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争性产业进入与退出壁垒分析_规模经济论文

我国竞争性产业进入与退出壁垒分析_规模经济论文

对中国竞争性产业进入与退出壁垒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性论文,壁垒论文,中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O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892(2001)01-0001-05

一、进入壁垒失效,企业盲目进入产业

从理论上讲,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化、现有企业的绝对费用优势和行政法规都会构成进入壁垒,抑制企业过度进入。但中国存在着许多使进入壁垒失效的因素,导致企业盲目进入产业。

第一,旺盛的市场需求使进入壁垒失效。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中国属于一种短缺经济,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加之人民群众的消费观念变化,对消费品的需求急剧增长。改革开放后,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不断扩大,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各地兴办了许多中小型企业,虽然许多企业的规模效益差,产品单一,与原有企业相比存在种种劣势,生产经营成本高,但由于市场需求大,这些企业可以采取高成本高价格的策略。从而使由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现有企业的绝对费用优势形成的进入壁垒失效。在以生产消费品为主的加工工业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对基础产业也形成巨大的需求压力,造成能源、原材料等供应紧张,迫使各地自己“找米下锅”,纷纷上马投资兴建小钢铁、小水电、小化肥、小煤窑和小水泥生产企业,使基础产业本来较高的规模经济壁垒失效。

第二,预算约束软化使进入壁垒失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的多少,利润率的高低是潜在企业是否进入产业的决定因素,只有当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企业才会考虑进入。否则,如果预期成本大于预期收益,就会产生预期损失。在预算硬约束的情况下,正是预期损失自动会约束企业盲目进入产业。然而,中国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是软的,由于软性价格、软性税收、软性信贷和补贴的存在,会促使潜在企业对进入产业的收益产生偏高的预期,而对进入成本产生偏低的预期,企业容易筹措到资金,从而使与规模经济相关的必要资本量壁垒失效。

第三,进入主体的多元性使进入壁垒失效。在市场经济国家,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否进入某一产业是企业的投资决策。但在我国,进入主体呈现出多元性的倾向,其中,地方政府在众多的进入主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为不仅新建工程项目要由地方政府提出并由地方政府筹集资金,而且,企业重要的技改项目也要由地方政府审批。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进入产业的目标具有双重性,除了经济效益目标外,还有非盈利的行政目标,如扩大就业、社会安定、建立门类齐全的地方工业体系等等。因此,中国企业的进入行为,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地方政府行为。进入主体的多元性不仅使规模经济等经济性进入壁垒失效,更重要的是使行政法规壁垒也失效。

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中国的进入壁垒失效,企业过度进入。从中国工业细分产业90年代以来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数目变化情况看,除纺织业和家俱业由于80年代的过度竞争而陷入持续性困境,出现企业数目减少外,39个产业中的37个在90年代以来企业数目都有所增加。一些产业如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其他矿采选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产业的企业数目以10%以上的年平均速度增长。

二、退出壁垒高,社会资源难以实现在产业间的优化配置

中国许多产业的退出壁垒一直很高,其主要原因是:

1.沉淀成本大,企业难以转产。许多产业的资产具有专用性,特别是重化、机械制造业的资产专用性更强,沉淀成本大。即使一些产业处于过度竞争状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经济效益差,企业希望转产,但由于沉淀成本的作用,企业也难以退出原来产业,去投资新产业。

2.地方政府阻碍企业退出。与进入主体的多元性相对应,退出主体也具有多元性,地方政府作为重要的退出主体,由于它们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更要考虑解决就业、社会安定等行政目标。如果企业因经济效益差就要退出产业,这就有违地方政府办企业的初衷,因此,地方政府会通过多种途径劝阻甚至用行政命令阻碍企业退出。如1997年全国各类国有工业企业亏损总额744.4亿元,其中地方政府下属的国有工业企业占81%。

3.政府缺乏对企业实行跨产业转移的指导和支持。企业要退出原有产业进入新产业,需要寻找大量的投资信息,还需要筹措资金,培训职工等等,这些问题不是单个企业就能顺利解决的,需要政府从宏观的角度提供可靠的、全面的信息,同时,帮助企业解决融资、人才引进与培训等问题。但长期以来,政府对企业实行跨产业转移的指导和支持力度不够大,致使企业难以退出原有产业。

4.养老、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企业退出产业必然引起一些职工下岗、失业,这需要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作支持。但中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职工下岗、失业就会增加社会负担和不安定因素,而稳定是“压倒一切的”。这就使企业难以退出。

5.市场发育不完善,尚未形成健全的市场体系。资本市场不发达,企业退出原有产业后,难以找到融资渠道,筹措足够的资本投资新产业;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企业退出后,职工难以找到新的就业机会;产权市场不完善,企业难以进行产权转让或重组,等等。因此,当市场之门无法容纳企业退出时,企业的过剩生产能力就无法释放到其它产业。

三、许多产业过度竞争,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经济效益滑坡

由于中国许多产业的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其结果必然造成产业“拥挤”现象,处于过度竞争状态,进而引起生产能力大大超过市场需求,出现严重过剩。表1反映了中国80种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的基本情况:

表1 1996年中国80种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利用率状况

生产能力利用率

主要工业品

100%天然气,工业木材,胶合板,合成橡胶,白酒

90%以上

机制纸浆,原油,组合音响,生铁,刨花板,电

风扇

85-90%

 染料,冰醋酸,乙烯,纯碱,合成氨,纯苯,平

板玻璃

80-85%

 硫酸,铁路机车,磁带,铁路客车,炼钢,卷烟,

机制纸,碳化钙,水泥,原油,锯材,日用陶磁

制品和日用玻璃制品

70-79.9%

铜,盐酸,铁合金,塑料,纤维板,乙醇,大规

模集成电路,化肥,收音机,

60-69.9%

缝纫机,表,啤酒,浓硫酸,铁路货车,小型拖

拉机,甲醛,矿山设备,吸尘器,钢材,大中型

拖拉机,合成洗涤剂

60%以下

电冰箱,中草药,电话单机,食用植物油,轮胎

外胎,自行车,摩托车,食糖,照相机,精甲醇

50%以下

录像机,洗衣机,内燃机,汽车,彩电,金属切

削机床,油漆

31.3-38.5% 日用精铝制品,房间空调器,复印机,农药,化

学原料药,微波炉

25.5%以下

 

发电设备,微型电子计算机,照相胶卷,电影胶

3.5%以下

小型电子计算机

资料来源:陈佳贵主编.中国工业发展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由表1可见,截止1996年,中国有一半以上工业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70%,特别是录像机、洗衣机、汽车、彩电等工业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50%以下,小型电子计算机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则在3.5%以下。各个企业为提高生产能力利用率,争夺市场份额,必然会引发大规模的价格竞争和广告促销等非价格竞争,形成过度竞争状态,其结果必然造成许多产业的盈利能力下降,甚至出现大面积和数额巨大的亏损。由表2可见,从1990年到1997年,中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大体上呈下降趋势,1997年比1990年下降了43.28%。

表2

 中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

年份全部工业企业(%)

1990

12.20

1991

11.88

1992

9.90

1993

10.33

1994

10.21

1995

8.29

1996

7.42

1997

6.9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1-1998年)

四、运用进入与退出壁垒优化中国产业组织的政策思路

针对中国在进入与退出壁垒方面存在的问题,政府应该合理把握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的高度,通过控制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这一对“制动闸”,以优化中国的产业组织。

由于中国存在进入壁垒失效,企业盲目进入产业的现象,因此,主要政策思路是通过强化行政法规壁垒,以解决进入壁垒特别是经济性进入壁垒失效的问题。但这并不是一味提高进入壁垒,而是要在产业分类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进入壁垒政策。按照产业的规模经济性,我们可以把所有竞争性产业粗分为规模经济不显著的一般竞争性产业,它主要包括那些生产日用品的产业;规模经济较为显著的竞争性产业,它主要是由炼油、钢铁、汽车制造等重化工业组成。对于一般竞争性产业,应该保持较低的进入壁垒,以较充分地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积极作用,通过优胜劣汰规律自动调控企业进入和退出产业。对于规模经济较为显著的重化工业,政府应该制定最低经济规模标准,运用进入产业的审批制度,防止小规模企业进入。同时,根据产业的市场需求情况,现有产业的生产能力,控制进入产业的企业数量,即实行规模与数量双重控制。

为了有效地实施上述进入壁垒政策,从客观条件上看,应该实现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唯一的进入主体,同时硬化企业的预算约束,增强企业进入产业的理性预期。

根据中国产业退出壁垒普遍较高的状况,政府的主要政策目标是努力降低退出壁垒,这对处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时期的中国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主要政策措施是:(1)通过发布宏观信息等措施,加强政府对企业实行跨产业转移的指导,并对跨产业转移的企业在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2)继续搞好再就业工程,加强职工培训,使退出产业的企业职工能顺利找到再就业的机会。(3)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退出产业的企业职工至少能解决生活问题,维护社会安定的局面。(4)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使企业的产权能在产权市场上顺利转让和重组;企业能在资本市场上得到融资,筹措足够的资金投资新的业务;企业职工能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政府通过上述政策措施,引导有关企业顺利退出原有产业,消除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现象,较好地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退出壁垒政策方面,中国一个成功的范例就是纺织业。长期以来,由于过度进入,纺织业的生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超过市场需求,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多年来处于全行业亏损状态。到1995年,纺织业的亏损面达到33.98%,亏损企业的亏损总额达143.87亿元。从全行业看,连续六年亏损,净亏损额高达83亿元。因此,政府应该对纺织业采取降低退出壁垒政策,一批失去竞争能力的企业必须在调整中破产倒闭;一批落后、过剩的生产能力必须坚持压缩。在具体政策措施上,一方面政府对纺织业采取压锭、人员分流政策;1998-1999年累计压缩落后的棉纺能力900万锭,全行业分流110万人,以消除过剩生产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对纺织业采取扶持政策,如提高出口退税率等,经过纺织业职工的共同努力,1999年,曾经是国有工业中困难最大、亏损最严重的纺织业终于扭亏为盈,提前一年实现了中央确定的扭亏目标。中国纺织业的例子充分说明了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采取降低退出壁垒政策,鼓励竞争力差的企业退出产业的重要性。

收稿日期:2000-06-02

标签:;  ;  ;  

我国竞争性产业进入与退出壁垒分析_规模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