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高校改革_大学论文

加快高校改革_大学论文

高校改革要加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高校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僵化的办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成为造成目前高校缺乏生机与活力的直接原因。办学模式涉及面广、内容多,其本身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实践证明,对高校办学模式进行小改小革、局部突破是很难奏效的。必须做到整体设计、配套改革、联合操作、同步深化,方能达到预期目的。当前,随着我国宏观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全面加快高校内部改革步伐,从根本上改革或转变办学模式,是我国高校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办学观念:由速度型转向质量型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走的主要是一条外延扩张式发展的路子,即以追求发展速度和扩展规模为目标,似乎认为高校规模越大,在校学生人数越多,学校的知名度就越高,办学也就越成功,同时借以谋求更多的教育经费的投入。这种盲目追求发展速度的办学思想和观念,由于受到教育经费的限制和其他办学条件的束缚,因而产生了粗放式办学的格局,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办学社会效益不高。因此,面对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高校应在办学观念上全面转向以提高办学质量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以提高办学质量为中心,要求高校尽可能以较低的教育投入,获得较高的教育产出,多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有”人才,走出一条集约化办学的新路子。为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当前高校至少应做到:

1.充分考虑到高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在进一步挖掘高校要素资源潜力的基础上,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努力实现高校教职工、教育设施、教育对象等要素的总量平衡,合理确定高校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办学的最佳规模,力争取得尽可能好的办学规模效益。

2.从高校特点出发,考虑到现代科学技术一体化发展趋势,打破高校传统的学科、专业界限,改变“大而全”的专业设置模式,培育和发展重点学科群和特色专业群,形成以本科生为基础,以专科生为补充,以硕士生为龙头,以博士生为导向的多层次人才供给结构,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需要,力争取得尽可能合理的办学结构效益。

3.高校应以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同类型、层次和数量为依据,制定人才培养的规划,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向各地区输送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促进各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4.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要,高校应注意到社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变动趋势,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和时滞效应,在充分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未来人才超前培养规划,力求消除时差,实现人才的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衔接和动态适应,力争取得尽可能好的办学效益。

5.高校应主动加入社会化职业培训的行列,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办学余力,为提高社会一般劳动者素质做出贡献。

二、办学形态:由供给型转向需求型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从招生到毕业生分配都严格地执行国家计划。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大学生是“皇帝女儿不愁嫁”,一毕业就端上了“铁饭碗”。这是一种典型的供给型的办学形态。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招生工作实行了计划内招生为主、计划外招生为辅的新政策,高校毕业生分配在国家确保分配的前提下,开始实行供需直接见面的方式,逐步加大市场调节的比重,但从整体上看,高校传统的供给型的办学形态尚未从根本上改变。随着企业改革的全面深化,全员劳动合同制的实行,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就业市场化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高校必然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如果仍然不问社会需要,盲目培养人才,就会出现人才的供需脱节,从而加剧结构性失业的社会矛盾。要想实现人才的供需平衡,高校必须着力避免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直接失业;二是学生毕业后不得不改行就业,学非所用。这就要求高校的办学形态必须由供给型转向需求型的轨道上来。

所谓需求型的办学形态,是指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始终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进行优化组织与主动调节。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直接满足社会需要,尽可能实现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在种类、数量、结构和层次等方面的协调一致,进而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的功能,这也是高校所肩负的社会使命。

1.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即不是高校有条件或愿意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要主动创造条件,组织师资力量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对高校一切要素资源的配置也应以此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2.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社会产业发展及其结构变动趋势、科技进步的发展态势等因素的具体情况,定期进行人才需要的社会调查及预测工作,捕捉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规律,为科学地制定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提供可靠的依据。

3.制定和实施高校人才培养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并以此为依据,做到及时调整专业招生计划,经常修订教学计划,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结构,及时更新老知识,加大新知识的比重,实现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化与现代化,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适应功能。

三、办学方式:由半封闭型转向开放型

高校传统的封闭型的办学方式目前已经被打破,现正处于半封闭、半开放型状态。主要表现在,高校已不再是孤立的封闭系统,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方面已开始重视和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特别是近年来不少高校在实行与社会联合办学、联合培养人才,以及实行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和与企业进行科技协作攻关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这还只是初步的和浅层次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客观上要求高校采取开放的办学方式,使教育要素资源在校际间、校企间能够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双向合理流动,不断地为高校自身的发展汲取营养,增强高校的生命力。

1.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历史上的原因,造成目前高校教育队伍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以及数量比例关系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难以适应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因此稳定以至于巩固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不能在旧体制的框架内消极地稳定教师队伍,而要彻底打破人才单位、部门所有的旧格局,逐步建立一支稳定性与流动性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对那些急需发展的专业的教师,可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实现其稳定性的目的;对那些老专业的富余教师可实行一些特殊政策,以实现其流动性的目的(包括校内诸部门之间的流动、横向校际间的流动以及向社会流动等)。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实行内聘与外聘相结合,采取多种途径吸引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社会优秀人才走向讲台,直接向学生面授技艺、传播经验,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知识。

2.目前高校教学、科研设施的潜力比较大,有些科研仪器、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很低,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但从另一角度看,高校某些急需的仪器、设备由于教育经费紧张又迟迟不能到位,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面对这一情况,高校应制定出统一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在保证满足校内教学需要的前提下,将实验室、研究室、教室等向社会全面开放,充分利用高校富余的要素资源为社会各界提供有偿服务。对暂时闲置不用的仪器、设备可实行向社会有偿转让;对长期闲置不用的可实行折价处理。同时,对教学急需学校又无力购买的仪器、设备可实行社会租赁的办法,或者与其他单位签订协议,制定共同使用计划,以满足教学需要。

3.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走出一条社会化、联合化、一体化办学的新路子。一方面,高校可以与大型企业集团实行联合办学、协作培养人才,甚至可以引进市场机制,实行办学体制与企业机制的嫁接改造,建立高校董事会制度,进一步实现高校决策的科学化和办学行为的合理化;另一方面,高校拥有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可以直接走向社会,承包、租赁经营一定数量的企业。这样做既能够缩短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并为学校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又能够将高校二、三线具有一定管理水平的富余人员向这些企业转移,从而降低高校管理费用,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形成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直接为教学服务。

4.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实行的是封闭式、连续化的过程,学生在校期间实践知识的增长是极为有限的。这不仅影响到大学生将来的就业,而且也使得一些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目的不够十分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社会定位不合理,目标期望值高。对此,可以考虑配合高校学分制的实施,在某些专业先试点推行连续式与间断式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办法,大学生只要在五、六年甚至七、八年内拿够学分均可颁发毕业文凭,鼓励一部分学生保留学籍中途踏上社会适当工作几年,甚至可以规定获得大学录取资格的学生允许缓一至两年入学。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实际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端正学习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奠定基础,而且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也可以运用自己劳动的收入缴纳学费和作为生活费的来源,以减轻家庭的负担。另外,还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报考大学,进一步放宽报考大学的年龄限制,从而改善在校学生的结构,使之不断走向成熟,为圆满完成大学任务打下基础。

四、人才培养重心:由知识型转向智能型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仍然放在传播理论知识上,而对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理论课考试成绩往往成为衡量学生优劣以及颁发奖学金的主要依据,诱发一些学生只善于积累知识而不善于甚至不会运用知识,致使大学生就业后对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和职业变动的应变能力比较差,适应的周期过长。随着就业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就业岗位的竞争将日益激烈化,客观上要求高校人才培养重心由知识型转向智能型,使大学生由“书生型”人才转向实用型人才。

这就要求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及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都要把重点放在知识与能力的结合部——智能的培养上,即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方法论的教育,注重学生对各种理论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吸收、消化、提高和创新,力求做到凡是学生学过的知识都能明确在实践中应该如何加以运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制定出学生智能培养考核指标体系,加大对学生进行智能考核的力度和比重,引导学生主动调节学习行为和学习兴趣,力求学有所长,为将来学以致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管理方式:由半科学、半经验型转向科学型

高校管理有其特定对象和具体特点,它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具有内在的规律性。长期以来,我国对高校管理理论特别是决策层管理理论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高校实际管理水平从整体上看还比较低下,不少高校仍处在半科学、半经验的管理状态,甚至个别高校经验管理的比重更大些。由于管理不善,多数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源流失的现象,有些高校“跑、冒、滴、漏”现象还相当严重,使得本来就不足的教育经费显得更加紧张。如果能彻底解决当前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仅能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降低管理费用,而且有助于推动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解决目前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的关键在于实现高校管理方式方法的科学化与现代化,减少以至于消除经验管理的成分。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管理理论的学习,全面提高管理者的素质,不断强化其科学管理的意识,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管理的内在规律性,切实把学校管理当成一门科学来抓。

2.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全面强化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理顺高校管理与教学、科研之间的关系,彻底消除为管理而管理的思想,把学校管理工作的中心切实转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的轨道上来。

3.深化高校管理部门内部改革,制定并实施管理人员定额标准,健全管理部门责任制,定期考核,并与奖惩挂钩,全面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达到向管理要办学效益的目的。

标签:;  ;  ;  

加快高校改革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