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力学脉动流实验方法与测控系统研究

细胞力学脉动流实验方法与测控系统研究

邹远文[1]2002年在《细胞力学脉动流实验方法与测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细胞力学是生物力学近几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一个前沿领域,也是组织工程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细胞力学中的一个热点是研究机械力对细胞功能的影响,其中关键性技术是构建对细胞加载机械力的实验系统。从研究与发展细胞力学实验测控技术角度,针对国内外现有流动小室实验系统研究中,尚未存在能够提供近生理动脉脉动流环境、且未进行该条件下的细胞力学研究现状,论文开展了近生理脉动流细胞实验系统的研究,同时进行了初步的细胞实验工作。论文工作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特色如下: 1 本文在分析细胞实验方法中的测控技术基础上,通过对虚拟仪器技术的研究,设计并实现了以数据采集系统为核心的脉动流测控平台,不但在细胞脉动流实验中使用,还应用于其它细胞实验研究,以及其它实验研究中,表明以虚拟仪器的体系结构建立的测控系统,具有适应性强、使用灵活方便的特点,为细胞力学实验研究中测控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提出了一种复用性好、组建灵活的构造方法。 2 研制了直线电机及其功率驱动器,作为细胞脉动流实验驱动源。选择直线电机活塞驱动方式,不但能方便地产生脉动流,同时驱动源与细胞实验循环回路之间的相互隔离,避免对细胞可能产生的污染。该直线电机控制方便,稳定性好、频响范围宽,适应脉动流实验时的各种频率需求。 研制了模块化可程控增益小信号放大器,完成压力、温度、位移的信号调理,可程控功能起到了提高数据转化精度的目的,模块化使放大暑的组建和使用方便灵活。 设计了循环回路流体加热单元及其控制器,使细胞处于适合的温度环境中,保证了实验过程中细胞的生物活性,满足了对细胞长时间实验的要求。 四);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 设计并构建了分布式步进电机控制系统。以单片机作为步进电机控制器,异步串口作为上位控制计算机与步进电机控制器的通讯接口,该系统可扩展性强、构造灵活、编程控制方便,为多种细胞实验(如基底拉伸方法),建立了有效的控制手段。 4 组建了细胞显微镜图像自动采集系统。细胞实验过程中,对细胞显微镜图像的定时与原位采集,可方便地监视细胞状态,减轻实验人员工作强度,并为细胞形态学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数据获取方式。 5 针对细胞力学实验的特点,以基于局域网的实验远程监视方式,改进了实验监视模式,减少实验人员对细胞实验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使实验人员在远处随时掌握实验的进程与状况。 6 应用了UML和组件技术,UML可使软件设计时描述清晰、实现方便,组件的使用提高了软件复用的可能性和方便性,对虚拟仪器软件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7 通过开展细胞实验,表明本文所研制的细胞脉动流实验系统,可对细胞施加脉动剪切应力的作用,同时细胞在长时间的实验过程中,仍然保持了生物活性。细胞脉动流实验系统的建立,为细胞进行近生理的脉动剪切应力提供了实验条件,对发展细胞力学实验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董建明[2]2007年在《近生理脉动流实验仿真与测控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寻求合适的方法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一直是血管组织工程领域各国学者研究报道的重点,作为理想的血管替代物,它应有良好的机械张力,足以承受动脉强大的血流冲击而不破裂;具有血管生物活性,对温度、血流变化有相应舒缩反应,并能分泌相应的生物活性物质。其中最重要的是血管替代物的力学性质,要经得起长时间的血流考验,这是修复血管缺损成败的关键。在血液流体力学对血管壁作用的长期研究中,学者们设计出能模拟体内血液循环、血管搏动的装置——血管生物反应器,并将其成功应用于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相关研究中介绍的反应器虽各有特点,但其共同的特点就是模拟人体血管搏动及血流冲刷作用,在血管重建力学因素中主要研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尤其是脉动流的影响。而在关于近生理状态下的脉动流研究相对较少。本论文在血液流体力学的研究基础上,构建近生理动脉脉动流混合参数模型及其模拟电路网络,运用MATLAB软件计算仿真电路模型,通过仿真出来的数据对近生理动脉脉动流装置进行理论指导。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对国内外在血管组织工程方面的研究、文献资料进行了分析总结。对血管重建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原理进行了概述,特别是近生理脉动流在血管重建中的作用给于了详细的论述。(2)根据心血管血流动力学原理,在动脉血管段的分布参数和集中参数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6种模拟电路网络来模拟近生理状态的动脉脉动流装置。这6种模拟电路的独特点在于系统参数是变化的而输入是不变的恒流。并运用MATLAB软件对6种电路网络模型进行了计算和仿真,并对仿真结果和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3).在分析近生理动脉脉动流装置研制原理与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系统装置的制作要求,并设计和构建近生理动脉脉动流实验装置。对实验装置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了详细介绍,特别是装置中的控制设备—液容器和液阻器,它们是装置中的关键控制元件,实时要求高、制作较复杂。近生理动脉脉动流的测控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数据采集系统,由传感器、小信号放大器、数据采集卡、多串口扩展卡、蠕动泵、直线电机、计算机等部分组成。通过多功能数据采集卡实现近生理脉动流装置的压力、流量的信息检测。并运用小信号放大器将传感器输出的小信号进行调理,以便于数据采集和微机控制。(4).运用C++Builder 5.0开发工具完成近生理动脉脉动流实验装置的测控软件开发,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处理采用多线程技术实现,串口程序实现蠕动泵控制和直线步进电机控制,设计并构建了分布式直线步进电机控制系统和控制协议。根据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的特点,开发了传感器标定程序,对实验中所要采集的压力和流量信号的标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5).讨论了仿真实验和装置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难点与重点,并对装置的下一步完善作了进一步展望。

李晓宁[3]2003年在《细胞力学实验图象处理方法及平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各种力学装置对体外培养的活细胞施加机械力,是目前细胞力学研究的主要途径。在力学刺激下活细胞将发生多种适应性变化,不同的力学环境其变化的程度不尽相同。细胞形态学上的变化是最直观的变化,它预示并隐含着细胞功能上的变化。运用图象分析系统,定量研究细胞和亚细胞结构的运动和形态的动态变化特性,有助于理解力学刺激和细胞生长的关系,也有助于理解细胞病变的机理。但是,细胞力学实验中针对的是不能染色的生物活细胞图象,图象因细胞种类而异,并且图象性质随实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迄今为止尚没有一个图象分析系统适用于所有的图象分析。鉴于此,本文针对交变应力环境下的细胞剪切力实验和细胞膜式张应力实验,开展了细胞力学实验图象处理平台和方法的研究。 针对剪切力环境下内皮细胞的形态变化,本文提出了两个反映细胞形态变化速率的指标,拉伸长度时间变化率和方向角时间变化率,可以综合表征细胞形态学变化的快慢。 图象分割是图象处理过程中最为困难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本文深入分析了细胞力学实验中细胞图象的特点,针对细胞无交迭的图象,提出了基于微分边缘检测算子的图象分割技术路线,共有8个步骤。依次为图象增强、灰度化、消除光晕、Canny边缘检测、数学形态学膨胀、区域填充、平滑边缘、形态学重建。针对交迭现象严重的细胞图象,提出了基于watershed的的图象分割技术路线,共有7个步骤。依次为图象增强、灰度化、形态学光源校正分离细胞与背景、形态学重建去噪、距离转换、提取marke。图、water、hed转换,初步实现了对交迭细胞的分割。 本文使用ol帅pus IX70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图象,采用两种采集方式采集细胞数字图象,建立了细胞力学实验的图象获取与处理硬件平台。一种采集方式是采用JvC一C68O一EC模拟CCO配合V工以g000V图象采集卡,另一种方式采用Pixera 1 50ES专业数字显微CCD。并且建立了显微镜照明自动控制系统,可以按照捕获设定,定时接通显微镜照明电源,减少显微镜照明灯泡的损耗。实现了细胞图象采集的程控化,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验需要设定捕获方案,如单帧捕获、多帧捕获和视频图象流捕获,便于实现无人职守。 本文使用VisualC++ 6.0开发环境,建立了细胞图象处理的软件平台。它是一个集成化的软件包,将图像采集、文件管理、图像处理、特征提取、参数测量以及结果输出等多项功能有机地组织在一个集成环境中。由于C++集成了面向对象技术,该平台功能模块很容易实现功能扩充和代码移植。 运用建立的图象处理硬件平台,采集多个实验的细胞图象。结果表明,模拟CCD方案虽然分辨率不高,但是在采集细胞的视频图象方面具有优势:专用数字显微CCD方案分辨率高,光灵敏度高,图象采集数据损耗小,比较适合细胞静态图象采集。分别采用两种分割技术路线分割细胞图象,得到的细胞轮廓线与细胞实际边界比较吻合。运用开发的图象处理系统,开展了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在病理脉动大剪切力环境下的形态学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图象处理系统可以胜任细胞的形态学参数的定量分析。

李正美[4]2006年在《血管组织动态培养装置的实现与测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血管生物反应器是血管重建过程中的关键设备,为血管组织的体外培养提供稳定的、与生物体内相似的体外环境。目前许多血管生物反应器在组织工程血管重建中得到广泛应用。血流动力学是血管生物反应器研究的理论依据。应力刺激可增加所构建血管壁的生物力学性能,利用血液流体动力学原理研制的血管生物反应器在构建组织工程血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血管生物反应器多为自行设计的培养系统,设计原则是通过模拟人体体内环境,为组织工程血管生长提供必要的理化条件。相关研究中介绍的反应器虽各有特点,但其共同的特点就是模拟人体血管搏动及血流冲刷作用,在血管重建力学因素中主要研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在体血管的受力非常复杂。有关血管拉伸,扭转等的研究报道,目前还很少。血管生物反应器的出现使在体外模拟人体内环境得以实现,但生物反应器仿生条件的选择尚需进一步研究。本论文在血液流体力学的研究基础上,研究血管组织在灌注流环境和拉力作用下的动态培养。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特色如下:(1)针对血管生物反应器的研究现状,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总结现有血管生物反应器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对血管重建力学加载方法进行了综述。(2)总结分析现有血管生物反应器的研制原理与特点,阐述血管组织动态培养装置的工作原理,提出系统的制作要求,设计血管组织动态培养装置。(3)设计并构建血管组织动态培养装置的测控系统。通过多功能数据采集卡实现血管组织动态培养装置的温度、压力、位移、拉力和流量的信息检测。小信号放大器完成传感器检测信息的信号调理。应用多串口扩展卡实现循环系统驱动装置、拉力控制装置和PH计的串口控制检测。(4)完成血管组织动态培养装置的测控软件开发。运用多线程技术实现数

陈梦苇, 宋锦璘, 樊瑜波[5]2013年在《大流量脉动式剪切应力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学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在大流量脉动式剪切应力作用下的短期形态学变化趋势。方法基于自研的细胞脉动流力学装置,对大流量脉动式剪切应力作用0-8 h后血管内皮细胞的各项形态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第6小时左右脉动流作用下(平均95 dynes/cm2)血管内皮细胞的长轴及方向角发生变化;脉动流体剪切力作用8 h后,内皮细胞明显伸长,在部分区域顺剪切流动方向排列,内皮细胞方向排列的改建先于细胞大小(面积、周长等)的改建。结论相较于定常流,脉动流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方向性改变的时效提前。

田佳[6]2002年在《脉动流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人体脐动脉平滑肌细胞(Human umbilical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s,HUASMCs)的生物学特性,并建立人脐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原代、传代培养的最佳方法;采用寡聚核苷酸微阵列技术研究脉动流切应力对人体动脉平滑肌细胞基因表达影响,以及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比较脉动流和定常流两种剪切应力作用下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基因表达的差异。 方法(1)选择体外培养的人体脐动脉平滑肌细胞第2-3代为本实验研究对象,常规免疫组化法鉴定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α-肌动蛋白,DAB显色。将细胞悬液种植于处理过的玻片上,细胞贴壁后,加入10%新生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再移入37℃、5%CO_2的恒温孵育箱中静置培养。待平滑肌细胞长满融合后,立即进行流体剪切应力试验。选择近生理状态下的脉动流(平均切应力为5.52 dyne/cm~2),脉动频率为1.25Hz,切应力作用时间为6h。以同样条件下定常流切应力(5.52 dyne/cm~2,时问为6h)处理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为对照,以未做任何处理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为阴性对照。(2)提取细胞总RNA,逆转录合成单链cDNA,双链cDNA,体外转录合成生物素标记的cDNA与基因进行芯片杂交,通过抗体的检测标记荧光染料Cy3,采用基因芯片扫描仪ScanArray5000和ScanArra~(TM) Microarray Analysis System(GSI Lumonics)进行基因芯片的图像扫描,最后用Biodiscovery,Inc的软件(Imagene~(TM))和Mergne LTD.Microarray Analysis software Expressdata~(TM))完成数据分析。 结果(1)经α-肌动蛋白鉴定,组织块贴壁法可获得高纯度的HUASMCs。原代培养的HUASMCsl~4代细胞增殖能力强、生长旺盛,此后细胞的增殖能力逐渐降低,到第10代几乎丧失增殖力。原代培养以MCDB 131为最佳培养基。(2)经脉动流切应力(5 .52 dyne/cmZ,频率为1.25Hz)作用血管平滑肌细胞6h后对基因芯片扫描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有1 330个基因出现差异表达,约占基因芯片上基因总数的10.39%,其中669个表达显着增加,661个表达显着降低;(3)经定常流切应力(5 .52 dyne/cmZ)作用血管平滑肌细胞6h后对基因芯片扫描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12 800个基因中有2 676个基因出现差异表达,约占基因芯片上基因总数的20.91%,其中1 660个表达显着增加,1016个表达显着降低;(5)分别经定常流和脉动流体切应力处理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基因表达差异比较,比值大于2的上调基因有1419个,小于0.5的下调基因有878个。这些表达差异的基因有细胞因子和受体、转录相关基因、生长分化基因、调亡相关基因、信号传导相关基因、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电子传递和氧化相关基因、转移酶相关基因和癌症相关基因等。 结论(1)组织块贴壁法可获得高纯度的HUASMCs,体外培养的HUASMCs1一4代细胞增殖能力强、生长旺盛。含10%小牛血清的MCDB131培养基对原代细胞的增殖明显优于其它培养基。(2)相同应力状态(5 .52 dyne/cmZ,6h)的定常流与近生理状态的脉动流(脉动频率为1.25Hz),对体外培养的人体血管平滑肌细胞基因在mRNA表达水平的数量、范围和调控水平有着很大的差异。生理或病理情况下,血液流体力学的变化可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基因在mRNA表达水平出现不同的的响应。(3)寡聚核营酸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血管平滑肌细胞在脉动流和定常流切应力作用后的基因差异表达,为进一步探讨更符合人体生理或病理情况下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切应力相关基因,探索切应力诱导平滑肌细胞基因表达的机制等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

何辉[7]2004年在《细胞力学实验方法研究:压力加载及改进的膜式张应变加载》文中提出细胞力学是细胞工程学和组织工程学的基础,是现代生物力学发展十分迅速的一个前沿领域,涉及载荷作用下细胞、细胞膜、细胞骨架的变形、弹性、粘弹性、粘附力、表面张力等力学性能的研究,以及机械力对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生长的影响。由于在体环境异常复杂,细胞生理或病理现象的研究仍依赖于细胞体外分离和培养技术,因此,构建细胞体外加载实验系统是目前研究细胞的力学响应机制的主要途径。 本文基于细胞力学研究的需要,开展了细胞压力加载实验系统的研究,并改进膜式细胞张应变加载系统。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特色如下: (1)针对细胞力学研究现状,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总结现有细胞力学实验方法,特别是对细胞压力加载及膜式张应变加载方法进行了综述。 (2)针对现有的细胞压力加载实验装置不便于对细胞形态进行实时观测的不足,本文基于细胞力学研究的需要,并综合考虑细胞培养要求,建立了细胞压力加载实验系统:设计和制作压力腔及其配套装置,提出以数据采集系统为核心的测控平台构想。 (3)本文通过对压力载荷下成骨细胞及细胞骨架形态的实验研究,验证压力加载系统的可行性。实验表明,系统能满足细胞培养要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实验各组细胞随加载时间的延长,细胞形态发生了变化,与对照组相比,表现为细胞扁平、变大:实验组成骨细胞细胞骨架中微丝发生延展,骨架蛋白排列较为松散,肌动蛋白纤维未发生断裂;成骨细胞Ca~(2+)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成骨细胞受机械压力后胞内ca2+浓度明显增高;系统能提供较宽范围的应力水平,符合多种实验研究的需要,并为今后细胞力学实验提供较宽范围的加载频率。 (4)针对实验室已有的膜式张应变系统存在的问题(主要针对细胞培养要求),本文对该系统加以改进;针对原系统实验时计算机只能获取培养膜下的压力数据,而无法得到膜位移及应变的不足,本文设计了一套压力一位移测定装置。 (5)本文通过对膜式张应力环境下成肌细胞的形态学研究,一方面验证了改进的膜式细胞加载系统的可行性:系统能满足细胞培养要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且系统能提供基底拉伸应变指标,标定脉动液压曲线,为细胞培养膜的叁维有限元分析提供参照数据;另一方面,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细胞随加载时间的延长,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表现为细胞变长、变大,细胞核定向排列,细胞长轴顺着应变场方向。关键词:细胞力学细胞压力加载实验系统实时观测膜式张应变加载系统压力一位移测定装置

李正美, 邹远文, 李晋川, 黄学进, 樊瑜波[8]2005年在《虚拟仪器测控平台在细胞力学实验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1 前言细胞力学实验参数的检测与控制是实验中的关键环节。为适应细胞力学实验多种测控需求、增强测控系统的灵活性、加快实验系统的构建速度,本文按照虚拟仪器的体系结构,构建以PC机数据采集系统为中心的细胞力学实验研究平台。文中介绍了平台的组成及基于平台的相关实验。2 测控平台组成及功能2.1 硬件组成平台以计算机和数据采集卡为中心,构成一个典型的数据采集系统。测控硬件可

李正美, 李晋川, 黄学进, 邹远文[9]2006年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测控技术实验教学平台》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本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来源广泛(含力学、电子、材料、医学、机械等专业)的特点,为完成测控理论和技术学习,构建了测控技术实验教学研究平台,平台既能进行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验,又能进行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与研究。文中介绍了平台的组成,平台在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取得的教学效果。

丁皓[10]2010年在《心肌桥冠状动脉血液动力学数值模拟与体外模拟装置研制》文中研究说明大量研究表明心肌桥对冠状动脉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其近心端为动脉硬化高发区之一。目前有关心肌桥近心端血液动力学异常与近心端易发动脉粥样硬化产生之间关系的研究报道较为少见。由于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深入地研究由心肌桥造成的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环境的改变,研究这种变化与其近心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对冠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心肌桥的治疗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本文以心肌桥冠状动脉近心端这一易发动脉粥样硬化区域作为切入点,分别从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出发,根据心肌桥主要特点建立心肌桥血液动力学数值仿真模型以及体外模拟装置,研究、分析心肌桥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液动力学机制。数值模拟(1)建立轻度狭窄的心肌桥模型,线化的Navier-Stokes血液动力学方程。根据血流脉动周期变化的特点,采用谐波迭加的方法导出虚宗量系数的压强方程及有关血液动力学指标数学表达式。数值求解压强方程,最终得到各血液动力学指标:压强P、压强梯度dP/dz、管壁剪切应力WSS及脉动振荡因子OSI。采用这些指标进行了以下工作:a.对正常冠状动脉血液动力学和心肌桥冠状动脉血液动力学进行了比较;b.对血管顺应性影响心肌桥冠状动脉血液动力学进行了比较;c.对心率影响心肌桥冠状动脉血液动力学进行了比较。(2)构建一般心肌桥冠状动脉模型,心肌桥血液动力学一维管流基本方程。借鉴“边界层流动”的Karman动量积分方程求解方法,得出一维管流方程中的粘性摩擦。用差分方法数值求解。a.对正常冠状动脉血液动力学和心肌桥冠状动脉血液动力学进行了比较;b.对心肌桥近心端和远心端血液动力学进行了比较;c.分析了狭窄程度以及有两段心肌桥对心肌桥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所得结果表明,心肌桥冠状动脉血液动力学和正常冠状动脉血液动力学有较大的区别;在心肌桥的近心端,若干血液动力学指标异常,压强、壁面切应力、切应力梯度、切应力梯度震荡数的变化比其它部位剧烈。这为心肌桥近心端易诱发粥样硬化从数值仿真角度提供了血液动力学机制的解释。体外模拟装置研制和实验模拟(1)研制了一个集模拟血流循环及参数测量模块、心肌桥模块和园管流动腔内皮细胞培养模块等功能模块于一体的心肌桥冠状动脉血液动力学体外模拟装置。该模拟装置建立了接近人体生理条件的心肌桥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环境,参数可控制,为深入研究心肌桥造成的壁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环境的改变与其近心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探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理提供了实验环境和研究手段。(2)心肌桥冠状动脉血液动力学体外模拟装置功能测评模拟装置功能测评结果表明:各功能系统运行状态良好、性能稳定,实验条件控制方便,能较好模拟心肌桥冠状动脉血液循环的流场和相应的应力环境。(3)模拟装置的体外模拟实验a.利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体外模拟装置进行血流动力学模拟实验。所得结果表明,心肌桥的存在全面影响壁冠状动脉内应力(切应力、正应力与周向应力)平均值与应力波动值,从现有的模拟实验结果来看,心肌桥压迫壁冠状动脉程度愈甚,壁冠状动脉近心端应力平均值及应力震荡愈大,且近心端应力震荡较远心端剧烈,联系到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近心端高发动脉粥样硬化的现象,有理由推断近心端应力水平及应力震荡的增大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因果关系。b.在园管流动腔内皮细胞培养模块中进行了内皮细胞培养预实验。(1)建立心肌桥血液动力学数值仿真模型,对心肌桥冠状动脉的各项血液动力学指标进行了计算,首次从数值模拟角度阐述了心肌桥冠状动脉血液动力学异常与近心端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内在联系。(2)研制心肌桥冠状动脉血液动力学体外模拟装置,实现了心肌桥冠状动脉近心端与远心端切应力、正应力、周向应力的模拟;进行体外模拟实验,从实验模拟角度分析了心肌桥冠状动脉血液动力学异常与近心端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内在关联。(3)研制园管流动腔内皮细胞培养装置并成功地进行了内皮细胞培养预实验,为进一步在细胞水平探索心肌桥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液动力学机制提供了技术手段。内皮细胞培养装置不仅用于心肌桥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也可为与内皮细胞有关的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提供实验装置与研究手段。

参考文献:

[1]. 细胞力学脉动流实验方法与测控系统研究[D]. 邹远文. 四川大学. 2002

[2]. 近生理脉动流实验仿真与测控系统的设计[D]. 董建明. 四川大学. 2007

[3]. 细胞力学实验图象处理方法及平台研究[D]. 李晓宁. 四川大学. 2003

[4]. 血管组织动态培养装置的实现与测控系统研究[D]. 李正美. 四川大学. 2006

[5]. 大流量脉动式剪切应力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学效应研究[J]. 陈梦苇, 宋锦璘, 樊瑜波. 现代医药卫生. 2013

[6]. 脉动流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 田佳. 四川大学. 2002

[7]. 细胞力学实验方法研究:压力加载及改进的膜式张应变加载[D]. 何辉. 四川大学. 2004

[8]. 虚拟仪器测控平台在细胞力学实验中的应用[C]. 李正美, 邹远文, 李晋川, 黄学进, 樊瑜波.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 2005

[9].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测控技术实验教学平台[J]. 李正美, 李晋川, 黄学进, 邹远文.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10]. 心肌桥冠状动脉血液动力学数值模拟与体外模拟装置研制[D]. 丁皓. 复旦大学. 2010

标签:;  ;  ;  ;  ;  ;  

细胞力学脉动流实验方法与测控系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