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促成概念内化的策略论文_刘竹英

浅谈促成概念内化的策略论文_刘竹英

刘竹英(浙江省义乌市田心小学 浙江 义乌 322000)

摘要:科学概念的学习对许多学生而言是相当困难的,为了促成学生概念内化,我们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揪出错误认知的尾巴,再借助画图,引导学生理清思维,同时注意不要给学生过多的信息,让科学概念内化为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概念内化;认知冲突;画图;有效信息

中图分类号:G628.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5-0146-01

提起概念教学,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乏味、抽象和科学概念的学习对许多学生而言是相当困难的,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还是理不清。原因是学生的知识往往是片段的、不一致的和肤浅的,同一个概念,一百个学生可能会有一百种不同的认知。所以,将外在的知识概念准确地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体系,势必成为我们要攻克的难题。这种转化,即是内化。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建立起正确的概念表象呢?我认为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有效的教学活动,让概念的内化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如何更好地内化科学概念,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引发认知冲突,在纠错自省体验中内化科学概念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在接触到新的知识时,总是试图用旧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去理解它,有时甚至会修正新知识的含义,以适应旧有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结果新的与旧的混杂在一起,派生出形形色色的偏离了科学概念的想法。这也是出现错误认知的罪魁祸首。

有句古话叫做“失败是成功之母”,每次听到这句话,总是在劝慰失败的时候,显得那么无足轻重,但它蕴含的道理却并不是在鼓励我们爬起来从头再来,更主要的是从失败中不断积累经验,为更好地成功做铺垫,对于我们来说,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错误的价值。含辛茹苦的我们总是对学生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要记错!怎么又错了,跟你们说了多少遍了!”这种经常性的“提醒”,虽然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很容易养成学生谨小慎微的性格,死记硬背之余他们如履薄冰、惧怕错误,既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更抑制学生的创新精神。

听过一堂教研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哪种材料硬》这一课。课上老师拿出一块木头和一根金属棒,问学生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木头和金属哪个比较硬。有学生站起来说可以用折的方法,于是老师让他折折看,结果木头没变化,金属棒给折弯了,这时,学生就得出结论:金属棒比木头软!这时候老师只要问一句:那为什么用金属做的斧子去砍柴而不用木头做的斧子去砍金属啊?可惜那位老师没有这样做。当他们有了这样一个冲突之后,自然会联想到用折的方法是无法分辨出软硬来的,或者互相“砍”可以,于是教师顺势可以提出“刻划”的方法。

概念学习的过程,更应该是一种体验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认知经验;在比较中,学生对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借助学生画图,在理清思维过程中内化科学概念

曾有一个学生跑来办公室问我:老师,为什么我们透过玻璃珠看到的世界是倒过来的?我努力搜索最简单的词汇想要告诉他,可到最后我只能跟他讲,这个比较难解释,等以后会学到的。学生走了以后,坐在我对面的老师画了一幅凸透镜的成像光路图,递了给我,说:这个真的很难解释吗?我当时羞得无地自容,同时,我也发现,画图有的时候比语言更有说服力。

从此,我开始对画图情有独钟。语言一说出口,就像雁过无痕,消逝在空气中,画图则不然,一目了然。正像喻伯军老师所说的,画图能展示学生原有的想法、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学生对概念的前后对照以及帮助学生准确表述,是我们教学上十分有利的手段。

比如研究绿豆发芽所需条件的那个实验,要设置对比实验,而且需要对比的条件实在有些繁杂,于是我用图来理清学生的思路:先是在黑板上画一个花盆,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养花的经历:在花盆里装进土,挖个坑,把种子埋进去……我同时在黑板上配合:在花盆里画条线,标个土字,抹掉线中间的一点粉笔,是为挖,再用绿粉笔画一个椭圆形,是为绿豆……此时学生心中一定也有一幅更为具体的种豆画面,再把所有条件圈出来,问,少了这个条件行不行呢?你怎么来用实践证明?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再种一盆绿豆,去掉那个需要证明的条件。

画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理清了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进一步内化概念奠定了基础。

三、简约过多信息,在有序科学探究中内化科学概念

一棵树的叶子没有两片完全相同,为了论证这一点学生大费周章值得吗?值得,如果学生真的有这个耐心的话,这是一项多么有意义的活动,老师只要提出一个问题,无需赘言,学生就会花大把大把的时间探寻更多的信息,让他们能明白树叶不是机器的产品,无法规格生产,不能复印拷贝,它是生命在传递太阳、吸收土壤、倾诉绿色,每片唯一的叶子都展示了生存的锋芒与美艳,对大自然的热爱油然而生。

归根就底,老师给学生的只有一个信息,就是“一棵树的叶子没有两片完全相同”。在这个信息过剩的年代,所有的信息都涌进大脑,这当然会导致难于清晰思考,因为刺激源太多了。就像在热闹的集市里我们无法认清哪些是我们需要的,最后买回一堆无用的东西一样。

做实验亦是如此,四十分钟的课堂,如若实验一个接着一个来,我们本着让学生知道得更多的原则,生怕漏掉一点会影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学生或许会很开心,因为实验一直是学生所钟爱的,可是,这样的实验效果,却是肤浅的,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没有时间思考实验给我们带来的信息和科学概念。

笛卡尔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在我们运用各种策略的时候,学生也在潜移默化地学习着我们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内化知识概念,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像自己身上的细胞一样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蔡铁权,姜旭英.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裴新宁.概念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

[5]刘文广.前概念的特征及物理教学对策[J]. 河南教育, 1997,(07).

[6]刘瑞东, 祁雪莉. 中学化学概念教学新探[J]. 化学教学, 2004,(11).

论文作者:刘竹英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8

标签:;  ;  ;  ;  ;  ;  ;  ;  

浅谈促成概念内化的策略论文_刘竹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