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创新的十大要素_理论创新论文

理论创新的十大要素_理论创新论文

理论创新十要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素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理论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实践构成了认识的基础、来源、目的,以及认识发展的动力和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但是,理论创新也有自身的规律、方法和特点。正因为如此,西方 马克思主义者阿尔杜塞在经济实践、政治实践和意识形态实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理论实 践”的概念,认为它也是“把一定的所予原料改造成一定的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由一 定的人类劳动,使用一定的生产手段所实现的改造”[1]。在理论实践过程中,也存在激发 理论生成的条件和要素。本人认为,这些条件和要素主要有十个,现分别论述如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创新的首要前提就是要解放思想。只有不唯书、不唯上,不惧 怕权威、不拘泥传统,勇于尝试、敢于冒险的人,才有可能在理论创新上有所作为。理论创 新的成功者,总是让思想张开想像的翅膀,尽情地在理想的王国里翱翔。他们雄心勃勃地构 思计划,充满自信地追求胜利。他们关心现实,更向往未来,总爱在别人不曾想过更不曾干 过的领域里发现新的机遇、把握新的生长点。

在理论创新的历史中,马克思之所以会成为最伟大的千年思想家,创立了具有深远意义的 马克思主义,首要因素就是他敢于冲破腐朽、顽固而又凶残的普鲁士制度,毅然地与旧的偶 像决裂。他否定黑格尔哲学的社会实践价值,认为那只是彼岸而非此岸世界的真理,只是对 天国而非对尘世的批判。他为自己确立的人生目的,是要使多数人获得幸福和自由。为此, 自1843年起,他就不再是一位书斋里的学者,而是终生都在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 战士。他公开地向强大的旧世界挑战,试图让无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取得生存的权利,彻底 砸碎他们身上的镣铐,以实现人的真正本质。

实事求是是理论创新必须遵循的准则。实事求是不只是一种工作态度、实践精神,更是辩 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主张立足经验事实,寻求客观规律;反对唯心主义、主观 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反对假大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坚持具体情况具 体分析,以获得真实事件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就是通过社会实践进行大 胆尝试;通过细致、缜密的理论分析,从最广泛的经验内容中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 而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坚持实事求是,必然讲求实干,反对空 谈;讲求诚实守信,反对弄虚作假。马克思曾经指出,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什么平坦的大 路可走的,理论创新的过程同样是这样。只有脚踏实地在那崎岖小路上奋力攀登的人,才有 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勇于批判,长于实践。不论是人类社会还是科学理论,都是在竞争中发展的,因此,只有 批判,才能前进。批判是一切理论进步的动力。科学家和理论家不仅要敢于批判别人,批判 权威,也要勇于批判自己。政治和知识都是向批判开放的领域,批判旧理论是创立新理论的 前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首先就要归功于马克思对旧理论的批判和否定,而且他的批判并不 是理性的激情,而是激情的理性。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论著中,都是从审视历史, 批判地掌握前人的成就、克服前人的缺点而开始自己的创作过程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 手稿》中,他批判地分析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批判了普鲁东的 机会主义;在其后的一系列手稿中,他也是从批判巴师夏、凯里和达里蒙等人的著作入手, 试图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真正的经济学规律。当然,马克思很清楚,“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 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 量”[2]。一切批判都是辩证的扬弃、革命的序曲。彼岸世界的真理消失后,历史的任务就 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就是揭穿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 ;就是将以往对天国和宗教神学的批判,转变成对尘世、法律、政治和现实社会的批判。马 克思一生主要进行的就是理论批判,当然他也同样关注“武器的批判”。无论哪里爆发无产 阶级革命,他都给予满腔热情的支持,并经常给予深刻、准确的估价,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 ,推动无产阶级革命的深入发展。

批判是理论创新的前提,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人作为思维主体,只有通过社会实践, 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才能够认识自然与自身。自然概念和社会概念都首先不是从思辨 或物理的角度,而是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去规定的。各种对立理论之间的矛盾,也只有借助实 践的力量才可能解决。只有社会实践,才能有效地将构成人类认识的诸要素统一起来,并作 为它们相互转化的中介。无论是人的局部性经验概括还是特殊领域的理论认识或最普遍的世 界观的形成,都产生于实践,并不断地将实践对象统摄在自己的目的之下,从对社会现实进 行解释转向对它进行变革,使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也创造客观世界。正是基于对理论 和实践关系的这种辩证认识,马克思才不只是一位对全世界劳苦大众充满同情心和爱心的最 博学的哲学家、思想家、理论家,更是一位坚韧不拔的革命家、社会实践家。他毕生以极大 热情投身革命,并同各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学说进行激烈的政治论争,身体力行“使政 治国家返回实在世界”。因此,不只是他的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十分强烈 的党性、阶级性、革命性、批判性、科学性,是指导人类实践的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 且在他一生的社会实践中,始终充满着革命激情,辩证地将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历史 与现实、人和自然有机地统一起来,并最终实现了对自然、社会、现实和历史的本质性、规 律性和真理性认识。

坚定信念、砥砺意志。信念作为以理想为中心,由人对现实采取积极的态度,对知识进行 有根据的独立思考,对自己的职责有强烈的责任心而逐步形成的某种深刻而稳固的信仰,通 常与情感和意志紧密相联。它表现为人的生活立场,支配着人的日常行动。任何人都不能没 有信念,没有信念就会失去追求的目标和遵循的准则。缺乏信念和理想的人,必定悲观厌世 、颓废堕落、碌碌无为,更谈不上进行理论创新。对于科学家、政治家和理论家来说,坚定 信念尤为重要。信念是事业获得成功的法宝,是一切科学创造的根本动力。特别是科学研究 ,可以说都是从世界的合理性与可知性这种坚定的信念出发的。没有这种与认知障碍成正比 而日益增强的信念,很难在科学探索和理论创新的道路上坚持到底。尤其是要做一个旧理论 的批判者、改革者,新理论的开拓者、创立者,非得具备坚定的信念,具备敢于蔑视陈规、 怀疑权威的优秀品质不可。哥白尼至死坚信自己学说的正确;伽利略深受宗教裁判所的残酷 迫害仍坚信地球绕日而行;布鲁诺面对熊熊烈火满怀信心地宣告“后世人将会理解我”;居 里夫人在各种挫折和磨难中依靠坚强无比的信念而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信念能使人对社会和 人生充满自信,相信社会进步的潮流不可阻挡,相信真理终将战胜谬误,从而在理论创新的 道路上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做出出色的成绩来。

与信念相联系并融为一体的是意志。只有坚定的信念才会产生坚强的意志,只有坚强的意 志,才能保证信念的坚定不移。意志是意识的调节机制,它表现为人们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 ,自觉地运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同困难进行顽强的斗争。作为科学家或理论家,其行为与活 动中的意志因素要比一般人表现得更为突出。其一,作为一名科学家,常常需要用坚强的意 志来节制作为一般人来说应该得到满足的生活欲望。其二,科学家在创造性活动中,其目的 和方向性表现得异常强烈、鲜明,特别是在屡遭失败之后,意志往往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创造性活动就是复杂的意志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意志通常表现出目 的性、顽强性、果断性和自制性。现实中,许多功亏一篑的教训常常都是由于意志脆弱造成 的结果。相反,不论是实践家还是理论家,凡取得丰功伟业的,都是以坚强的意志不懈努力 的结果。伏尔泰说,真正的天才,尤其是开辟新途径的天才,无一不具有常人所不可比拟的 意志力。特别是创新意志,才真正体现人的本质。在这里,理智只不过是人之创新意志为了 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而已。一个人若没有坚强的意志,或者是不能够自觉地砥砺自己的意志 力,再好的天赋也难有用武之地。

洋溢激情,丰富情感。激情作为一种激烈、奋进和不可遏止的情感,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 动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特别是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理论创新过程中,更不能没有激情 。没有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人们就不可能真正发现大自然的美与和谐,揭示社会发展演变的 趋势和规律。为什么古希腊人能在短短几个世纪内创立了数论、分析、三角和代数,发明了 人类的思维方法——逻辑,同时还把逻辑应用于几何,创立了延续2000多年的几何学体系和 公理化方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文化?答案就是:希腊人对智力游戏、发明创造、 思辨和想像有近乎狂热的激情。为什么近代以来,从日心说、引力论、进化论到相对论、量 子论和新全球构造论等科学王冠会一个个地接踵而至?答案就是科学家对真理的追求总是伴 随着一种坚不可摧的精神和激情,尤其是一流科学家所具有的豪情与激情,远非他人所能企 及。这不只因为科学研究是一种深奥、神秘的探索活动,还因为科学本身能够给人们带来美 感和求知欲望的满足。正是探索和创新的激情使牛顿废寝忘食,使巴斯德忘记了自己的婚礼 使拉马克无视疾病和贫困,使法布尔当面谢绝拿破仑的高薪聘请,使爱因斯坦多次拒绝以色 列总统候选人的提名。没有激情就没有发明创造,就没有理论创新,就没有事业上的成功。

激情发于情感。作为理、情、意三位一体中的情感,内涵丰富多彩。其中,好奇心在情感 中拥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它常常是人类获得激情、意志、兴趣、爱好、勇气、胆量、情爱、 仇恨以及一切知识与能力的基础和动力。没有好奇心,就不会有体力和智力健全的人类,就 不会有给人以美感的艺术家和给人以智慧与真理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在人类文明史上,类似 康德那博大精深、高识浩远的哲学思想,莎士比亚那令人震颤、无际无垠的文思和意境,歌 德那冷峻睿智的呐喊和沁人心脾的诗情,莫扎特那心绪悲切、有声有色的音韵,贝多芬那深 沉豪放、柔情似水的和弦与音调,以及那对于新生活、新节奏、新形式的渴望与向往,追根 溯源,都是出自对于人生、社会和奇妙无比的大自然的好奇心,以及追求真理与正义的固有 欲望与情感。好奇心和兴趣作为原动力,常常是意志、勤奋和理智得以生长和发挥的条件与 前提,许多科学家的成长和贡献都要归功于好奇和兴致。比如:牛顿一生都把探索自然奥秘 看作自己最感兴趣的游戏。另外,像爱迪生于新婚之夜溜出洞房去进行自动电报机的实验; 法布尔拒绝为皇族服务,宁愿终身与昆虫作伴;威廉·赫歇尔利用自制望远镜着魔般地观察 天体,并最终成为“恒星天文学之父”等事例,都证明他们把追求真理当作平生最大的快乐 。探求未知领域的强烈欲望,成为他们的不竭动力。

提高想像力,锤炼创造性。想像就是人类思维对感性阶段获得的各种形象进行加工制作的 活动,它一般可以分为再造性想像和创造性想像两种。创造性想像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 重要思维工具,其特点是具有想像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它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头 脑中独立地形成新形象。它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把经过加工改造的各种要素纳入新体系、 建立新形象,是对现实的升华和提高。由于想像具有一种丰富、奇妙、新鲜、自由奔放的联 想、虚构和幻想的能力,因而它不仅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一种方式,而且可以给人们带 来智力的愉悦和满足。离开想像,人们不仅不能从事艺术创作,也不能有效地从事理论创新 活动。创造性想像可以使科学家和理论家的思想纵横驰骋,摆脱逻辑思维的约束,冲破传统 观念和旧有教条的禁锢,透过各种分散、零乱的经验材料,自由想像各种材料之间可能存在 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穿透被感知的经验事实,想像其背后人们无法感知的隐蔽机制和内 在本质。创造性想像对于科学假说的构思和建立,对于科学技术的开辟和利用,有着特殊意 义。科学一经与想像结合,就如同插上了强劲的翅膀,可以使人们突破已有事实材料的局限 ,开阔新视野、拓展新境界、激发新欲望、探索新领域、给出新启示、增添新动力、创立新 理论。

尽管发明创造是人类得天独厚的智慧和才能,但任何人要想获得这种能力,必须经历一个 十分艰苦的自觉培养和锤炼过程。他需要具备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和锲而不舍的求知毅力,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从有目的的观察实验和相关素材中,机敏地觉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 从中找到科学研究的突破口,追踪科学研究的目标,推动科学研究的进程。他需要提高自己 的抽象思维能力,善于从实践经验和科学事实中抽象、概括出科学的概念、定律、定理、规 则和理论来。他需要培养自己转移经验和进行类比的能力,通过对不同问题和研究对象之间 的类比,发现其中的同一性和类似性,并作出有效的推广和应用。他还必须拥有多向思维和 联想的能力,善于把那些相隔很远,似乎没有直接联系的事物、事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 联系起来,以便受到启发,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他更需要具备创造性的形象思维能力,能 动地利用现有的知觉和表象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构建新事物,作出新发明。他当然也需要 具备很强的预设、预见,甚或是高瞻远瞩的能力,利用想像来推测未来,推断事件的发展趋 向。他还需要具备非凡的记忆力和渊博的背景知识,以便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科学文化财富 来武装自己,培养发明创造的土壤和基础。一个人若没有记忆和知识,就不可能有任何创造 力。

标签:;  ;  ;  ;  

理论创新的十大要素_理论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