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地理实验对地理学习的正迁移作用_地理论文

充分发挥地理实验对地理学习的正迁移作用_地理论文

发挥地理实验对地理学习的正迁移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动机作用

学生学习过程的态度、兴趣等心理状态会影响迁移的发生及效果,恰到好处的实验演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探索追求知识的需要,能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也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初中教材中,一些知识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较多,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虽然教材中帮助学生理解的示意图较多,但学生掌握此类知识具有一定的困难,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是有限的,这是学习中的一大障碍。实验演示可帮助学生想象,增加感性认识,使课文中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活动的事物,启发思维,化解难点,提高迁移能力。

如“气压和风”这课内容,第一节“大气有压力吗?对学生来讲,记住结论并不困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理解概念,可以做两个实验,一是用玻璃杯与塑料垫板演示大气是有压力的。二是用马德堡半球进行实验,说明大气是有压力的。两上实验把大气压这个看不到、摸不着的无形事物变成有形的具体的事物,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和深刻印象。再如第二节“气压为什么有差异”,学生对教材中的文字表述难以理解,即使是醒目的“高低气压的形成”示意图,也表示不完全理解,这时如果运用自制的简易走马灯的转动演示就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了空气运动的特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抽象的地理原理,突破了难点。演示结束后,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爱表现的学生抢着回答示意图中所表示的信息,把实验获得的知识有效地迁移到了对示意图的理解中。

可见,实验演示不仅使教材内容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死”变“活”,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与现象本质属性的认识,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也为下一个难点——“季风”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二、认知作用

奥苏伯尔提出,良好的认知结构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原有观念的稳定性。原有观念越是稳定,越有助于促进新的学习、保持与迁移。二是新旧观念的可辨别性。新旧观念之间的异同越是被辨析清楚,则越能防止新旧知识之间的干挠,且有助于保持与迁移。三是原有观念的抽象和概括水平。原有观念的抽象和概括水平越高,便越适合同化新知识。学习心理学的实验也表明,迁移受制于经验的概括水平,概括水平越高,越有利于迁移。而实验过程可使学生对感性材料加以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抽象和概括,从现象到本质,认识各种地理事象之间的联系及其规律性,有利于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迁移。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公转和四季”这一新课题之前,学生已有了太阳是地球的主要热源,地球的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成66.5°的交角,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等知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的难点是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直射点的周年移动的关系,以及昼夜长短变化和太阳直射点周年移动的关系。在引入太阳高度角这一新概念后,适时进行“地球的公转运动”的演示。演示中进行恰当的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知识和生活经验,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想象、思维后得出结论:“由于地球的绕日公转,在不同的时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同,使得各地昼夜长短不同,接受的热量不同而产生了四季”。随后,教师再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0°、45°、90°,那么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 四季又将如何变化?不少学生也能正确回答。这说明实验使学生完成了已有经验的具体化与新课题之间的类化过程,也提高了认知效果。正如鲁宾斯坦所指:就学生学习中的迁移来说,其基础在于概括,而概括则是揭示本质联系的结果。要发挥实验教学的认知作用,还要注意前后联系。为使新掌握的知识能有效地向以后的知识迁移,此时可以向学生说明之所以要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因为它会影响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进而影响到一些气候类型的形成,从而为以后学习的内容留下“伏笔”。

三、情感作用

实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而且还增进了情感学习。有时一堂课中的观念可能很易习得,但对它的情感体验,只有用逼真的模拟才便于加深。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以“人和自然环境”为例,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把复杂深刻的道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给学生,在讲环境问题时,从教材的图片入手,多做个案分析,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严重性、保护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为了挖掘激发情感因素,在讲水污染的危害时,用一杯清水、一杯污水,各放入一条小鱼,让学生观察鱼在水中的活动情况。在说明水土流失的危害时,用一组植被茂盛,一组植被稀少的土壤同时均匀地洒上水,让学生观察流出的水量、含沙量、水的混浊度,认识无植被和植被稀少的土壤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这两个实验把宏观的环境污染现象搬到了课堂,增强了环境教育的真情实感,使学生了解水体污染和水土流失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损害以及给人类的生存带来的危害,并进一步理解了黄河泥沙含量大的原因、苏州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懂得人类需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环境条件,学生纷纷表示今后要自觉参与保护环境的活动,向家人宣传环境保护的意义。从自己做起,做到不随意向河中倒垃圾、倒污水,不破坏绿化,还要劝阻他人的有损环境的行为等等。

由此可见,实验过程使新旧观念更加清晰可辨,有效地促进了迁移。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自觉维护人类利益和不破坏环境的地理行为素质。

必须指出的是,要充分发挥地理实验对地理学习的动机作用、认知作用和情感作用,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迁移的效果受指导的影响,并不是任何指导对学习迁移起促进作用,只有指导得法才对学习有益,而得法的指导必须适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利用迁移规律,因势利导地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引导学生科学地学习地理知识。

例如“地球仪”这一节内容概念很多,在教学中如作大量讲解后,要求学生记住这些概念,大多数学生会感到厌烦,影响学习的效果。分析初中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他们的兴趣还停留在“新”、“奇”、“乐”上,且身心活跃、好动,也爱模仿。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指导他们制作简易的组合地球仪,制作前先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节的基本概念,然后边作示范边指导制作方法。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锻炼了动手能力,也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独立观察、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对比不做实验操作的班级,实验班的概念掌握的较好,。而且不易遗忘,而且有效地防止了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这一容易产生负迁移的知识点。同时又轻松地把经纬线的知识迁移到经纬网的应用,五带划分这些内容中,也为以后学习世界气候类型作了铺垫。

标签:;  ;  

充分发挥地理实验对地理学习的正迁移作用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