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抗菌类西药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论文_李成平

李成平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第二人民医院 云南 东川654100

摘要:目的:探讨抗菌类西药运用到临床中的不良反应情况,以期能给临床用药提供有效根据。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间因使用抗菌西药出现不良反应而入本院的患者96例。通过研究所选病例报告,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结果:研究中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西药总共有七类,以头孢菌素类西药诱发的不良反应居多,占35.42%;患者不良反应病症多出现于皮肤及附件部位,占37.50%;引发不良反应的给药方式主要是静脉用药,占93.75%,不良反应多数发生于输液时间内,占36.46%。结论:在临床中使用抗菌类西药,应考虑多方面因素,确保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同时,加强临床监测,减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关键词:抗菌类西药;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

临床中常使用抗菌西物治疗或预防感染性的身体疾病,这类西药由于运用范围较广,医药行业十分关注其应用安全性[1]。但抗菌药物运用过程中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损害到患者的身体健康[2]。为了保证临床药物得以合理运用,对抗菌西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探讨抗菌类西药运用到临床上的不良反应情况,并作如下报道: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本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因抗菌西药引起不良反应的患者96例。这些患者包括45例男性,所占比46.88%;51例女性,占53.12%,年龄在7-83岁之间,当中,7-18岁的患者13例,占13.54%;19-40岁的患者18例,占18.75%,41-60岁的患者25例,占26.04%;60岁以上的患者40例,占41.67%。

1.2方法

收集、整理本院因使用抗菌西药而出现不良反应的96例患者的病症报告,按照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病例情况展开分析,病例分析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的分析,药物类别划分,药物应用方法,不良反应出现时间、患者病症情况等。

1.3诊断标准

所选患者均由本院主治医师按照药物反应不良诊断标准对患者予以确诊,并收治于本院门诊或住院部,护理人员对这些患者的临床用药进行详尽记录,病例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都较高。此外,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相关检测,遵照医嘱采取治疗,不包括患有其他器官危重疾病者,不包括哺乳期妇女或孕妇患者。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20.0版的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的表示( ±s);计数资料的表示(n/%);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时P<0.05。

2.结果

2.1出现不良反应的抗菌西药类别

本次研究中,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西药总共有七类,头孢菌素类有34例(35.42%);喹诺酮类29例(30.21%);青霉素类15例(15.62%);大环内酯类有6例(6.25%);氨基糖苷类6例(6.25%);磺胺类有4例(4.17%);β-内酰胺类2例(2.08%),详见表1。

2.3出现不良反应的西药应用情况

所选96例患者中,90例(93.75%)静脉用药;4例(4.17%)口服药物;2例(2.08%)皮下注射用药。

2.4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本次研究中,96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输液中35例(36.46%)出现不良反应;用药之后1天内16例(16.67%)出现不良反应;用药之后1-2天内15例(15.63%)出现不良反应;用药之后3-7天内21例(21.88%)出现不良反应,用药1星期后9例(9.38%)出现不良反应。

3.讨论

近些年来,许多抗菌类的西药被运用于临床中,抗菌西药在预防、治疗感染疾病的临床工作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3]。抗菌西药有很多种类别,为了增强抗菌西药的用药合理性、安全性,医药研究者应加强抗菌西药的用药研究,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率。研究患者资料知,96例患者中,以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居多,有40例,所占比是41.67%。这是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出现衰退、免疫力降低,体内潜伏多种疾病病源,一旦用药失误,就可能引起不良反应。所以,在给年龄大的患者使用西药时,要按照患者体质、代谢情况、药物特性等进行对症给药,同时制定有科学性的治疗方案,防止不良反应症状出现[4]。

研究中涉及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西药总共有九类,当中以头孢菌素类西药诱发的不良反应居多,有34例(35.42%)。这类西药中含有较多的头孢菌素,其具有耐酸、耐酶、抗菌等医用优势,是临床中运用较广的一类抗生素。为此,医药人员应控制头孢菌素一类西药的用药安全,保证合理地进行临床给药。研究还发现患者临床病症多出现于皮肤及附件部位,有36例(37.50%)。由于抗菌西药容易在制造、存放、运用过程里发生质变,使用了变质的药物,患者皮肤很可能出现过敏问题[5]。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医药企业应及时更新制药的设备和技术,提高药物纯度,减少毒副成分。同时,引发不良反应的给药方式主要是静脉用药,有90例(93.75%),且不良反应多数发生于输液时间内,占有36.46%。鉴于此,医护者要对患者实施病情检测,尽早观察出不良反应的有关病状,便于及时进行对症治疗,减少患者的临床病痛,确保其生命安全。

由此可见,在临床中应用抗菌类西药时,必须符合规范,保证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此外,加强临床监测,降低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伟伟.我院西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及预防措施[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2(6):119-120.

[2]马刘根.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引起不良反应的情况分析[J].医学信息,2014,6(27):415.

[3]杨淑敏.多种西药联合应用导致不良反应的观察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5):236-237.

[4]杨云莹.老年人常见的西药不良反应与防治措施[J].医学信息,2013,8(20): 572.

[5]蒋琳华.老年人群常见西药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19(6):3576.

作者简介:李成平 (1971年1月-)云南玉溪,汉族,主管药师,本科,主要从事药学(药剂科)工作。

论文作者:李成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0

标签:;  ;  ;  ;  ;  ;  ;  ;  

浅析抗菌类西药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论文_李成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