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初探_清洁生产论文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循环经济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2004)03-0115-03

循环经济思想源于环境保护思潮,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随着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广泛认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以及环境管理的思想和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与线性经济相伴随的末端治理的局限性,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成为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由此,循环经济作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逐步发展起来。它打破了传统经济发展理论把经济和环境系统人为割裂的弊端,要求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促使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传统工业体系转轨到物质的合理使用和不断循环利用的经济体系,为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可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基本问题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和本质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益、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而言的。旨在建立一种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其基本模式如图所示: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1)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资单向流动的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模式。而循环经济倡导的则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2)传统经济是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垃圾的运动,通过反向增长的自然代价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由此最终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害性的环境污染后果。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资源环境和谐共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资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经济中得到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因此,在技术层次上,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单程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的“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从科学范式的角度看,循环经济实质上是基于技术范式革命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循环经济的原则

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需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减量化原则是输入端方法,即要求用较少的特别是控制使用有害于环境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与消费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控制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再利用原则是过程性方法,即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和反复使用,而不是用过一次就废弃;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方法,即要求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再循环有两种情况:一是原级再循环,即废物被循环用来产生同种类型的新产品,例如,纸张再生纸张,塑料再生塑料等;二是次级再循环,即将废物资源转化成为其他类型的产品原料。原级再循环在减少原料消耗上达到的效率比次级再循环高得多,是循环经济追求的理想境界。

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减量化原则是循环经济的第一原则。

(三)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1.循环经济可以有效消除外部不经济现象

从运行机理看,循环经济要求系统内部以互连的方式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那些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它是一种功能型经济,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如果人类经济活动严格遵循其原则行事,外部不经济现象则会从源头上得到有效遏制。

2.生态工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

循环经济主要有三个层次,即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企业间共生形成的生态工业园区以及产品消费后的资源再生回收。其中,生态工业是循环经济实践的重要形态。生态工业的发展是按照循环经济原理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经济过程及和谐生态功能的网络化、进化型工业组织模式。而其载体是生态工业园。生态工业园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工业学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生态工业园区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

3.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

清洁生产在组织层次上,是将环境保护延伸到生产的这个过程,通过采用清洁生产设计、环境管理体系、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环境标志和环境管理会计等工具,渗透到生产、营销、财务和环保等各个领域,将环境保护与生产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全部生命周期紧密结合。因此,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

4.环境无害化或环境优化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技术载体。

环境无害化或环境优化技术主要包括预防污染的减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同时也包括治理污染的末端技术。主要类型包括: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这是环境无害化技术体系的核心。这些技术在经济活动中的运用,可导致物质资源在经济过程中的有效循环,对循环经济的实现与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二、循环经济的实践

(一)循环经济的国际实践

从20世纪90年代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循环经济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取得了成功的实践。从企业层次看,最典型的实例是杜邦化学公司采用的3R(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制造法。通过循环经济与3R制造方法的实践,杜邦公司1994年由生产造成的塑料废弃物和排放物比80年代末分别减少了25%和70%;从区域层次来看,通过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生态工业园区。最为典型的是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区;从国家层次看,德国推行清洁生产的结果,使GDP增长两倍多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减少了近75%,获得经济和环境效益双赢的结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再生资源回收总值已达到一年2500亿美元,并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全世界钢产量的45%、铜产量的62%、铝产量的22%、铅产量的40%、锌产量的30%、纸制品的35%来自于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

目前,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有的国家甚至以立法的方式加以推进。如德国1996年就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该法规定对废物的优先顺序是:避免产生——循环使用——最终处置。日本已经颁布了《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有效利用资源促进法》、《家用电器再利用法》等法律。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已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之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那么只能造成经济的不可持续性。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中国在实施循环经济上具有超前意识,在世界上也是走在前列的几个国家之一。1999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作为提高区域环境质量、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和环填“双蠃”的一个重要举措,积极试点,稳步推广,从宣传、技术研究、理论探索、政策引导和试点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我国也开始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目前已建和拟建的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有六家,最具代表性的是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该园区以上市公司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以蔗糖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环境综合处理系统为框架,各系统分别有产品产出,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生态工业网络,园区内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此外,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等也正在开展不同规模和类型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

(一)加快循环经济立法

发展循环经济涉及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各个方面,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环境治理方式以及相关战略和政策的重大变革,因此需要特殊的法律法规支持。我国虽已制定了与循环经济有关的鼓励清洁生产和资源利用的法律和政策措施,如《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一部法律将清洁生产、固体废物利用、环保产业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等相关内容纳入到循环经济框架内,尚缺少从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和决策层次系统规范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则。因此,应借鉴日本、德国等国经验,尽快制定、颁布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和法规,通过法律法规以确定循环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与义务。

(二)政府应大力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首先,应制定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健全激励机制,在财政、价格、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来推动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以及生态城市建设;其次,应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制度体系,包括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财政信贷鼓励制度、环境标志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佣金制度等,使发展循环经济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最后,应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从企业到国家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包括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政府和企业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核算体系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传统国民生产总值(GDP)统计的方法,应采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EDP)概念,它等于GDP扣除产品资本折旧、自然资源损耗、环境资源损耗之值。

(三)企业应开发建立绿色技术体系

对企业来说,应大力开发建立绿色技术体系,将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纳入企业总体的开发和经营战略中。绿色技术体系包括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以及使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技术要密切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清洁生产实现“增产减污”。同时,要把清洁生产的着眼点从目前的单个企业延伸到工业园区,建立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四)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推进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涉及三大产业,即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在工业结构调整中,继续淘汰、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发展生态农业;在服务业中,要发展生态旅游、绿色饭店以及各种绿色服务业。

(五)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绿色消费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运动。在消费引导方面,各级政府要起保护环境的表率作用,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消费行为,优先使用和采购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为这些产品培育稳定市场。

四、结 语

循环经济是人类面临资源环境的制约,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建立循环经济,是一项十分艰巨的长期任务,涉及的问题很多,需要各行各业、社会各阶层、政府各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在当前起步阶段,尤其要强调调查研究和理论指导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实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收稿日期:2004-03-20

标签:;  ;  ;  ;  ;  ;  ;  ;  ;  ;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初探_清洁生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