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1年高考作文阅读报告_高考论文

山东省2011年高考作文阅读报告_高考论文

山东省2011年度高考作文阅卷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东省论文,高考作文论文,年度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试题评价

“这世界需要你”虽是命题作文,但限制性不强,审题难度不大,让大多数考生都能迈过审题的门槛,这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给学生发挥创作的空间”的新课标要求,同样也符合全国高考命题的趋势。对于人称代词“你”的解读各有不同,可以强调自我存在的价值,可以是在成长道路上对于自己至关重要的亲人、师长、朋友等,也可以呼唤时代缺失而这世界需要的行为品质……所以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加之题目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有利于考生真情实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充分发挥。特别是题目用“需要”一词高扬主流价值观,有助于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具有人文性;而“这世界”同时也体现了时代性。“这世界需要你”的命题在设计上把考生和当下世界的需要联系起来,内涵积极,与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11年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版)》以及2011年的《山东卷考试说明》的要求正相符合,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命题导向很好,这也与笔者近几年强调和倡导的高考作文的“社会心理引导作用”相一致。

与2010年相比,2011年的试题虽然依旧标有“文体特征”的要求(强调“诗歌除外”,继续显示了对文体规范的要求),但由于题目的角度较宽,因而适用于实用类文本、记叙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等多种文本的写作,考生可记叙、可议论,或描写、或抒情,也可以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选择的余地较大。这样,有利于展示考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更充分地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

另一方面,题目还适合不同地区的考生,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当然,考生写作的水平又因境界的高低和感悟的深浅而有所差别,能够造成一定的梯度差异。

2011年山东省有效语文试卷为541466份,作文三评卷为58834份,仲裁卷为2384份,作文题目的实际难度为0.73,2010年为0.69,命题难度下降0.04,因而平均分为43.66分,比2010年提高了2.2分。这些数据,可以更直观、有力地表明难度降低情况。另外,各分数段的分布比2010年更为合理,2011年的标准差为6.75,改变了一些年份学生分数集中于中间段的现象,这说明我们降低了难度,同时也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

试题解析

2011年的作文命题“这世界需要你”,由三部分组成:“这世界”、“你”、“需要”,其中“需要”强调了“这世界”与“你”之间不可分离的关系,仅仅片面地写“这世界”或者“你”都是不可取的。考生要思考和回答出“什么样的世界为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你”,就应该能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成绩。考生要全面思考和处理“这世界”和“你”的关系:世界需要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你或需要你什么?怎样回答和满足这种需要?这世界又是怎样的?

我们先说“这世界”。“世界”通常指人类现时正在生活居住的地球,包括自然和人类社会,可指称自然或人类社会的一部分或一个方面,常用同义语有地上、天下、人间、世间、万物、世上等。“这”是一个近指代词,强调世界的当下性、时代性,不指远古,有引导学生关注当时的倾向。“这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是如何的世界,这是要剖析的。“这世界”是社会这个世界,还是家庭这个世界;是当前这个世界,还是自我情感的世界;是整体的大世界,还是局部的个体的小世界等。考生必须要谈需要的“这世界”的特征,也就是“什么样的世界”的问题,要和后面的“什么样的你”相照应。

“需要”是有机体(尤其指人)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在心理学上,“需要”指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脑中的反映,它常以一种“缺乏感”体验着,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导致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机。需要总是指向某种东西、条件或活动的结果等。对考生来说,一个比较重要的节点是对世界和你的关系的把握,也就是对“为什么需要”要能够表述得准确、清楚。题目中的“需要”,是由“这世界”发出的,要明确需要“你”什么,并且要深入具体探讨,要求“你”怎样回应,以满足“这需要”。

在这个题目中,最重要的部分应该是“你”,是审题的重点。对“你”的理解是否准确和定位是否恰当往往决定着选材,同样也影响着文章立意。“你”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群体,还可以指代人以外的其他事物。“你”和“你们”还是有差别的,这里有单数化的倾向。

“你”首先可以指人,可以是考生熟悉的某个他人,还可以是某个群体,也可以是考生本人。尽管题目要求关注“现实性”和“当下性”,“你”定位为古代名人也未尝不可,但应该写在当今仍有影响的古人,且务必写出“古人”的与“这世界”的需要关系,挖掘出古人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如定位为“孔子”,就可以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来触发自己的立意和思路,阐发“这世界需要用孔子的思想照亮”的观点。

“你”可以是具体的一种物质或物象,可以是某一种艺术或文化产品。如:地球、水、森林等,又如文字、文学、语文、诗歌、书籍、音乐等。在这方面,由于现代文阅读《没有天堂》的干扰或者说误导,一些考生把“你”定位在了地球上,甚至去抄袭现代文阅读材料。

“你”还可以是抽象的某种精神、价值观、思想体系等,如:爱、大爱、爱心、关爱、博爱、忍耐、坚强、坚毅、慈善、善良、诚信、纯真、真情、亲情、微笑、感动、感恩、良知、团结、竞争、合作、勇气、宽容、希望、目标、规则、自信、宁静、诗意等。在这一类定位中,也有磨难、坎坷、挫折、困难、残缺,这种客观存在而人的主观上排斥的东西,如果表述不当,驾驭材料的能力不够,可能会给人以不太合情理的感觉。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评分标准的要求,考生在审题方面基本的四个层级划分大致为:

1.切合题意。指“你”的定位明确,个体、群体或某种思想点得清楚,有的人称可以转换,可以出现你、我、他、你们、我们、他们,但是在文中始终有明确的定位,或提炼一个核心,只是表达的需要,而不是思维的混乱。对“需要什么”明确,有需要的理由和根由;有具体的回应,有一定的构想和计划。

2.符合题意。指“你”的定位明确,但“这世界”的时代性不强,对“需要”不清楚,回应不清,含而不发,不点题旨。

3.基本符合题意。定位不明确,多种人或多个思想并列,无逻辑地罗列材料,无具体思路、空泛,时代性不强,“需要”模糊。

4.偏离题意。全文只强调一种精神,讲“坚持”“信义”,从头到尾只谈核心,不讲“你”和“世界”。

在表达上,考生应该把握以下方面:

1.议论文有完整结构,思路连贯,中心突出,明确指明“需要什么”,“怎样满足这种需要”。如果列举的材料不能提炼出一个中心,那么只属于材料罗列,可考虑二类卷。记叙文分记事和记人两种,事件要完整,描写要细致,人物形象要生动。散文分抒情和议论两类,要串联众多人物和事件,强调充实饱满,不虚假,有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

2.在文体格式方面,有对话的态势,文体规范,注意格式。因为今年的第二人称关键词的出现,一些考生运用书信体,那么至少就要注意书信体的基本格式要求,如开头的称呼,结尾的署名和时间等。

在体裁选择上,考生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从这几年看,山东阅卷倡导规范的记叙文与议论文,并且要求文体特征要鲜明,要求考生认真作文,不要盲目创新、哗众取宠,不要套用所谓优秀作文的另类体式。

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这次的作文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文章,其中,议论文不但能说明这世界需要什么、当代青年应如何回应这种需要,而且还能揭示这世界需要的内在原因,引用的材料也新颖而独特。其中一部分考生列举出一系列的人物和思想,并能提炼出共同性来,使文章归为一个中心,构思值得肯定。记叙文中有相当一部分选择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通过叙述一个典型事件来显示这世界为什么需要他(她),描写刻画均很生动细致,情节感人。有的抒情式散文串联了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以充满感情的语言来表达对某种精神的期盼或坚守,行文张弛有度,极富感染力。

选用的题材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如有考生写道:当健美猪活跃于各大养殖场,当彩色馒头横行于上海滩的街头巷尾,当三聚氰胺流转于各大奶商的操作间,我不禁疾呼:“道德,这世界需要你,诚信,这世界需要你。”

在议论文的论证中,论证法多种多样,有的例证典型,扣题准确全面,很有说服力:有考生是这样写史铁生的:“一个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残疾人,他知道自己需要坚强,于是他渐渐拥有了你——坚强,他在坚强中不断思索着,于是他领悟了你的真谛。《地坛》是他拥有你的证明,史铁生和你做了朋友,于是他笑对人生。”很多考生的喻证极有文采,说理生动。这是一篇写追求的考场作文中的句子:“人生如酒,或清淡或浓烈,因为有追求而更醇;人生如歌,或低沉或高昂,因为有追求而更悦耳;人生如画,或浓艳或清丽,因为有了追求而更有价值,人生因你而精彩,这世界需要你——追求。”许多考生能做到反面论证典型有力:“甲午海战开战前,日军的探子回来报道说,北洋水师装备先进,武器作战能力一流,与日国不相上下,但北洋水师一定会输,因为水师军队溃散,人心游离,吏治腐败,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结果海战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敲响中华民族的警钟。”

在记叙文的写作中,一些优秀考生的细节描写极富真情实感。有考生写父亲来学校给自己送身份证:“怎么还不来呀?不是说好4点的吗?我有些坐立不安了,终于一道熟悉的身影在眼前浮现,渐渐地虚影变成了实体,没错,那确实是父亲,一张黝黑的脸上刻着几道皱纹,下巴上的几点银丝显得格外刺眼,短领的白褂紧紧地贴在身上,分明被汗水湿透了,背有点弯,站在我面前,那张脸离我略近一些,……”文中作者首先表现了自己对父亲的需要,又通过对父亲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很让人感动。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似乎看到了朱自清先生《背影》的影子,也充分体现了考生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很强的摹写能力。

当然,也有一部分考生的作文中心不够突出,写了若干个人物和精神,却未提炼出其共性来,文章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呈现为无序的罗列状态;另外,有少部分考生只论述某种精神,却不论证它和这世界的关系,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题意的表达。

文体方面,多数考生采用了论说文的体裁,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论述性的散文,议论的同时夹杂着情感的倾诉,语言生动,富有文采,但也有少数考生写得较为浮泛,事例间的联系不够。另有部分考生采用了记叙文的形式,记一件事或一个人,此中有高下优劣之别。个别考生采用了书信体,但优秀的作文极少。文体的运用基本上符合要求。

下面我们具体谈谈考生考场作文的几个误区:

一、内容方面

【审题误区】

2011年的作文是命题作文,审题难度不太大,给考生留下了发挥的空间。尽管审题难度不大,但有限制,有区分度。这个题目看似空泛,但内涵较深,需要考生仔细审题。大部分考生审题无误,但为数不少的考生吃了审题不严谨周密的亏。

1.审题出现偏差。相当多的考生全文只强调一种精神,如坚持、信义、道德、人格等,既不讲“你”,也不谈这个世界。

2.审题宽泛,没有去论证或表明这世界需要你的理由。有的考生,强调个人的责任感,而有的则说每个人都重要,更有的说“人人都有活的权利,要饭的,世界真的需要要饭的。为什么需要,因为他是生命。”这些显然都无法阐释真善美的主题。

【立意误区】

1.对“你”的认识不清。许多考生不能给“你”明确定位,只是泛泛而谈,整篇文章没有明确“你”指称谁,更出现了化“你”为“我”的错误。例如:普罗旺斯紫色的薰衣草让我魂牵梦萦,江南水乡盛开的荷花让我心无尘滓,乞力马扎罗山下静卧的雄狮让我敬畏,可可西里奔跑的羚羊让我泪水盈眶,每个生命都非常重要,同样我一样重要,这世界需要我。到这里题目当中的“你”,已变成了“我”,转而迷失了主题,成了“这世界需要我”的论证了。还有的对“你”的定位不清。有考生的尾段写道:这世界需要你,用坚强做翅膀,再苦也要飞翔;坚持是成功的保障,只为那蝶舞花间的梦想;诚信是一生的信仰,用生命为它护航;慈善是毕生的追求,再苦都不会停留;亲情是永恒的话题,永不褪色的画卷。本段的“你”到底指什么,是“坚强”还是“诚信”,是“慈善”还是“亲情”,杂乱不清。

2.立意不清或错误。议论中心不突出,松散,游离,说大话,讲空话,讲套话,不联系实际,导致立意散乱,中心不明确,形成“拼盘”式作文。少数考生作文全文强调某种精神,但不讲“你”,不讲“世界”,最后只贴标签似的来一句“这世界需要你”。有考生写“世界的美丽、进步都离不开人们成功的探索,世界需要成功,然而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世界需要失败”。接着论据是“失败是一块垫脚石”,“失败是一个警钟”,“失败是剂催化剂”。他应立意的是“面对失败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或精神”,而不是失败这种结果。还有,我们不是需要苦难的苦果,而是需要拯救的意识。另外,“你”必须是真善美的、积极的,脱离了这个前提,偏面地追求新意,很有可能出现论证错误,成了存在主义——无是非,无思考。

3.主题不集中,中心不明确。较多的考生在文章中同时罗列若干人、若干群体或者若干精神、概念,而且罗列的这些内容没有内在的逻辑性或一致性,造成了主题的散漫、不集中。有些考生作文贪多求全,“你”定位不明确,不集中在某一主题上,中途转向另一主题,从而使已经确立的中心不能贯穿始终。如有的作文中罗列了多个“人”、多种“精神”,没有内在逻辑顺序:一篇文章写到了陶渊明的隐居、蔡元培创新的教育思想、李娜的力度、李连杰的壹基金等等,结尾就一句“淡泊宁静!”这样的文章读来理不出头绪,如坠云雾,不知所云,自然难以取悦阅卷老师。又有些考生选取书信体写作,仍旧持平日给朋友、同学写信的态度,信马由缰,想到哪写到哪,忘记了考场作文有题目和要求等的限制,写出的文章主旨模糊,结构松散。

4.不能辩证分析“世界”与“你”的关系,论述不够深入。一些考生一味强调“你”是什么,没有阐述“这世界”与“你”的关系,没有阐述“需要”的必要性。对于命题作文,主要是从文章中的要素和要素间的关系入手来解析: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为什么需要你,应重点论述需要的理由。很多考生没有深刻阐述需要的理由,只是大谈如何做,对原因没有进行探讨或探讨不深入,没有回应或回应不明确,造成文章空泛,不够深刻。还有部分考生只管写“你”的特征和作用,却不管世界需要不需要。例如,有考生列举了90后的特征后,结尾说:“不管世界需要不需要,90后依然存在着。”连90后对世界的回应也不谈。

5.严重偏离主题,甚至跑题。不讲“这世界需要你”,自定立意后,“独断专行”了。例如有考生开篇就写道:“自信源于对自己的肯定,就如同左思一样,坚定了自己的目标就不会因为其他人的话而改变,相信自己会成功。”然后分层论证:“自信是力量的源泉”,“自信是成功的阶梯,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通篇只谈“自信”,与题目要求成了两条平行线,看不出有丝毫关联。不谈为什么需要,而谈需要你怎么办:“既然世界需要我们,那么我们又应如何发挥自身优秀的品质而为世界做贡献呢?首先我们需要善于观察,找到自身的优秀品质和长处。其次我们还要学会坚持不懈。”本段已是另起炉灶,跑题了。

【材料运用误区】

1.材料陈旧,缺乏时代气息,材料都是似曾相识。讲诚信就是海尔集团,讲勤奋就是爱因斯坦,讲奉献就是钱学森,讲身残志坚就是史铁生、刘伟,虽然也不排除这些事例的典型性,但文章少了一点鲜活的时代气息。

2.无“材”可用,内容单薄,材料不能充分说明观点,甚至所举材料与主题无关,却生搬硬套,强加联系。例如:回望历史,先贤哲人们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阐释,瓦特明白世界是需要他的,开水壶前,他发挥自己富于联系与想象的优秀品质,改良了蒸汽机,为推动世界工业革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道尔顿明白世界是需要他的,杂货柜前,他发挥自己善于发现的优秀品质,发现了红绿色盲症,填补了世界医学史上的空白;莫奈明白这世界是需要他的,绘画板前,他发挥自己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创造了全新的印象主义画派,将世界美术推向了全新的高度。瓦特、道尔顿和莫奈的成就是因为自己明白世界需要自己。写人的不孝,结尾却说需要孝。明明写公交车上的人嫌弃农民工,结尾却说需要农民工。一部分考生平时不注意素材的积累,到考场上,搜肠刮肚找不出像样的材料,写议论文论据不充分,写记叙文没有明确人物事件,文章内容空洞单薄,自然表达不出深刻的主题。口号式作文仍然不少,全文只是大谈名人、古人,空洞无物,大喊口号,没有新鲜、典型的事例,没有真情实感,没有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感受。

3.缺乏对材料的点化。很多同学只是简单堆砌素材,不注意概括材料,不能实现材料与题目的勾连。

二、表达方面

【文体及结构误区】

1.并列结构不容易深入,不注意层次的逐步深入性,各层次无任何联系。如有考生的三个分论点是:“需要你的无私奉献来将我照亮”,“需要你的百折不挠来将我照亮”,“需要你的感恩之心来将我照亮”。该文章的三个分论点无任何关联。

2.把论题当作前提来论述。例如:“因为世界需要你,所以你要有责任心。”“因为世界需要你,所以你要有信心。”有些考生作文文体不规范,“夹叙夹议”时“议论”与“叙述”相割裂,两者格格不入,议论不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自然升华,显得既生硬又多余。更有甚者用“观点加故事”的模式,造成严重的文体不分。

3.记叙文内容干瘪,表达平淡。一篇叙事文如果叙事不完整,人物描写不鲜明,既无环境渲染又无细节刻画,就如同十分呆板地讲述一个故事一样,自然无法吸引阅卷老师。

4.议论文不善于说理。有些考生写议论文不懂得按一定的顺序说理,写作时只知罗列材料,将各方面的内容杂糅在一起,给人以面目不清的印象;有的考生认为摆事实就是讲道理,或者把摆事实和讲道理对立起来,甚至只以事实作为立论的根据,形成“观点套例子”的简单化模式,即使说了一些道理也是蜻蜓点水,苍白无力;另外有些考生在举出事例后,不会紧扣观点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文章结构显得松散,内容有拼凑之嫌。在论证中无内在的因果或其他逻辑关系的文章也为数不少。例如: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世界需要你。

5.书信体格式不规范,流露硬伤。书信体作文需要掌握书信体的正确格式。有些考生不熟悉这些格式要求,随意行文,无称呼或无落款,或是不知道顶格、空格的规定,以致文章出现硬伤。

6.在结构表现上穿靴戴帽。在形式上有“这世界需要你的”字眼,但没有具体内容。这句话成了空摆设。不排除有宿构的可能性。

7.开头结尾滥用排比句、开头硬用题记、文章乱用小标题的现象依然存在。

【语言运用误区】

1.语言乏力,平淡无味,缺乏深刻性、思辨性,词不达意。有些考生平时不注意积累词汇,更无锤炼词语的习惯,到写作时,词汇贫乏,用词不当,语言粗糙;也有些考生爱用一些生涩的词语,用语不规范。有的考生一篇文章全用整句,语言呆板、单调,甚至有些做作;有的只用散句,影响了语言的气势,显得杂乱无章。

2.堆砌辞藻,内容空洞。有的考生为了写出“文采”,在文中片面追求辞藻的华丽,一味堆砌,而忽视内容的表达,造成文章“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3.引用错误,弄巧成拙。有些考生贸然引用把握不太准确的诗词、名言等,导致文中出现了常识性的错误。

三、其他方面

1.很多文章缺乏深刻性,看问题停留在表面,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果推因、由形观神地审察事物,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透过表象看到真相,经由问题揭示原因,经由形式洞察内涵。具体来说,这类作文对“需要什么”明确,对“需要”的原因根由未作深入探讨;绝大部分考生的文中没有对“需要”做出具体的回应。总之,这类作文只能回答“是什么”“有什么”这类问题,而不能涉及到“为什么”“怎么办”这一类比较深入的问题,立意流于肤浅。

2.材料不够新颖独特,材料内涵挖掘得不够好。不少考生仅限于罗列生活现象,对生活缺乏理性思考和深入剖析,在举出事例后,不会紧扣观点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低幼化倾向严重。

3.文章要打动人,感情是重要因素之一。这次作文,部分考生缺乏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存在着颓废消极的情绪、虚假苍白的感情和“假大空”的文风以及“仿套抄”的取巧行为。

4.部分考生出现了盲目追风的现象。有少部分考生因为近几年其他省市出现了用文言文、甲骨文、诗歌写作的现象,因此抱有侥幸心理,也用甲骨文、文言文或诗歌写作,但由于水平不高,作文并没有取得自己理想的高分。

四、教学建议

1.学生写作训练及备考方面需注意的问题

(1)不要刻意追求辞藻的华丽。有些学生显然是在考前准备了一段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开头,比如:“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脉脉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创造是石,敲出星星之火;创造是火,点燃希望的灯;创造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些老套的排比句或名句满眼都是,还能有什么感染力呢?

(2)避免罗列材料,嚼别人嚼过的东西。很多考生手中掌握的写作材料都是从文摘上得来的,你看到了我也看到了,怎么使用就成了影响作文水平高下的关键。只知罗列而没有自己对于材料和事件的独特分析和感悟,这样的文章自然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感情苍白,没有说服力。有些学生甚至罗列三五个众所周知的材料,开头结尾一贴标签就万事大吉了,如此为文,就成了人人厌恶的八股了。

(3)逻辑思维之于作文也很重要。作文也考查逻辑思维。所以考生在下笔之前要想一想你所写的内容是否符合逻辑。比如,有学生说“这世界需要地球”“这世界需要古人”,是经不住推敲的。

(4)不要为用新材料而用新材料。像李娜、袁隆平、郭明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等,看多了总有一种审美疲劳,且有的用得很牵强。

2.给一线老师的教学建议

(1)从作文训练的自身规律下手,构建成一套完整、有序、科学的作文训练体系,并编制出实施细则。要建立每个学期、每个学年乃至整个中学阶段的作文训练的有效序列。高三按照《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要求,以高考标准来训练综合写作能力,训练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应试能力。

(2)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是解决学生写作文无语可说的根本途径。因为题材不等于客观事物,“言为心声”,客观事物只有能触动和体现写作主体的价值观念时才会作为题材被写进文章。指导学生正确理解题材含义,从价值观念角度解决题材问题,不仅使学生写作文有话可说,而且让学生把话说深说透,说得合情说得在理,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收到培养创新人才、促进人格健康成长的效果。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写作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关注真实的人生,关注具体的生命,因为学生的精神成长与人格发展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与真实的人生磨砺中完成的。我们不应该将作文搞成凌空蹈虚的道德口号、大而无当的人生讨论、抽象虚无的哲学玄想以及矫揉造作的造势煽情。另外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就能让学生掌握鲜活的事例,从而跳出只要一举例就谈人人熟知的古人的怪圈。针对高考作文变化的新形势,着眼于“变”,在“变”中求提高,提升审题、立意、选材等方面的人文情怀。

(4)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强调学会整理自己的思想、进行哲理思考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锐利武器,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通过训练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辩证逻辑的思维形式、具体概念、矛盾判断和辩证推理。这样学生在写作中就不会出现论述不深刻、无序地罗列事实或概念的现象。高考作文命题变化要求考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能上升到一定的思想层次上去立意,没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是很难做到的。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就能让作文闪烁出思辨的色彩、理性的光辉。

(5)中学教学应培养学生观察、感悟和体验生活的能力,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抒发真情实感,鼓励朴实真诚的文风。语文教师更要从生活中多提炼作文资源,拓展阅读面,加强阅读训练,加强作文指导,反复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焦点,关注国内外的敏感点、热点问题,用细腻的眼光观察世界,以敏感的心去体察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更要对自己内心的微妙变化时时刻刻予以关注,并以随笔的形式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6)作文教学适当注意审题和立意能力的训练,淡化作文技巧训练、模式训练。在讲评作文时要关照不同的文体,加强作文审题训练。

(7)引导学生多读书,多体味,深度思考人生。对文学作品书中所展现的生活和塑造的人物与当下、与自己进行一个对照,从而对当下、对自我有一个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考场作文中考生素材多取材于历史人物,拿历史人物开涮,历年都是李白、杜甫、陶渊明、苏轼等满考场飞,现实性的素材、鲜活新颖的素材少,说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辅书”的情况依然严重。一些老师只知道引导学生读历年所谓的“优秀作文”,让学生“寻章摘句”,而不引导学生真正读书。不只是提高学生的素养需要学生多读书,就是为了高考有自己的独特材料和体验、感受,也要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8)进行规范的文体训练。学会写规范的作文文体,是考场作文得分的利器。很多学生在考场作文中喜欢求新求异,在作文形式上大胆求新。这固然无可厚非,但既然是创新,就难免遭遇风险。如果自身水平较高,不妨大胆尝试。如果只希望以形式取胜而忽略了文体的基本特征,往往会写成“四不像”或“花拳绣腿”式的文章,往往适得其反,得不偿失。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因为滥用文体或文体特征不突出、文体不规范而失分,所以考场作文更应讲求文体形式的规范。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一定要在规范文体方面做足文章,要舍得下大力气,要求学生写作规范的议论文、记叙文或者散文,也包括书信等应用文。

(9)加强基本功训练,使学生的书写达到规范要求。这些年来,由于电脑的普及应用,学生的书写能力和质量普遍不高,且有下滑趋势,这需要一线老师进行更多的关注和引导,是为学生素质提高着想,也是有效提高考场得分的必要手段。

标签:;  ;  ;  

山东省2011年高考作文阅读报告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