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唱中的发音与发音_发音方法论文

谈歌唱中的吐字与发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歌唱是通过语言艺术地咬字发音,塑造出深刻丰富的音乐形象,使歌唱语言展现出千姿百态的变化,从而产生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声乐与器乐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它是音乐与诗词相结合的艺术,这是其它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歌唱语言运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歌唱艺术的优劣。人类的语言或语种虽然不同,但不同民族的声乐审美情感是具有共同性的,因此很多不同民族的声乐艺术或声乐学派,在歌唱的艺术实践与教学中都非常重视和强调歌唱语言艺术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本文将就歌唱中字正与腔圆二者关系、吐字发音的一般规律、咬字与情感表现的联系作一粗浅论述。

一、歌唱中字正与腔圆二者的关系

“字正腔圆”是歌唱语言艺术全面、完美的要求。它是伴随着我国戏曲演唱活动的发展而出现的。所谓“正”,是指:“表意正,声调正,读音正,节奏正”;所谓“圆”,是指:“旋律流畅,形象鲜明,刻划细致,词曲扣准”。“字正腔圆”往往用来评价歌唱者(演员)的歌唱(演唱)技巧和水平。近年在声乐范畴中,使用得十分普遍。明代魏良辅在《曲律》中说:“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我国著名曲艺演唱家魏喜奎在《字正腔圆》一文中说:字正腔圆,首先应该是字正。字正,听众才能听清楚唱的是什么,才能引起往下听的欲望。而且字音念准,有利于行腔的圆润,促成听觉上的美感。无论唱、念(说白),都要力求把字音读准确,不能囫囵吞枣。”①西洋歌唱艺术也十分重视读字的清晰、真切、富于感情内容。他们也是按照本民族语言的语音趋势,根据情感的需要,有规律地加重语气,强调出应该强调的单字。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诺蒂说:“我们唱的词,如果吐字不清,不仅破坏了意境,而且会给观众带来反感。正因为发音是件简单而容易被忽略的事,所以反而变成了难题。”②帕瓦诺蒂的吐字亲切自如,每个音节清晰可辨,同时声音非常连贯、通畅。由此看出,歌唱艺术在情的引导下,一切都围绕着字,突出着字,从始至终具体地落实到字。只有字正了,声音才能圆润、完整、感人。

“字正腔圆”中的“字正”包括掌握吐字、咬字方面的各种演唱技巧。“腔圆”包括歌唱者声音条件和演唱技巧。字正是腔圆的语调基础,字不正,腔也就不会圆润流畅。在歌唱中,人们总是同时要求字正和腔圆的,因为这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和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歌声为歌词服务,腔随字走,字领腔行,两者统一。有了字才能谈到腔,无字之腔一般在歌唱中是没有的,字正是腔圆的依据,腔圆的美感只有通过字正才得以体现。

二、歌唱中吐字发音的一般规律

歌唱的咬字发音贯穿于歌唱艺术的始终。它是歌唱者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之一。正确的咬字和吐字以及生动的语言和语言的形象化手法是歌唱表现的极为重要的手段。

关于咬字、吐字的方法,在中国古代声乐理论中就有很多很好的见解:唱法必须讲究咬字,要能“知切韵,辨四声,明五音,正四呼,紧归韵,重曲情”。吐字要讲究四呼,即开、齐、撮、合。五音是舌、牙、唇、齿、喉。四呼为纬、五音为经,歌唱尤如织布,经纬交织而成美丽的花纹。③咬字是经过唇、舌、齿、牙、喉等器官,将字咬成各种不同的姿态,咬字要正,否则就变成别的字了。吐字是将唇、舌、齿、牙、喉等器官咬成的字正确地吐出来。

歌唱时的语言比说话夸大了许多,这种夸大的、强化的发音,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做得好的,必须要进行专门的训练。有些歌唱者虽然知道每个字应该怎样咬,但是唱起来仍旧不清楚,听众往往听不清楚歌词,不知唱的是什么。这就是因为歌唱者不懂得“开、齐、撮、合”的吐字方法的缘故。明朝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中指出:“开口就是开,用力在喉;齐齿就是“齐”用力在齿;撮口就是“撮”,用力在唇;合口就是“合”,用力在满口。这些主要是指字在口中的部位和字的着力点。(像爱、高、在、歌等用力在喉。京、齐、坚、继等用力在齿。鱼、捉、钧、搓等用力在唇。东、跑、同、我用力在满口)。只有用“开、齐、撮、合”的方法来吐字,歌唱时“字”才会清楚,才能使声音明亮结实。

我国民族声乐传统理论对汉字的读字要求是:“歌一字,字头,字身,字尾,以完成一字之音。字头即声母也;字腹即韵母也;字尾韵之结声也。”字头、字身、字尾是要求歌唱者把某些在声韵结构上比较复杂的一些字唱得更加结实圆满,并且利用其中韵母的转变,把歌音唱得更加委婉、曲折。要想唱好一个字,必须把字的头、腹、尾安排妥当,才能把字音唱得清楚。例如歌曲《黄水谣》

唱时应首先将每个字的“字头”念清楚。“黄”字出声念“呼”(Hu);“水”字出声念“书”(shu);“奔”字出声念“勃(b);“流”字出声念“离”(li);“向”字出声念“希”(xi);“东”字出声念“得”(d);“方”字出声念“弗”(f);当字的字头出声以后,就引长其身(即韵母部分)。“黄”字引长唱“昂”;“水”字引长唱“呃”;“奔”字引长唱“恩”;“流”字引长唱“欧”;……最后,要念清字尾,也叫“收声”和“归韵”。“黄”字的“昂”要收入鼻中“ng”,“水”字要收“衣”(i);“奔”字的“恩”要收鼻中“n”;“流”字要收“乌”(u)……

以上这种将唱词分成字头、字身、字尾的方法,也就是“出声”“引长”和“归韵”的方法。我国《乐府传声》上说:“唱词不清,此交代不明也。何为交代,一字之音必有首腹尾,必首腹尾已尽,然后再出下一字,则字字清楚。如一字未尽,或已尽而未收足,或收足而交界处未能划断,或划断而下字之头未能矫正,皆为交代不清”。由此看出,“字头”“字腹”和“字尾”是字音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有机地联系着,任何一部分运用得不恰当,都会影响整个字音的清楚和响亮。所以,每一部分的特性必须表现清楚,这样才能做到吐字有力,收音恰当,全字清楚。

三、歌唱中的咬字与情感表现

歌唱中的咬字发音由于表现情感的不同,咬法上也是变化多样。我们不能只是孤立地研究咬字吐字的方法和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语言如何表现感情。歌唱的艺术魅力取决于情感表现的深度,因此歌唱中情感抒发必须通过字来具体体现,使歌唱的咬字发音必须服从情感的需要来表现。

歌唱时的吐字,由于歌曲本身的特点使情况各有不同。同样一个字,由于意义、语气、快慢、曲调、音节、口型、音色的不同,尤其由于情感的不同,在咬同一字时有着极为细致的差别,其内涵各异。如“来了”这二个字,有几种不同:(1)来了。(一般的应允、搪塞),心情平静,吐词过程快而短,声音弱、气流小、口腔活动小;(2)来了。(兴奋、喜悦)心情高兴激动,吐词夸张,声音高;(3)来了!(受人骗之后,很生气),心情气愤但又克制,吐词过程慢,声音不明亮。在不同的歌曲里,由于感情的需要,咬字发音方法也就不同,有慢咬、快咬、硬咬、软咬。有慢咬快发、缓发晚收、快咬慢发、紧咬缓发等等,要做到咬字发音轻快敏捷、干脆利索,这些都是为了配合感情而使歌声更加婉转动人。例如优美抒情的歌,必须柔和地吐出每个字;威武雄壮的歌,必须有力地吐出每个字;含蓄的与奔放的;激昂的与愤慨的等等不同特点的歌曲,都要求演唱者掌握好唱每首歌时咬每个单字的分寸。我国歌剧《红珊瑚》中有一唱歌:“鱼霸的天下何日了?渔家苦难几时尽?”这两句歌词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如果歌唱者忽视了歌曲中的咬字与情感表现,把不应该咬紧的字咬得过紧,而应该咬得紧的字却又咬得软绵绵,就无法表现出珊妹内心的悲愤激动的情绪,显然是不会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的。

在歌唱艺术中,口形与咬字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口形的大小及变动往往决定着咬字的好坏和歌唱情感的正确表达。口形不对,也会影响字音,要恰到好处,有时太过分,就会把字咬“僵”了。例如“军”是“居——恩!”,如果嘴唇太往前伸,就变成“居——翁!”了。在我们演唱歌曲时,往往能看到歌中有一些字配有相当长的拖腔,要求歌唱者的口形在一个字吐出以后,在很长的曲调变化中,始终保持原来的字音语义,不走字。这就需要歌唱者在歌唱的咬字吐字的方法上下一番功夫。

歌唱中的咬字发音是为了保证艺术表现的完整、深刻、动人。它不是孤立的。我们在演唱每一首歌曲时,咬字发音都要有与这首歌曲所要求的比较谐调一致的声音线条。如果咬字仅仅从音节着手,不从完整的句子、语言的形象和性格来研究,那么,即使歌唱者做到了咬字清楚,歌声也会缺乏情绪和感染力。总之,每个字唱得清楚虽是歌唱的重要条件,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更重要的是要在歌唱中表现语言的感情内容,刻画出生活化的语言形象。所以说,歌唱中的咬字发音应该从表现感情出发,服从歌曲表现的需要。

注释:

①《中国音乐》,1991年第3期。

②《与帕瓦诺蒂谈歌唱方法》,《音乐研究》1986年第4期。

③《谈民族传统唱法》,《声乐表演艺术文选》。

标签:;  ;  ;  

浅谈歌唱中的发音与发音_发音方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