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血合剂致不良反应1例分析论文_胡敏敏,钱晓兰,徐贞

宫血合剂致不良反应1例分析论文_胡敏敏,钱晓兰,徐贞

(无锡市中医医院药剂科 江苏 无锡 214071)

【摘要】 目的:探讨医院自制制剂宫血合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使用宫血合剂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宫血合剂产生的不良反应可能由于药物本身或其它原因。结论:应该重视和加强自制制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宫血合剂;发热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3-0065-02

宫血合剂为我院自制制剂,由炙女贞子、墨旱莲、生地、炒白芍、煅龙骨、煅牡蛎、乌贼骨、仙鹤草、蒲黄炭、山茱萸、炒川断、苎麻根、马鞭草等中药组成。诸药合用,具有益肾调经止血的功效,适用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月经过多,环后月经过多,子宫内膜炎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子宫出血。该自制制剂在我院使用多年,未见不良反应的报道。该制剂的说明书中,不良反应项下是尚不明确。笔者发现1例宫血合剂致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31岁,体重60kg,无过敏史。于2014年12月29日因子宫出血来我院就诊治疗,开具宫血合剂,口服,一次30ml,一日3次,用时摇匀。患者于12月29日晚22:00左右口服宫血合剂30ml,12月30日凌晨01:00出现寒战、发热,当时未测体温。12月30日晨起自测体温,体温:40℃,予蒲地蓝口服液口服降温,后体温仍有39.6℃。后于中医院静脉滴注头孢类药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至痊愈,未见不良反应。

2.讨论

本例系口服宫血合剂后出现的发热症状,根据用药情况,时间,临床表现及其相应治疗恢复痊愈均符合药物不良反应,症属发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长期临床应用中,宫血合剂从未有过不良反应的报道,此例为服用后出现发热症状,实属罕见。宫血合剂为中药复方制剂,确切的导致发热的成分尚不明确。查阅相关文献,尚无关于炙女贞子、墨旱莲、生地、炒白芍、煅龙骨、煅牡蛎、乌贼骨、仙鹤草、蒲黄炭、山茱萸、炒川断、苎麻根、马鞭草及其相关活性成分能引起发热的文献报道[1]。发热之症,从中医角度来看,多为感染外邪或内伤发热,是人体阴阳失调的表现。正邪相争,阳盛则热,郁阳发热[2]。因此,本报道中的不良反应考虑为本复方制剂中部分热性补益药,如炙女贞子、山茱萸等,服用后使患者出现阳盛的表现症状,从而导致此次不良反应的发生,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的实验研究。除了药物自身成分因素,导致发热还可能有以下原因。患者发热后,静脉滴注头孢类药物,然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推测患者在服用宫血合剂之前可能已经感染外邪,导致人体固有的动态平衡破坏,气血阴阳失调。而宫血合剂中有部分补益类中药,有一定的滋腻之性。中医认为,在人体感染外邪,发热时,再服用补益之品,会使滋腻恋邪,引邪入里,使病情复杂化,对发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导致患者出现40℃的高烧。

中药合剂服用方便,疗效显著,不良反应报道少。但这例报道再次提醒大家, 药品没有绝对的安全性,即使是民众公认的相对安全的中药制剂,使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提醒临床医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同时作为患者,也应该在用药中加强自我监护。临床应用宫血合剂应注意:医生首先应熟悉该自制制剂的成分、功效及使用注意事项。问诊时一定要详细询问患者的基本情况,有无其它基础性疾病及并发症,有无相关药物过敏,根据辩证论治原则,严格按照适应症用药,把握用法用量,并提醒用药期间的注意事项,重视药物使用存在个体差异,以避免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为了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中药饮片的质量[3],饮片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药成方制剂的药物疗效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因此一定要从正规渠道采购中药饮片,并进行验收鉴定。(2)严格按照制备工艺进行中药制剂的配制[4],做好成品制剂贮藏和保管。(3)高度重视自制制剂在临床用药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在质量控制中应加强相关试验研究,使中药制剂能够更加安全有效的使用。(4)逐步完善说明书[5],使中药制剂能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服务于患者。(5)加强业务学习[6],医务人员注重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了解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研究新进展,重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合理使用中药制剂,关注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中药饮品炮制规范[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 韩庆荣,张永科,刘明云.中药退热机制研究进展[J].中医学报,2013,28(7):1018-1020.

[3] 李会银.中药不良反应的现代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10):109-111.

[4] 高进,卢鹏,戴卉卿等.中药现代制备工艺对不良反应的影响及相关对策[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4):52-55.

[5] 梁月晖.除湿止痒软膏致不良反应1例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12):1019-1020.

[6] 谷伟玲,张宏.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1):21-22.

论文作者:胡敏敏,钱晓兰,徐贞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

标签:;  ;  ;  ;  ;  ;  ;  ;  

宫血合剂致不良反应1例分析论文_胡敏敏,钱晓兰,徐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