代自然科学家起过巨大的影响,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深切的感情注意各门科学的成长,追踪这些领域中起开创作用的研究工作者,一直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我甚至相信,那些自命为马赫的反对派的人,可以说几乎不知道他们曾经如同吸他们的母亲的奶那样吮吸了多少马赫的思考方式。”(注:《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 年版,第84页。)“从我自己来说,我至少知道:我曾直接地或间接地特别从休谟和马赫那里受到很大的启发”(注:《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86页。)。直到1972年,一般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还在《一般系统论》修订版序言中说:“感觉不是‘实际事物’(不管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看如何)的反映,知识也不是‘真理’或‘真实’的近似。它是知觉者和已知事物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是决定于生物、心理、文化、语言等的性质的要素的复合体。”(注: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贝塔朗菲在这本书中征引和介绍了大量的关于感觉经验世界的研究成果,而这些征引和介绍,显然不是着眼于它们作为一般的科学研究成果,而是着眼于它们具有的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意义。

于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是,被批判为“唯心主义”的当代西方哲学范式——感觉经验世界本体论确实导引了当代西方科学技术发展,而我们多少年来宣传的科学世界观真谛,实则是被误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并没有导引出与当代西方科学技术相抗衡的成果。这不能不迫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这种“唯心主义”真的是那样荒谬绝伦,那么它怎么会有如此的积极作用?诚然,“歪打正着”的事是有的,但这样的哲学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我们总不能说在这整整一个时代中它总是能够“歪打正着”,而我们自己所坚守的这一种哲学却总是“正打不着”。因此,我们还是应当回过头来,审视我们通常宣传的那种科学世界观真谛,并承认它实实在在、道道地地地误解了马克思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存在的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囿于马克思所批评的直观的唯物主义的樊篱,而没有在坚持物质本体论的同时注意对人的主体方面的研究,没有注意思维与存在二元统一的感觉经验世界也是一种现实的客观的存在,所以它就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在批判直观的唯物主义时仍然直观地看待人的感性经验的世界,并像它所批判的直观的唯物主义那样坐视唯心主义“片面地”发展了许多科学研究,甚至在面对这许多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的时候,还看不出它是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更看不出它们预示了一种新的、科学的世界观,而以遥遥落伍了的眼光望着它,然后又是一阵阵激动的批判的言辞。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当年对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的批判,该感到多么可悲和滑稽!也许,在我们指出这一点时,当年的俏皮的批判家还会说一句“如果爱因斯坦的世界观是先进的,他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句轻巧的话为自己解嘲,但是我们要问的是,你的那种先进的世界观为什么不能导引出一位超过爱因斯坦的科学家?

诚然,我们这样评价当代西方哲学导引了西方的科学技术进步的时候,并不是说它和它造成的成就不可批判。完全不是这样!它们同样要在自身的历史发展中被更新的哲学范式所代替、所否定,而且爱因斯坦的哲学观点和他的伟大发现已经预示了这样一种代替、否定,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当代西方哲学的研究甚至已经自觉意识到这种代替、否定的新趋向。但是,这不能成为站在远远落后于它的哲学立场上对它进行全盘否定的理由。这就像美国人丢开电冰箱里的冻肉去到野外寻找新鲜美味,并不能为原始的狩猎民族提供多少否定美国当代文明进步的论据一样。

现在,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已堂而皇之地被引进国内,但如果我们对与它并行且对它起导引作用的哲学讳莫如深,这就是只求其然而不求其所以然了。如果我们不满足于一般地学习、掌握、运用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那么就应当了解既蕴酿于其中又导引它发展的当代西方哲学,从当代西方哲学中吸收些营养,特别是从它的哲学范式中吸收些营养,用它来丰富我们,提高我们,然后再超越它。我想,这对我们加快我国的社会发展与进步将是有所裨益的。

收稿日期:2000-05-29

标签:;  ;  ;  ;  ;  ;  ;  ;  ;  

论当代西方哲学的范式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