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46002219****105118 海南省海口市 571199
摘要:建筑行业发展消耗能源、资源,建筑设计过程中引入生态意识,可以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文中分析建筑学生态设计的理念,阐述生态意识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应用,并给出优化措施。
关键词:建筑学设计;生态意识;解决措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推进,建筑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之下建筑的数目大大增加,不仅为城市建设带来了更优秀的规划效果,还为人们带来不同的居住体验。
1、建筑学生态设计理念分析
生态建筑主要是指在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打造宜居且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建筑,设计期间需秉承建筑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核心理念。在设计中会应用到生态学、环境心理学和建筑材料学等多种学科,从而保证建筑的自然通风,提高环境的舒适度,实现智能控制。
而建筑生态设计主要是指将建筑视作独立的生态系统,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多种物质因素的影响,进而使其能够在物质循环中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这种设计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建筑设计对建筑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现阶段,由于经济因素的影响,一些示范性建筑会应用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但是很多普通的建筑还没有满足生态设计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的很多建筑一般是以生态建筑为前提完成构造设计和材料选择的,在设计中通过对选址、选型以及材料设备等多种因素的控制,有效强化建筑设计的生态效果。
2、建筑学生态设计内容分析
2.1科学选址
建筑施工前,有关部门应进行科学规划,将建筑的特点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同时科学测评生态系统,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优化,从而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设计中,一方面要全面了解并掌握当地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还要对建筑的社会环境因素予以高度重视。需科学分析建筑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并考虑环境对建筑的作用。如在建筑设计规划中,应做好前期勘察工作,充分了解当地的地质与水文情况,且经过周密的计算检验建筑与环境间的作用能否与生态环境建设产生明显的矛盾。按照生态学原理,生态系统并不是长期稳定且保持不变的状态,生态系统自身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呈现出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但是这并不代表这种平衡状态可无限期的保持。所以,我们必须要严格把控这一限度,采用有效措施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从而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标准及要求,且在建筑生态设计中始终坚持科学选址。
2.2因地制宜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的供养,因此人类在进行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应秉持尊重自然的态度。以我国发展现状来看,若要以较短的时间实现绿色建筑发展目标相对较难,但是若能尊重个性,因地制宜地进行建筑设计和建设就可有效地缓解这一矛盾的。
其中,因地制宜主要是指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特有的优势,高度尊重当地的环境,该方式一方面能够保护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促进环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基于此,在建筑工程施工前,有关部门需全面了解建筑施工现场以及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在发挥其自然优势的条件下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2.3采取绿色设计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生命周期内可有效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为人们提供健康、宜居和实用的空间。在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是体现生态意识的核心,而且其也是建筑生态设计和绿色化建筑发展的重要条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工作中保证建筑与生活联系密切,发挥出其最大作用。建筑当中的环境建设通常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室内装潢设计,一个是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的协调性。室内环境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场所,其应具备较强的艺术性和美观性,从而给人一种愉悦的心情。室外环境则应考量其与环境的和谐程度,从而满足绿色化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
3、建筑设计中应用生态建筑学的实际措施
3.1空间生态建设
在实际的建筑设计当中,对于空间生态建设主要体现在立足于所进行建筑甚至是周围建筑的整体,通过宏观规划的方式来完成实际的建筑设计。上文中提到过在进行设计时需要遵循的舒适安全原则,从这个角度来看进行空间生态建设的时候要对使用建筑的人的身体素质以及舒适程度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比如在一些气候较为炎热的地区可以通过建设建筑内部储水设备以及外部保温层的手段对温度和湿度进行控制,还可以通过植被建设对颜色的气候环境进行调节,并且从空间建设的角度而言,气候颜色的地区蒸发量较大,尤其是建筑中上层蒸发量,所以要对整体建设当中耗水量较大的环节进行尽可能的避免和改善,而上文中所说的植被还有着储水的功能,对整个建筑来说在应对炎热气候方面都是一种很好的手段。除了颜色地区的空间生态建设,还有寒冷地区、湿润地区等,空间生态建设在其中都有不错的体现。
3.2整体生态建设
在使用生态建筑学进行建筑建设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立足于整体的角度来完成区域内建筑的能量协调,通过自然环境对建筑提供能量或者二者能量合理转换的形式来保证整个区域内的环境和谐。例如在缺水地区建筑设计当中整体生态建设,可以通过水循环系统的设计来保障水资源的合理供应,区域内所有水资源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区域内部的河流可以为区域提供湿气和一定程度上的水能补给,而建筑内部的生活废水又能够进入到区域内部的河流湖泊当中,这样一来区域内部就可以形成一种“水养人,人养水”的和谐共存关系,通过水循环系统的建设来保证区域内部的整体生态建设。
3.3循环节能建设
在生态建筑学当中循环节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相应的系统建设也是每一个设计师所要考虑的。首先是废物利用,设计师在通过生态建筑学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通过循环节能系统的建设来保证建筑在使用过程当中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垃圾得到有效的处理,对于一些可以再利用的垃圾进行回收再造并且重复使用到建筑当中;其次是能源循环,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水循环之外,建筑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到各种不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加强对太阳能、风能等等这种可循环利用能源的使用,避免区域内部不可再生能源被无休止的消耗;最后就是深化循环节能概念,在建筑设计的时候将各种节能设备设计到建筑当中,不仅使建筑本身绿色节能,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建筑内部使用主体的生态意识的提升。
4、结语
生态意识在诸多领域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又因为建筑学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有必要将生态建设融入建筑学当中,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生态建筑的快速发展,减少建筑行业的资源消耗,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尽早实现。
参考文献
[1]田歌川.浅谈生态建筑设计的节能减耗作用[J].居舍,2019(05):99-100.
[2]蔡廷龙.基于绿色、低碳建筑视角的生态城市设计浅谈[J].中外建筑,2019(02):35-37.
[3]谢建新.浅析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设计的应用——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为例[J].居舍,2019(03):109-110.
论文作者:叶世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8
标签:建筑论文; 生态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建筑学论文; 环境论文; 生态建设论文; 自然环境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