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创造新的课堂教学形式_课堂教学论文

新课程:创造新的课堂教学形式_课堂教学论文

新课程:营造新型的课堂教学形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新课程论文,形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着新课程的改革,意在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课程”与“课堂”是密切相联的。要想走进新课程,首先必须建构新课堂,也就是营造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新的课堂教学形态。因为只有当我们走进新课堂的时候,才可以说我们真正走进了新课程;也只有当我们通过新课堂来展示新课程的时候,才可以说我们真正实施了新课程。那么,我们应该营造哪些新型的课堂教学形态呢?

一、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形态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基本上是处于封闭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固定化,教学过程程序化,教学手段单一化,教学管理死板化,教育价值观狭窄化。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则与之相反,它不再局限于固有的、僵化的、封闭的课堂模式,它是丰富的、多彩的、动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这样的课堂,使各种教学环境得到美化,各种教学要素得到优化,各种教学信息得到多向互动交流;享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生的主要追求,内在激励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学生从中既学到了知识,又获得了人文关怀。

营造这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形态,首先,要对教学结构进行开放。开放教学结构,也就是教师不再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程序的严密和教学结构的完整,不再墨守封闭性教学过程的“预设教案——执行教案--完成教案”的千篇一律的流程。而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安排教学程序,适时地调整教学环节,以便提高教学实效。“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从来没有最好的教学设计,只有最合适的教学设计”。对教学结构进行开放,会使教学形式丰富多彩,从而也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其次,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开放。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它既规定着学生如何学习,又规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对教学方法进行开放,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僵化、陈旧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和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法,代之以“探究式”、“合作式”、“研究性”、“发现法”等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教学方法的开放又总是伴随着教学手段的开放,它要求打破传统的“黑板+粉笔”的单一俗套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与现代化。再次,要对教学时空进行开放。对教学时空进行开放,既包括对课内时空的开放,也包括对课外时空的开放。就课内时空的开放来说,就是要尽量减少教师对教学时空的占有,而把更多的学习时空让位于学生,让学生有条件地进行自主支配。另外,教师还应开放学生的思维时空,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使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和自我发现。就课外时空的开放来说,学生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因而,开放性的教学就要突破教室的围墙和考试的樊篱,不只局限在室内课堂上。

二、营造活动性的课堂教学形态

活动性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根本目的的教学形态。人的素质是在活动中获得发展并最终形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必须依靠人的全面而多样的活动,活动已成为人的主体性生成与发展的机制和源泉。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进行着“照本宣科”和“满堂灌”的教学,而学生由于处于被支配、被控制的地位,便不得不对教师俯首贴耳和盲从依附。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课堂“活”起来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新课程的教材开放了、教学过程开放了、教学时空开放了,学生自身也获得了解放,他们在教学中享有了更多的权利和自由,他们可以自主地进行课堂活动。

活动性的课堂,也是一种“以活动促发展”的课堂。因为这种课堂强调的是,“教育、教学目标,不是直接指向学生,而是要指向学生的活动,然后再绕道迂回到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这个最终目的”上。因此,营造活动性的课堂教学形态,首先,要营造出学生参与活动的课堂形态。在这里,创造出活动过程本身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先创造出活动过程,然后才能让学生作为主体去参与活动,并在参与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实现自我发展。而学生参与活动过程的程度又决定着教学过程的优化程度。其次,要营造出交往活动的课堂形态。课堂活动还应该是交往的活动,良好学习效果的取得,都是在课堂交往中实现的。交往的本质是合作。在交往中合作,必然会导致各种交往与合作主体之间的思想的沟通、观念的调整、情感的交流和行为方式的互补。一个完整的课堂交往应该是:从交往的类型上看,有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和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从交往的方式上看,有个体交往、小组交往、班级交往等。再次,要营造出动态教学活动的课堂形态。这种课堂形态是要打破以静态结构制约动态教学活动的局面,做好课堂教学系统内部诸要素的有序结合与调整,使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处于不同的运动、变化之中,处于不同的状态之中,这样才可实现教转化为学、学转化为教,使之与实际教学活动相得益彰。

三、营造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形态

创造性的课堂是一种以创造心理学和创造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动机为起点,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技能为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性品质为目的的教学形态。在这种教学形态中,教师和学生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只有在这样的活动中,才能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来。

创造性课堂教学形态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教学具有独创性。新课程的教学应该是一种独创性的教学,这既包括教师的独创,又包括学生的独创。从教师的独创来说,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研究等一系列创造性活动,将非生命状态的知识激活,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将其传授给学生。从学生的独创来说,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独立地进行着思考、发现与探究,并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着新整合与重组,最后实现自我内化。第二,教学具有选择性。本次新课程改革总的方向就是要加强选择性的力度,使教师对他的教学具有选择性,使学生对他的学习也具有选择性。我们强调课堂教学的创造性,也就必然要强调课堂教学的选择性,而课堂教学的选择性又会充分反映课堂教学的创造性,给创造性带来一定的机遇。因而选择性也就成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选择性。第三,教学具有质疑性。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就是说,质疑是新思想诞生的逻辑起点,是人们创新行为的一个重要前奏。对学生来说,质疑也是学生创新学习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学生应该敢于质疑,包括对书本的质疑,对权威的质疑,对获得现成答案或结果的质疑。在敢问敢疑的同时,学生还应该对所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要从多种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以便探索出新的问题。其实,这些也正是创造性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

营造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形态,首先,要用创造性意识统帅教学过程。由于“不同的意识统帅教学过程便产生不同的教学模式”,因而用创造性的意识统帅教学过程,也就必然会产生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形态。用创造性的意识统帅教学过程,也就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意识,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极大的激发,才能引导各自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和创造性的学习。其次,要形成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机制。无论是创造性课堂教学形态的营造,还是创造性课堂教学过程的进行,都不是教师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它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密切合作。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只有两者密切合作,并各自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精神,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创造性的教学。

四、营造生活性的课堂教学形态

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人总是在生活中舒展着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着自己生命的快活和生活的乐趣。而生活又是教育的根基,教育本身就存在于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教育。杜威所说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所说的“依据生活而教育”,都是在说明教育的生活意义。对于学生来说,生活的本真意义,也正是在于接受教育和进行学习。

其实,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生活过程,并不是单纯的认知活动,它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它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因此,我们营造生活性的课堂教学形态,从内容上来说,就应该实现理性生活、道德生活与审美生活的统一;从形式上来说,就应该实现认知、体验与感悟的统一。而认知、体验与感悟,又融合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之中。具体表述如下:

课堂中的理性生活,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活动基础上的习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技能的活动过程,它的最高层次是理智感的体验与激发。没有这种体验与激发,课堂就会成为纯粹的知识灌输,这种纯粹的灌输并不是理性的课堂生活。课堂中的道德生活,是建立在意志活动基础之上的思想品德内化活动过程,其最高层次是学生对道德感的体验。实现课堂生活的道德化,也是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课堂中的审美生活,是建立在情感活动基础上感受美、识别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活动过程,其最高层次是感悟与立美。采用艺术性的手段,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艺术性的创作过程;依靠美的尺度,会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宏观线索的勾勒、微观细节的描述,还是对背景知识的引用、疑难问题的解决,都能挥洒自如、引人入胜,从而把学生带入一种美的境界,使学生从中能够体验美和感悟美。

五、营造快乐性的课堂教学形态

快乐课堂是教学过程中以快乐为核心、以愉悦为满足、以身心和谐和自我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轻松愉快的、美好的课堂教学形态。凡是热爱学习和喜欢学习的人,都渴望在这种美好的形态中学习,因为它能使人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自觉与自愿。

快乐课堂的表现形态是:第一,快乐课堂是课堂气氛和谐的课堂。快乐课堂首先需要有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而这种课堂氛围既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乐学的心理环境,又能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乐学态度;既能使课堂变得轻松、活泼和愉快,又能使学生变得由厌学到好学,由苦学到乐学,最后由学会走向会学。第二,快乐课堂是教学过程民主化的课堂。实现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就是要求学生要从教师的高压下、独断下、控制下解放出来,获得更多参与教学活动和进行自主学习的权利与自由,并使师生之间在人格等各方面都处于平等的地位。这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生们的迫切愿望。教学过程若实现了这一民主化,那么课堂也便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第三,快乐课堂是主体价值得以实现的课堂。教育是一种具有价值性的活动,它以“成人之教”和“立人之教”为主旨,着眼于人的真实自主的成长。快乐课堂的建立,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追求学生主体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学生作为一种“价值存在物”,在课堂上能够直接扩展自我价值,提升自我价值、弘扬自我价值。而当学生的主体价值在课堂上得到真正实现的时候,学生的快乐也就会由此而生。第四,快乐课堂是探索活动获得成功的课堂。新课程的教学提倡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和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这两种方式都强调以问题为纽带、以体验为本位、以探究为过程,主张学生在活动中的自主探索与发现。其实,在新教学形态中,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并非像以前那样是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而是探索活动过程的体验与感受,也就是他们要亲身体验和感受探索活动过程的成功以及带给他们的快乐。

标签:;  ;  ;  ;  

新课程:创造新的课堂教学形式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