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老人(四首)

西湖老人(四首)

一、西湖故人(诗四首)(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1](2021)在《薛时雨诗歌与诗教研究》文中指出薛时雨(1818-1885),字慰农,号澎生,晚年又号桑根老农。薛时雨作为循吏、词人、诗人、楹联家、教育家,在晚清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2018年12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薛时雨集》问世,再一次引发薛时雨研究的浪潮。从整理和阅读薛时雨基础文献入手,结合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故将研究重心聚焦于薛时雨诗歌和诗教研究两个方面,并从五个章节分别展开论述:第一章论述薛时雨的家世与交游。薛时雨生平交游众多,包括他的学生、兄弟以及同僚诸人。本章依据《福星薛氏家谱》《全椒县志》《藤香馆词》《薛时雨行年考》及其友人的诗词文等文献材料,考述其家世与生平,了解薛时雨的家学氛围。第二章罗列薛时雨的诗集版本,并加以比较。目前关于薛时雨的诗集版本研究寥寥无几,本章以表格的形式例举各版本的目录和诗题,结合序跋和前言,考述各版本的源流,分析各版本的差异,总结删改前后诗学观念的变化。第三章研究薛时雨的诗。薛时雨的词名大于诗名,学界在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远胜于诗的研究。故将视角转向薛时雨的诗,本章主要从诗的题材和诗的艺术特征两节入手,结合作品,将诗的题材划分为羁旅行役诗、怀古咏史诗、时事政治诗、酬别哀悼诗、山水纪游诗和题图题画诗这六大类,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再分别从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两个层面总结薛时雨诗的艺术特色。第四章研究薛时雨的诗教。薛时雨一方面以诗歌精神感化教育子弟和民众,另一方面组织传授诗歌技法。他身体力行,发扬儒家诗教,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不仅为社会治民养才,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第五章考订《白门新柳记》的作者。《白门新柳记》的作者署名许豫阳和,据清代邹弢《三借庐笔谈》记载,《白门新柳记》是薛时雨托名许豫而作。薛时雨楹联作品集《藤香馆小品》,尤其是下卷作品中,其寄赠对象与《白门新柳记》中的妓女之名多有重合。对照两种文本,统计重合之处,分析并确定《白门新柳记》的真实作者及托名的原因。

宋博[2](2021)在《沈岸登《黑蝶斋诗钞》校注》文中研究说明沈岸登,清代浙江平湖人。一生布衣。工诗词,以词闻名。其词收入《黑蝶斋词钞》以及《浙西二沈词》,诗作多收录在《黑蝶斋诗钞》。《黑蝶斋诗钞》在沈岸登去世后由其侄沈敦义整理刊刻。《黑蝶斋诗钞》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咏物诗、记事诗、酬唱赠答诗、抒情寄怀诗、记行诗等等。沈岸登的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特色,第一,诗作题材多样,但语言秀雅,风格恬淡;第二,诗作体裁丰富,但在诗歌表现形式上更多选择组诗;第三,在情感表达上,常寓情于景,多有寄托。本文分上、下编,上编主要介绍沈岸登的生平交游、诗歌内容以及艺术特色,下编为《黑蝶斋诗钞》作句读注释。本文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所编纂的《清代诗文集汇编》第一零九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所收沈岸登《黑蝶斋诗钞》为底本,以清光绪十二年(1886)追远堂刻《清溪沈氏六修家乘》收录沈岸登诗为校本,同时参考其他相关文献,利用各种工具书,对《黑蝶斋诗钞》进行校点注释。

张茜[3](2021)在《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通过对清代山东诗文作家进行研究,对清代山东诗文创作进行一次整体的观照。全文将研究清代山东诗文创作的特点所在,梳理清代山东较具特色的作家及其作品,研究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及其创作,并对清代山东诗学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及其背后的成因进行探讨。第一章第一节主要分析清代山东诗文创作的生成机制,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科举教育情况、独特的地域文化等背景因素。第二节主要概述清代山东的诗学思想发展流变及文论思想等内容,诗学思想部分,主要展现清初作家对前代诗学的批判、继承和再发展,以及清代山东内部纵向时间轴上诗学思想的流变趋势。其后,本文的第二章至第六章,将以地区作为分章标准,分别写济南地区、青州地区、兖州地区、胶东地区及其它地区这五个部分。其排列标准,从前至后分别为传统文学中心、新兴文学中心,然后是传统、新兴之外的其他地区。这其中,济南地区、青州地区和兖州地区作为山东的传统文学中心,自古以来文学创作就极为发达,而胶东地区所包括的登州府和莱州府,则是两个自明末兴起的新兴文学中心。在传统文学中心和新兴文学中心之外,本文还设置了第六章,对除传统、新兴两种文学中心之外的其他地区的作家及其创作进行研究,以达到较为全面的对清代山东地区作家、作品及代表性文学家族进行研究的目的。第二章主写济南地区。该章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写王士祯和蒲松龄,两人同为清初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坛巨匠,在各自的领域进行了不同但却极致的文学艺术探索。第三节写田雯,其人也是清初山左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第四节以清初济南地区较具代表性的其他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作家的生平及文学创作。第五节重点研究清代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关注其家族内的作家及其作品。第三章主写青州地区。该章第一节的研究对象为赵执信,其与王士祯有着诗歌理论上的对峙,主张现实主义传统。第二节研究对象为“安丘二曹”的曹贞吉和曹申吉两兄弟,其中曹贞吉入赵执信的《谈龙录》,同时也是清初“诗中十子”之一,兄弟两人皆是清初闪耀全国文坛的大家。第三节以丁耀亢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诗文创作。第四节以青州地区其他具有特点和地方影响力的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第五节则以青州地区具有代表性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展现清代青州地区的文学家族的作家及创作情况。第四章主写兖州地区。第一节写曲阜地区,研究曲阜地区在清代极具代表性的四位作家,分别为颜光敏、孔尚任、颜光猷和桂馥。第二节以宁阳地区的黄恩彤作为研究对象。第三节则关注清代兖州地区的文学家族,以曲阜孔氏和曲阜颜氏最为代表,这两个文学家族在有清一代诞生了大量的作家,并创作了很多相当不俗的文学作品。第五章主写胶东地区。该地区主要包括山东的莱州府和登州府,这两个地区经过明代前期和中期的积累,至明后期逐渐成为山东地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中心。该章第一节以清初与施闰章并称“南施北宋”的宋琬作为研究对象。第二节则以高密诗派作为研究对象,展现乾隆时期兴起的高密诗派与其前辈神韵诗派的不同主张,以及该时期诗歌主张转变的背后成因。第三节以胶东地区具有代表性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清代胶东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家族的作家及其创作。第六章主写其他地区,在传统文学中心和新兴文学中心之外,山东还有武定府、泰安府、沂州府、曹州府等地区,这些地区非传统的通衢大邑,亦非政治中心,故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发展皆落后于传统和新兴文学中心所在的地区,这些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多产生于清中期及以后,是长时间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积累的结果,该章第一节选取的吴重熹,即为清道光时期诞生的一位较具影响力的作家。除去较具代表性的作家之外,该章第二节以家族为中心,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进行了研究,试图由这几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学家族的创作,来一窥这些地区在清代的文学创作情况。

吴小倩[4](2020)在《谢振定《知耻斋诗文集》校理与研究》文中认为谢振定是清代乾嘉时期的一位文人,因反抗和珅落职而声名震南北,其人也以正直、清廉、刚正不阿而受人景仰。谢振定为人内心坦荡热忱,不虚伪造作;为官厌恶谄媚逢迎,不与世移;为文摒除门派之别,不屑徇俗;为学痛恨襞积剿袭,不肯盲从。本文分为引言和正文两个部分。引言介绍了谢振定与《知耻斋诗文集》的情况,以及目前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正文从谢振定的家世生平、交游、版本考论、文学思想、创作内容与艺术手法六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介绍了谢振定的家世与生平,谢振定出生于世有隐德的青山谢氏一脉,青山谢氏一支位高不惧权贵,有财不藏于己,求学不为名利,求官不从世俗,形成了一种严谨的、规矩的家风。而这种风气影响谢振定的一生。第二章介绍谢振定的交游情况,谢振定一生交游广泛。在京为官时,谢振定常常跟随法式善参加各种文人集会,又有三次江南之游,与王文治交好,跟随王文治参加的文人交游也多。只是谢振定为人外冷内热,是以很多来往的文人交游仅限于集会,私下交游少。第三章梳理了谢振定《知耻斋诗文集》目前所见的版本之间的关系。谢振定的《知耻斋诗文集》现存版本目前整理为谢氏家刻本、谢氏后人修补本和评点本三个系统。第四章介绍了谢振定的文章创作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谢振定的古文创作推崇真性情,认为情达道至,同时又要求行之以浑浩之气,佐之奇伟之才,纬之深厚学识。因为个性的原因,谢振定的文章创作皆以不屑与世俗同流为前提。谢振定的文章创作主要为记人与记事,内容大体不出忠孝节义的范围,其余还有一些政论文与书信文,处处体现实用的目的。而文章所体现的艺术特色也恰巧与其创作思想相符。第五章介绍谢振定的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诗歌内容有文人交游、行旅远游、即事流露真情三个方面,此外还有许多小类,如送别诗、题画诗、应景诗、咏物诗、咏史诗等等。而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善用铺陈,喜用古体,真气郁勃也与其创作思想整体相符。谢振定诗文创作的艺术特色是以自己真性情为根本,同时汲取乾嘉时期思想大融合时期各家各派的观点,不断融合后磨合形成的。文章后有两个附录,一是谢振定《知耻斋诗文集》中诗文篇目的编年,一是谢振定及《知耻斋诗文集》的参考资料的收集整理,务求真实客观地求证谢振定的生平、交游以及诗文创作的活动。

王诗晴[5](2020)在《焦循诗歌笺注》文中指出焦循作为清代扬州学派代表人物,可称得上为一代通儒,他一生致力於学术研究,范围涉及经学、数学、医学等领域,成果卓着,在文学领域,他既着眼於创作古诗词文,将自己的学术思想、日常活动记录於册,也乐於欣赏“俗文学”:下层民众流行的“花部”,创作《剧说》《花部农谭》等独具慧眼、开创性的着作。从清代至今,国内外学术界对焦循的研究总体可分为三个方面:生平研究、着述研究、学术思想研究。研究热点集中於焦循经学成就、“文学代胜说”意义、焦循戏剧思想及影响等方面,而对於焦循诗歌研究,成果较少。本文致力於焦循诗歌创作文本,对其诗歌进行笺注,以求明悉诗歌内涵、相关时代人物背景,於题解部分对诗歌内容进行简明阐述。研究部分,分章节敍述了焦循诗歌的主张,诗歌题材与思想内容,诗歌艺术特色。焦循诗歌创作讲究立足於真实性情,避免冗长晦涩,所作诗多缘事而发,反映现实生活,语言平实晓畅。他的诗歌着眼于社会民生,歌颂父慈子孝、室女守贞;他乐於描写村中风景,沿途奇景,外出旅行丰富了他的日常生活;虽常年村居,但好友名士时常来往,送别诗、题画诗、悼亡诗体现出焦循丰富的交友生活。通过分析焦循诗歌创作特色,可以看出焦循不拘泥於诗歌的体裁,他勇於创作各种形式的诗歌,用诗歌抒发内心情绪。笺注部分,将焦循所传诗歌完整呈现,对其重点字词、典故出处、人名地名等予以注释,对诗歌的内容主旨等作出评析。

张静[6](2020)在《北宋梦诗研究》文中提出先秦时期,梦诗处于萌芽状态,诗中的梦常与占卜相关;两汉时期的梦诗多描绘真实梦境,尤以思妇梦诗最为动人;魏晋南北朝时期梦诗趋向成熟,梦境内容拓展,主题以“思乡”“怀人”为主;唐代梦诗延续魏晋时期的主题,亦有部分“游仙”作品,诗歌艺术手法已较为成熟。北宋梦诗在前代梦诗基础上向广而深的方向发展,北宋前期的梦诗有唐音遗韵;中后期梦诗大放异彩,凸显“宋调”萌芽至定型的发展过程;末期梦诗有书斋化特征和亡国的悲愤之情。从诗歌内容来看,北宋梦诗有三种类型:记梦诗,符号化的梦,感梦诗。记梦诗重在记载梦境,以“梦游”“怀人”“梦见作诗”“梦见异事”为主,呈现包含豪情、温情、诡谲的不同梦境;符号化的梦是诗人艺术加工后的典故梦,它既有原典故的内核,也有诗人个人的情感体验,北宋梦诗中常见的符号梦有蝴蝶梦、黄粱梦、春草池塘梦、华胥梦;感梦诗为诗人“由梦而感”诗歌,诗中有做梦的感受、“人生如梦”的感怀、对“梦和觉”的辨析,富含诗人的思考。北宋梦诗内容多样,入诗材料增多,与此同时,北宋梦诗的典型主题也有所拓展,前代梦诗的典型主题为“思乡”“怀人”,北宋梦诗新变为“思乡”“政治”“归隐”“游仙”。从创作角度而言,北宋梦诗的新变在于叙事性、日常性和对时空的关注。前代梦诗以抒情为主,北宋梦诗融抒情与纪实于一体,在长题、诗序、自注、组诗等方面体现宋诗特有的叙事性;而宋人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也使得北宋梦诗中出现大量文人生活琐事,因而具有日常性。北宋梦诗多采用凝缩时间、跨越空间的手法,诗人以梦为媒介突破时空,有利于诗歌情感的发挥和传递。北宋诗人充分利用梦的独特性、私密性,不同身份诗人的诗歌有明显的差异,文官、寒士文人、僧人、隐逸者的梦诗各具特色。对北宋诗人而言,梦既是诗歌内容,是推动创作的原动力,也是诗歌中重要的艺术手法。

李佩瑜[7](2020)在《《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浙江图书馆藏《历朝杭郡诗辑》清稿本四十卷,是丁丙仿吴颢《国朝杭郡诗辑》编纂体例,在《武林耆旧集》残本内容的基础上纂1而成的一部地域性通代诗选集。《诗辑》以“人、传、诗”的形式收録杭郡一地六朝迄明的诗人2625位,诗作5720首,小传2487条。其中,卷一至卷三十二爲南朝至明代科名与闲人;卷三十三爲闺秀艺伎;卷三十四爲名流寄寓;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七爲僧人;卷三十八至卷三十九爲道士;卷四十爲无名氏与仙鬼謡谚。《诗辑》立足於乡邦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与《国朝杭郡诗辑》前後相续,展现杭郡一地诗歌繁荣昌盛的历史风貌,凸显杭州地区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等特色。整理研究此书能爲杭郡文献的存续补遗、诗史的谱系构建、文学的地域特色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部从文献、文学、文化等方面对杭郡地区都非常重要的地域诗歌总集。本文主要分研究编和文献编两大部分。研究编包含绪论、正文。绪论部分主要对《历朝杭郡诗辑》的版本作详细介绍并阐明其研究价值及意义。目前学界还未对《历朝杭郡诗辑》有过任何的整理爬梳,更无具体的作品介绍和详细系统性的研究,可借鉴《国朝杭郡诗辑》系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历朝杭郡诗辑》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文部分包含四章,从文本、内容及其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第一章阐述了丁丙编纂《诗辑》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机缘。其中,论证了《国朝杭郡诗辑》系列和《武林耆旧集》二者对《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的重要影响,揭示其内在联系。第二章从内容样貌与收録标准两方面阐释《诗辑》的基本体例。内容样貌包括了内容形式与编排次序;收録标准包括收録范围、收诗标准、收传原则。其中,收诗标准与丁丙的诗学倾向密不可分。第三章从诗歌的来源、题材和小传的来源、内容两大主体部分对《诗辑》着録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地展现。第四章揭示了《诗辑》的文献、文学、史料价值及地域文化特色。文献编是对《历朝杭郡诗辑》四十卷的整理点校。附録部分爲《历朝杭郡诗辑》中,人物介绍条目所提及诗集诗稿的名目存録整理。

王晓雪[8](2020)在《张文虎年谱》文中研究说明张文虎,字孟彪、啸山,笔名天目山樵,华谷里民,江苏南汇周浦镇(今属上海市)人。精於版本校勘、名物训诂、音韵乐律、中西算术,一生不求闻达,轻贱科举。坐馆金山钱氏前後达三十年,专事校勘。同治二年(1863)应曾国藩之聘,助曾国荃校刊《王船山遗书》。同治三年(1864)至金陵,留金陵书局校刻十三经、正史,而於《史记》三家注考索尤深,撰《札记》五卷。同治十二年(1873),以老请辞,归居复园。晚年纂修光绪《南汇县志》、光绪《重修华亭县志》以及光绪《重修奉贤县志》三部县志,并对《儒林外史》详加评点。光绪十一年(1885),张文虎卒於松江府城东门外钱氏复园,年七十八。论文旨在通过对张文虎生平着作的蒐集、研读、考订,并参考大量传记、地方志及清人别集、日记手稿、书信手札、报刊等文献,以文献学、谱牒学、传记学等爲指导,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现代化检索平台,对谱主生平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最终形成一部内容翔实有据的年谱。论文由年谱和附録两部分组成,年谱部分分爲年少求学、坐馆金山、入幕校书、归居复园四部分;附録包括张文虎着述知见録、张文虎交游人物小传、张文虎评传资料辑録。

钱成[9](2019)在《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法国着名学者布岱尔曾指出,“地理环境是最核心的历史知识,也是最深入的内层历史。”(1)对于文化地理而言,每一个地名,实际上都是一个文化符号,标志或隐含着某种地域文化特征。(2)家族文化与地域文化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重叠、生成和代表的关系,地域文化必然成为家族文学与艺术研究的重要维度。基于此,研究家族文学和艺术,就不可能绕开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必须要立足于一定时空背景下的地域人文环境中。与明清时期经史、诗文、小说、书画、园林等文艺形态发展相一致,明清戏曲文化的地域性、家族性特征的鲜明度和覆盖面,均远较前代突出。因此,地域文化视阈下群体性曲家的研究,被视为新时期的学术增长点。而从地域性的视野背景中去分析、研究明清时期地域文化,特别是戏曲文化,就必然要以本土文化家族为分析对象,分析其相关戏曲文化活动和文化传承,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地域性文化史、戏曲史的形成与流变。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不可分离。”(3)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文化家族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重要创造者之一,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大多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积淀深厚。同时,家族文化与该家族所在地域的区域文化存在着共生共荣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近年来,在探究区域文化和文学的盛衰嬗递的规律时,许多学者把研究的目光聚焦于该地域的文化家族。因此,关于地域文化和家族文学与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已成为学术界公认新的学术生长点。与此同时,在地域性戏曲文化研究方面,学术界对以诸如北京、苏州、南京、扬州等为对象的地域戏曲史研究,取得了蔚为大观的学术成果,推动了区域性戏曲活动研究的发展和深化。“海陵地区”有着人文蔚焕的历史,其上善若水、兼容并蓄、厚文重教、经世致用、安泰祥和、崇儒尚实的地域文化特征,在苏中地域乃至江淮文化板块、江苏地域文化,以及目前学术界正全力打造的江南文化体系中特色鲜明。自明中期迄于近代,“海陵地区”的戏曲创作、批评与表演始终保持相当的活跃程度,成果丰硕。众所周知,世家望族的兴衰存废,其得以维系的命脉,正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种因素的共同结果,其中地域性文化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一方人铸就一方文。一个地域的区域文化还与该地的文化家族具有先天的同构关系。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中,往往有着延续数代的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纵观明嘉靖以来的“海陵地区”,先后涌现了总数超过二十,从明中后期一直延续至民国,有着浓郁、鲜明戏曲文化特征的文化家族。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活动,主要分布于明中后期、清前期、清中期和清末期四个阶段,参与家族可分为地方望族、艺文世家和演艺家族三种类型。其中,最具有明清时代特色和“海陵地域”文化特色的家族戏曲活动,是清前期和中期该地区文化世家中家族文人所进行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巨大的戏曲活动。这些家族文人极为重视本家族的艺术文化建设,除热衷于诗文、经史、书画、园林等文化形态外,还致力于戏曲创作、戏曲表演和戏曲批评。特别是在明末清初,因多种因素的促成,他们所置办的戏曲表演团体(家班、家乐),其规模、数量和表演水平在同时期的全国范围内首屈一指。因对戏曲有着执着的爱好,这些家族文人在戏曲文本创作、理论批评、曲本刊刻、班社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卓有建树。纵观明清海陵文化家族形式多样、成果各异、影响巨大的戏曲文化活动,可见家族文化和戏曲繁盛的发展轨迹,是“海陵地区”地理优势、文化精神驱动力与时代机运共同影响的结果,是地域文化史、家族史和戏曲史上的一种特殊的存在,也诠释了地理元素与家族文化、戏剧审美三者之间协调共存、互相催生、共同繁荣的关系。因此,本文以明嘉靖朝至清宣统朝为时间截取点,以地处长江以北,扬州以东、南通以西、盐城以南的“海陵地区”为空间对象,以阐明什么是“海陵文化圈”与“家族文化”作为研究背景,以该地域内文化家族与戏曲的关系为切入点,以家族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为分析重点,以点带面,重点突出,在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在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戏剧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全面深入考察分析明清“海陵地区”具有家族性质,包括戏曲创作与改编、戏曲演出、戏曲批评和戏曲文献刊藏、戏曲教育以及通过戏曲实现的交游等在内的各类戏曲活动,归纳本地区家族戏曲活动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对“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所取得的戏曲文化成就在明清戏曲史和地域文化史的地位给予恰当评价。同时,本文立足于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关系的探讨,论述本地区文化家族的类型、所处时代和地域分布,重点分析其与戏曲的关系;同时选取明清“海陵地区”多个文化家族为个案分析对象,根据现存家谱、家族文人诗文作品和家族文人进行的戏曲创作和改编,家班表演和指导,剧作观演和评阅,曲本刊刻与收藏等戏曲活动。在行文过程中,从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创作活动及特点、戏曲表演活动及特点、戏曲批评活动及特点三个角度,予以总结和提炼。同时,立足时代与地域背景,在横向、纵向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揭示本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文化繁荣的独特原因所在。此外,本文还以明清戏曲史为经、以地域文化史为纬,概述“海陵文化家族”灿烂辉煌戏曲活动的深远影响。除理论层面的分析外,本文还在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活动的相关史料方面多有发现。如对于海陵文化家族中的宗周、宗臣、宗元鼎家族,陈完、陈尧家族,范增应、范驹、范日觐家族,季寓庸、季振宜、季式祖家族,宫伟镠、宫鸿历、宫敬轩、宫国苞家族,沈默、沈成垣家族,高凤翥、高岱瞻家族,李宗孔家族,徐观政和徐珠家族,陆舜和张幼学、张一侪、张符骧家族,徐信和徐鹤孙家族,夏兰、夏荃和夏嘉谷家族等相关文化家族的戏曲文化活动,前人基本从未提及,或尽管有所涉猎,却存在较多明显错误。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对学术界关于泰州俞氏、如皋冒氏、泰兴季氏等文人家班的部分谬误予以辨析;对泰州宫伟镠、泰州俞锦泉、泰州俞梅、泰州宫云翥、泰州宫敬轩、泰州宫国苞、泰州俞国鉴、泰州储梦熊、泰州李宸、泰州夏嘉谷、兴化沈鲸、海安张符骧、兴化顾麟瑞、如皋范驹、如皋徐珠等部分曲家等首次进行深入考证;对部分海陵家族文人如仲振奎、仲振履兄弟等佚失、新见剧作的考证,相关寄寓文人如丁耀亢、孔尚任、张蠡秋在本地区戏曲活动的考证,部分海陵家族文人因戏曲产生的重要交游活动等进行考证等。首次稽考出泰州宫氏、海安张氏、如皋范氏等多个前人未见之文人家班,特别是关于泰州宫氏家族文人剧作《海岳圆传奇》和海安徐氏家族文人剧作《遗臭政绩碑传奇》及作者徐信家世、生平,《秣陵秋传奇》作者徐鹤孙生平与其他着述,以及泰州沈默父子对“海陵本”《桃花扇》的刊刻评阅,泰州高氏家族“三世藏曲、校曲”等方面的相关考证,均为学界新见,有裨于明清戏曲史相关领域的研究。综上所言,就家族文化与文学史、地域文化史和戏曲史而言,本文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数点管窥之见:如提出对明清时期长江以北的“海陵地区”蔚为大观的文化家族,及其所取得家族文化成就应给予新评价;对该地区文化家族所主导、参与的为数甚多的各类戏曲活动,和所创造的辉煌的戏曲文化应给予新定位;对长期以来湮没无存的家族戏曲文化史料,特别是诸多的文人曲家、曲作和家班家乐,应视作戏曲史研究的新发现,对其价值给予新认识;对借助上述史料新发现,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力争对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文化活动进行新考证,对泰州和苏中地域文化、对江苏和江南文脉,对明清戏曲史等领域的研究作出新补充。本文主要内容分为绪论、主体和结语部分。绪论部分重点通过历史概念、地域空间和文化特征,从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人类学及经济学等角度,对“海陵地区”地域空间的历史演变与地域文化的代表特征进行宏观论述,在此基础上,对本论文所提出的“海陵文化圈”进行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通过对明清海陵文化家族地域与时代分布、文化类型与特质进行分析后,明确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文化家族主要的戏曲活动、戏曲对文化家族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家族戏曲文化传承之目的等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说明文化家族戏曲文化特征的成因与影响。第六章至第十三章,选取明清“海陵地区”迄今尚未见专着或专文考述的13个具有时代和地域代表性的文化家族作为个案分析对象,具体考证和论述这些文化家族在戏曲创作与改编、戏曲表演、戏曲理论、戏曲文献、戏曲教育等方面的贡献。具体分为八章,包括泰州宫氏家族、泰州俞氏家族、泰州沈氏家族、泰州仲氏家族、泰州高氏家族、兴化顾氏家族、海安徐氏家族、兴化宗氏家族、如皋陈氏家族、靖江朱氏家族、如皋徐氏家族、如皋范氏家族等13个有着绵延数代戏曲文化传承的海陵望族的个案研究,侧重于家族文人所进行的戏曲创作和改编、表演或指导、观演和评阅、刊刻与收藏等戏曲活动的深入分析,以期进一步拓宽明清“海陵地区”地域文化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加深学界对“海陵地区”文化家族在戏曲领域所作贡献的认知。综上所言,本文力求通过对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文化多重关系的考证分析,详细说明本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活动的继承性与发展性、表演性和欣赏性、实践性和理论性、商业性和自娱性、宗族性和祭祀性、学术性和通俗性等方面的相关特征,探究“海陵地区”地域文化对本地区家族和戏曲文化发展的熏陶,以及家族文化和戏曲文化发展对地域文化繁荣的双向促进作用。同时,通过文化家族与戏曲关系的多个拓展性专题研究,进一步说明“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文化特征,改变传统戏曲史研究只重江南曲艺世家的定势思维,也期补上长期以来研究苏中地域戏曲史只论扬州剧坛,而忽略泰州、南通地区之短板,适应了苏中地域文化圈和“江南文化板块”再构建、再认识的迫切需求,有助于当下对明清家族文化史和戏曲史、泰州和苏中地域文化史、江苏和江南文脉研究等领域的深入。

张信子[10](2019)在《《宜弦堂诗钞》整理与研究》文中认为《宜弦堂诗钞》是清代金华诗人曹开泰的唯一着作,现存道光年间孤本,共十二卷,藏於台湾大学图书馆。曹开泰创建北麓诗社,力倡吟诗,开一时耽吟之风气,是乾嘉年间金华诗坛的领袖人物。但截至目前,尚未有专门针对曹开泰个人及其诗文的研究成果问世。有鉴於此,本文将对《宜弦堂诗钞》进行点校整理,并对曹开泰生平与交游加以考证。全文共分上下两编。上编是研究篇,以《宜弦堂诗钞》爲基础,结合其他文人诗集与地方史料,考证曹开泰的生平和交游,并简要分析其诗文创作情况。下编为整理篇,爲本文主体部分,即《宜弦堂诗钞》的点校整理。此外,从部分文人专集中1録了与曹开泰有关的内容,附於文後。

二、西湖故人(诗四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湖故人(诗四首)(论文提纲范文)

(1)薛时雨诗歌与诗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一) 薛时雨其人研究
        (二) 薛时雨词集研究
        (三) 薛时雨诗集研究
    三、课题创新性与研究方法
        (一) 课题创新性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家世与交游考
    第一节 家世考述
        一、父母、兄弟
        二、妻妾、子侄
    第二节 交游情况
        一、学生
        二、同僚
第二章 薛时雨诗集版本及其比较
    第一节 诗集版本概述
    第二节 诗集《藤香馆诗钞四卷》与《藤香馆诗删存四卷》对比分析
第三章 薛时雨诗研究
    第一节 薛时雨诗的题材
        一、羁旅行役诗
        二、怀古咏史诗
        三、时事政治诗
        四、酬别哀悼诗
        五、山水纪游诗
        六、题图题画诗
    第二节 薛时雨诗的艺术特征
        一、艺术手法
        二、艺术风格
第四章 薛时雨诗教研究
    第一节 “诗教”概述
    第二节 诗教理念
    第三节 实践活动
        —、感化教育
        二、金针度人
    第四节 诗教成就
第五章 《白门新柳记》作者考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沈岸登《黑蝶斋诗钞》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摘要
Abstract
上编
    前言
        一、《黑蝶斋诗钞》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一)《黑蝶斋诗钞》的研究现状
        (二)《黑蝶斋诗钞》的研究意义
        二、《黑蝶斋诗钞》的版本情况
    第一章 沈岸登的生平与交游
        第一节 沈岸登的生平
        第二节 沈岸登的交游
        (一)以亲为友
        (二)广交好友
    第二章 《黑蝶斋诗钞》的题材内容分类
        第一节 咏物诗
        第二节 记事诗
        第三节 酬唱赠答诗
        第四节 记行诗
        第五节 其他
    第三章 《黑蝶斋诗钞》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风格恬淡,语言秀雅
        第二节 诸体兼备,善用组诗
        第三节 寓情于景,多有寄托
下编
    《黑蝶斋诗钞》校注
    黑蝶斋诗钞
        《黑蝶斋诗钞》序
        《黑蝶斋诗钞》卷一
        农具诗十三首
        田庐
        飏扇
        楼种
        樵斧
        耒耜
        钱镈
        耰锄
        袯襫
        台笠
        水车
        田漏
        耘鼓
        牧笛
        自题红柽田舍用《东坡八首》韵
        别墅
        舍馆
        逢掖
        江梅
        东阁
        湖上
        燕市
        吴下
        朱蒙
        绝徼
        同朱西畯蔡远士寄怀龚蘅圃用王介甫集中韵
        醧舫分韵得怀字
        和演溪老人见投原韵
        和西畯韵
        重游白门答梅里同学送别之作用原韵
        为蘅圃写《西湖听雨图》属题其尾
        夜泊荷叶陂寄清溪弟兄
        江上听雨
        晓过燕子矶
        江行
        同张茂宰过六朝松石山房
        秦淮河口号
        忆湘湖
        张子亮席上别蔡苍霖因寄乌目山人王石谷
        送虔州彭子载入闽
        寄李耕客
        长干塔影
        五月晦日
        十一夜对月
        瞻园西偏为徐松塍壬戌读书处夜坐有怀
        余与路耐庵同客瞻园,晤自八月既望,不数月而耐庵别去,已复再晤再别,分亭离席,触事增感,前后共得纪别诗四首,今忘其三矣
        纪蝗
        寄西畯
        寄蘅圃
        溪上送耕客晓发之白门
        洪宿一江上寄怀次韵答之
        怀中山府旧游再用前韵
        中山府与朱检讨别八年,音问缺然,三用前韵
        耕客过溪上四用前韵
        耕客携家还梅里五用前韵
        送朱人庵归泉州
        春夜怀西畯
        闽中咏物八首
        收香鸟
        龙虱
        芙蓉鸥
        番薯
        鲎鱼
        虎蟳
        纸箫
        竹兜
        楚警
        挽桃乡农
        横山桥阻风
        晓发唐山
        度昱岭
        大洪绝顶憩白云庵
        琅田
        皖江
        仲春过同安郡城司马曹升六,为我设饼,因成长句
        啖虎行为安丘先生赋
        安庆鲥鱼
        潜山茶
        病起
        初夏郡圃闻莺
        渔梁
        严陵钓台
        乌石滩
        富春山
        题《韭花秋雨山房图》
        《黑蝶斋诗钞》卷二
        开户
        昏镜
        晚食
        人欲
        秋暝
        李辛占过黑蝶斋,言将游南海。因寄榷使蘅圃,用墨稼轩龚李唱和韵
        再叠前韵寄西畯
        三叠前韵怀远士
        四叠前韵怀松塍
        挽青士五叠前韵
        再入新安示儿之钘六叠前韵
        白门子夜四时歌
        瞻园忆旧诗(有序)
        移寓乌聊山下
        送钱笠山之高平
        送曹户部实庵
        次答东乐寄怀原韵
        冬夜归红柽田舍
        除牵牛蔓
        橘
        寒笋
        黄梅
        雨
        独饭用王临川题
        新晴
        晚坐
        腊月三日与儿子话梦,计自新安归又匝月矣
        西畲同余归自新安日,晚过黑蝶斋得江字一首
        雪后
        小除立春
        同皋士、松亭、南城夜集东田破屋
        小集野意斋
        雨
        雨后芥村招饮
        翠微寺僧雨峰赠余寿藤杖长短各一,渡钱塘失之
        二月
        过辰山寓,时往鹤湖不遇
        村居诗(有序)
        春日村居
        夏日村居
        秋日村居
        冬日村居
        《黑蝶斋诗钞》卷三
        过梅里五首
        白土炉四首
        孙检讨恺似再至湖中,走仆讯余溪上,是日出郭,晤于西林舟次
        病起为金沙花作
        八月十六夜
        秋夜怀镇海广文,时在湖上
        牵牛竹屏
        香草
        寄深竹山房
        舟行和东乐叔送余之徐沟原韵
        同苍翮晓渡扬子
        维扬怀旧游诸子
        渡临淮河
        大梁城下怀古
        晚至荥泽渡河
        郎车
        入徐沟界二首
        甲戌元旦
        雨止作雪登徐沟北楼
        读《杨诚斋集》
        春柳四首(并序)
        再咏春柳四首
        食韭
        鹦鹉
        桃花
        见燕
        得清溪信
        送宝垂南还
        寄示之钘
        天河以诗见讯,余方客徐沟,展转乡园,历春夏秋方达旅所,且读且和,因次原韵,时当量移,故末句期之
        徐川杂咏
        唐叔虞祠用王介甫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二首韵
        次韵答鞠塍
        四月六日夜坐忆福先南还,计程已到扬州矣
        闻刘汉思讣
        闻吴中前辈之讣
        久不作南城讯,闻举一子,时余亦得孙
        雪
        读乐笑翁《北归集》
        立春日口占
        病起拟以人日过寓斋言别作南归计,晨起以心悸复止
        高少詹江村招饮,病不能赴,率成四绝句并以志别
        上元夜次柘西见示原韵
        曹仪部席上诵家柘西题《珂雪词》“红藕庄边看黑蝶,眼前词客未萧凉”,仪部赏之不已
        虞山王石谷为钱塘龚氏写《摄山秋望图》,壬戌八月见自江南藩治之瞻园,再观于都下十砚斋,余方南归,因赋二截句志别
        留别龚柱史蘅圃即用赠行原韵,兼答怡斋孝廉、家柘西司马、禾畘户部
        四月二十九日归清溪,次东乐四月八日题西斋韵
        答东乐吟夜雨韵
        东乐、西畲过小斋同简客游草,兼看红藕庄赠砚
        寄答宗环
        六月一日雨
        白小
        食粥
        山房藤花复开,六月八日同东乐赋
        苦风
        怀柘西
        题客子《春山丝竹图》
        不雨禁杀,北村杨媪以苔心菜来饷,方食,东乐过小斋,因约同赋
        风雨答东乐
        风定
        读《江帆集》
        残月
        与东乐夜话西湖旧游,得绝句九首
        寄题《柳庆集》,即次送行原韵,今年春三月别于都门
        题唐墓才子亭四绝句
        秋夜怀桐石
        三月二十七日集十砚斋观《摄山秋望图》并旧藏画迹因忆瞻园所见《墨林写照图》迥别人间赝本,今则失之矣,蘅圃有诗见寄,因次韵奉答
        寄怀禾畘
        次红藕庄韵寄西畯
        再用前韵寄蘅圃
        次桐石寄赠原韵
        陆东村移居郡城六里街,属余为图并题二绝句
        题《小长芦卷子》五六七言三绝句
        题王(?)庐《大宝岩栖图》
        高巽亭招饮朗润堂
        东乐携水并径山茶过西斋同煮得酲字
        《黑蝶斋诗钞》卷四
        次涵中仲兄正月三日夜韵
        正月四日过竹垞曝书亭
        题高槎客小影
        立春日雨简朱楫师
        雪晴
        雪霁招东乐
        杂拈唐宋人五言句足以七字得绝句十一首
        青山忽已曙
        当门觅柳栽
        夕阳无限好
        先催冻笋生
        罾船聚小潭
        看山屋外眠
        吹香到别家
        荷叶卷新醅
        不起花边坐
        青钱买野竹
        春来梦少灵
        “垂头屏息如持钓,日夕斋中拥短蓑”,东乐屋漏句也。今年丁丑,以《葺屋既成》诗见示,次韵二首
        桐石翁以便面索画且云将游都下乞诗为赠复以五言二首
        严视公以画竹名盐官,来湖中有诗见怀,答以三绝句并送其游魏塘,然余与视公未尝谋面也
        午睡
        老翁
        潜溪陆蕴崑索和草堂诗如韵答寄十二首
        西征凯旋歌三首次邑侯王东岩韵
        题《月波吹笛图》
        长句送借山和尚结茅匡庐并为之图
        李奇峰席上用“树好频移榻,云奇不下楼”分韵得好字
        过李辰山寓舍题其龛壁。辰山,华亭人,隐于医者也
        挽茜村
        读《嘉树堂遗藁》悼谭舟石太守
        新年口号
        题金圣叹诗墨。济南刘中丞幕客某请乩仙,作诗有云“石头城外草芊芊,多少愁人泉下眠。惟有金生眠不得,孤魂夜夜听啼鹃”,后书“人瑞”二字,知为圣叹也
        题自画《富春山图小卷》
        过查夏重居
        曝书亭梅花
        仙游茅笔歌
        送宝升入粤
        野意斋盆豆
        西湖十二首
        题周虞衡《琴山遗照》十二首
        用翁拾遗承赞句足以二语示儿子之钘
        用江村、柘西赠答韵,作村居感怀二首
        寄蘅圃
        中秋霖雨不止即事二首
        病起
        范蠡祠次刘观察韵
        绿溪草堂次刘观察韵
        病起
        病中
        东湖曲
        陆堂移居二首
        得宝升三水信,兼有寄肃度侄钘儿诗,忆其入粤时斋前梅花方落也
        上元夜梦蘅圃龚侍御过索槜李,余饷以杨梅,醒成长句十六韵寄志别怀
        次江村学士过南田韵
        次高巽亭翰林过南田韵
        山中
        家柘西候补入京师,留宿鸳鸯湖上,别后作小律送之,兼寄蘅圃御史
        月夜登南湖楼
        五日
        漱石轩同人送春,余不能赴,遥分嘲字十二韵
        赋得嗜好与俗殊酸盐
        冬夜过潜采堂,值西畯葬日,记之
        东城小集分题得邓尉观梅一首
        北村
        宝升过黑蝶斋夜话,时归自南海
        感春四首用昌黎韵
        蜜香纸阁讯余近状答之
        用诚斋语作起句题画,悼道登开士
        南田看牡丹分韵
        立夏前一日风雨不止,静寄山房独坐二首
        夏云升哀辞
        雨中宝升过谈,去后同云隐僧捡画
        题朱楫师《采莼图》
        送柘西叔之任辰州
        解衣行赋谢高巽亭翰林
        黑蝶斋诗补遗
        挽庆叔
附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几个问题的厘清
第一章 清代山东诗文总论
    第一节 清代山东诗文生成机制
        一、海岱齐鲁:山东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清代山东经济
        三、清代山东科举情况
        四、山东的独特地域文化
    第二节 清代山东诗学思想及文论思想
第二章 济南地区
    第一节 王士祯
    第二节 蒲松龄
    第三节 田雯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新城王氏
        二、淄川王氏
        三、历城朱氏
        四、德州田氏
第三章 青州地区
    第一节 赵执信
    第二节 安丘二曹:曹贞吉、曹申吉
    第三节 丁耀亢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安丘曹氏
        二、诸城刘氏
        三、诸城相州王氏
第四章 兖州地区
    第一节 曲阜代表作家
    第二节 黄恩彤
    第三节 文学家族
        一、曲阜孔氏
        二、曲阜颜氏
        三、济宁潘氏
第五章 胶东地区
    第一节 宋琬
    第二节 高密诗派
        一、高密三单
        二、高密三李
        三、高密诗派其他作家
    第三节 郝懿行、王懿荣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福山王氏
        二、文登于氏
        三、文登毕氏
        四、即墨黄氏
        五、掖县赵氏
        六、高密单氏
第六章 其他地区
    第一节 吴重熹
    第二节 文学家族
        一、海丰吴氏
        二、惠民李氏
        三、曹县万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清代山东诗文作家小传
    一、济南
    二、兖州
    三、青州
    四、登州
    五、莱州
    六、泰安
    七、沂州
    八、曹州
    九、东昌
    十、武定
致谢

(4)谢振定《知耻斋诗文集》校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谢振定及《知耻斋诗文集》简介
    0.2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第1章 家世与生平
    1.1 家学传承
        1.1.1 家风的影响
        1.1.2 父兄的教导
        1.1.3 后人的情况
    1.2 谢振定的生平
        1.2.1 求仕交游(1796年以前)
        1.2.2 罢官出游(1796—1799)
        1.2.3 心隐身宦(1800—1809)
第2章 《知耻斋诗文集》版本与源流
    2.1 《知耻斋诗文集》版本叙录
        2.1.1 嘉庆二十五年刻本
        2.1.2 道光十四年刊本
        2.1.3 道光十八年刊本
        2.1.4 道光二十六年刊本
        2.1.5 光绪十六年刊本
    2.2 《知耻斋诗文集》版本源流考
第3章 谢振定交游考
    3.1 以法式善为中心的文学集会及其影响
        3.1.1 与法式善的交游及其影响
        3.1.2 与赵怀玉、张问陶等人的文学交游及影响
    3.2 以王文治为中心的文学集会及其影响
        3.2.1 与王文治的交游及影响
        3.2.2 与袁枚等江南文人学者交游及影响
    3.3 师友唱和与诗僧唱和
        3.3.1 师友唱和
        3.3.2 诗僧唱和
第4章 谢振定文章的创作思想及其内容与艺术特色
    4.1 古文创作思想
        4.1.1 情达而道至
        4.1.2 行气、佐才与纬识
        4.1.3 不屑徇俗
    4.2 谢振定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
        4.2.1 实用为本,述说性情
        4.2.2 真挚动人,行文浑浩
        4.2.3 层层递进,深厚详实
第5章 谢振定诗歌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5.1 诗歌内容
        5.1.1 文人交游的清逸飞绪
        5.1.2 行旅远游的旷达幽思
        5.1.3 即事就诗的真情流露
    5.2 谢振定诗歌艺术特色
        5.2.1 笃好于古,喜用古体
        5.2.2 善于铺陈,叙次娓娓
        5.2.3 真气郁勃,放笔雄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 谢振定《知耻斋诗文集》编年
    附录 B 谢振定及《知耻斋诗文集》参考资料汇总
    附录 C 谢振定《知耻斋诗文集》校注详例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焦循诗歌笺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焦循生平与着述
    (二)焦循诗歌研究现状
    (三)焦循诗歌主张
    (四)焦循诗歌的思想内容
    (五)焦循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凡例
三、笺注
    荒年杂诗
    李贞女诗
    巴贞女挽歌
    姑恶恶
    赵氏门前杞
    周县丞奴
    云贞行
    哀小甲
    虎鲨吟
    惠民阿姊行
    番薯吟
    甬江弃妇行
    四哀诗
        李锺源
        王凖
        顾之逵
        郎炳
    龙山慈孝歌
    慈竹居
    琴歌为杨监亭妾作
    儿郎伟
    蝗变蚊
    黄鸟吟
    吊忠毅李将军诗三首
    拟残形操二首
    拟古谚
    杜弼
    酒兴
    却梅一首示卖花者
    鹳鹆辞
    湖之鱼
    筋骨篇
    卖牛
    买石
    伊太守挽歌
    与人论诗
    颜光禄作织女寄牵牛诗拟为牵牛答诗
    壬寅春雨雪十数日不能出客亦不至转以诗自娱录之得十二首
    秋水
    雨後忆田家景事
    浩歌行饮李氏斋中作
    北门送客行
    题吴玉松太史云除夕游山图
    题黄宗易县尉恩长印谱作
    题朱敬亭郡丞棫乘查图
    乙卯闰二月三日小沧浪亭修禊
    佛峪
    龙洞
    官柳
    香樟
    乌篷
    江鳐柱
    晚泊慈谿
    林庾泉归天长索余诗为母寿
    禹陵
    同年哥
    江山船
    鸬鸟船
    由蔺谿至金华道中
    喜舍弟归自太原
    题黄次和双桥一石一梅花图
    题汪饮泉林屋幽居图
    歙县方雨村赠红豆以诗谢之
    阻风燕矶三日病滞下甚剧
    病愈有作
    天界寺
    自平望之崑山
    邳州渡
    吴玉松太史言刑部戴金溪尝道仆所着书明日至鐡厂访之
    麈尾
    泊车逻
    鳅鱼口
    村居草木诗
    阮中丞得陶陵鼎送置焦山邀同人以诗媵之作五言一首
    田家
    治平寺
    石坊
    登甘泉山
    薙草
    夜渡朱家湖迷路入毕家淘
    和董晋卿湖上对月诗
    高二尺今春开花殊可人意
    丛竹中植红薇十数本长夏盛开
    读《易》有悟忽闻竹中鸟声
    拟古三首
    两君咏
    足疾
    题阮梅叔亨珠湖渔隐图
    记得一首哭汪孝婴
    冬日杂吟九首
    冬煖作
    後湖观打鱼歌
    春日新晴
    己亥金陵道中
    九日
    姚仁和百岁
    戊申元旦
    访锺保岐
    答诗锺怀
    舟行
    题摄山僧寺壁
    哭顾超宗
    寄阮芸台孝廉
    江邨二首寄城中诸子
    呕血
    答朱休臣
    原作
    内人三十
    秋居
    枯坐
    董子祠
    琴
    老将
    赠邱县刘松岚明府
    秋暮
    鸡鸣寺
    大疫室人几死弟复感之不寐作此
    追咏九日二首
    幽居二首
    露筋祠
    泛水
    渔沟三十里,南望隔河渔沟
    阴平
    西旺
    长山途中寒食
    同作孙韶
    登州杂诗四首
    江定甫赠刀作诗酬之
    答诗
    寒亭
    浪亭雅集
    半城
    红叶
    落叶
    西湖四首
    雪後泛舟
    生日有作
    和诗汪光爔
    从芸台学使按试绍兴和学使呈诸友原韵
    送人归东吴
    湖州吊吴薗次太守
    舟宿富阳和蒋竹塘孝廉调韵
    七里濑登子陵钓台
    出七里濑行建德道中
    过兰谿至萝葍滩
    过帽头滩至龙游
    人日立春汪比部对琴先生棣会郡中诸老(5赋诗属余步韵
    丁巳十二月立春前一日小集李冠三周南寸草斋中同咏者十三人
    快园雅集诗
    秋夕晚静阁听琴
    题吴县孙蔚堂花南老屋填词图幷怀李尚之
    杨都尉大壮移镇安庆有书来作此以答
    足痹
    燕矶阻风
    同作叶觐廷
    辛酉元旦登吴山弟一峰
    和诗李锐
    顾广圻
    陈鸿寿
    罗永符
    许珩
    阮亨
    题范赐湖广文松下采菊图
    王江泾
    登鸡呜埭归舟自莲花桥步至地楼舆儿子廷琥聨句得十韵
    送汪孝婴之六安
    同孙莲水游龙井遂至理安寺
    题安定书院壁
    张古愚太守敦仁招同赵味辛司马何兰士太守孙渊如观察暨江子屏汪孝婴李滨石雨中泛湖夕饮於倚虹园
    堰头遇谈阶平
    刘智庙
    任邱道中
    题闱中壁
    崇效寺看花
    同郑柿里兆珏刘芙初嗣绾唐竹虚蓥汪珊樵朝黼游钓鱼台
    赠别汪珊樵
    鄚州
    与朱椒堂月下聨句二首
    效四灵体
    吾无
    蟹
    共放
    汪孝婴访予湖中喜而有作
    今岁
    百尺梧桐阁为汪小鲁作
    莺
    郭公
    与汪孝婴登泰州望海楼
    夕阳
    湖村
    恶竹
    哭殇孙贵龄
    己巳仲秋杨竹庐都尉过半九书塾小饮明日作此乞和
    庚午九月二日竹庐都尉邀往诵芬庄看桂
    登雕菰楼有作
    风雨破蕉叶作七言唁之
    白菊
    答友人
    闲吟
    阶下决明盛开偶得一律
    坐
    偶然
    鹰
    塾中海棠自戊辰开後四五年不花癸酉春三月盛开光艳照人花老矣恐发泄太过明岁又将不花流连不已记之以诗
    村居五首
    後村居五首
    王黄州以锦带花名不雅驯改曰海仙余植数本今年盛开锦带之名尚矣斥之为俗未以为然诗以解之
    哭郑柿里舍人
    仆素少交游迩年家处尤多疎阔昨岁闻武进臧上舍卒於京师今又接歙县孝廉方正程先生讣怆然久之率成二首
        臧上舍庸
        程孝廉方正(?)田
    放船一首丙子秋分日作
    咏茄
    制棺成诗以落之
    至後
    己卯除夕枕上作
    开窗
    古意
    题画
    新月和族兄子均韵
    六合道中
    长干里
    方景二公祠
    病起柬顾超宗
    归来
    喜张萼楼廷晖至
    秋夜
    坐
    送罗养斋归海州
    莫愁湖
    看棊
    听曲
    西子
    荀卿墓
    历下亭
    题王椒畦孝廉画山水
    题美人对镜图
    章邱道中
    牛山
    潍河
    小姑河即姑尤
    秦淮
    乌镇
    钱塘江
    孝娥江
    钱清江
    复过梁湖
    绍兴试院夜兴
    渡钱塘江望六和塔
    之衢州望家书不至
    出衢州十里宿鸡鸣山下
    定山
    白秋海棠
    秋江曲
    题程左恬风木图
    石门
    西湖柳枝
    茗花
    题合欢兰画
    竹柏楼
    白沟河答滨石
    北征曲
    题孟东郊诗集二首
    壬戌五月晦日江文叔邀同汪晋蕃张开虞蒋春榭袁又恺集康山草堂
    杭州杂诗
    寒食曲二首
    拟乐府
    抱孙
    戊辰之春塾中海棠盛开意有所触率为两绝句
    高义
    决明
    村居漫兴五首
    偶书黄山谷苏东坡事
    晓起
    不寐
    三月晦日效宋人咏牡丹
    立春
    买菊
    奉和杨竹庐都尉
    赠渔父
    迎春柳
    观村剧
    夏月阶下小花数种相绩开谢偶然成咏得八首
        钱儿葵
        铁线莲
        缠枝牡丹
        水桂
        五月白菊
        金丝桃
        紫玉簪
        凌霄
    小楼
    春寒二首
    落花曲三首
    苔
    草
    鸡声
    银薇
    初夏杂咏
    雁来红
    秋勺药
    乙亥春丁香海棠盛开喜罗养斋汪掌廷至
    友人论史事作此示之
    哰哰
    夜来二首
    巴蕉舒弟四叶其畔罂粟鲜红艳丽诗以当画
    薄暮坐红薇翠竹亭望湖
    薜荔
    陆丞相刻印歌为李龙骧作
    卖餻妇
    舆夫行
    有讥阮学士矫廉者作此以答即以寄学士
    题黄春谷春山伐木图
    已亥秋省试随先君寓於金陵今相隔二十年偶过旧寓之门水亭篱落如故门中之人无识者感慨既久积而爲诗
    曾宾谷转运於题襟馆种梅以待宾客赋此呈之
    苦瓜叹
    哀魏三
    司马迁铜印歌
    哭族兄恒如
    赠王实斋
    蜩之甲
    拟古谚五首
    金灯剪秋罗
    对红叶作
    老佃客谭
四、附录 焦循年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北宋梦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宋前及北宋梦诗创作概况
    第一节 宋前梦诗创作概况
        一、先秦时期
        二、两汉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四、唐代
    第二节 北宋梦诗创作概况
        一、北宋初期
        二、北宋中后期
        三、北宋末期
    小结
第二章 北宋梦诗的创作内容
    第一节 记梦诗
        一、梦游
        二、怀人
        三、梦见作诗
        四、梦见异事
    第二节 符号化的梦
        一、蝴蝶梦
        二、黄粱梦与南柯梦
        三、池塘春草梦
        四、华胥梦
    第三节 感梦诗
        一、由梦而感
        二、梦和觉
    小结
第三章 北宋梦诗的创作及新变
    第一节 北宋梦诗创作主题及新变
        一、思乡
        二、政治
        三、归隐
        四、游仙
    第二节 北宋梦诗的创作特色及新变
        一、叙事性
        二、日常性
        三、北宋梦诗中的时空转换
    第三节 梦与北宋诗歌创作的关系探讨
        一、身份视域下的北宋梦诗
        二、梦与北宋诗歌的创作
    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编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价值
    第一章 《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缘起
        第一节 杭郡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官方政策对民间的影响
        二、地域意识日渐凸显
        三、乡邦文献的需要
        第二节 丁丙的编纂机缘
        一、不忍文献纸毁帙散
        二、藏书、刊刻、编者的身份优势
        三、契机出现:《武林耆旧集》
        小结
    第二章 《历朝杭郡诗辑》基本体例
        第一节 文本体例
        一、文本形式
        二、编排次序
        第二节 收録体例
        一、诗人收録范围
        二、诗歌收録标准
        三、小传遴选原则
        小结
    第三章 《历朝杭郡诗辑》内容概述
        第一节 《诗辑》收诗情况
        一、诗作来源
        二、内容题材
        第二节 《诗辑》选传情况
        一、小传来源
        二、小传内容
        小结
    第四章 《历朝杭郡诗辑》价值
        第一节 《诗辑》的文献与校勘价值
        第二节 《诗辑》的文学价值
        第三节 《诗辑》的史料价值
        第四节 《诗辑》的地域文化特色
        小结
    结语
文献编
    《历朝杭郡诗辑》点校凡例
    《历朝杭郡诗辑》
附録 《历朝杭郡诗辑》存録诗集诗稿
徵引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张文虎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附图
凡例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关於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谱前
卷一 年少求学
    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1岁
    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2岁
    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3岁
    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4岁
    嘉庆十七年壬申(1812)5岁
    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6岁
    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7岁
    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8岁
    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9岁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10岁
    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11岁
    嘉庆二十四年乙卯(1819)12岁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1820)13岁
    道光元年辛巳(1821)14岁
    道光二年壬午(1822)15岁
    道光三年癸未(1823)16岁
    道光四年甲申(1824)17岁
    道光五年乙酉(1825)18岁
    道光六年丙戌(1826)19岁
    道光七年丁亥(1827)20岁
    道光八年戊子(1828)21岁
    道光九年己丑(1829)22岁
    道光十年庚寅(1830)23岁
    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24岁
    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25岁
卷二 坐馆钱氏
    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26岁
    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27岁
    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28岁
    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29岁
    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30岁
    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31岁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32岁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33岁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34岁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35岁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36岁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37岁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38岁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39岁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40岁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41岁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42岁
    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43岁
    咸丰元年辛亥(1851)44岁
    咸丰二年壬子(1852)45岁
    咸丰三年癸丑(1853)46岁
    咸丰四年甲寅(1854)47岁
    咸丰五年乙卯(1855)48岁
    咸丰六年丙辰(1856)49岁
    咸丰七年丁巳(1857)50岁
    咸丰八年戊午(1858)51岁
    咸丰九年己未(1859)52岁
    咸丰十年庚申(1860)53岁
    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54岁
    同治元年壬戌(1862)55岁
卷三 入幕校书
    同治二年癸亥(1863)56岁
    同治三年甲子(1864)57岁
    同治四年乙丑(1865)58岁
    同治五年丙寅(1866)59岁
    同治六年丁卯(1867)60岁
    同治七年戊辰(1868)61岁
    同治八年己巳(1869)62岁
    同治九年庚午(1870)63岁
    同治十年辛未(1871)64岁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65岁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66岁
卷四 归居复园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67岁
    光绪元年乙亥(1875)68岁
    光绪二年丙子(1876)69岁
    光绪三年丁丑(1877)70岁
    光绪四年戊寅(1878)71岁
    光绪五年己卯(1879)72岁
    光绪六年庚辰(1880)73岁
    光绪七年辛巳(1881)74岁
    光绪八年壬午(1882)75岁
    光绪九年癸未(1883)76岁
    光绪十年甲申(1884)77岁
    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78岁
谱後
结语:张文虎小传
参考文献
    (一)张文虎着述
    (二)其他人物着述及谱传
    (三)地方文献及档案史料
    (四)现代研究论着
    (五)论文
    (六)目録及工具书
附録一:张文虎交游人物小传
附録二:张文虎着述知见録
附録三:张文虎评传资料辑録
後记

(9)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本论文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现状
    第三节 文献回顾与研究概况——研究综述
第一章 “海陵地区”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特征
    第一节 “海陵地区”的历史概念
    第二节 “海陵地区”的地域空间
    第三节 “海陵地区”的地域文化
    第四节 “海陵文化”的戏曲特征
第二章 明清“海陵地区”的文化家族
    第一节 源远流长的中国家族文化
    第二节 明清“海陵地区”的家族文化
    第三节 明清“海陵地区”的文化家族
    第四节 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艺文传统
第三章 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活动
    第一节 海陵文化家族的戏曲创作
    第二节 海陵文化家族的戏曲批评
    第三节 海陵文化家族的戏曲表演
第四章 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文化繁荣的原因
    第一节 特殊政治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 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教育科举文化的影响
    第四节 泰州学派思想的影响
    第五节 家族婚姻关系的影响
    第六节 家族文人交游的影响
第五章 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对戏曲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对戏曲表演的影响
    第三节 对戏曲传播的影响
第六章 “望族之首曲乐传”——泰州宫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泰州宫氏世系
    第二节 宫氏家族文人与戏曲
    第三节 宫敬轩与《海岳圆传奇》
第七章 “俞家声伎甲江南”——泰州俞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俞氏家族世系与民族属性
    第二节 清代泰州俞氏家族文人群
    第三节 俞氏家班的演剧与文人题咏
第八章 “寒儒子弟作佳剧”——兴化顾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兴化顾氏世系与戏曲家顾麟瑞
    第二节 顾麟瑞的交游与着述
    第三节 顾麟瑞的戏曲创作
第九章 “兄弟曲家竞风流”——泰州仲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泰州仲氏家族世系与文人群
    第二节 仲振奎生平与戏曲创作
    第三节 仲振履生平与戏曲创作
第十章 “父子接力刻巨着”——泰州沈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泰州沈氏与“海陵本”《桃花扇》的刊刻
    第二节 沈默的家世与生平
    第三节 沈氏家族文人刊刻评阅《桃花扇》的原因
第十一章 “三代藏曲留后世”——泰州高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高岱瞻的家世与生平
    第二节 高氏家族的藏曲与校曲
    第三节 高氏家族的三峰园演剧
第十二章 “叔侄分别谱传奇”——海安徐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海安徐氏世系与徐信、徐昫生平
    第二节 海安徐氏家族文人群
    第三节 徐信与《遗臭碑政绩传奇》
    第四节 徐鹤孙与《秣陵秋传奇》
第十三章 “海陵世家演氍毹”——其他文化世家与戏曲
    第一节 兴化宗氏家族与戏曲
    第二节 如皋陈氏家族与戏曲
    第三节 靖江朱氏家族与戏曲
    第四节 如皋徐氏家族与戏曲
    第五节 如皋范氏家族与戏曲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宜弦堂诗钞》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篇
    一、曹开泰行述
        (一)曹开泰身世
        (二)行年
        1.求学之路
        2.开馆讲学
        3.主讲东明
    二、曹开泰交游考
        (一)曹开泰与北麓诗社
        1.结社缘起与诗社存续时间
        2.集会与创作
        3.成员人数与构成
        4.《北麓诗课》简介
        5.曹开泰与《北麓诗课》
        6.《北麓诗课》的文献价值
        (二)曹开泰与北麓诗社衆人
        1.方国泰
        2.方元鵾
        3.邵声芳
        4.方应凤、方应麟
        5.张作楠、张作楫
        6.曹位
        7.陈仁言
        8.金萼梅
        9.曹寅、冯慎中、张允提
        (三)社外交游
        1.韩昌裔
        2.楼上层
        3.夏国光
        4.郑祖芳
        5.杨廷兰
    三、曹开泰诗歌创作
        (一)《宜弦堂诗钞》版本与内容
        1.概况
        2.版本
        (二)曹开泰诗歌创作内容
        1.咏史怀古
        2.歌颂乡贤
        3.感时抒怀
        4.酬唱赠答
        5.思亲怀友
        6.生活诗
        7.山水诗
        8.敏感题材
        (三)曹开泰诗歌艺术特色
        1.慷慨激越、沉郁顿挫
        2.朴素自然,简单纯粹
        3.善於用典,取用合宜
        4.其他
        (四)曹开泰诗歌的教化功能
整理篇
    点校凡例
    宜弦堂诗钞
附録
    曹开泰年谱
曹开泰诗词辑録
    潘衍桐《两浙輶轩续録》
    《(光绪)浦江县志》
    《五松山人诗草》
    《乐清轩外编》
友人诗作
    阮元《两浙輶轩録》
    朱兴悌《西崖诗文钞》
    杨廷兰《五松山人诗草》
    郑祖芳《乐清轩诗钞》
    张可宇《琴轩鼠璞》
    贾应鸿《锦香楼诗稿》
    韩昌裔《淞云诗草》
书影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西湖故人(诗四首)(论文参考文献)

  • [1]薛时雨诗歌与诗教研究[D]. 王丽. 扬州大学, 2021(09)
  • [2]沈岸登《黑蝶斋诗钞》校注[D]. 宋博. 南宁师范大学, 2021(02)
  • [3]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D]. 张茜.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4]谢振定《知耻斋诗文集》校理与研究[D]. 吴小倩. 湘潭大学, 2020(02)
  • [5]焦循诗歌笺注[D]. 王诗晴.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6]北宋梦诗研究[D]. 张静.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D]. 李佩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8]张文虎年谱[D]. 王晓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9]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研究[D]. 钱成.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1)
  • [10]《宜弦堂诗钞》整理与研究[D]. 张信子.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西湖老人(四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