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概念的建构论文_张苹

小学科学概念的建构论文_张苹

张苹(四川省阿坝州理县杂谷脑小学 四川 阿坝 623100)

【摘要】学生的前概念具有固定性,思维具有局限性,要改变学生的前概念,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教师只有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到好处的支持和帮助,这是科学课有效教学的需要,更是学生科学概念发展的关键所在。及时组织交流研讨,在归纳反馈促进科学概念的准确化;在实践中运用概念,使概念得到巩固和深化。

【关键词】前概念;科学探究;科学概念;建构;巩固;深化。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2-205-01

【正文】: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前概念具有固定性,思维具有局限性,要改变学生的前概念,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教师只有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到好处的支持和帮助,这是科学课有效教学的需要,更是学生科学概念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可以借助完整的探究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并将概念进一步深化,最终达到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目的。

一、充分暴露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建构科学概念奠定基础

学生学习科学概念其实是原有知识经验的重组,需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模糊到精确,从简单到系统的发展过程。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已经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或实物,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它是学生建构新概念的基础,并且这种有关的知识越丰富,对概念的理解也就越容易,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身边存在的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选择适合的材料,引领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暴露错误的前概念,促进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例如在指导学生探究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时,学生认为种子发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土壤(肥料)和温度,之后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实了种子发芽只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充足的空气,只有当植物生长时,才需要水分、空气、阳光、土壤(肥料)和温度。当学生转变了认识之后,我又问:“如果在房前屋后播种一粒相同的种子,哪一粒先发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房前,因为他们的前概念都认为是房前阳光充足。可是等实验结束后,学生发现自己错了,因为房前的土壤在阳光强烈的照射下,没有充足的水分,种子发芽比屋后的慢了许多。

二、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求科学概念,是建构科学概念的中心环节

概念的发展来源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因此组织承载概念的内涵的活动,帮助学生整理从活动中获得经验,促进学生思维进一步推进,都要依赖有效的策略去保障。小学科学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决定学生必须依靠自己的参与来探究来建构科学概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学生都存在常见的所有金属在水中都下沉的概念,教师就准备各种形状和结构的金属物体,将它们放入装满水的水槽中,观察发现:一些盘形或船型的金属物体漂浮起来了,而其他形状的金属物体都沉下去了,教师抓住这个时机,进一步引导探究:漂浮和下沉的金属物体有什么共性吗?引导学生分别测量金属物体的排水量,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金属的沉浮与排水量有关的科学概念。

又如“溶解”概念的学习中,学生认为物体在水中化掉就是溶解,沙在水中沉下去没有化掉不是溶解,于是教师又创设一个新的情景:面粉在水中算不算溶解?它更像沙子在水中溶解的情况,还是更像食盐在水里的情况?我们怎样来界定溶解的概念呢?在学生自圆其说时,关于“什么是溶解”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接着教师对症下药,增加了糖水这一溶液,让学生观看糖分子在水中分布的课件,再思考、讨论转变学生的错误认识,从而建构起科学的溶解概念。

三、及时组织交流研讨,在归纳反馈促进科学概念的准确化

基于“科学概念”的探究教学,学生是否成功建构科学概念,达到什么程度是检验成效的标准,也是教师反思自己教学过程的衡量标准,同时组织学生交流研讨,让学生自觉对实践进程回顾、反思、听取、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再次激发学生思维的参与,进而抽象、综合事物的一般性质,再用语言加以表述出概念的界定,使科学概念变得更加准确。

在学生建立“哺乳动物”概念的时候,我们先给学生提供猫、金鱼、牛、狗、鸽子、青蛙、猴子等动物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全面说说这些动物外形,然后让学生根据外形给这些动物分类,再让学生比较猫、牛、狗、猴子在繁殖方面有什么共同点,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发现:这些动物虽然颜色、大小、生活习性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但也存在一些相同点:如身体结构、繁殖、喂养后代的方式,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中进行,学生参与了整个活动,并准确地把握了哺乳动物的共同属性,形成了“哺乳动物”的概念。

四、在实践中运用概念,使概念得到巩固和深化

科学概念在实践中产生,也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运用概念于实际,是概念的具体化过程,而概念的每一次具体化,都会使概念运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因此创造性运用科学概念以便进一步帮助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新概念后,并不意味着他们能真正理解所学的概念,教师要从概念出发,选择合适的材料,给学生提供对新概念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机会。

在《导体和绝缘体》这一节课上,学生经过探究,已经抽象出了绝缘体与导体的概念,我突然抛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用来记录实验现象的铅笔是绝缘体还是导体?”部分学生认为是导体(因为笔芯是导体),一部分学生认为是绝缘体(因为笔杆是绝缘体),经过综合以后同学达成了一致的意见:铅笔的笔芯是导体,笔杆是绝缘体。一个小小的问题,使学生巩固了已经形成的科学概念,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用形成的科学概念辨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文作者:张苹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  ;  ;  ;  ;  ;  ;  ;  

小学科学概念的建构论文_张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