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余热利用系统研究论文_周颖艳,许杰,邹志勇

(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 杭州 310052)

摘要:介绍有机朗肯循环技术原理及其在余热利用中的优势,阐述该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提出了发展ORC余热发电技术的建议。

我国余热资源总量丰富,尤其是工业领域。该热量数量大、品味低,基本不能被生产过程再利用[1,2]。回收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各类余热,即有助于解决我国能源问题,又能有效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外针对低温热能利用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期。其中,以有机朗肯循环的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目前, 全球已有2000多套ORC装置投入运行,并能生产出单机容量14000kW的ORC发电机组[3]。目前,对低温热能发电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工质的热力学特性和环保性能,混合工质应用,热力循环优化等[4,5,6,7]。

一、有机朗肯循环技术

图1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示意图

在进行中低温余热回收利用时,热源温度较低已不适合以水为工质。这时我们考虑采用沸点较低的有机工质驱动热力循环,即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在较低温度下,该循环采用的低沸点有机物质(或混合物)能从废弃余热中吸收热量加热成为高压气体,驱动旋转机械做功将余热能转化成电能,借以回收利用不同温度范围的低温余热,简称ORC发电技术。

有机朗肯循环发电技术可利用的低品位热能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8]:

1)工业余热,温度一般小于400℃。工业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80%左右,其中大部分的能量未被完全利用,以余热的形式散失;

2)地热,温度一般小于过200℃。地热水温度多在饱和状态附近,以地热蒸汽或者地热水的热源形式加热有机工质,驱动系统循环作用。由于热源温度较低,其总系统效率也偏低,我国目前勘测发现的地热田多属热水型;

3)太阳能。太阳能资源分布广阔,取之不尽是理想的热源。但由于能量密度低,昼夜及季节性变化较大,需配备相应的集热及储热装置。碟式、槽式温度可达300℃,塔式太阳能集热器甚至能将工质加热到上千度;

4)生物质能。生物质能来源广泛、机组规模小、热源温度低,可使用有机工质匹配对应温度,且涡轮机末端不产生液态工质,设备效率较高。

有机朗肯循环发电被认为是一项针对低温热源进行有效利用的技术,特别是地热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工业余热、发动机余热等[9]。电站常规的朗肯循环以水蒸气为工质,整个循环由锅炉、汽轮机、冷凝器和给水泵等组成。工质在热力设备中不断进行等压加热、绝热膨胀、等压放热和绝热压缩,使热能不断转化为机械能。类似地,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主要由汽轮机、高效换热设备(蒸发器)、冷凝器、升压泵等设备和管道组成。该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见图1,该循环由以下4个过程组成[10]:经压缩机升压后的高压不饱和有机工质2t进入蒸发器换热,自低温余热吸收热量(包含过冷换热、蒸发换热和过热换热)变成高温高压的过热蒸气4,理想过程2t-4可视为等压吸热过程;接着,过热蒸气4进入膨胀做功蒸汽的热能转化成机械能推动发电机发电,相应的高温高压过热蒸汽变成低温低压的过热蒸气5t,理想过程4-5t可视为绝热膨胀过程;做过功的工质在冷凝器中经换热凝结成对应压力下的饱和液体1,理想过程5t-1可视为等压放热过程;凝结后的工质经密封泵升压变成高压过冷状态2t,理想过程1-2t可视为绝热压缩过程,至此完成一个换热循环即基本的有机朗肯循环过程。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管道和设备存在泄漏问题,该循环工质会发生相应消耗需配备工作液补充设备。

有机朗肯循环(ORC)采用低沸点的有机物作为工作流体从低温热源吸热,产生较高压力有机蒸汽,进入膨胀机做功。相对于传统朗肯循环,ORC具有以下优点[11]:

1)有机工质沸点低,对较低温度的热源,能源利用效率更高;其比容小于水蒸汽,所需透平的尺寸、排气管道的尺寸以及冷凝器的换热面积都较小;它的凝固点低,在较低温度下仍能释放出能量,这样,寒冷天气可以增加出力,冷凝器也不需要防冻设施;

2)膨胀做功过程中,从高压至低压始终保持在干蒸汽状态,可消除湿蒸汽对透平造成的腐蚀破坏,更有效地适应部分负荷运行以及大的功率变动;

3)在缺水地区,ORC循环优先使用空冷冷凝器,要比水蒸气电厂使用的空冷冷凝器体积小得多,价格也低得多;

4)有机工质声速低,在较低叶片轮周速度下便能获得有利的空气动力特性,在常规转速下就具有较高的轮机效率;

5)有机工质冷凝压力高,整个系统在接近和稍高于大气压力的情况下工作,使得有机工质的漏失现象大为降低。

二、国内外ORC技术研究现状

(一)工质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针对有机朗肯循环(ORC)特别是对应工质的选择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实验研究。目前,研究多将纯工质按其饱和汽化线形状分为湿流体、等熵流体及干流体三类[13]。Saleh等[14]分析了不同工质特性 (干性、湿性、等熵)和有、无回热器时工质效率变化趋势。张志强等[15]选取R227ea、R600和R141b3种有机干流体作为工质,分析典型工业排烟温度下,蒸发温度、过热度、给水加热器出口温度及回热与否对整个系统不可逆损失,循环效率,第二定律效率及净循环输出功的影响。杨新乐等[16]编程建立以低温蒸汽为热源的抽汽-乏汽联合回热有机朗肯循环系统,选取6种不同临界温度的干湿工质,提出以工质潜热比σ评价蒸发器火用损及系统热力性能的标准。确定不同蒸发温度、热源温度下的最佳工质及最佳工况点。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BoTau Liu等[17]认为,分子中存在氢键的流体都不适宜作为有机朗肯循环工质,如水、氨和乙醇等湿流体。工质临界温度对热力学效率有一定影响。一般而言,临界温度高者,在相同进口温度及蒸发温度时,热效率更高,且热效率随着蒸发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是总效率(废热的能量利用率)却是临界温度低者要高,且它与蒸发温度成抛物线关系。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ANGELINO G 等[18]针对工业余热有机朗肯循环工质进行如下分类。(1)直链式烃类和芳香族烃类,如丁烷、戊烷、甲苯等典型工质,其具有很好的热力学属性但属易燃类工质;(2)全氟化烃,如六氟苯环等,具有极好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然热力学性质不佳;(3)氟代直链烃类,环境友好,有进一步研究的潜力;(4)硅氧烷类,主要有六甲基二硅氧烷及硅氧烷类混合物,具有低毒性、低可燃性特点,就高温热源表现出较好的热力学性能。Drescher等[ ]的研究表明甲苯和烷基类衍生物系统效率较高,但该类制冷剂只适用于较高温度下循环,蒸发温度在600 K左右。

(二)研究方式

分析手段方面,针对中温地热流体,刘广林等[19]使用EES软件模拟分析了地热流体温度及膨胀机入口参数在超临界循环条件下对系统输出净功的影响。清华大学李艳等[20]以R123为工质进行有机工质透平的气动设计、造型设计和CFD模拟计算研究,并对透平进行改造优化。西安交大席奂等[21]基于粒子群算法对所选有机工质的跨临界朗肯循环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质中非制冷剂工质propylene的综合性能最佳,propane次之;制冷剂中R143a最优。目前,国内外针对ORC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通过试验方法研究系统性能的文献较少。国内,徐杰等[22]通过计算机编程模拟,简化数学条件,建立以R123为工质的有机朗肯循环最佳再热压力数学模型,并以实验方式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可为机组运行或节能改造提供一定的数值依据,也为采用其他工质的循环优化提供方法指导。西安交通大学刘广彬等[23]采用R123作为循环工质、涡旋膨胀机作为能量回收机械,搭建了小型低温余热发电试验系统。并利用该平台分析了热源条件相同、不同工质流量情况下膨胀机转速对系统性能的影响。2011年刘[24]又利用该模型分析了膨胀机转速对容积效率、热电效率、系统不可逆损失的影响。国内还将微型燃气机与有机朗肯循环装置(工质R123)组成联合循环[25],进行模拟计算和敏感性分析。试验结果显示,该联合循环可将热效率提高9.4%,达到38.4%。意大利布雷西亚大学Invernizz C等[26]对回热式微型涡轮机有机朗肯循环进行试验台研究。质量流量1 kg / s,温度300℃的废热,回热可使100kW微型涡轮机(工质甲基硅氧烷)多产生45kW电能,将效率从30%增加至40%。

(三)生产商及商用案例

到目前为止,鉴于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全球针对ORC发电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已全面展开,国外甚至已有少量商用案例。主要生产商及应用案例见表1、2。

表1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ORC)主要设备生产商[27]

三、结论及展望

有机朗肯循环关键技术包括:工质选择;循环优化;系统部件设计等。不同于成熟的电站运行体系,有机朗肯循环工质选择范围非常广,如考虑混合配比,工质形式可谓千变万化。同时,该系统热源特性各异,应根据不同回收条件进行针对性的寻优。随着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何选择工质使其技术可行、经济性好,并符合环保要求,是低温热电技术的重要研究课题。

就目前研究现状来看,ORC循环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尚未统一,多数热力计算仅考虑工质吸热后的热功转换,并未耦合热源侧即加热器内冷热流体换热过程,建议针对低温余热回收系统尽早建立综合考虑单位能量利用率及系统投资成本的理论评价体系。待该评价体系确定后根据相应指标就不同等级热源分别优选对应余热范围内适宜工质,进而有针对性地研究、优化、设计、制造相应加热器、膨胀机、压缩机、冷凝器等成套设备。

参考文献

[1]李波. 论低温余热节能发电[J]. 应用能源技术, 2007, 11: 21-22

[2]吴亦三. 中低温余热发电系统[J]. 节能技术, 1989, 5: 39-43

[3]顾伟,翁一武,曹广益,翁史烈.低温热能发电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热能动力工程,2007,22(2):115-120.

[4]HUNG T. Waste heat recovery of organic Rankine Cycle using dry fluids[J].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01, 42(5): 539- 553.

[5]吕灿仁, 严晋跃, 马一太. Kalina 循环的研究和开发及其提高效率分析[J].热能动力工程, 1991, 6( 1) : 1- 7.

[6]王宇, 韩巍, 金红光, 等. 新型中低温混合工质联合循环[J] .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3, 123(11) : 200- 204.

作者简介

周颖艳,女,1987年11月,中国联合工程公司,工程师。

论文作者:周颖艳,许杰,邹志勇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7

标签:;  ;  ;  ;  ;  ;  ;  ;  

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余热利用系统研究论文_周颖艳,许杰,邹志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