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后青海省对外经济贸易的现状、影响、对策_经济论文

中国加入WTO后青海省对外经济贸易的现状、影响、对策_经济论文

现状#183;影响#183;对策——关于入世后青海对外经济贸易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海论文,对策论文,入世后论文,对外经济贸易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47(2002)04-0078-06

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必将促进全国改革开放新态势的形成,也会对外经贸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发展青海对外经济贸易,提高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是全省上下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最近,我们组成联合调查组,就此到有关部门和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形成了一些看法和认识。

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青海对外贸易长足发展,利用外资有明显进展,国际经济合作势头增强,外经贸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对外贸易长足发展。2001年,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20490万美元,同比增长28.30%,其中出口14913万美元,同比增长33.15%;进口5577万美元,同比增长16.82%,形势比预期的要好。一是对外贸易高速增长,特别是出口增幅远远高于6.8%的全国平均水平,从而使全省国民经济的出口依存度由2000年的3.52%提高到2001年的4.22%,外贸出口对GDP的贡献率由8.3%提高到10.4%。二是进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优化,以本地区生产的骨干商品为主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已居主导地位,出口商品由11种发展到303种,其中铝锭等10种骨干商品出口额达到14079万美元,占出口总值的94.4%。省内急需的关键设备和原材料进口保持较快增长,数额达4806万美元,占进口总值的96%。三是贸易方式向多元化发展,一般贸易进出口持续增长,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迅速,分别增长2.67倍和28.06%,使过去单一的以一般贸易为主的方式得到初步改变。四是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全省拥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已有264家,与全球五大洲的6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对亚欧等主要传统市场的出口规模增加,比重上升。

——利用外资明显进展。2001年,全省累计审批外商投资企业284家,投资总额10.3亿美元,合同外资5.3亿美元,实际到位金额2.398亿美元。外商投资总额2.7亿美元,同比增长25%;合同外资金额1.98亿美元,同比增长80%;实际利用外资9858万美元,同比增长73%。外资在全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6%提高到2001年的8.2%,在西部省区中处于前列。随着省内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重新修订,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拓宽,由餐饮、娱乐、冶炼业为主扩展到制造业、采掘业、矿业、房地产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利税逐步增长,上缴税收2200余万元,吸纳就业6000多人,对青海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同时,还采取充分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等多种利用外资方式,对西宁地区电话网络、丁香集团粮油加工、制胶总公司技改以及石油三项工程、盐湖锂资源开发、直岗拉卡水电站等项目进行了改造、开发和建设,推动了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了优势资源的深度开发。随着外商外资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经营机制和管理经验,在宏观和微观上还对全省企业制度创新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势头增强。2001年,全省累计接受国际多边、双边无偿援助项目85个,受援金额7930.9万美元。新批实施国际多双边无偿援助项目8个,受援金额552.9万美元,同比增长62.5%。目前,国际多双边无偿援助项目具有渠道宽、涉及面广、实施快的特点,涉及青海省卫生、教育、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农村妇女发展、妇幼保健等多个方面,教育、卫生、环保及小额贷款、人才培训等综合性项目做到了当年申报,当年审批。意大利、卢森堡、英国等国首次向青海提供无偿援助。在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突破,2001年,全省有8家企业获得外经权,当年全省外派蒙古、日本劳务87人,涉及矿业开采、农业种植、研修等。

作为一个不发达的内陆省份,青海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同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大体一致的,既有成就,也有矛盾,既有发展,也有困难。特别是通过横向比较,更能看出全省外经贸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外贸易水平不高。一是整体规模比较小,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仍十分突出。2001年,全省出口商品结构虽有所改善,但是仍以资源性、高耗能产品为主,在占出口总值94.4%的10种大宗本地区生产的骨干商品中,除脱水光卤石外,其余均为原材料型、劳动密集型和高耗能矿产品,出口受制于国际市场价格波动。机电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且呈萎缩趋势。2001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304万美元,仅占出口总值的2.04%,出口产品品种由1997年的35种减少到量具、机床、机床铸件、手工工具等4大类产品。二是出口增长的支撑占点很少。2001年,带动全省出口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是铝锭出口的大幅增长,其出口占增加额的85%。十大骨干出口商品中,只有铝锭、硅铁、氯化镁、地毯四种产品比2000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余6种产品均比2000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共减少出口额916万美元。三是外贸经营主体结构仍不合理。2001年,省内出口的主导力量仍是国有企业,出口额占总值的93.27%,非国有企业出口仍处于起步阶段。据西宁海关统计,青海外商独资、中外合资、私营企业出口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出口值所占比重相对较低,相加只有170万美元,只占外贸出口总值的1.1%,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仅占总值的1.03%,远远低于50%的全国平均水平。四是贸易方式和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抗风险能力不强。在贸易方式上,2001年,仍以一般贸易为主,进出口总值占69%,分别比2000年增长13.2%和2.2%,呈上升趋势。加工贸易则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出口只占32%,低于50%的全国平均水平,虽然一般贸易对企业巩固传统市场、实现一定量的创汇和解决国内生产过剩、灵活开拓新的市场有很大作用,但受汇率波动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加工贸易,一旦汇率大幅变动,其贸易风险和出口成本将随之增大。同时,一般贸易占比过大,也说明出口退税政策对促进出口增长的空间有限。就出口市场来说,2001年仍主要集中在亚洲,占全年出口总额的82.3%,出口500万美元以上的市场仅有新加坡、日本、韩国、香港、美国、哈萨克斯坦6个国家和地区。“9·11”事件后,省内对美国出口下降30.46%,出口额只占6.65%。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往往受制于市场变化的影响,增加市场风险,不利于确保外贸出口稳定增长。

——利用外资总量过小。一是外资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明显。2001年,青海新批外商投资项目引资额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虽处于西部地区前列,但利用外资规模小,投资领域有限,在总量上并不占优势,且外商投资从事原材料初级加工和服务贸易的居多,缺少技术先导型和产品出口型企业,难以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较强的拉动作用。二是利用外资项目基础工作滞后,主要是项目总数有限,涉及的范围也比较窄,尤其是项目前期工作准备不足,质量不高,仅有大的框架,缺少详尽、科学、细致的可行性研究。三是利用外资工作统筹、协调、配合力度不够,组织机构不健全。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扮演了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称的角色,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企业自主招商的积极性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省内缺乏一支懂业务、精通外语、熟悉省情的高素质工作队伍,直接影响了利用外资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极为薄弱。2001年乃至过去的一段较长时间里,青海虽然在实施国际多双边无偿援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仍存在项目前期的指导和准备工作不足,可供选择申报的项目余地不多的问题。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目前,全省虽有8家企业获得外经权,但由于企业信心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等因素,对外工程承包工作还没有开展起来,外派劳务也不足100人。这对扩大青海的对外形象,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市场竞争,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影响

对于青海来说,由于入世后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全面开放和更加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不仅社会发展会受到触动,经济发展将会受到更剧烈的冲击,这个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特别是青海的外经贸工作,既有良好的发展机遇,更面临严峻的挑战,应引起全省上下的高度重视。

首先,入世给青海外经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入世后,全省经济直接融入国际市场,可以在国际市场上配置资源、参与竞争,对国际经济的依存度将越来越高。这就给省内外经贸工作创造了四个方面的有利条件。第一,有利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市场规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为外经贸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立足丰富的能矿资源,加快优势资源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既是青海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也是国家产业政策对青海的基本要求。根据中央扩大西部地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的各项优惠政策和世贸组织制定的区域政策,青海将会享有比较高的政策优惠度,这对于促进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更多地流入青海,改变青海改革滞后、开放度低的被动局面,创造了很好的机遇。青海可依托本省能矿资源富集度高、开发潜力大的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外经济资源,不断开拓国内、国际市场,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开发为主体的资源开发体系,不断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加速工业化进程中,全省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也将进一步深化,这就必须加快特色经济体系建设,迫使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国内外市场分工相配套,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变化,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使比较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全面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全省外经贸发展的基础条件。第二,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进出口总量。入世后,随着贸易障碍的逐步消除,青海扩大进出口贸易的外部环境也会得到大的改善。一是世贸组织成员向我国开放市场,不仅刺激省内传统优势资源型产品如硅铁、碳化硅、铝锭、蚕豆等的出口,而且会使更多的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并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出口市场和贸易伙伴,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降低由于出口市场过于狭窄所带来的风险。二是全省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在宏观上将改变政府干预企业生产经营的局面,有助于形成比较稳定正常的商品价格体系,进而利用价格杠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企业走规模经营道路。在微观上将迫使企业生产和出口优质产品,努力降低成本,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出口竞争力,从而进一步优化全省出口商品结构。三是随着我国进口关税水平的逐步降低,国外先进设备和适销商品将进入青海,既促使全省进口商品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也利于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四是进出口商品结构的逐步改善,将极大促进全省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整体水平。第三,有利于扩大招商引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入世后国家将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领域,实行产业倾斜与地区倾斜相结合的产业政策。在国务院最近批准实施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中,青海有10个领域的优势产业名列其中。这将促使全省全力改善投资环境,制定、充实更加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建立健全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的招商引资项目库,使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利用外资水平有一个显著提高。通过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促进全省产业升级,推动金融等服务贸易的发展;通过兴办三资企业,扩大劳动力就业渠道,缓解城乡劳动力就业压力。第四,有利于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发展国际交流交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入世后,可利用各种渠道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和政府间的友好交往,吸收国际多双边援助,改善全省卫生、教育以及农牧业发展条件。省内企业可积极主动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市场上参与工程承包,带动省内与国外的劳务合作,拓宽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增加外汇收入,推动其他贸易活动的发展。

其次,入世给青海外经贸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对于青海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滞后、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深厚的地区来说,入世产生的冲击会远远大于发达地区,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入世后全国市场逐步放开,省内医药、化工、机械、汽车配件、动力设备等行业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这些行业在青海普遍规模偏小、技术水平偏低,产品价格又明显高于国际市场平均价格,一些行业如机械工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基本上“两头在外”,与利用本省优势资源组织研发和生产相脱节,成本高、效益低,很难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直接影响到对外贸易的增长和工业经济的发展。大中型企业因难以与地方工业配套发展,很难产生较大的产业关联效益,并因省内初级原料输出、省外零部件输入而遭受双重利润流失。第二,随着省内市场的部分出让和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部分行业将在品种、质量、批量、价格、机制等综合实力较量中居于不利地位,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将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中被迫关、停、并、转。流通企业则由于出口退税、纺织品配额等方面既有优势的逐步丧失,如仍以现有规模和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有可能使一些企业特别是传统的外贸专业公司破产倒闭。第三,入世后省内服务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生存与发展的难度加大。拥有雄厚资金实力、先进的创新理念、成熟的规范化经营管理、完备的风险防化手段的外资机构和企业将在全省逐步拓展金融、旅游等服务领域,这对资金缺乏、技术和人才不足,尚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省内服务业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省内一些服务行业因实力不强、基础薄弱、经营管理水平粗放、资金运用效率不高、自我创新能力不强等内外部因素的制约,与外资服务行业有着较大势差,必须承受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压力。第四,入世后全省经贸管理体制将面临较大冲击,全面改革的任务更加繁重。改革开放以来,青海虽然同全国一样进行了广泛的经济体制改革,但尚未完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体制上,省内经贸工作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都难以适应入世后新的形势。面对入世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政府机关和企业管理层的工作方式又存在转型难度较大,体制性磨擦在一段时期内将会非常突出。

世贸组织作为一个全球性经贸“联合国”,其基本原则和各项权利义务,对所有成员都是一视同仁的。青海作为一个高原内陆省份,又是受计划经济影响比较深的地区,必然受到入世后经济发展调控方式重大变化的深远影响。应宁可把困难估计得足一些,把挑战估计得充分一些,也不可在盲目乐观中坐失机遇。今后一段时期,入世对全省产业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当其冲的是对经贸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对外开放和法制化程度的影响,各级政府的行政行为将受到一定限制。入世带来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要是对政府行政行为的挑战,其次才是对有关市场准入等技术层面的影响,如开放服务贸易等。如果我们尽快转变观念,采取有效措施,相关权利享受到位,就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如果我们观念保守,患得患失,坐等机遇,措施不到位,相关义务承担不力,就可能增添压力,最终丧失竞争力。因此,当前应对入世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是政府如何尽快适应经济发展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改革体制,转变职能,为加快青海经济发展营造一个更宽松、更有利的环境,努力使青海的发展融入全球经济发展的激流之中。

对策

对外经济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先导行业,是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高度重视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对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促进全省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根据“十五”计划的要求,今后5年青海对外经济贸易应坚持以下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两大机遇,切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扩大开放的一系列总体部署,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全面实施大经贸、市场多元化、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有青海特色的对外贸易,突出抓好招商引资,积极推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以提高对外经济贸易总体水平促进对外开放,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加快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从而促进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全省对外经济贸易的主要任务应当是: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外商投资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促进实际利用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年提高;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千方百计扩大出口,提高出口效益;进一步发展政府间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提高青海经济国际化水平。为此,近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促进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事关对外开放的全局。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对外经济贸易体系,就没有外向型经济的建立、成长、壮大,也就不能有效地扩大对外开放。各级党委、政府要以经济全球化的思维,站在全球经济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必要性,增强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把重视发展外经贸作为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制定本地区发展外经贸的整体规划、工作目标和推进措施。省直各部门要同心协力,加强配合,从各自职能出发,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共同做好对外经济贸易这篇大文章。

(二)把优化环境做为加快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基础性工程,进一步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省委历来重视优化投资环境,把改善投资环境提到了事关全省改革发展的全局性高度,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尽快抓出成效。必须在加快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突出抓好投资软环境建设,加大对已经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各涉外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公用事业单位等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要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深入清理和完善地方性涉外法规,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者的政治业务素质,严格依法办事。在全社会强化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和各种经济犯罪活动,树立青海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逐步建立各级政府、省直各部门投资环境测评和责任追究制,制定投资环境测评指标体系,量化考核指标,定期进行测评,对以各种理由、各种方法损害投资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据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处理。

(三)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加快建立特色经济体系。青海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滞后,归根结底是经济的结构性矛盾造成的。要使对外经济贸易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建立特色经济体系。首先,要加快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区域布局调整,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增强经济总体实力。当前,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发展四大支柱产业、四大优势产业及三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部署,加快经济结构向规模化、综合化、高效化发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同时,根据区位比较优势,扬长避短,调整生产力地区布局,逐步形成和发展以钢材、铝材生产和精密机电产品、食品、毛纺织品等生产和加工为主的东部综合经济区;以资源开发和盐湖、石油天然气化工为主的柴达木经济区;以畜产品加工、各类中藏药材采集加工为主的环湖及青南经济区。通过区域优势分工,促进宏观经济布局和结构优化,逐步建立特色经济体系。其次,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技术、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和发展能力。要精心培育支柱企业,依托优势资源,提高企业对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大规模生产能力,进行有效的市场定位,从而通过资源优势形成相对竞争优势,广泛参与国际竞争。当前,省内企业一要以优势互补为原则,采取并购、联合等对在产品、技术、市场等方面有关联的企业进行重组,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组建畜产品、中藏药、冶金、盐化工、铝等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联合起来闯市场。二要进行制度、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政企分开,进一步明晰产权,建立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加大研究开发和引进推广关键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力度,以企业技术进步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三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跨国经营,实施“走出去”战略,获得短缺资源,利用国外市场,求得企业自身发展。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投资是拉动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持点,2001年全省GDP增长的12个百分点中,有7个百分点是由投资贡献的。因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是青海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长期任务。在招商引资中,一要加大与跨国公司的联系和合作力度。目前,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主要力量,要适应这一趋势,有重点地推动省内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采取并购、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二要拓宽投资领域,培育新的引资增长点。要用稳妥的方式,逐步扩大电信、金融、贸易、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开放。要舍得拿出市场前景好、投入产出高的项目、企业和资源对外招商。三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由“节”、“会”集中招商转向与分散、经常性招商并重,由政府为主招商转向与企业自主招商并重,由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转向与资本市场融资并重,由制造业为主引资转向与服务业、信息业引资并重,由单纯资金引进转向与技术、管理、人才引进并重。四要加强项目库建设,认真搞好项目前期工作,下决心改变备选项目不足、成熟度不够、质量不高的状况。五要充分发挥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园区等工业园区在招商引资中的“窗口”作用,加快园区体制创新,强化服务功能,加速与国际接轨。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对国内的开放,实行利用外资与利用内资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始终没有超过实际利用内资,利用内资在招商引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必须进一步加大面向国内招商引资的力度,并使内资享受与外资同等的优惠政策,建议省政府将分别制定的外商投资与内商投资两个优惠政策合二为一,内商投资比照外商投资各项规定执行。

(五)扩大对外贸易规模,提高全省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各级政府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发展,贸易先行”这一市场经济的精髓,努力推动对外贸易增长,发挥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战略,大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创建外向型产业体系,增强重点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继续实施大经贸战略,在有限的过渡期内,促使各类企业和科研院所尽快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特别要推进民营企业和流通企业获得经营权,在多个层面上培育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大力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深度开发亚洲、欧洲等传统市场,积极拓展美国市场,开发非洲、南美洲及东欧等新的市场,力争取得实效。加快实施贸易方式多元化战略,在继续抓好一般贸易的同时,充分挖掘全省现有加工能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大力开展加工贸易,增强对省内产业的带动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鼓励外贸发展的各项政策,利用好外贸开拓资金,保证及时下达企业。省政府应结合青海实际,制定相应的鼓励扩大出口政策。

(六)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步伐。实施“走出去”战略,是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客观需要。实施“走出去”战略,要在加强项目库建设,准备一批具有实施条件、可操作性强、符合国际援助宗旨和优先领域的项目,争取更多国际多双边无偿援助的同时,实现“两个突破”。一是在开展国际工程承包上取得突破。要充分发挥产业比较优势,优化经营主体队伍,大力促进具备相应专业技术资质和实力的优势企业申报对外经营权,促使企业增强信心,敢于开拓,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工程承包竞争。扶持大型企业承揽技术含量高,能带动国产设备、材料、技术出口的承包工程项目,逐步培育几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承包工程企业集团,并在融资、信息、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便利和支持。二是在推进对外劳务合作上取得突破。要努力扩大劳务输出,广开劳务输出渠道,实行组织派遣与中介服务相结合,团体劳务与零散劳务相结合的方针,全方位、宽领域、多元化经营,不断扩大劳务市场份额。同时,把普通劳务合作同智力劳务合作结合起来,改善劳务合作结构,加强劳务人员从业培训,逐步推动全省对外劳务合作向高档次发展。

(七)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两支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加入世贸组织,参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关键在政府和企业。因此,必须加强干部队伍和企业家队伍外经贸知识、世贸组织规则的学习与培训,提高各级干部和企业家素质。根据工作需要,重点对领导干部、在岗人员、窗口单位工作人员和执法、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促使他们更新知识,增长才干。要加大引智力度,按照“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用人观念,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引进省内重点产业、重点技术领域和重点学科所急需的学科带头人。进一步调整省内高校院系专业结构,努力培养发展外向型经济急需的专业人才,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学术、科研联合协作,在合作与交流中培养人才。要按照市场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确立新的用人观念,抓紧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智力和知识参与分配的力度,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高素质人才加快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氛围。

收稿日期:2002-05-22

标签:;  ;  ;  ;  ;  

中国加入WTO后青海省对外经济贸易的现状、影响、对策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