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山深部接触带矿床地质特征及勘查设计探讨论文_禹华

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老厂分公司 云南个旧 661000

摘要:风流山深部接触带矿床是一个与花岗岩有关的特大型锡铜多金属矿床,近几年来,风流山矿床花岗岩形态在1600平台以上基本控制,在接触带局部发现了锡铜多金属矿体,进一步总结1600平台以上接触带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模式,提出1360平台勘查设计。

关键词:接触带 地质特征 控矿模式 地层 构造 岩浆岩 勘查设计

1 前 言

风流山是一个超大型锡铜矿床,矿床内的矿体十分丰富,中三叠系中有层间氧化矿床、接触带有锡铜多金属矿床,近几年来,在岩体内发现了蚀变花岗岩锡铜多金属矿床,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也有很好的找矿潜力。

本次探讨风流山深部接触带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控矿模式,对接触带矿床成矿进行分析,提出1360平台勘查设计。

2 区域地质特征

2.1地层

风流山矿床出露的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三叠系个旧组中下段的碳酸盐类沉积岩和第四系黄褐色粘土、砂质粘土。其中三叠系个旧组碳酸盐岩是主要的控矿围岩,由老至新可划分为T2g14 、T2g15、T2g16、T2g21四层,简述如下:

T2g14:上部为灰色中厚层夹薄层微晶白云岩与灰岩互层,间夹砾屑灰岩,下部灰色中厚层状微晶白云岩,具溶解角砾、变形层理、方解石晶簇脉、膏模孔及汤团构造等蒸发标志。层纹石在白云岩中普遍发育,厚60~260m,为潮坪咸化泻湖环境。

T2g15:上部为深灰色瘤状灰岩,中厚-薄层状微晶灰岩、砾屑灰岩,岩石中见藻粘结斑点、团块、球粒。动物化石见介形虫、棘屑、腹足、瓣鳃等碎片。下部为深灰色厚层状微晶灰岩夹少量灰质白云岩。厚69~205m。反映出沉积期水体稳定条件编变化不大的潮下低能沉积环境。

T2g16:为灰色中厚层状微晶~砂屑灰质白云岩与微晶灰岩互层,灰质白云岩中见藻粘结凝块、藻团、球粒及层纹石,膏模孔、鸟眼和汤团构造发育,含少量介形虫化石,厚15~200m。反映出沉积物和沉积环境为潮间~潮上重复变化。

T2g21:深灰色、灰色厚层状微粉晶白云岩,普遍发育方解石条带,底部见塌积角砾岩,白云岩中见有层纹石、角砾、砾屑白云岩。厚度20~340米。

2. 2 构造

研究区内主要构造有东西向的背阴山断裂、喂牛塘断裂,北东向的兰蛇硐断裂、坳头山断裂,北西向的黄茅山断裂,近南北向的莲花石断裂。(参见图2-1)简述如下:

图2-1 风流山矿床构造纲要图

1)东西向断裂

背阴山断裂:位于老厂矿田北端,走向北80°西,倾角65°~83°,是一张性断裂,近于平行的炸药库断裂。断层角砾带宽20~160米,角砾大小悬殊,棱角明显,胶结松散。其南盘西移,水平断距约20~800米这间,垂直断距约50~350米,西端为个旧断层所限,向东则延展颇远,断裂带中未见矿化现象。

喂牛塘断裂:走向北65°~82°西,倾向北东,倾角59°~80°,属张性断裂,下部有长英岩脉充填。

2)、北东向断裂

坳头山断裂:走向北40°~50°东,倾向北西,倾角70°~80°,沿走向长约2500米,宽2~20米,垂直断距2~15米,为压扭性断裂。

兰蛇硐断裂:走向北40°~50°东,倾向南东,倾角65°,属压扭性断裂。

3)、北西向断裂

黄茅山断裂:走向北35°~45°西,倾向南西,倾角50°~70°,上盘向北西滑动,断距约200米,为张扭性断裂。

4)南北向断裂

莲花石断裂:近似南北走向。

近东西向断裂对层间氧化矿床有显著的控制作用,既是导矿构造,又是容矿构造,在与花岗岩体交切部位,往往赋存矽卡岩型锡铜多金属矿床;北东向断裂为五子山背斜轴部的一组次级压扭性结构面,明显控制花岗岩突起的细部形态,以及部分花岗岩脉的产出和锡矿化带的展布;北西向断裂垂直区内主压应力面,以张扭性为主,矿化普遍,常有氧化矿充填其中,对花岗岩体的表面形态,局部也有控制作用。

2.3岩浆岩

勘查区内出露的花岗岩突起有兰蛇硐突起、拱王西突起,在风流山深部接触带矿床有多个小突起形成多个凹槽赋存矿体,为燕山晚期粒状黑云母花岗岩,属于老卡岩体的一部分。

花岗岩空间形态复杂,盆槽叠生。根据以往勘探成果和矿山生产探矿揭露表明,在岩株突起表面形成的凹盆、凹槽、凹兜及突起四周的多层次凹陷构造、以及沿不同岩层界面和层间构造贯入形成的岩枝、岩舌等构造部位都是锡铜多金属矿床赋存的良好场所。

属矿物多以星点状(含矿较弱)、裂隙网脉状、斑状充填分布于蚀变花岗岩中。锡、铜、钨多金属富集与花岗岩中的钾长石化、正长岩、正长条纹长石(蚀变)、萤石化等蚀变关系最为密切。

3 矿床构造控矿模式

根据以前的地质资料及目前的认识,对于构造控矿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参见图3-1

图3-1 个旧矿区构造控矿模式

1、砂矿;2、燕山期花岗岩;3、玄武-辉绿岩;4、矽卡岩白钨矿床;5、断裂;6、中三叠统个旧组卡房段地层; 7、中三叠个旧组马拉格段地层;8、中三叠个旧组白泥洞段地层;9、层间氧化矿床;10、层间细脉带矿床;11、接触带硫化矿床;12、控矿模式编号;①背突式;②、向段凹式;③断裂加互层式;④、断裂式;⑤、断皱式;

⑥、塔松式

1)、背突式:上部为背斜构造,下部有花岗岩小岩株突起,沿岩株接触带常形成矽卡岩型硫化物矿床,在其外侧有利于成矿层位产出层间矿床。

2)、向段凹式:上部为向斜构造,其轴部发育成矿期或成矿前的纵、横向断裂,下部花岗岩凹槽状或盆状,即“向斜、断裂、凹槽”式,沿断裂带及有利成矿层位产出层间矿床,花岗岩接触带赋存矽卡岩硫化物矿床。

3)、断裂加互层式:成矿期、成矿前断裂切割个旧组的白云岩与灰岩互层带,矿液充填交代层间滑动构造或破碎带,形成层间整合式矿床,即是互层带与断裂交切式。

4)、断裂式:矿液沿断裂构造充填交代,形成脉状矿。

5)、断皱式:由断裂和陡立岩层组成的挠曲带(亦称陡立带)中赋存层间矿床。

6)、塔松式:花岗岩株的接触带,由于花岗岩舌、岩枝沿层间构造或不同岩性界面(如玄武岩、辉绿岩床与碳酸盐岩的界面)贯入,在立面方向形成多层凹陷构造,围绕岩株的四周发育,呈似塔松状。这类接触带的构造中充填厚大的矽卡岩型硫化物矿床。

4、勘查设计布置

4.1勘查工程布置的基本原则

为了高效地对风流山深部接触带矿床进行勘查,布置勘查工程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坑道、钻探勘查工程,按一定的间距系统而有规律的布置,并尽量使相邻的工程互相联系,以利于制作一系列的勘查剖面和获得矿体的各种参数;

2)、坑道、钻探工程尽量垂直矿体的走向,或垂直矿体的平均走向和主要构造线的方向布置,以保证勘查工程沿矿体厚度方向穿过整个矿体或含矿构造带;

3)、为了遵循对矿床的地质认识规律,勘查工程的布置要由已知到未知,由近到远、由稀到密、由点到面、点面结合、重点突破;

4)、当应用坑探工程进行勘查时,应使勘查坑道尽可能为将来开采时所利用,因此布置时预先要考虑使之开采系统和技术要求相一致。

4.2勘查工程间距

主要跟据矿体规模、产状形态、厚度变化及矿体中主要有用组分的分布的均匀程度,来确定勘查类型,在风流山深部接触带矿床只有很少的工程控制,大部份区域还属于空白区,勘查阶段定为普查,主要是查明研究

区内的地层、岩浆岩、构造、围岩蚀变等基本特征,对已发现的矿体(层)进行大致控制,大致查明矿体(层)的形态、产状、规模和品位等,勘查工程网度采用600×400m(排距×孔底距),待钻孔控制地质体后再进一步加密勘探工程(详查)。

4.3勘查设计

1)坑道钻探设计布置

风流山研究区勘查中段布置在1360平台,实际高程1415米,云锡塘子凹运输大坑已施工到1600平台,继续向下施工至1360平台,北部与松矿相联接、南部与卡房相联接、西部至莲花石断裂、东部至接触带。钻孔分别布置在研究区内1360平台22个钻窝里面,每个钻窝分别向下施工1个垂孔,钻孔设计总进尺10830米,设计钻孔深度在222~660米之间。

参考文献:

[1]庄永秋,王任重,2003,云南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床

[2]叶松青,李守义,2011,矿产勘查学

[3]李树基,张志信,个旧锡矿地质

论文作者:禹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2

标签:;  ;  ;  ;  ;  ;  ;  ;  

风流山深部接触带矿床地质特征及勘查设计探讨论文_禹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