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与区域空间二元结构的形成_二元结构论文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与区域空间二元结构的形成_二元结构论文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与区域空间二元结构的形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论文,区域论文,二元结构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社会经济客体在区域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形态。区域空间结构的实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均衡问题,有些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和力度大,可以形成较“密”或较“厚”的经济空间,有些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和力度小,可以形成较“疏”或较“薄”的经济空间。经济活动强度和力度大的地区常成为该区域的经济中心,支配周围地区,并通过各种渠道带动该区域的发展。不同地区在经济规模、交易能力和经营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决定各个地区创新能力的不同。由于创新能力的差异,就形成了少数地区对其它地区的支配效应,最终导致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在这种区域经济增长非均衡规律作用下,区域空间形成由起支配作用的核心和受核心支配的外围地区所组成的二元结构。这种核心——外围二元结构是区域社会经济空间组织形式的基本单元。这种二元模式可以应用到各种各样的地域范围之中,大至国际间,小至区际或城乡间,而且不同区域范围内的核心——外围二元结构往往相互镶嵌,组成一个完整的核心——外围结构的等级系统。但过去,地理学研究区域空间结构时很少把区域空间结构形式同经济增长的非均衡规律联系起来,显得缺乏理论依据。本文将着重考察区域经济增长非均衡规律与区域二元结构形成、演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非均衡与核心——外围二元结构的形成

某一区域的空间结构(或地域结构),是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状态的一种指示器,因为空间结构是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特征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空间是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人类的所有活动包括社会的、经济的,都是空间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人类总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从事改造自然、发展经济、社会交往等各种活动,从而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社会经济每一点发展与变化,都会使一定范围内原有的各种社会经济客体和现象的位置、相互关联程度、经济活动强度和力度以及各种客体和现象的集聚规模、集聚形态发生变化。可以说,区域空间结构状态同区域发展状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下的区域空间结构各具特征,反过来不同的空间结构反映不同的发展水平和阶段。

发展在空间分布上必然是不均衡的。在人类历史上,当非农生产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以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现象就随之出现了,因为各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利用和加工资源的能力也不同。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佩鲁提出增长极理论,最初基本上是部门增长极理论,认为各类产业本身的增长速度及对其它产业的带动能力都是不相同的,有些产业的发展速度高于工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对其它产业的带动能力强。这些产业通过向前、向后连锁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发展。区域经济增长其实是一系列不平衡机制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不平衡机制除了产业的推动能力以外还包括因规模、交易能力和经营性质和差别所决定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处于支配地位,弱的企业处于被支配地位。创新能力强的部门往往成为推进性部门。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市代维尔(J——R·Boudeville)把佩鲁的理论发展到解释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他认为,区域增长极是位于城市地区的一组扩张中的、诱导其控制地区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的产业,创新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主导产业中,主导产业群所在的城市就构成一个增长极,它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腹地的发展。不同规模的中心城市构成增长极的等级体系。这样,不同等级的增长极与其腹地构成地域空间的最基本的结构单元。这种核心——腹地结构单元的形成是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所导致的,而非均衡的必然性来自少数中心城市对其腹地的支配效应。这种支配效应是指少数经济单位通过不对称的和不可逆或部分不可逆的效应控制着其他经济单位的现象,而这种支配效应主要由地区间创新能力的差异所决定,城市中主导产业的创新能力强,外围地区的创新能力弱,处于支配地位的中心城市对整个区域经济具有推动作用。

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rschman,1958出版了《经济发展战略》一书。)的不平衡发展学说支持了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赫氏认为,经济发展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而一旦出现在某一处,巨大的动力将会使经济增长围绕最初的增长点集中。就是说,任何一个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经济都是由一个或几个区域实力中心首先发展。赫氏进一步指出,增长在区际间或国际间不均衡是增长本身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和前提条件。对于增长点的动力来源,赫氏以为是增长点内部所出现的聚集利益效应。一旦增长点形成以后,通过累积性集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发展。但这种现象不能无限地进行下去,因为它会产生一种力量来作用于其它地区。这种作用主要通过赫氏称之为“涓滴效应”和“极化效应”发生的。赫氏的“涓滴效应”和“极化效应”与缪尔达尔的“回流效应”与“扩展效应”基本上是一致的。“涓滴效应”主要是通过核心区购买周围地区的货物的增加或向周围地区进行投资的增加等途径带动外围地区的发展。“极化效应”是指核心区高效率的企业或生产者同外围地区较低效率的企业或生产者竞争,使外围地区经济逐渐萎缩。由于核心区的选择性移民,外围地区大量流失技术人员、管理者和企业家以及年青人,对外围地区产生负作用。由于这种“极化效应”,核心区的累积性增长在区域发展的最初阶段扩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加大非均衡。虽然涓滴效应可以缩小区域差异,但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总之,按赫氏的不平衡理论,在区域空间上必然形成发展强度和力度各不相同的核心区和外围区,形成区域空间组织的二元结构。

约翰·弗里德曼(John·Friedmann)是美国著名城市与区域规划学家,以“空间规划”理论闻名于世界,而其核心理论是空间极化发展理论,并把它提炼为一种普遍适应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空间规划基础的“一般理论”。弗氏也同增长极理论的创造者佩鲁一样,借用了熊彼得关于发展是由创新推动的论点。他认为,发展可以看作为一种由基本创新群最终汇成大规模创新系统的不连续的过程,创新可以成功地把新事物所孕育的思想或人工制品引入到特定的社会系统之中。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特别有利于创新的条件一般存在于迅速发展的大城市系统中,因为这些系统具有十分有利于创新的条件。弗氏认为,发展起源于通信场内具有高频相互作用潜力的少数变革中心,创新总是从这些中心向具有低频相互作用潜力的地域扩散。创新变革的主要中心被称为“核心区”,特定空间系统内的其它地区则被称为“外围区”。核心区是具有较高创新变革能力的区域社会组织子系统,外围区是其自身发展途径主要由核心机构根据它们之间所处的依附关系而判定的地域社会子系统。核心区和外围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占支配地位的核心区通过其对外围区的支配效应,使空间系统一体化。核心区对外围区的支配地位是通过6种反馈机制来不断强化的。其一是支配效应,即通过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人文资源向核心区的净转移,不断削弱外围区经济;其二是信息效应,因核区人口、产量和收入增长而产生的内部潜在相互作用机率的增长,导致核心区创新速度的提高;其三是心理效应,因核心区创新风险较低,创新的预期成功率高,有利于创新在核心区出现;其四是现代化效应,核心区通过社会制度、组织结构、思想观点、生活习惯等的转变,更加有利于创新的出现;其五是连锁效应,即一种创新的出现往往会导致另一种创新的出现;其六是生产效应,核心区内规模经济和外国经济的出现而导致更多的创新性产业配置在核心区,这有利于核心区创新的加速出现。对于核心区的作用,弗氏认为,核心区通过供给系统,市场系统和行政区系统来组织自己的外围区,外围区为核心区的供给地区和市场地区,也是受其支配的行政区,核心区系统地向外围区传播创新成果,核心区的成长带动相关空间系统的形成。就任何空间系统而言,核心区的松散等级秩序可以根据它在特定空间系统中所表现出的重要职能来加以鉴别。弗氏还认为,核心区与外围区之间差距的扩大也会激发起政治的社会关系的紧张,除非这种紧张能通过核心区扩展效应的加速形成或外围区对核心区依附性的减弱能得以减轻,否则,会阻碍核心区本身的发展。

空间系统可以是全球级、洲级、国家级、大区级和省级水平,但其最基本的结构单元为核心——外围结构。弗氏认为,核心区位于空间系统中的一个蜂窝状网络上,特定地区是否组成一个空间系统就取决于它的内部联系方式,哪里存在一个支配外围地区人口重大决策的核心,哪里就存在着一个空间系统。任何特定的空间系统都可能不止一个核心区,较高级空间系统中的次级核心区也可作为较低级系统中的一级核心区。特定核心区的地域范围将随相关空间系统的自然规模或范围而变化,核心区对其外围区往往行使各种广泛的职能,但有时也可能只行使某种专门职能,特别是较低层次的空间系统的核心区更是如此。总之,弗里德曼把核心——外围关系模式与任何特定空间系统发展的区域空间模式及其整体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了。因此,从理论上讲,这些原则适用于任何规模的空间。其实,现实的区域经济发展也说明这些原则的适用性,如一个功能化的、相互依存的城镇体系的形成,就是这种核心区与外围区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种城镇体系中,城镇关系也是一种核心与外围的关系,其中集聚程度最高的中心城市与其它中、小城镇的关系也就如此。

二、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与区域空间结构的阶段性特征

以核心——外围为基本结构单元的区域空间结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往往以不同的方式来选择区位,也就是说,以不同方式来解决发展行为的具体落实。由于无数个个体都以不同的想法、观点、角度来确定最佳地点,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上,特定区域的空间结构具有不同的特征。对于处在某一个相同的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而言,一般表现出基本相同或类似的区域空间组织形式。虽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在制度上有差别,但经济发展和各种产业、设施的布局都受到自然、技术等方面的制,同时都要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故在其空间组织形式上不会有很大的差别,如各种产业和人口向适宜的地点或交通干线交叉点集中,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城市逐渐沿交通线向外扩散并向周围地区辐射,逐渐把周围地区变成它的腹地,逐渐形成核心——外围的空间组织形式。但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资源的丰度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结构与消费特点的不同,发展历史长短不同,其空间结构的特征不一定相同,一般随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显示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农业经济占优势的低水平均衡阶段

该阶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若干分散孤立的小城镇(或居住地)为中心,形成小地域范围经济活动的封闭式循环。区域经济以农业为主体,各经济活动之间几乎没有向前、向后联系,彼此孤立。城镇之间在性质及规模方面没有从属关系,也没有形成等级关系,且规模小,职能单一,影响范围小。同级城镇之间缺乏联系和职能分工,从而形成以若干小地域范围的封闭分割。因此社会经济发展非常缓慢。由于引起区域空间结构变化和导致区域差异的各种作用要素还没有出现或作用力度弱,空间结构状态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总之,在该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稳定、均衡,是处在一个低水平的均衡稳定状态;城镇没有形成等级规模体系;区域社会经济的空间组织呈原始状态。

2.集聚、核心——外围形成阶段

该阶段,由于社会内部的变革的外部条件的变化,社会经济较快发展,集聚与规模经济为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由于开始受资源稀缺性的限制,以城市为基础的国民经济工业化过程通常会在少数具有区位优势的经济中心开始,受规模收益递增的影响,进入极化增长的累积循环过程,先行工业化地区不断吸引其周围地区影响范围内的资源、人力,并供给商品和服务,发挥政治、经济的领导组织职能,逐渐成长为核心区,其他地区成为受其支配的外围区。在此过程中,资本和劳动力向核心区流动,在空间上表现为少数主导城市迅速发展,并在该地区占主导地位。但区域经济的基本部门结构和城市经济结构比较简单,城镇间联系仍以不同等级之间的纵向联系为主。总之,在该阶段,经济发展不平衡已开始出现;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二元结构已形成;城镇的规模等级体系也开始形成。

3.扩散——多核阶段

该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国民经济进入强烈动态增长的时期,科学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开始大量出现,有稠密的交通网深入到区域的各个地区并形成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运输体系。在基本生产部门垂直发展为主的同时,前后向联系进一步加深,基本部门体系层次更加丰富。由于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区域内其它地区也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大城市由于受环境容量的限制以及集聚成本提高、土地费用上涨,极化增长中累积循环过程开始转向扩散过程,更高层次的经济活动继续向大城市集聚的同时,某些低层次经济活动向下级城镇扩散,区域的第二、第三级中心得到迅速发展,上一阶段所形成的单纯的核心——外围结构逐渐变为多核心结构。基本部门的扩散加强了核心与下级城市之间的横向联系,各级核心的职能分工与等级体系已形成,大城市一般来讲综合性强,吸引范围也大,二级核心处于一级核心的支配范围内,各种服务业的级别的和种类较上一级核心为低。由于受经济实力的限制,有些边缘地带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区域空间结构仍处在变化之中。目前我国的苏南地区、京津唐地区、辽中地区的区域结构,具有这一阶段的一些特征。总之,在该阶段,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愈来愈大,一些经济活动开始向外围扩散,区域增长的均衡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区域空间结构为多核结构,各类核心之间的横向联系密切;社会经济空间组织构架完全形成,并出现不同类型的发展轴线。

4.区域空间结构一体化阶段

该阶段,整个社会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科学技术得到高度发展,国民生产增长率超过人口的增长率,社会及成员的收入达到很高的水平,有现代化的发达的交通和通讯系统,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在该阶段,社会经济客体区位决策时的经济原则的作用有所下降,生态效应原则日益收到重视。区域间过疏过密问题得到解决,区域间不平衡以及就业、收入、消费水平方面和差异也逐渐消失。在区域结构上,已形成同级核心之间、不同等级核心之间联系网络,常以一个综合性城市或少数职能分异、互补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实现空间结构和规模结构的均衡,区域空间各组成部分完全融合为有机整体,整个空间结构系统处于均衡稳定状态。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出现这一类型的区域组织形式,美国的波士华地带、纽约——芝加哥地带以及日本东京都地区和西欧的一些地区大体上处于该阶段。总之,该阶段过疏过密问题逐步解决,地区不均衡逐渐消失;空间组织形式以均衡、网络化和多中心为总的特征,等级差别小,等级规模结构均衡;整个区域社会经济处在一个高水平的均衡稳定状态。

三、小结

上面的讨论,可以总结成如下几个方面:

1.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均衡的过程,在经济发展初期,区域间的收入差异将会扩大,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区域之间的收入差异会趋于收敛,其不平等格局呈现倒"U"字型。

2.区域空间结构的实质是区域经济增长非均衡问题。在区域经济增长非均衡规律作用下,任何区域社会经济空间组织形式的基本单元为核心——外围二元结构。

3.在区域经济发展初期,随着区域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区域空间结构的二元性逐渐增强,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以后,随着区域间趋同趋势,区域空间的二元性逐渐减弱并消失。

4.区域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过程可以概括为:低水平的稳定“平衡”——二元性出现——二元性增强——二元性减弱消失——高水平的稳定“平衡”。

标签:;  ;  ;  ;  ;  ;  ;  ;  ;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与区域空间二元结构的形成_二元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