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集团化与东亚经济合作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区域经济集团化与东亚经济合作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区域经济集团化及东亚经济合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区域经济论文,经济合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不断提高,世界经济不同地理范围的联系与合作日益加深,导致世界经济整合的趋势不断深化推进。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以及在特定时期政治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整合的趋势主要以全球性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两种形式并存推进。

世界经济全球性一体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多边贸易体制新的组织机构得以建立,运作机制更加完善。主要是乌拉圭回合结束和GATT被职能更为广泛、更加制度化的WTO所取代。 二是世界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和贸易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全球性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三是跨国公司的影响加强,目前全球跨国公司总数已达44000 家,境外分支机构发展到28万家,其对外投资和国际化经营活动不断扩大,促进了全球性一体化进程。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的较大差距性格局将长期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实现更高层次的全球性一体化带来困难。与此不同,一般由同一地域范围内经济水平比较接近的几个或十几个国家或地区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由于具有成员少、进展快等特点,无论是合作层次的深度还是合作领域的广度,都在更高水平上表现出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大前提下,本文集中分析目前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中的自由化趋势,对东亚国家与地区现有的几个区域经济集团的特点做扼要分析,并简要分析中国面临的客观现实及东亚区域合作应采取的立场。

区域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一大趋势

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变化之一是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加强,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它同世界经济一体化、双边经贸关系一同构成全球经济格局的三大支柱。

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日趋明显,其表现首先是区域集团化组织数量上的增加。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公布的数字,从1948年到1994年,世界先后出现过109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中2 /3是90年代的产物,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建立,中欧国家、独联体国家的一体化等。 二是原有组织规模不断扩大, 如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增加墨西哥为新成员,欧盟(EU)由12国扩大到15 国, 东盟(ASEAN)增加越南、老挝、缅甸为新成员, 并进一步考虑吸收柬埔寨加入等。三是区域集团化组织运行水平不断提高,领域不断深化,如欧盟内部统一大市场建成并向货币联盟推进,亚太经合组织由官方性质的松散论坛逐渐转变为具有谈判职能的半机制化合作组织。

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又出现一个新趋势,即集团间互相渗透、互相合并,出现了很多跨洲、跨洋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例如拥有亚洲、大洋洲、美洲的18名成员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把经济领域合作列为重要目标的亚欧会议(ASEM);以及1995年6 月欧美宣布的在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间建立的大西洋自由贸易区。

区域经济集团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为目标, 开放度不断提高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究竟会促进全球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从而推动多边贸易体制,还是会走向封闭,抑制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贸易投资自由化已成为区域经济集团发展的大方向。

首先,区域经济集团内部自由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内部自由化程度提高。如1993年欧盟统一大市场的启动,使其内部商品和相关要素流动基本实现自由化,从而推动其内部贸易与合作的创造并进一步扩大其效果。二是内部自由化的领域进一步扩展,形成多样化。例如亚太经合组织第四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马尼拉行动计划》,从1997年开始逐步实施贸易投资自由化,同时通过了《亚太经合组织经济技术合作原则框架宣言》,旨在加强经济技术领域的一体化进程。在最近亚太经合组织部长会议通过的提前自由化具体部门提案中,除包括传统的关税、非关税外,还包括贸易投资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的内容,从而给自由化加入了新的内涵。

其次,区域经济集团开放度提高,封闭性下降。

90年代区域经济集团开放度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新建立的区域集团开放度提高,最典型的是奉行开放的地区主义的亚太经合组织在内部推行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的同时,并未统一设置对外贸易和投资壁垒,而是在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的基础上运行。1996年成立的亚欧会议也同样奉行“开放的地区主义”,并强调保持与世贸组织原则的一致性。二是原有区域集团的封闭性减弱,扩张性提高,如欧盟15 国同欧洲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于1994 年正式成立了由17国组成的欧洲经济区,并继续向中欧和地中海沿岸以各种经济合作方式扩展。

再次,区域经济集团相互重叠,相互影响。

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澳新紧密关系协定(CER )成员国同时又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亚太经合组织中的亚洲成员又基本是亚欧会议的成员国,目前这些成员又在筹建东亚经济论坛(EAEC),由此形成区域经济合作与次区域经济合作重叠交叉的新局面。这种交叉重叠使原来传统意义上的区域贸易集团的保护主义色彩大大削弱,促使这些封闭的区域集团在政策制订过程中不得不首先考虑其成员在多边贸易体制及亚太经合组织和亚欧会议所做的有关承诺,从而推动其贸易投资体制向更快、更广泛的自由化方面演变。东盟在亚太经合组织推出贸易投资自由化时间表之后将其自由化目标提前到2003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最后,区域集团之间的相互开放增加。

亚欧会议首届首脑会议及其后续行动开创了跨洲际性区域合作的先例。

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比,区域经济集团化虽然在层次和范围上有所不同,但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最有效的专业化生产,消除不必要的贸易与投资障碍,促进成员间货物、服务、资本及劳动力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实行更有效的资源配置,增加社会财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这一点上,二者是一致的。由此看来,如果上述的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相互开放和重叠得以继续发展,将可能导致现有的区域经济集团在合作领域和合作层次上不断趋同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从而推动并促进全球范围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发展。

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类似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集团的首要任务是在区域内实行比较优惠的关税,非关税政策,实现不同程度的自由贸易,而对区域外则保留原有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或形成统一对外贸易政策。这虽是世贸组织有关协定所允许的,但终究不可避免地要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基本原则发生碰撞。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将促使更多成员采用自愿出口限制、反倾销、反补贴等非关税措施,来遏制从贸易伙伴的进口急剧增长。类似上述区域集团内部的一些特殊政策和措施,如果长期不能与它们的区域外政策和措施并轨,则必然对区域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从而有可能使竞争激烈化,加剧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制约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侵蚀多边贸易体制,给世界经济稳定、持久、平衡和健康发展的目标造成障碍。因此,如何扩大开放,奉行开放的地区主义,减少排他性是区域经济集团化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东亚地区参与的区域经济集团中贸易投资自由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由于东亚形成了世界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得东亚区域集团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形成了地区层次、次区域层次经济集团化共同发展的格局。东亚区域集团发展过程中也应该坚持走自由化发展的道路。东亚国家及地区参与的区域经济集团和次区域经济集团主要有三个,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目前其内部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各有一定的发展:

1.亚太经合组织

成立于1989年,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东亚参加方有东盟六国,中、日、韩以及作为地区经济参加的中国香港和中国台北,越南和俄罗斯最近在温哥华领导人会议上被接纳为新成员。

亚太经合组织在成立之初,就强调“开放的地区主义”,强调与世贸组织规则保持一致,并注意将其在自由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向世贸组织推广,致力于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方面发挥领导作用。从亚太经合组织运行几年的情况看,亚太地区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结果不仅仅使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体之间,也使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体与非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体之间贸易及投资障碍实际减少。

2.亚欧会议

最早由新加坡于1993年建议召开,1996年3 月在泰国曼谷举行的首届亚欧首脑会议标志成立。目前东亚参加方有东盟七国和中、日、韩共十个国家。

在曼谷首脑会议上通过的首届亚欧会议《主席声明》中明确指出,为建立和加强亚欧全面的新伙伴关系,亚欧要加强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合作,并致力于开放的地区主义,不搞封闭性的贸易集团。1997年9 月在日本幕张召开的首届亚欧经济部长会议原则通过了《投资促进行动计划》和《贸易便利行动计划》,将亚欧经济合作重点放在投资促进和贸易便利化工作上。这必将对亚欧及全球的贸易与投资产生促进作用,有利于东亚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整合。

从另一个角度看,亚欧会议是在东盟倡议下成立的,开创了亚欧平等对话的新开端,确立了美、亚、欧三角格局。如果在经济合作方面,美亚欧三方能通过亚太经合组织和亚欧会议实现协调,必将极大地促进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3.东盟自由贸易区

1967年成立的东盟,目前已发展到9个成员。 为了增强其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实力,提高其在亚太经济中的份量和地位,90年代以来,东盟逐步加快了经济合作的步伐,实行了更加开放的贸易投资政策。首先于199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具有历史意义的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要在2008年前,将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减至0—5%。亚太经合组织推出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后,东盟立即做出反应,将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时间提前至2003年。这期间,东盟各国积极采取减税措施,不断放宽投资限制,努力提高市场开放度,以争取在亚太经合组织自由化进程中占据有利地位。

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推进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主要依靠成员的自觉行动,没有制定强制规则或集体行动计划。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单边关税减让,执行乌拉圭回合《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以及实施与《服务贸易总协定》精神相一致的一些行为。至今并没有出现违背乌拉圭回合协议精神的单边行为。

东亚经济发展应继续坚持走自由化的道路

1.自由化进程对东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建立任何区域经济集团的根本目标,都是为了取消或降低成员间的贸易障碍,进而协调与规范国内经济政策与立法,最大限度地推动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建立和扩大市场规模经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期扩大就业、提高生活水平、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实践证明,坚持开放的贸易与投资政策,对东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被誉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地区的东盟为例,其经济发展一直主要依靠与外部经济的联系实现:90年代以前,东盟获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从日本巧妙地获得投资,又向美国大量输出加工产品,依靠同这两个域外国家的联系,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东盟内部自由化步伐的加快,域内贸易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有所上升,但东盟传统经济联系本来就不紧密,在其内部有限的市场中,相互间商品竞争又多于商品互补,因而对东盟大多数国家而言,美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第一大出口市场,而东盟在外资上依赖日本、“四小”、美国的格局更不会在短期内有所改变。亚太经合组织经济委员会最近提交的一份报告指出,从1980年到1995年,东盟成员出口额增长了3倍,从740亿美元上升至3140亿美元,其成员的经济实力和对国际影响力都大大提高,报告将此归功于东盟国家坚持开放性,走贸易投资自由化道路的结果。这份报告同时预测,亚太经合组织落实《大阪行动议程》的单边及集体行动计划——即《马尼拉行动计划》的实施,将使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经济体出口额平均增加3%,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4%,而其中东亚发展中国家受益最大, 估计东盟成员的出口额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将分别增长6.7%和3.6%;中国、日本、韩国的出口也将分别上升9.5%、1%和3%,从而再次表明, 秉持开放的外向型经济政策对推动本国经济增长,壮大自身实力会带来更大的利益。

2.内外形势都不允许东亚经济论坛发展成封闭的区域经济集团

成立东亚经济论坛的建议,最初是在90年代以前区域经济集团向封闭性、排他性方向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将美国排除在外的、侧重于维护东亚经济利益的内向型区域经济集团。从建议提出到现在,短短的7年间,国际经贸易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全球贸易大幅增加,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国际间资本流动日趋频繁,各国经济联系空前紧密。在这种变化了的条件下,东亚经济论坛如果仍要向封闭性的区域经济集团方向发展,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也不能为与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其他国家所接受。这也正是在东亚地区拥有极大经济利益的美国为何极力阻挠东亚经济论坛成立的原因。迫于美国的压力,日本、韩国对成立东亚经济论坛也一直态度暧昧,致使东亚经济论坛迟迟不能真正运转起来。

另一方面,今后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在经济、科技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互相渗透、吸纳,彼此竞争、制约。对东亚国家,尤其是东亚发展中国家来说,与世界经济接轨,参与全球化大潮,是开拓国际市场,引进先进技术,利用国际资本,吸收管理经验,壮大本国经济的必由之路。据亚太经合组织经济委员会测定,目前在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中,区域内贸易依存度已高达70%,本地区内部的相互投资约占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80%,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东亚经济也不能走向封闭。

鉴于此,虽然我国政府对马哈蒂尔倡议的东亚经济论坛在原则上曾表示了积极支持态度,但在实际操作上我应充分估计其运作上的困难,适度保持距离,避免因参加东亚经济论坛对我改革开放的总体规划和扩大同其它地区成员的正常交往带来不利影响。

3.金融危机的发生从侧面表明应更积极地推动自由化进程

1997年首先爆发于泰国的金融危机,几乎席卷了整个东亚地区。这场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东亚金融体制、财政制度存在缺陷,运行机制不够健全,过度依赖外资以及经常项目持续逆差,投资失控等原因造成的。这属于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并不是自由化进程本身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解决这些问题也绝不能靠停止或放慢自由化的脚步,而只能依靠更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以使其适应自由化进程来完成,在目前阶段,各国政府尤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住改革的方向和力度。

这场风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东亚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在增强,不仅能带动也能拖慢世界经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发达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有必要在这场危机的解决中负起更大的责任。在要求发展中国家不断开放市场的同时,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应首先加大自己自由化的步伐,尤其在目前东亚经济遭受严重打击,国际收支状况亟待改善的情况下,应对东亚的出口产品进一步开放自己的市场,以帮助东亚各国尽快恢复经济,走出困境。

开放的中国应在东亚经济自由化进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依靠以贸易和投资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的。实践证明,这种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成功的。随着本地区内贸易与投资的扩大,东亚各国和地区的相互依赖关系不断加深。目前,在贸易方面,区域内的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东亚的最大贸易伙伴,在直接投资领域也出现了同样的倾向。

对外开放使中国经济也深深地融入了持续高速增长的东亚经济中。一方面,对于90年代前半期东亚的高速增长,中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日本专修大学教授大桥英夫分析,日益开放的中国对于东亚在90年代前五年实现9.4%的高速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0%。另一方面, 中国经济与东亚经济的依赖性不断加强,在贸易和投资领域都已到了密不可分的地步。1996年,中国与东盟七国及日、韩、港、台等11个东亚经济体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达1589.7亿美元,占我当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5%,协议利用外资金额532.9亿美元,占当年协议利用外资总额的73%。 大桥英夫在上述文章中进一步指出,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自改革开放以来逐年上升,从1978年的9.8%上升到1996年的35.6%, 出口扩大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5.1%。由此看来,积极参与东亚经济合作,推动东亚经济自由化进程,对于促进我贸易、投资领域工作的不断发展,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意义重大。

另一方面,还应该注意到,目前亚太经合组织内部的次区域集团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澳新紧密关系协定等,其内部成员间自由化进程都明显快于亚太经合组织,而亚太经合组织的特点恰恰又是要超越世贸组织。这对于既不是任何区域贸易集团成员又不是世贸组织成员的中国来说,压力尤大。随着部门自由化工作的展开,亚太经合组织贸易投资自由化步伐明显加快,这对我国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市场开放提出更严峻的挑战。

鉴于上述分析,在开展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时,应该注意正确把握合作的方式和方向。考虑到东亚各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应该以宽阔开放的胸怀、前瞻性的眼光、实事求是的态度妥善规划合作的领域及方式方法。应致力于为东亚经济总体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不搞封闭性的贸易集团,以推动东亚经济尽快摆脱金融动荡的阴影,走上快速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作为一个重新崛起的经济和政治大国,有必要,也有能力在这一进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积极的影响。

标签:;  ;  ;  ;  ;  ;  ;  ;  

区域经济集团化与东亚经济合作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