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法在临床运用上的案例分析及体会论文_刘莉

温阳法在临床运用上的案例分析及体会论文_刘莉

贵州省纳雍县人民医院 中医科 553300

摘要:目的:探讨温阳法在临床上的运用。方法:分析运用温阳法治疗的4例阴寒病症患者的中医临床特征,并给出治疗方案。结果:4例患者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运用温阳法治疗阴寒病症疗效确切,具有其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温阳法 阴寒病 中医

一、引言

温阳法是以温热药物组成,具有温通脏腑经络、助阳散寒的功能,用于治疗阴寒病症的方法。临床上若辩证切当,用之则得心应手。本文通过对温阳法治疗的阴寒病患者病情进行分析,并给出治疗方案。

二、案例分析

1、盆腔积液: 患者龙xx,女 45岁,初诊:2015年12月02日, 1月前因腰腹隐痛,伴小腹坠胀,妇科B超检查提示为: 盆腔积液, 盆腔探及1.5x2.0cm的液性暗区,余无特殊,经输液消炎治疗半月后腰腹痛仍在, 小腹坠胀,今日复查妇科B超为盆腔积液, 盆腔探及1.5x2.0cm的液性暗区, 改求中医治疗, 症见腰腹隐痛、坠胀,劳累加重,伴气短乏力,面色晃白,舌淡苔白,脉沉弱,证属阳虚气陷,水停为患,予益气温阳利水之品治疗,处方:党参30g、黄芪30g、葛根20g、升麻10g、枳壳20g、白茅根20g、车前子20g、兔丝子15g、砂仁6g、茯苓30g、桑白皮20g、泽泻15g、佛手10g、黄柏15g、杜仲10g、仙鹤草20g、大栆10g、甘草10g。共服药9剂,于2016年1月复查妇科B超提示; 盆腔未见积液;子宫、双侧附件未见异常。腰腹隐痛,伴小腹坠胀等症消失。

体会:盆腔积液是继超声医学的出现后发现并诊断的病症,临床上医师普遍认为是妇科炎症所致,运用抗菌消炎药治疗,临床观察效果并不是十分满意,而用中医理论辩治往往能收到较理想的效果,这是因为盆腔积液实际上归属中医“腰痛”病范畴,中医很早就与它们正面交锋了, 并积累了有效的临床治疗经验。

2、慢性咽炎: 患者刘xx,女 50岁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因咽部疼痛不适,如有物梗,前颈部有不定处的局部肿胀感,反复多次在省级医院检查均为慢性咽喉炎,经间断口服抗菌消炎药及对症治疗的咽炎药,历时一年半,症状未见减轻,渐至恶寒怕冷,颈部怕风,咽部怕吸冷空气及刺激性气味,犯则咽喉痒痛不适,苦不堪言,后于2016年2月初因乘坐空调车受凉后,咽部欣痛异常,音哑、伴恶寒、恶风、咳嗽、咽痒,干咳少痰求治中医,查舌淡苔白,脉沉缓, 证属寒邪直中少阴,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术、防风治疗,服药2剂时汗出并咳吐大量白色粘液痰,咽痛消失,前颈部有不定处的局部肿胀感也随之减轻,后继续服药3剂,颈部肿胀感消失,咳亦止, 恶寒大减。

体会:慢性咽炎是西医命名,归属中医的“梅核气”病范畴, 本病根据病史和症状应为阳虚寒痰蕴结于咽颈部, 后因外感寒邪有机会得以用中药温化寒痰,宣肺解表,痰邪顺咳嗽之势而出,疾病得以缓解而痊愈。实属偶然,却获醒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颈椎骨质增生:患者夏xx,女 67岁,初诊:2016年3月28日,述颈肩僵硬、紧绑不适,肩背恶风怕冷,双侧肩臂冷痛半年,遇寒加重,得热减轻, 伴身软乏力,述3月前颈椎CT片提示为颈椎骨质增,曾求治于康复理疗,予针灸、拔罐、推拿等治疗,效不明显,5天前上症加重,故求治于中医,查舌淡苔白,脉沉涩, 证属肝肾阳虚,寒湿血瘀,拟滋补肝肾、温阳活血,散寒除湿之品:党参30g、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0g、红花10g、附片6g、肉桂10g、砂仁6g、熟地30g、仙灵脾10g、鸡血藤30g、威灵仙15g、细辛3g、桂枝10g、甘草10g.

2016年4月6日复诊:述服上方3剂后,颈肩僵硬不适,肩背恶风怕冷,双侧肩臂冷痛等症缓解,身轻神爽,查舌淡苔白,脉沉细,上方有效,治宗原法,方药调整如下: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0g、红花10g、附片6g、葛根20g、姜黄10g、木瓜20g、仙灵脾10g、桑枝20g、威灵仙15g、细辛3g、桂枝10g、伸筋草20g、白芍30g、枸杞20g、甘草10g。继服3剂而愈。`

体会:颈椎骨质增是中老年常见的病象,也属于生理现象,但是有部分病人会有很明显的不适感,必须药物治疗。本病属于中医痹症范畴,由于肝肾亏虚,风、寒、湿邪入侵颈肩经络、关节,闭阻气血而致,本例患者以寒邪为重,寒主收引,不通则痛,故颈肩僵硬、紧绑不适, 肩臂冷痛,予滋补肝肾、温阳活血、散寒除湿之品而愈。

4、肺炎:郭x女 25岁因外感咳嗽月余未愈于2016-03-30初诊,胸片提示:右下肺炎症,述喉痒咳嗽,咳痰稀白,饮食喜热恶冷,面白气怯,舌淡红,苔薄白,证属肺阳虚,风寒袭肺,拟温肺散寒,宣肺止咳之品:白术20g、防风10g、荆芥10g、麻黄10g、杏仁10g、前胡15g、百部15g、冬花10g、旋复花10g、半夏10g、白芷10g、细辛3g、干姜6g、砂仁6g、白前15g、甘草10g。3剂水煎服,一日3次,一剂服2天。

复诊:2016年4月6日,述服上方3剂后,喉痒咳嗽大减,稍咳无痰,上方有效,效不更方,继服3剂而愈。

体会:外感咳嗽虽然有风寒、风热、风燥等不同,但以风寒咳嗽多见,然而仍有许多风寒咳嗽患者的X光片会提示肺下部有炎性渗出,这容易让部分中医初学者运用中西结合判为风热型咳嗽而使用清热止咳之品,从而导致咳嗽经久难愈。

三、总结

中医治病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为后盾,辩证论治是核心, 温阳法在临床中的使用是比较广泛的,辩治得当,效如浮鼓,中医、西医理论各不相同, 在中、西理论还未融洽到一条道上,临症时不要受西医理论所干扰,否则会中不中,西不西, 模棱两可,无所适从。在没有条件允许去做中西医结合实验和研究的情况下, 在中西医结合还没有开拓创新出新经验、新方法、新理论并指导临床时,作为中医从业者,应该本份地忠于中医理论,运用中医辩证论治来对待每一个病例,以上几例病案若考虑炎症的话则用药会大相径庭,离题千里,笔者用西医的病名,而所筛选病例均为典型阳虚症状,只为提醒注意:病症可以合参,但要掌握分寸,有时不能拘泥于病,而要重视症的辩治,实际临床上部分虚寒症的表现是不明显的,并且是寒热错杂的,而有关阳虚阴寒证在临床上所表现的症状也不止是上面所举的几种,还会有较多的其它症状会以主症的姿态出现,这需要中医师临症时仔细辩查、揣摩方能分清寒热的真假。中医的精髓是辩证论治, 而不是辩病论治,无论疾病将来是否被发达的医疗仪器所发现、所分解、所剖析,但临床症状都如饮食睡眠般平凡常见,很少以标新立异的面目出现,我们需要做到的是运用中医的辩证论治、整体观念渗透到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角落,进出自如。正如[医理真传]序文所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 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 而难于识阴阳。所以中医的博大精深,有待中医爱好者悉心研究,静心禅悟。

论文作者:刘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9

标签:;  ;  ;  ;  ;  ;  ;  ;  

温阳法在临床运用上的案例分析及体会论文_刘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